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对于大鼠血管尤其是大血管钙化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1-15/30在武警部队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完成。选用8周龄健康Wistar鼠32只。采用尼古丁与维生素D3制作大鼠血管钙化模型,造模后随机将模型组动物分为骨髓间质干细胞干预组(n=12)及单纯造模组(n=12);空白对照组(n=8)采用生理盐水灌胃并注射。14d后处死动物检测不同组别动物组织钙含量、组织中钙容积分数及参与动脉壁钙化的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最终进入结果分析大鼠32只。①单纯造模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干预组大鼠主动脉组织钙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犤(29.90±1.85),(13.80±1.28),(2.61±0.45)mg/g,F=644.996,P<0.01犦。②骨髓间质细胞干预组大鼠动脉钙含量明显低于单纯造模组(q=9.361,P<0.01)。组织中钙容积分数明显低于单纯造模组。③单纯造模组动脉壁中可见大量黑色大颗粒物质的沉积,而骨髓间质干细胞干预组的动物切片染色后在动脉内膜部分可见散在的黑色颗粒状物质,并没有聚集成片。④空白对照组骨桥蛋白基本不表达,单纯造模组动物主动脉中骨桥蛋白表达明显增加,骨髓间质干细胞干预组骨桥蛋白虽有表达,但水平明显低于单纯造模组,介于对照组与单纯造模组之间,采用光密度扫描分析同样证实此结果。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改变血管中钙含量,降低大鼠血管壁中骨桥蛋白表达水平,减少钙在血管组织局部的沉积,从而有效地防止血管钙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影响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肝脏血管报道目前不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摸球法均分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造模组和空白对照组,前2组以二乙基亚硝胺为诱癌剂制备肝癌模型,空白对照组仅给予正常食水作对照。结果与结论:单纯造模组8只大鼠形成肝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9只大鼠形成肝癌,肝脏携带SrY的阳性细胞,MRI影像中可见较多占位性病变,而单纯造模组占位病变数量明显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5,P=0.02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平均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单纯造模组(P〈0.05)。说明在二乙基亚硝胺制备的大鼠肝癌模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促进血管的生成而促进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强大的增殖和分化为肝细胞能力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对其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及肝功能和生存分析,并对治疗组、空白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7周内的相关情况予以对照比较。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0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于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①动物分组:选用雄性6周龄Wistar大鼠5只为供体,供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雌性6周龄Wistar大鼠60只,其中50只被造成肝纤维化模型,在首次用二甲基亚硝胺处理后的第10天,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2组: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10只(为受体),于治疗39d后结束实验,取材分析病理对照组40只。另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②肝纤维化模型制作:在实验的当天,给予10g/L二甲基亚硝胺溶液(生理盐水配置)1mL/kg,腹腔注射,每周连续3次,共6周。③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每只大鼠输注3&;#215;106个骨髓间质干细胞;病理对照组:使用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骨髓间质干细胞。④动物的一般生活状态:每天观察饮食、活动、二便、体质量、皮毛、呼吸情况等。⑤肝脏的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将肝组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⑥肝星形细胞及其活化程度检测:前者检测肝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后者以德国IBAS2.5图像分析软件半定量分析。⑦肝脏胶原分布的相对含量检测:采用Masson三色染色法,从而反映肝纤维化程度。⑧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测定:采用氯胺T法。⑨血清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水平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⑩血清层粘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11)雄性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雌性大鼠肝内的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12)统计学分析:两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雌性大鼠6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动物生存状况:造模6周后,骨髓间质于细胞治疗组生存率为80%,而病理对照组生存率为10%,空白对照组生存率为100%,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可能通过阻止肝纤维化发展,从改而善大鼠的生存率。②肝脏组织学显示,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的肝脏结构明显改善,炎症减轻、假小叶结构减少或消散。相反,病理对照组出现广泛的肝脏结构重塑,包括增厚的纤维间隔形成和明显的桥接坏死。半定量分析胶原染色,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较病理对照组显著减低(8.12&;#177;1.98.15.71&;#177;2.13,t=6.11,P&;lt;0.05)。③肝脏星状细胞活化的标志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表达:空白对照组仅见血管壁有少量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表达,而病理对照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可见在纤维间隔、肝窦和汇管区内明显表达。半定量分析α-平滑肌激动蛋白的阳性染色,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较病理对照组显著减低(11.06&;#177;2.03,18.50&;#177;3.87,t=4.47,P&;lt;0.05)。④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经雄性Wistar大鼠(供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39d的雌性大鼠,肝脏DNA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果显示,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表达阳性,而空白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则无此阳性信号。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在受体肝内存活5周以上。⑤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及血清层黏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lt;0.05)但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lt;0.05),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后能够减少肝脏胶原蛋白的含量,从而减少肝纤维化的形成,使肝纤维化得到控制。⑥反映肝功能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组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lt;0.05),接近空白对照组。说明了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有助于改善肝功能状态。结论:①二甲基亚硝胺能成功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②骨髓间质干细胞可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存状况和肝功能。③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减少肝脏胶原蛋白的产生,抑制肝纤维化形成。④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活化态的肝星状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骨髓间质干细胞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的原因之一。⑤雌性大鼠肝脏内存在雄性供体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的信号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在受体肝内存活5周以上。  相似文献   

4.
骨髓干细胞动员与缺血心肌血管再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心肌后实现血管再生的能力。方法:实验选用10~12周龄的雄性Wistar(清洁级)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心肌梗死灶,于造模后24,48h和4周杀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梗死灶、边缘区和正常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以及Ⅷ因子表达,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比较动员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造模24h,4周后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分别为(0.919&;#177;0.187)%,(0.834&;#177;0.110)%,明显高于造模前【(0.043&;#177;0.023)%】及心肌梗死组大鼠造模24h,4周后【(0.071&;#177;0.104)%,(0.062&;#177;0.296)%】(t=2.697,2.354,2.492,2.195,P&;lt;0.05)。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CD34阳性细胞浸润;制模后4周,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微血管新生数明显多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t=3.125,3.308,P&;lt;0.01)。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梗死灶及周围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及假手术组(t=2.099~3.398,P&;lt;0.05)。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的方法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能通过动员内皮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内,有效促进微血管形成;还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促进缺血心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慧荣  赵琛  施茵  龚烨靓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3):236-238,F003
背景:隔药炙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是否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有关?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情况及隔药灸的调节作用。设计:动物实验观察。单位: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8/2003-06完成。选择雄性清洁级SD大鼠30只,体质量(140&;#177;20)g,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造模组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随机抽取模型大鼠4只与正常组大鼠2只剖取远端结肠作组织病理学观察,在确定模型制备成功后,将剩余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和隔药灸组,每组8只,8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隔药灸组在双天枢及气海穴施以隔药灸,药饼以附子、肉桂等配制,艾炷约90mg置于药饼上施灸,1次/d,共灸10次。治疗结束后3组大鼠同时处死,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取以上各组按1:50稀释的培养上清液,以等体积RPMI-1640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与正常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共同孵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比较。结果:纳人大鼠造模组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造模组4只大鼠与正常组2只大鼠处死作组织病理学观察,进入结果分析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6和8只。①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6.34&;#177;2.80)%,(52.33&;#177;9.94)%,(q=-35.99,P&;lt;0.01)],而正常对照组[(48.79&;#177;11.30)%]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②经治疗后隔药灸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36.03&;#177;8.31)%]显著高于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q=19.69,P&;lt;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g=-16.30,P&;lt;0.05)。结论:调节和/或减轻溃疡性结肠炎中性粒细胞凋亡被抑制的状态.可能是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基础和卡维地洛干预条件下,高血压大鼠和Wistar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及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变化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10/2002—12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临床试验中心及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高血压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12周龄血压176—190mmHg(1mmHg=0.133kPa)的高血压大鼠10只,培养心脏成纤维细胞,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和0.01,0.10,1.00,10.00μmol/L卡维地洛干预72h组;选择血压120—132mmHg的Wislar健康大鼠10只,培养心脏成纤维细胞为正常对照组。消化法培养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在心脏成纤维细胞细胞核表达的变化,^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测定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结果:在基础条件下培养72h,高血压大鼠空白对照组的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含量【(131.2&;#177;11.0)A&;#183;mm^2】及^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量【(606.0&;#177;54.7)min^-1】明显高于正常大鼠空白对照组【(107.2&;#177;16.3)A&;#183;mm^2,(495.2&;#177;49.8)min^-1,t=2.725,3.3489;P&;lt;0.05】。0.10,10.00μmol/L卡维地洛分别干预72h,高血压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含量显著低于高血压大鼠空白对照组【(96.6&;#177;9.78),(87.0&;#177;12.5),(69.2&;#177;11.3)A&;#183;mm^2t=5.258,5.926,8.770,P&;lt;0.01】;1.00,10.00μmol/L卡维地洛分别干预72h时,Wistar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含量分别为(81.4&;#177;10.6),(72.2&;#177;10.8)A&;#183;mm^2显著低于正常大鼠空白对照组【t=2.956,P&;lt;0.05;t=3.994,P&;lt;0.01】。0.10,1.00,10.00μmol/L卡维地洛分别干预72h时,高血压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量分别为【(452.0&;#177;35.9),(317.2&;#177;36.2)和(279.6&;#177;24.7)min^-1】均显著低于高血压大鼠空白对照组(t=5.261,9.838,12.153,P&;lt;0.01);Wistar大鼠组^1H-胸腺嘧啶核苷均明显低于正常大鼠空白对照组【(388.2&;#177;35.0),(322.6&;#177;32.7),(277.8&;#177;25.3)min^-1,t=.931,6.478,8.705,P&;lt;0.01】。在不同浓度卡维地洛作用下,高血压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量随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的增强而增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856,P&;lt;0.01)。结论:卡维地洛不仅能抑制与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密切相关的胸腺嘧啶核苷酸的活性,而且也能抑制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直接影响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进而抑制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后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7.
氯沙坦干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内膜增生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早期家兔血管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家兔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模型为研究对象,将24只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氯沙坦干预组,每组8只,采用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评价加速性AS早期家兔血管组织学、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MAPK和MCP-1蛋白表达和组织胆固醇含量的改变。结果: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组血管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内膜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MAPK与MCP-1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增加(P&;lt;0.001),氯沙坦干预组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较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组显著下降(0.92&;#177;0.10和0.23&;#177;0.04,t=30.086.P&;lt;0.001).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t=23.944,P&;lt;0.001),血管壁MAPK与MC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0.025&;#177;0.006和0.054&;#177;0.007.0.057&;#177;0.006和0.205&;#177;0.019,F=265.14,410.55,P&;lt;0.001),主动脉组织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t=3.913,P&;lt;0.05)。结论:氯沙坦干预可抑制血管损伤时MCP-1及MAPK蛋白表达,减轻加速性AS病变血管内膜增生,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从而可能在预防AS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复方鳖甲软肝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左室重构及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醛同酮的效应。方法:实验选用12周龄SHR50只,随机将其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依那普利组、小、中、小剂量复方鳖甲组(小、中、大剂量药物组),每组各10只。另取正常SD大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治疗10周后各组大鼠收缩压、心脏质量指数(heart weight index,HWI)、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胶原蛋白含量,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erivascular circuferential area,PVCA)。结果:治疗10周后,空白对照组大鼠收缩压,HWI,LVMI,胶原蛋白含量【(195&;#177;9)mmHg,(5.38&;#177;0.25),(3.81&;#177;0.09),(6.13&;#177;0.93)mg/g,1mmHg=0.133kP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7&;#177;10)mmHg.(3.88&;#177;0.28),(2.57&;#177;0.17),(4.19&;#177;0.72)mg/g】(P&;lt;0.01)。依那普利组大鼠收缩压明显低于与空白对照组(P&;lt;0.01),而复方鳖甲软肝方各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依那普利组大鼠HWI,LVMI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lt;0.01),而复方鳖甲软肝方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依那普利组,复方鳖甲软肝方中、大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胶原蛋白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lt;0.05-0.01)。空白对照组AngⅡ,醛固酮和CVF,PVC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1)。依那普利、中、大剂量药物组AngⅡ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lt;0.01);依那普利组醛固酮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lt;0.01),小剂量药物组有所降低(P&;lt;0.05),中剂量药物组,大剂量药物组亦有明显降低(P&;lt;0.01),且各复方鳖甲软肝方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依那普利组CVF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lt;0.01),中、大剂量药物组亦有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lt;0.01);依那普利组、各剂量复方鳖甲软肝方组大鼠PVCA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lt;0.05-0.01)。结论:复方鳖甲软肝方无明显降压、逆转左室肥厚等功能,但可能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机制,抑制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9.
背量: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骨丢失与雌激素缺乏相关,后者可导致多种细胞因子生成增加,继而引起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生成增多。骨吸收增强。雌二醇能否改变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过程中Cbfa1和PPAR-γ2 mRNA的表达进而影响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尚不清楚。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在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介质中,17β-雌二醇对其核结合因子a1(Cbfa1)及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2(PPAR-γ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雌二醇对成骨细胞生成的作用。设计: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所有实验均在成都军区总医院检验科和成都百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分离骨髓基质细胞所需大鼠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干预:1,25(OH)2D3和地塞米松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用不同浓度[(O-1)&;#215;10^-6mol/L]雌二醇对细胞分化过程进行干预。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半定量RT-PCR及Northern blot技术,观察不同浓度雌二醇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过程中Cbfa1及PPAR-γ2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雌二醇能明显抑制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过程中Cbfa1 mRNA的表达,雌二醇浓度为[(O-1)&;#215;10^-6mol/L]时,Cbfa1 mRNA的表达量从(25.0&;#177;3.3)%降至(19.8&;#177;2.2)%(t=2.62,P&;lt;0.05),(14.5&;#177;1.3)%(t=5.92,P&;lt;0.01)和(6.5&;#177;1.9)%(t=9.72,P&;lt;0.01);雌二醇能明显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在分化介质中PPAR-γ2 mRNA的表达,在上述雌二醇浓度时。PPAR-γ2 mRNA的表达从(1.75&;#177;0.5)%增至(9.5&;#177;2.1)%(t=7.18,P&;lt;0.01)和(19.3&;#177;3.0)%(t=11.5,P&;lt;0.01);North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雌二醇浓度的增加,Cbfa1 mRNA的表达量从4.42&;#177;0.39降至1.88&;#177;0.16(t=12.0,P&;lt;0.01)和1.19&;#177;0.11(t=15.8,P&;lt;0.01);PPAR-γ2 mRNA的表达量从1.31&;#177;0.12增至2.81&;#177;0.22(t=10.5,P&;lt;0.01)和4.02&;#177;0.36(t=14.2,P&;lt;0.01)。细胞ALP活性明显受雌二醇的抑制,在上述雌二醇浓度时ALP的活性从(42.6&;#177;2.5)降至(3.6&;#177;0.7)U/g蛋白(t=29,P&;lt;0.01)。Ⅰ型胶原含量均随雌二醇浓度增加而降低。结论:雌二醇抑制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而促进其向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0.
背景:间质干细胞的多向潜能性研究目前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至不同定位组织后是否有向其组织分化并产生相应的功能?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于脑皮质缺血性梗死灶的周围,观察其向神经分化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广州医学院医学检验系。材料:实验于2002-11/2003-11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完成。选择清洁级雄性SD大鼠48只t,随机分为造模的梗死组32只和不造模的对照组16只。梗死组又随机分成移植组16只和磷酸盐缓冲液组16只;以前囟为参考点,尾侧3mm旁开1.5mm,深度2.0~3.0mm,分别移植5μL(5&;#215;10^4L^-1)间质干细胞或磷酸盐缓冲液。方法:从非血液系统疾病的胸外科手术中摘取的肋骨骨髓中分离、纯化而获得的间质干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各组大鼠在移植后第2,6周末麻醉,对标本移植部位进行25μm连续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的表达,评估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随机抽取移植组8只大鼠,磷酸盐缓冲液组8只大鼠,在移植前和移植后2,6周末用横木行走试验评分法观察大鼠全身状态和反应能力。对照组16只大鼠与移植组和磷酸盐缓冲液组同时测评。主要观察指标:①大脑皮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的表达。②横木行走试验评定大鼠运动功能。结果:4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第2周末移植间质干细胞位置可见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表达呈现阳性。第6周末移植间质干细胞位置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表达也呈出阳性。而磷酸盐缓冲液组相应注射部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表达均为阴性。②对照组无明显神经症状,评分均为9分。移植2周后,移植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磷酸盐缓冲液组[(6.7&;#177;0.9)分,(5.3&;#177;1.0)分,(P&;lt;0.05)]。移植6周后,移植组运动功能评分也高于磷酸盐缓冲液组[(8.9&;#177;1.1)分,(7.2&;#177;0.8)分,(P&;lt;0.05)]。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在中枢神经系统有趋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表达了某些神经元胶质细胞的特性。移植组大鼠横木行走试验运动功能评分高于磷酸盐缓冲液组,并显示出明显的神经功能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快速埋线对偏头痛大鼠模型脑干组织G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快速埋线对偏头痛大鼠模型脑干组织G蛋白α亚基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和快速埋线治疗组各10只,通过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mg/kg)建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模型对照组只造模,不作其他处理。快速埋线治疗组造模后30min,取太冲、风池穴作快速埋线治疗。实验结束后运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脑干组织抑制性G蛋白(inhibitory GTP-binding protein,Gia)和刺激性G蛋白(stimulating GTP-binding protein。Gsa)的含量。结果:动物造模后30min左右,均出现外耳发红、前肢频繁搔头,爬笼次数增多,烦躁不安现象。快速埋线治疗组动物在快速埋线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模型对照组动物上述现象持续3h,继而出现倦卧,活动减少状态。4h后造模组大鼠脑干组织Csa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快速埋线治疗组第1,2条带分别为(175.8&;#177;15.7)%,(166.8&;#177;13.5)%此为相对值无单位,模型对照组分别为(118.6&;#177;12.2)%,(112.5&;#177;8.1)%与正常对照组的100%,100%和生理盐水组的(105.7&;#177;6.9)%,(103.4&;#177;9.6)%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q=22.75-3.0,P&;lt;0.01),Gia蛋白含量快速埋线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分别为(97.4&;#177;8.7)%,(71.4&;#177;7.5)%与非造模组的100和(97.5&;#177;7.8)%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q=22.88,11.86,P&;lt;0.01),Gsa/Gia蛋白比值升高;快速埋线治疗组脑干组织中Gsa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q=17.17,18.6,P&;lt;0.01)。Gia蛋白含量明显于高模型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q=11.81,P&;lt;0.01),Gsa/Gia蛋白比值降低。正常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脑干Gsa和Gia蛋白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q=1.71,1.16,1.14,P&;gt;0.05)。结论:偏头痛发作与大鼠脑干组织G蛋白信号转导系统功能障碍有关,快速埋线介导的G蛋白信号通路可能是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宇  张小云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9):193-195,i004
背景:已有研究证明旋转磁场干预能使大鼠骨密度显著增加,并且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不下降,且与性激素无关。目的:研究旋转磁场对大鼠骨钙含量的影响,以及与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P)和尿脱氧吡啶交联(deoxypyridinoline crosslinks,DPD)的相关性。设计: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大学生命科学院。材料:实验于2004—03/10在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健康成年SD大鼠90只,雌性60只,体质量(259&;#177;70)g.雄性30只,体质量(351&;#177;104)g。按雌雄随机分9组,雌性假手术组、去卵巢常钙对照组、去卵巢低钙对照组,去卵巢低钙实验组、去卵巢常钙实验组、去卵巢低钙中药实验组、雄性对照组、雄性低钙实验组、雄性常钙实验组。每组10只。干预:雌性大鼠除假手术组以外均切除卵巢,去卵巢对照组单纯去卵巢,去卵巢实验组手术15d体内残存雌激素代谢尽后,开始旋转磁场处理15d,1次/d,2h/次。雄性大鼠除对照组外均行磁场处理15d,1次/d,2h/次。分别给予常钙(含钙0.26%的食物)、低钙(含钙0.1%的食物)和辅以中药(补骨脂、黄芪、淫羊藿、肉苁蓉免煎粉剂等)饲料饲养。旋转磁场处理后,继续饲养15d,处死后取其股骨测量各组大鼠骨钙含量,取血清测量BAP含量,取尿液测DPD含量。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骨钙含量及血清BAP和DPD变化。结果:纳入90只大鼠,实验过程中死亡4只,进入结果分析86只。①经旋转磁场处理后大鼠骨钙含量增高:去卵巢低钙中药实验组及去卵巢低钙对照组分别为(0.226&;#177;0.015),(0.206&;#177;0.015)g/g,两组比较t=4.63,P&;lt;0.05;雄性常钙实验组及雄性对照组分别为(0.206&;#177;0.031),(0.199&;#177;0.014)g/g,两组比较t=4.21,P&;lt;0.05。②经旋转磁场处理后大鼠血中BAP含量增高:去卵巢常钙实验组及去卵巢常钙对照组分别为(20.52&;#177;1.78),(15.68&;#177;3.68)U/L,两组比较t=4.76,P&;lt;0.05;雄性低钙实验组及雄性对照组分别为(17.69&;#177;3.78),(8.53&;#177;2.54)U/L,两组比较t=4.59,P&;lt;0.05。③经旋转磁场处理后实验组大鼠尿中DPD下降:去卵巢低钙中药实验组及去卵巢低钙对照组分别为(86.97&;#177;37.19),(401.57&;#177;79.34)nmol/L,两组比较t=7.45,P&;lt;0.01;雄性常钙实验组及雄性对照组分别为(97.87&;#177;31.97),(168.71&;#177;53.19)nmol/L,两组比较t=8.31,P&;lt;0.01。结论:磁场能够在短时间内(15d)有效的促进大鼠的骨钙含量增加,且增加与血BAP升高及尿DPD下降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不同途径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大鼠后肢缺血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两种途径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后肢缺血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2/06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动物室完成。通过切除股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制作Lewis大鼠单侧后肢缺血模型,7d后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取自同系健康大鼠的四肢长骨,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26只kwis大鼠随机分成局部肌肉注射细胞移植组(实验组Ⅰ,n=8)和局部肌肉注射无血清IMDM培养基组(对照组Ⅰ,n=5);动脉腔内注射细胞移植组(实验组Ⅱ,n=8)和腔内注射无血清IMDM培养基组(对照组Ⅱ,n=5)。实验组每只大鼠移植5&;#215;106骨髓单个核细胞。在移植后4周测定双侧后肢皮肤温度差、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皮肤灌注量,免疫组化染色计数毛细血管数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观察血管新生情况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两种移植途径对下肢缺血的不同治疗作用。结果:所有大鼠未出现后肢坏疽。移植后4周双侧后肢皮肤温度差实验组Ⅰ为0.90&;#177;0.17,对照组Ⅰ为2.54&;#177;0.14;实验组Ⅱ为1.01&;#177;0.22.对照组Ⅱ为2.84&;#177;0.2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低(P&;lt;0.05)。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显示双侧后肢皮肤灌注量之差实验组Ⅰ为18.0&;#177;5.6,对照组Ⅰ为32.1&;#177;9.4;实验组Ⅱ为21.8&;#177;7.1,对照组Ⅱ为28.6&;#177;4.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低(P&;lt;0.05)。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毛细血管数量实验组Ⅰ为18.7&;#177;3.6,对照组Ⅰ为12.3&;#177;4.2;实验组Ⅱ为20.6&;#177;4.6,对照组Ⅱ为14.1&;#177;2.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lt;0.05)。DSA可以观察到治疗组的新生血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多。但肌肉注射和腔内注射两种移植途径之间各指标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Ⅰ对实验组Ⅱ:P&;gt;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大鼠后肢缺血。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两种移植途径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4.
移植神经干细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行为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移植神经干细胞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海马,研究移植后大鼠的行为学疗效。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进行。①利用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从新生大鼠脊髓分离具有单细胞克隆能力的细胞群并连续传代培养,获得大量克隆细胞。②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建立VD模型。结扎后饲养30d,以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来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③利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将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后的神经干细胞移植人VD大鼠海马内,饲养8周后以Morris水迷宫来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结果:神经干细胞移植后8周。假手术组平均逃避潜伏期为(25.61&;#177;3.21)s,痴呆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为(53.42&;#177;8.26)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82,P&;lt;0.01),移植组平均逃避潜伏期(36.93&;#177;6.24)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8.23,P&;lt;0.01)。移植组平均逃避潜伏期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5.77,P&;gt;0.05)。痴呆组、移植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在平台象限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8.21&;#177;2.90),(11.82&;#177;3.08),(13.48&;#177;3.35)s。痴呆组、移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9.76,P&;lt;0.01),痴呆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21,P&;lt;0.01)。假手术组、移植组比较无显著差异(F=5.79。P&;gt;0.05)。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至海马,能够改善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5.
活血化瘀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活血化瘀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所致血管源性脑水肿的作用。方法:大鼠138只单纯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低剂量短时干预组;高剂量短时干预组;低剂量长时干预组和高剂量长时干预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测脑水含量、血清及脑匀浆一氧化氮含量及光镜、电镜的病理改变。结果:药物干预组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对照组轻(P&;lt;0.01),药物干预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假手术组(106.5&;#177;7.5)μmol/L,低剂量短时干预组(94.6&;#177;7.9)μmol/L,高剂量短时干预组(104.7&;#177;6.1)μmol/L,低剂量长时干预组(104.6&;#177;5.6)μmol/L,高剂量长时干预组(112.6&;#177;9.3)μmol/L较对照组(85.7&;#177;6.1)μmol/L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673~-2.832.P&;lt;0.05),脑匀浆一氧化氮含量:假手术组(46.9&;#177;7.8)μmol/L,低剂量短时干预组(85.9&;#177;5.2)μmol/L,高剂量短时干预组(86.7&;#177;5.3)μmol/L,低剂量长时干预组(81.6&;#177;3.9)μmol/L,高剂量长时干预组(65.5&;#177;7.2)μmol/L较对照组(99.8&;#177;2.6)μmol/L低(t=7.011~20.361,P&;lt;0.01),病理损害较对照组轻。结论:活血化瘀药能减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的一氧化氮产生,降低血管源性脑水肿的程度,减轻神经细胞损伤,具有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醛固酮诱导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组织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表达和心肌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及血浆中醛固酮和血管紧素Ⅱ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8/12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1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和心肌肥厚组及环孢素A组。①分组干预: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0g/L盐水饮用,连续14d;心肌肥厚组:皮下注射醛固酮18μg/d,10g/L盐水饮用,连续14d复制心肌肥厚模型。环孢素A组:除皮下注射醛固酮18μg/d外,同时以环孢素A5mg/(kg&;#183;d)皮下注射14d,10g/L盐水饮用,连续14d。②心肌组织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测定: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条带的平均密度测定采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完成。③血浆中醛固酮和血管紧素Ⅱ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④心肌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参照发色底物法改进方法测定。结果:大鼠21只均进入结果分析。皮下注射醛固酮14d后,①血浆醛固酮水平:环孢素A组明显高于心肌肥厚组和正常对照组[(0.75&;#177;0.17),(0.28&;#177;0.06),(0.21&;#177;0.03)ng/L,P&;lt;0.05]。②心肌组织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心肌肥厚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40&;#177;0.09),(0.18&;#177;0.58)A410,P&;lt;0.05]。③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心肌肥厚组明显低于环孢素A组和正常对照组[(304&;#177;106),(1309&;#177;925),(448&;#177;258)ng/L,P&;lt;0.05]。④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的表达:心肌肥厚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环孢素A组(56.26&;#177;3.37,36.26&;#177;6.19,44.71&;#177;6.58,P&;lt;0.01)。结论: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有拮抗心肌肥厚反应的作用。②在外源性醛固酮诱发大鼠发生心肌肥厚反应过程中,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活性增加,而其内源性负性调节蛋白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的表达亦相应增加;应用钙调神经磷酸酶特异性阻断剂环孢素A后,心肌组织内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活性呈下降趋势,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的表达亦相应显著下降,提示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的变化受到钙调神经磷酸酶信号转导系统调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骨形成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体外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方法:采用BMP4体外定向诱导第五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组化鉴定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受BMP4诱导后出现神经元样细胞,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F表达阳性,诱导后5h,12h,1d,3d,5d和7d的NF神经样细胞阳性率分别为(40&;#177;7)%,(71&;#177;6)%,(58&;#177;3)%,(53&;#177;6)%,(37&;#177;5)%,(13&;#177;2)%,诱导后12h,NF神经元样细胞阳性表达到高峰,与诱导后5h比较,差别有显著性(t=1.380~2.621,P&;lt;0.05)。结论:BMP4可以在体外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入心肌梗死部位原位移植以修复梗死心肌组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干细胞原位移植组(n=12)和对照组(n=13)。干细胞原位移植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心肌梗死原位移植;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方法治疗。于入院第1,28d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采用Wagner的QRS波群记分法评价心功能,于入院后7,28d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G-CSF治疗4周,干细胞原位移植组QRS记分值明显降低(2.14&;#177;0.21),显著低于对照组(5.07&;#177;0.31)(t=5.2,P&;lt;0.05);心肌梗死面积由(36&;#177;8)%下降至(18&;#177;6)%,显著小于对照组(33&;#177;7)%(t=12.6,P&;lt;0.05)。结论: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来修复坏死心肌组织的“干细胞原位移植”疗法,能减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etor,GDNF)对脑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克隆胚胎鼠的GDNF基因,构建pCDNA3-GDNF-GFP质粒,注射于大鼠脑出血部位。选用成年SD大鼠制备脑出血模型,共分9组,每组20只,假手术Ⅰ组,脑出血Ⅰ组,干预Ⅰ组观察大鼠行为学、脑组织含水量、Na^+,K^+离子浓度的变化;假手术Ⅱ组,脑出血Ⅱ组,干预Ⅱ组观察血脑屏障的改变;假手术Ⅲ组,脑出血Ⅲ组。干预Ⅲ组观察组织形态学和GDNF。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出血组和干预组相比,神经缺损评分在出血后24h为8.53&;#177;1.44和8.34&;#177;1.28(P&;gt;0.05),72h,7d,14d为7.58&;#177;1.08,5.46&;#177;0.74,3.06&;#177;0.43和4.21&;#177;0.76,3.25&;#177;0.52,1.92&;#177;0.26(P&;lt;0.01)。72h,7d时脑组织含水量为(84.26&;#177;0.64)%,(80.38&;#177;0.86)%和(78.26&;#177;0.42)%,(77.51&;#177;0.33)%(P&;lt;0.01)。72h,7d时Na^+,K^+离子浓度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干预组坏死体积较出血组减小,GDNF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P&;lt;0.01)。结论:GDNF能改善出血大鼠行为学,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增加脑组织抗损伤能力,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王江  田颖  祝善俊  王亚丽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1):4214-4215,i001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方法:将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心力衰竭组和治疗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复制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TNF-α表达情况。结果:心力衰竭组大鼠血液动力学状况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t=3.11~10.78,P&;lt;0.01)。心力衰竭组与治疗组心肌组织TNF-α蛋白的表达量[吸光度(A)值分别为8.04&;#177;0.17,7.10&;#177;0.10]明显高于假手术组(3.20&;#177;0.12)(t=104.08,111.43,P&;lt;0.01),3组比较,心力衰竭组TNF-α表达量最高(t=21.32,P&;lt;0,01)。结论: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表达TNF-α明显升高,心力衰竭时心肌组织是TNF-α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