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2 毫秒
1.
专家提醒:中医“血虚”不等于西医“贫血”。莫盲目进行贫血治疗 大家往往把脸色不好、头晕目眩、腿软乏力、口唇苍白等中医理论中的“血虚”症状,与西医的“贫血”等同。实际上,两者不是同一概念。西医贫血治疗与中医治“血虚”也不一样,贫血治疗主要特指针对不同性质的贫血所采用的病因性治疗方法。在没搞清自己是否贫血之前,不要盲目补血,否则反而会添乱。  相似文献   

2.
最近孙女士咨询:一向有轻度贫血,最近一次体检血红蛋白是9克,同时发现有高血压,既然是贫血,即血不足,应该是低血压,怎么血压反而高呢?在本刊"健康热线"中,"贫血是不是指的就是低血压?血压偏低是否是贫血造成的?贫血就是血的容量减少?"这些是经常问到的问题。可以说,贫血与血压高低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即使贫血也可能是高血压者。其实,贫血与低血压在医学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医院门诊常有些高血压伴贫血的病人问医生,“高血压不是血多吗,为啥还会贫血?”还有人问“低血压与贫血有没有关系?”其实,高血压、低血压与贫血并不是一码事。 人们日常所说的血压是指血液流经血管时作用于血管壁所产生的压力,它是推动血液流向各个组织器官的动力。心脏收缩时测到的血压叫收缩压,心脏舒张时测到的血压叫舒张压。以往测量血压用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并以分数来表示,收缩压作分子,舒张压作分母。当今多用国际单位制千帕(Kpa)来计量。两者可互为换算,即1毫米汞柱=0.133千帕,1千帕=7.5毫米汞柱。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一段不高于120/80毫米汞柱(18.75/12.10千帕)。如果成人血压在160/95毫米汞柱(21.28/12.15千帕)以上者,则为高血压;在130/90~160/95之间为临界高血压;如果成人的血压较长一般时期低于90/60毫米汞柱(12/8千帕),则为“低血压”。  相似文献   

4.
徐荣 《健康文摘》2010,(3):46-47
男性患者在求诊时。医生可能会推荐其服用“逍遥丸”、“桂枝茯苓丸”这类中成药。这时,患者不禁心生疑问,药品说明书上明明写的是治疗妇科疾病,这不是女用药物吗.男性也可以吃吗?会不会是医生弄错了?其实,临床上医生经常会开些所谓的妇科用药给男性患者.男女的体质虽不同,在医学上却不分“男用药”或“女用药”。  相似文献   

5.
1 中医看病为什么要“四诊合参”? 陈女士来看中医门诊,把手往医生面前一伸,一副“不需病家开口,便知病情根源”之架势。与陈女士同样的情况平时也不少见,可能是他们看电视或古装戏曲受了影响,以为只要把脉就能诊病的才医术高明。其实,把脉(即切诊)在中医诊病中虽很重要,但这只是望、闻、问、切四诊中的一方面。在临床上要四诊结合全面应用,才能诊断正确。因此在辨证过程中,医生需要病人配合,把有关病史、症状、形态、神色和脉象、舌苔等,互相参照进行综合分析,以辨别疾病的性质与病机变化,才能作出确切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每当我为病人测量血压时,被测者总是说:“哎呀!我只怕有贫血?”其实,低血压和贫血并不是一回事,在医学上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病人身上的表现也不相同,虽然两者均可  相似文献   

7.
一天晚上,患者张女士来急诊看病。经医生检查体温37.5℃,化验血白细胞也不高,心肺无异常,只是咽部充血,医生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她开了些口服药。可是张女士说工作忙,想快些好,执意要求输液,医生解释无效,就改为清开灵注射液静脉点滴。  相似文献   

8.
《健康生活》2008,(11):17-18
康医生我的眼睛患玻璃体混浊,眼科医生开了一种名叫氨碘肽滴眼液点眼,经使用后,眼睛很不舒服。我有低血压,按说明书上说的“低血压患者慎用”,后来就没有使用。请问康医生,玻璃体混浊不治疗是否眼睛会瞎,要治疗还会有别的眼药水点眼或需要吃些什么药才能治好吗?  相似文献   

9.
1.生病与吃药人们到医生那里看病之后,总要拿一些药回家吃。在患者和家属的心目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观念:“不吃药,病就不会好;吃了药,病就会好得快些。”其实,有些病是不需要吃药就可自行痊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临床资料, 回顾性学习疥疮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以提高急诊科医生对疥疮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例因病久脾虚不摄、虫毒感染引起的疥疮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合西医的皮肤活检诊断, 中医根据临床经验辨证为湿热蕴肤、血虚风燥等证, 分别以清热化湿解毒、养血润燥、祛风杀虫内治法, 并以硫软膏外涂外治法, 配合做好防护, 防止院内感染。结果经中医辨证施治及结合西医的诊断、治疗、防护方法, 2例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 并未造成院内感染, 且中医内调效果明显, 疗效满意。结论急诊科医师面对诊断不明确的皮疹患者, 可进行皮肤活检或皮肤镜检查, 提高诊断率;并从中医角度, 根据患者自身条件辨证施治, 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1.
如何做到不延误诊断 ,提高治疗效果 ,是一个临床医生的职责。如何做到这一点 ,除了对工作认真负责、虚心好学、严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则外 ,还应做好如下几方面 :1应用现代诊技 ,确定诊断病因复杂 ,病情多变 ,特别是病的早期和病症不典型者 ,不但中医的四诊难辨 ,就是现代的诊断技术有时也难以确诊 ,必须要经过多种检查、多科会诊等。才能作出最后诊断 ,如早期肿瘤、贫血、高热、高血压等的病因等等 ,千万不要固守中医的“四诊”所见 ,只辨证不辨病 ,致延误诊断 ,影响治疗。2细辨标本缓急 ,辨证施治病之本 ,一般指病因、脏腑功能和人之体质…  相似文献   

12.
小辉反复咳嗽一年多,消炎止咳药吃了不少也没有明显效果。父母没有办法,想试试中医。当医生询问孩子病情时,孩子说:“我好像对‘时间’过敏,每晚9时就会咳嗽,一直咳到我睡着了就不咳了。”原来,小辉喜欢抱着毛茸玩具睡觉,医生了解情况后给他开了些中药,同时让他换个房间,睡觉时不要抱毛绒玩具。  相似文献   

13.
最后的机会     
《健康世界》2010,(5):1-2
如今的许多疾病都“医不好了”。这话绝非耸人听闻,不信请看:高血压患者吃了许多药,血压总算压下来了,但是如果一旦停药,血压将照升不误;糖尿病患者吃了降糖药,甚至打了胰岛素,血糖是降下来了,但是一不用药,血糖又将升高。其实也不仅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放了“支架”,甚至做了“搭桥”手术,心肌的血供得到了改善,症状可以完全解除,但并不等于冠心病已经治愈.  相似文献   

14.
孙士斌 《健康生活》2007,(19):13-13
65岁的张老伯,最近几个月感觉身体疲乏、无力、头晕、活动后心跳、气短,家人发现脸色不好,皮肤苍白,消瘦。两个月前发现脖子左侧锁骨上窝有几个小包块,越长越大,后来融合成一个卵黄大小的包块。在当地基层医院诊断为“贫血”。吃了好些补血药也不见好,于是来到我院检查。  相似文献   

15.
镜头1 一位农民带孩子去城里医院看病,医生开了些磺胺药给孩子消炎,还配了些小苏打(因为磺胺易在尿中形成酸性结晶,需配小苏打中和药性,以减轻该药的副作用),医生嘱咐家长:大的吃一片,小的吃两片。几天后,家长来问医生:“怎么孩子吃了药后病情却不见好转?”医生问是怎么给孩子吃的药,家长说:“每次都是我吃一片大的(磺胺),让孩子吃两片小的(小苏打)。”医生一听简直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6.
85岁的宋大爷上月体检查出了高血压(166/92毫米汞柱),医生为他开了降压药。可刚吃了3天,就不敢再吃了。原因是周围的议论纷至沓来,有的说“您老都80好几了,血压升高点儿,没事儿,吃药干吗?”一位诊所的老医生也说:“正常血压是年龄+90,您这么高龄,不能算高血压,血压再降低,会影响大脑供血的。”宋大爷满腹狐疑,干脆到大医院挂了个专家号。张主任语重心长的~番讲解使他大开眼界,如梦初醒。  相似文献   

17.
张美娴 《家庭医生》2021,(10):44-45
降三高 一种降压药吃着吃着,效果渐渐没有那么好了,血压又不迭标了. 这种情况,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经历过.怎么办呢? 去看医生,医生往往会在处方上再加一个药,也就是吃两种降压药.甚至有的高血压患者发现,才发现高血压,医生就给开了两种降压药. “是药三分毒”,患者嘴上不说,内心却是无尽失落:多一个药,就多一份副作用啊! 不过,心内科张建华医生让大家放宽心,她说,两种降压药一起吃,不仅有1+1>2的效果,还能减轻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看病案老刘前段时间被查出高血压,医生给他开了降压药,嘱咐他每天都要坚持吃,这样才能把血压控制住。否则,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等器官,都可能受高血压殃及,造,出现损伤。听了这话,老刘不敢“怠慢”,一天不落地吃着降压药。可没想到,血压竟然一点都没降,反而噌噌往上“蹿”。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9.
案例:饭前服用,您真的"饭前"了吗近日,在太原打工的小张病了,医生给她开了些药,嘱咐她一定要在饭前服用。小张心想这还不简单,不就是在吃饭前吃就行了嘛。随后几天里,小张每天都在吃饭前服用,却发现没什么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高血压患者中,有不少人身在病中不知病;在知道自己患病的人中,能正确认识、配合医生坚持长期有效治疗的尚不足1/5。大多数患者对自己的病存在种种认识上的偏差或误区。在与各种各样患者长期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血压病患者认识误区有六种类型,浅析如下: 放任自流型 他们无视高血压病的存在,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那些年纪较轻、对病相对不敏感的人,侥幸心理尤为严重。他们认为,血压虽高,但既不妨吃,又不碍喝,常说:“别听医生吓唬人”,“医生的话不可全信,我只听一半”,甚至说:“我的血压正合适,低了反而出毛病。”对医生“减肥、减盐、戒烟、戒酒”的规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