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是现代起搏器的重要标志 ,在Kappa 70 0型起搏器的众多自动化功能中 ,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当居首位。本文结合我院 1年内植入Kappa 70 0型起搏器的完整随访资料 ,检测Kappa 70 0型起搏器起搏阈值与起搏电压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观察Kappa 70 0型起搏器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节能情况。资料和方法 植入Kappa 70 0型起搏器的患者 15例 ,男性 8例 ,女性 7例 ,年龄 (6 4 4± 11 6 )岁。心律失常类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1例 ,高度房室阻滞 1例 ,二度Ⅱ型房室阻滞 3例。方法 植入后的 1个…  相似文献   

2.
美敦力临床高新技术研讨会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敦力 (上海 )有限公司组织的“美敦力临床高新技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2月 2 1~ 2 2日在海南三亚召开。来自全国的 12 0余位专家与会。重点讨论了双腔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智能型起搏器 (Kappa70 0 )以及心力衰竭的起搏器治疗三大主题。香港玛丽医院刘柱柏教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讲述了双腔ICD的治疗经验。双腔ICD由于是ICD与双腔起搏技术的有机结合 ,因此其具有双腔起搏带来的益处 ,又有ICD的功能。由于ICD引入了双根电极 ,使其感知功能更强、监测效率更高 ,同时双腔起搏 ,改善了心功能、降低了心…  相似文献   

3.
植入DDD起搏器412例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我院 4 2 1例安装DDD起搏器患者中 4 12例长期随访 (有 9例患者失访 )。方法 :将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4 3例发生并发症 ,其中起搏感知不良 31例 (占 72 1% ) ,电极导线脱位 3例 (占 6 9% ,其中微脱位 2例 ,全脱位 1例 ) ,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4例 (占 9 3% ) ,起搏器植入部位皮肤破溃 2例 (占 4 7% ) ,起搏器自身故障 2例 (占 4 7% ,其中电池提前耗竭 1例 ,电极导线折断 1例 ) ,肺栓塞 1例 (占 2 3% )。其中大部分并发症 (起搏感知功能不良和PMT)可通过体外程控 (起搏电压 ,感知灵敏度 ,延长心房不应期 )得以纠正。结论 :起搏器故障及电极导线断裂只能更换起搏器或重新植入电极导线。  相似文献   

4.
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处接触不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6 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未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 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 ,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 ,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 ,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 :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 ,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心室主动电极导线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起搏的疗效和实用性。方法选取合并心动过缓的拟外科手术患者或预计植入后需观察时间较长,需行临时起搏的患者共53例,分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25)。观察组经锁骨下静脉植入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头端固定于右心室间隔或心尖部,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心脏起搏;对照组行传统的心脏临时起搏电极植入。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临时起搏过程。观察组无电极脱位、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3例电极脱位,1例血栓形成,2例继发肺部感染。结论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可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起搏应用,不增加患者的风险,增加患者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原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随访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观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情况,分析和探讨电极导线脱位的原因。方法总结1065例置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7例为VVI/VVIR起搏器,其余15例为DDD/DDDR起搏器。结果共24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15例电极导线明显移位,9例电极导线微脱位,11根为心室电极导线,13根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中23根为双极电极导线,1根为单极电极导线。脱位后3例发生晕厥,3例有黑矇症状。结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率高于心室电极导线,大多数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周内。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高于单极电极导线,老年人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者电极导线脱位的危险性增高。此外,电极导线脱位与术者置入经验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1.双腔起搏器的传导功能 双腔起搏器的心房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为右心耳.电极导线的头部被动固定在梳状肌中,心室电极导线植入部位为右室心尖部,电极导线的顶端被动固定在肌小梁中。由于双腔起搏器具有心房、心室的感知及顺序性心房、心室的起搏功能,因而能保持心房和心室先后顺序性收缩,使心房对心脏的辅助泵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除感知与起搏功能外,双腔起搏器尚有房室间的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8.
齐强 《起搏与心脏》2003,17(2):158-158
患者女性,6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末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61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心房、心室电极导线参数测试满意后与起搏器连接,心电监护示:心房率78次/分,心室率38次/分,未见心室起搏心律。术中探查,用程控仪测心室电极阻抗9999Ω,心房电极阻抗正常;然后将心房、心室电极导线互换分别插入起搏器心室、心房电极插入孔,测试示:心室电极导线阻抗9999Ω,心房电极导线阻抗正常。提示:心室电极导线与起搏器不匹配,更换心室电极导线,起搏器呈VDD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3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在应用普通电极导线无法植入时应用Select Secure系统包括3830电极导线和特殊递送装置行心室起搏。3例患者分别为:(1)永存左上腔静脉,右上腔静脉闭锁;(2)起搏器囊袋感染多次植入致上腔静脉闭塞;(3)起搏器心室电极故障并植入血管狭窄。结果:3830电极全部成功植入,术后7天及1个月随访阈值和感知与术中无差异,阻抗降低。3例患者随访无并发症。结论:在特殊情况下3830导线在Select Secure辅助下行心脏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植入自动夺获型起搏器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可自动测试起搏阈值并自动调节输出能量,保证安全起搏并延长起搏器使用寿命。现将我院3例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共3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59岁。基础心律失常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1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例。另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1.2 方法共植入起搏器3台(美国Pacesetter公司生产),其中RegencySC (VVI)2台,Regen-cySR (VVIR)1台,电极导线系Pacesetter1450T双极低阈值低极化电极。植入术与一般VVI起搏器相同,术中常…  相似文献   

12.
117例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双心室同步起搏已经被证明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 ,CRT)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心室导线。植入左心室导线技术难度大 ,操作复杂 ,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分析了 117例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 117例 ,其中男性 86例 ,女性 31例 ,平均年龄 (5 3 0 0±8 2 5 )岁。患者在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后 ,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导线至心脏静脉 (主要为心脏后静脉和侧后静脉 )进行左心室起搏。然后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电极导线。结果  117例患者中 111例成功植入双心室起搏系统 ,成功率为 95 %。主要植入术的相关并发症包括 :冠状静脉窦夹层 4例(3 4 % % ) ,膈肌刺激需要重新植入 2例 (1 7% ) ;电极导线脱位 2例 (1 7% ) ,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withbiventricularpacing)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术中并发症和一定的风险 ,术前应掌握好适应证并作好充分的准备 ,术中必须规范操作 ,严密观察 ,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起搏器通过电极导线发放起搏脉冲进而起搏心脏,引起心房/心室除极,成为起搏器的基本起搏功能.起搏器发放的起搏脉冲在心电图中表现为时限极短的钉样信号,其为起搏器的工作标志,精准确认起搏脉冲信号是分析起搏心电图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兹报道对 1例心脏起搏患者废用电极导线在直接牵引无效后 ,改用旋转牵引方法 ,成功拔除 2根电极导线。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5 2岁。因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合并三度房室阻滞伴发作性晕厥 ,于 1997年 3月 1日在当地医院植入 VVI起搏器。术后继续按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 9个月后出现起搏器植入部位胸部肌肉抽动 ,经检查明确为导线断裂 ,在导管室用牵引法未能拔除导线 ,作残端处理后植入新导线。但术后 8个月前胸部起搏器囊袋感染 ,再次入院 ,经动态心电图测定 ,已恢复房室传导功能。遂在导管室切开囊袋 ,取出起搏器 ,并再次用牵引法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伴有右心耳切除术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中使用心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适应性和稳定性。方法入选85例病窦综合征或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并且分为,切除组(n=22)行右心耳切除术且植入双腔起搏器,保留组(n=63)未行心外科手术即右心耳保留患者行双腔起搏器。分别于植入时(0天)、1天;3、6、12、24和36个月进行起搏参数测定(起搏阈值、P/R振幅和阻抗)、植入时以及每年一次X线摄片、心脏超声检查以及电极导线植入术中和术后起搏器相关并发症的随访。结果所有电极导线植入位置均保持稳定。两组患者心房、心室电极导线的初始感知灵敏度相当(P0.05)且长期保持稳定。从植入术时至1个月,电极导线阻抗轻微下降(前后比较,P0.05),且随后保持稳定。心房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从植入时至术后3个月随访时有降低趋势(P0.05),在随后的随访中保持稳定,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在随访全程中保持稳定,且两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术前术后自身比较可见左、右心房直径、左室舒张/收缩末内径有缩小,射血分数值有一定降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全程两组患者未发现电极导线穿孔、移位等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心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可成功地植入到行右心耳切除术后患者的心耳基底部,在长期随访中起搏器电极导线参数满意且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6.
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也反映在导线上 ,不同造型、不同功能的导线问世 ,扩大了起搏器的应用范围 ,导线顶端的电极与心肌组织接触更紧密 ,固定更牢 ,大大降低导线移位的发生率。然而 ,随着起搏器应用的普及 ,由起搏系统引起的并发症也不断出现 ,其中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 ,轻则伤口流液、流脓 ,重者败血症 ,甚至死亡 ,拔除起搏导线是解决严重感染的唯一有效措施。每年全世界植入的 4 0~ 5 0万根起搏系统的导线中 ,约 10 %的导线因感染或其他原因需要自体内移出。随着起搏器和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这项治疗方法越来越…  相似文献   

17.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报道 6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 ,1例为VDD起搏器 ,其余 5例均为DDD起搏器。共 8根电极导线脱位 ,7根为电极导线游动、1根呈微脱位。脱位后 ,2例再次发生晕厥、3例有明显症状 ,脱位电极导线均为双极电极导线。与以往电极导线脱位率相比 ,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中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有所增高 ,约占同期起搏器总数量的 2 %。这一现象应给予充分重视 ,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和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8.
Kappa700型起博器的阈值管理及感知保障功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具有自动阈值夺获 (auto capture)的起搏器是近几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型起搏器 ,其最大优点是在不增加起搏器体积、重量及电池容量的基础上延长了起搏器的使用寿命。这类起搏器最早由美国Paceseter公司研制 ,并应用于临床。之后 ,美国Medtronic公司相继推出Kappa系列 ,此类起搏器不但具有自动阈值管理功能 ,而且还配有感知保障系统。此外 ,Kappa 70 0型起搏器还有自动模式转换、AV间期搜索及抗神经介导性晕厥等功能。本文就其最主要的自动阈值管理及感知保障功能做一较全面的阐述。1 阈值管理 (c…  相似文献   

19.
激素电极可防止起搏系统植入术后起搏阈值增高,允许降低能量输出,延长起搏器使用寿命,但是否能长期使阈值保持在低水平,长期低能量起搏是否安全,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临床资料 从在我院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选择应用激素电极者50例,凡心脏明显增大或心功能明显低下(射血分数<40%)者不包括在内,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38~85(69.7±9.6)岁。心脏起搏适应证∶二~三度房室阻滞1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5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1例;起搏方式∶DDD5例,AAI6例,VDD1例,VVI38例;共用激素电极导线55条(J形心房电极导线11条,心室电极导线44条…  相似文献   

20.
起搏电极固定于心内膜时,对心肌产生局灶性损伤,在腔内电图上可记录到损伤电流,不同的起搏电极导线(主动、被动电极,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导线,无导线起搏器电极)、不同的植入部位(心房、心室肌、传导束)都有其特征性的损伤电流表现.根据其特征性的损伤电流表现,可对起搏电极植入的准确性、稳定性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