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致敏患者由于体内预存有HLA抗体,肾移植术后容易发生急性体液反应,引起移植物损伤。本文就致敏患者急性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防治进行综述,目的是提高对该排斥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致敏患者由于体内预存有HLA抗体,肾移植术后容易发生急性体液反应,引起移植物损伤。本文就致敏患者急性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防治进行综述,目的是提高对该排斥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移植物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肾移植存活的一个主要问题.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在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中起到十分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有关抗体介导的体液排斥反应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抗体检测技术的发展和C4d等抗体介导免疫损伤标志物的发现,抗HIJA抗体和非HLA抗体在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又称为体液性排斥反应,是由抗供体HLA分子、血ABO同种凝集素或内皮细胞抗原抗体介导的一类排斥反应。在急性AMR过程中,高效价的抗体导致补体系统的激活和移植物内皮组织的溶解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有效控制排斥反应是临床肾移植获得成功的基石之一。结合临床和病理学表现,排斥反应的经典类型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1-2])。随着Banff分类的更新,2005年依据效应机制的不同,将排斥反应分为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 mediated rejection,TCMR)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AMR)^([3])。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特点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根据发生时间及病理特点分为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3种。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发生于肝移植后数小时至数天,由受体已存在的抗体与移植物内皮细胞抗原决定族结合介导的。如受体中抗体滴度高,移植物血流一经建立,就可引起移植物广泛坏死;如抗体滴度不够高,则受体免疫细胞恢复分泌抗体功能,数天后产生大量特异抗体与内皮细胞结合,促使补体黏附,产生血栓和使血管痉挛的多肽,使内皮细胞破坏、血管阻塞,并刺激内皮细胞产生粘附分子,促进炎性细胞浸润[1]。急性排斥反应多见于术后5…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即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是一种预后较差的并发症。AMR由针对供者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介导,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随着对抗移植物抗体产生以及补体系统激活在排斥反应中作用的深入研究,AMR的治疗也出现新的策略。除了标准的AMR治疗包括血浆置换、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新型的针对B细胞、浆细胞和补体系统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如:利妥昔单抗、硼替佐米、依库珠单抗等,被证明能有效治疗肾移植术后AMR。如何采用这些新型免疫抑制剂更好地控制体液免疫并延长移植物的生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心脏移植术后严重的移植物功能丧失,而没有缺血或细胞排斥反应证据,被高度怀疑为体液排斥反应(血管排斥反应,抗原一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发生.体液排斥反应虽然较少发生,却通常是难治和致命的.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物失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就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现室检查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物失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就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现室检查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器官移植术后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的抗体导致移植物损伤,在体液性排斥反应启动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笔者曾撰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B淋巴细胞活化与抗体介导的移植物排斥反应[1].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植免疫研究的深入和新型免疫抑制剂不断问世,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移植物的存活,特别是短期存活已有明显提高,但急性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发生难治性排斥反应的比例逐渐升高,其较高的移植肾失功率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与30年前相比,我们对于急性排斥反应、难治性排斥反应诊断与监测的策略一直没有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郑瑾  薛武军 《器官移植》2021,12(6):643-650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目前移植肾早期存活率及功能恢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移植肾长期存活仍有待改善。免疫因素所引发的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及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仍是导致移植肾衰竭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对肾移植受者等待移植期间、肾移植术前和术后3个阶段的免疫风险评估及监测内容进行了综述,通过对肾移植术前受者体内预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和非HLA抗体、HLA匹配、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免疫记忆细胞等的评估,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进行移植肾程序性活组织检查,HLA抗体和非HLA抗体及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的监测,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及监测方案,预防排斥反应发生,及时发现和诊断排斥反应,根据免疫监测结果避免无效治疗或过度治疗,从而优化移植物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超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对10例群体反应抗体(PRA)〉40%的‘肾移植受者术前行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其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0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仅有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并通过免疫吸附及调整免疫抑制剂得到逆转。所有受者随访至今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免疫吸附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高致敏人群‘肾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阐述了血小板活化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认为抑制血小板活化 对防治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一定效果,并简要叙述了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肾脏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CAM-1是介导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细胞粘附分子。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组织ICAM-1表达增加,血,尿中可溶性的ICAM-1同。动态监测肾移植术后患才血,尿中sICAM-1的变化,有助于肾移植急性排斥的诊断和抗排斥反应的疗效评价,应用ICAMP-1单克隆抗体,可以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术前高度致敏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DFPP)治疗36例术后排斥反应和9例术前高度致敏患者。结果24例急性排斥中22例逆转,10例加速性排斥(ACR)全部逆转,1例慢性排斥肾功能稳定,1例超急性排斥(HAR)摘除移植肾;排斥反应采用DFPP治疗者其一年移植肾生存率为84.0%。去致敏抗体者8例已接受肾移植,其中1例术后发生HAR。结论认为DFPP是治疗排斥反应和预防高敏患者术后发生致敏抗体介导的HAR和ACR的有效方法,显著提高了排斥反应的逆转率和移植肾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中远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影响因素及移植肾生存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而接受移植肾病理活检并确诊移植肾AR受者临床资料,共纳入43例受者,其中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17例,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26例;同时纳入同期(2周内)肾移植且移植肾功能正常的39例受者为对照组。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log-rank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HLA-A错配2个比例(4/17)高于对照组(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AR发生时和末次血清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高于AR发生前(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AR发生时和末次血清肌酐和eGF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进入慢性肾脏病(CKD)-4期受者比例低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χ2=5.73,P<0.05);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进入CKD-4期受者比例以及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失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χ2=17.727和9.882,P均<0.05)。AR发生时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受者均接受PRA检测,前者PRA-Ⅰ和PRA-Ⅱ阳性比例分别为41.2%(7/17)和88.2%(15/17),均高于后者[11.5%(3/26)和26.9%(7/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01)。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及对照组术后分别有13、24和38例受者应用他克莫司。发生AR时,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3.72±0.76)ng/mL]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3.37±0.86)ng/mL]均低于对照组[(5.73±1.2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均低于发生AR前[(6.27±1.18)和(6.33±1.6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20和6.216,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4例受者应用以环孢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其中3例术后33、36和55个月环孢素血浓度分别为112.4、138.3和7.0 ng/mL,均低于要求血药浓度。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2例应用环孢素受者术后16和177个月环孢素血药浓度分别为43.2和24.6 ng/mL,均低于要求血药浓度。随访至2021年6月30日,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移植肾生存率低于对照组(χ2=8.738,P<0.05)。 结论HLA-A位点错配及他克莫司低血药浓度是肾移植术后中远期诱发AR的重要原因。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是移植肾生存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1概述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是心脏移植后,特别是移植后早期的常见问题。多数排斥反应是由细胞反应所致。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也称非细胞性、血管性或体液性排斥反应,尚未被充分了解且不太容易诊断,但可能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早在20世纪50年代,器官移植技术兴起的早期,人们就对器官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原因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以Gorer为代表的一方认为,是抗体导致了移植物的排斥反应;而以Medwar为代表的另一方则认为,南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才是引发排斥反应的关键.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移植物直接造成损害的物质究竟是抗体还是细胞.本文对细胞性排斥反应和体液性排斥反应的不同发生机制及其内在联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