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系统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对散白蚁的毒性传递性。方法参照NY/T 11532-2006《农药对白蚁的毒力传递》中的测定方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散白蚁的接触和胃毒毒性传递级数。结果 1%、3%、5%、10%、20%氯虫苯甲酰胺粉剂的接触毒性有效传递级数分别为2、2、3、3、3;1%、3%、5%、10%氯虫苯甲酰胺的胃毒毒性有效传递级数分别为1、1、2、2。结论氯虫苯甲酰胺对散白蚁具有一定的毒性传递性,接触毒性的传递性优于胃毒,在室内试验条件下,10%是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2.
白蚁防治药剂的降解动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蚁防治药剂毒死蜱、联苯菊酯和吡虫啉长期在野外和室内土壤的降解动态以及生物有效性。方法通过定期对野外和室内试验土壤中的药剂检测,并观察记录试验木块受白蚁危害情况,建立了白蚁防治药剂毒死蜱、联苯菊酯和吡虫啉降解动态及生物有效性的研究方法结果在野外试验地施药36个月后,毒死蜱、联苯菊酯和吡虫啉分别降解了96.76%、2.05%和97.21%;室内施药24个月后,降解率分别是90.67%、1.54%和45.48%。在野外生物有效性试验中,联苯菊酯能有效阻止白蚁的危害,试验地的木块没有受到白蚁破坏,而毒死蜱和吡虫啉的实验木块均遭受白蚁侵害。结论在土壤化学屏障中,联苯菊酯较稳定,可以有效阻止白蚁危害。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丙溴磷含量及降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田间叶洒丙溴磷后土壤中的残留量及降解规律。方法 采用色谱-火焰光度法(GC-FPD)测定田间喷洒丙溴磷后不同天数丙溴磷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 丙溴磷在土壤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4mg/kg。加标回收率在95.2%~98.7%范围内,变异系数3.4%~4.5%。按推荐量施药,丙溴磷在土壤中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半衰期为1.09d,施药后13d丙溴磷在土壤中降解率为98.3%。结论 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实用。丙溴磷在土壤中的降解较迅速,对土壤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4.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6,(2)
氯虫苯甲酰胺是美国杜邦公司研发成功的新型邻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对环境友好。该药对白蚁是一种无驱避性、慢性毒性的杀白蚁剂,在低粘性、低有机质含量的土壤中生物利用度高。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白蚁表现的行为特征主要是行动速度降低,并能迅速停止取食,更利于氯虫苯甲酰胺在白蚁种群间的传递。氯虫苯甲酰胺在白蚁间的传递效率与供体白蚁染毒时间、供体与受体白蚁比率以及药剂在土壤中的生物利用度有关。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白蚁防治替代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驯化、筛选降解五氯酚的高效菌,并对其生长特性和降解条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活性污泥曝气与密度梯度驯化方法,以五氯酚为唯一碳源,定时定量逐步提高五氯酚浓度,连续驯化8周。将平板涂布分离纯化的细菌进行降解试验,筛选降解优势菌,探讨其生长的适宜温度、不同渗透压下的生长特点和降解五氯酚的适宜条件,并根据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菌种的初步鉴定。结果分离出3株五氯酚降解菌,其中1株对五氯酚48h的降解率为98.6%,且在温度30℃、pH6.0、五氯酚初浓度0.2~0.4g/L的条件下,降解效果最好。该菌在30℃生长最快,为耐盐菌,初步鉴定为醋杆菌属。结论通过活性污泥曝气与密度梯度驯化法可获得五氯酚高效降解菌,并取得良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6.
7.
土壤和底泥中五氯酚及其钠盐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快速、灵敏的土壤和底泥中五氯酚及其钠盐测定方法。方法对提取方法和衍生条件进行改进和优化,采用HP-5毛细管色谱柱的气相色谱检测,并对实际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方法在0.5~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其检出限为0.07μg/L。空白土壤加标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回收率为85.8%~92.4%,且质控样测定结果准确。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土壤和底泥样品中五氯酚及其钠盐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该文综述了锐劲特在环境中的应用,并结合国内外在农药降解领域的研究,对锐劲特及其代谢产物在环境中的降解行为、锐劲特的作用机制及其毒理学研究进展进行论述.锐劲特在水体中以光解和水解为主,在土壤中除了光解和水解作用,还存在氧化作用.研究表明,锐劲特及其代谢产物对非标靶类动物(蜜蜂、淡水脊椎动物、鸟类等)具有毒性.但对人类的健康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of Regent (fipronil),emphasizing its current research advance in the degradation in environment and toxicity of Regent(fipronil)and its metabolite,and its degradation action.The main degradation approach is photolysis and hydrolysis in water,and simultaneously occurring oxidation in the soil.Fipronil is toxic for bee.freshwater verebrate and birds,but the effect of fipronil on human being should be researched further.More atll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afety for human in application of fipronil. 相似文献
9.
溴乙酰胺在土壤和水中的化学、生物、水解和光解的实验室降解实验表明,溴乙酰胺在环境中的降解是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土壤中的生物降解和水中的底泥对降解起着重要作用。以两个血吸虫病流行区作为溴乙酰胺降解现场实验区,当使用溴乙酰胺灭螺常用量时,在土壤中的最长半衰期为2.2h;在水中的最长半衰期为4.6d。溴乙酰胺属于易降解的灭螺药,在土壤和水中的短期残留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0.
11.
12.
土壤氡与室内氡浓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玫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1):21-23
目的了解土壤氡对底层房间的贡献.方法采用ERS1000和RAD7环境测氡仪测量土壤氡及析出率,根据析出率与室内氡关系公式计算了室内氡浓度的变化范围,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调查区域土壤氡浓度为(18 000±3 100)Bq·m-3;氡析出率为(8.15±5.55)Bq·m-2·s-1;混凝土地面的氡析出率为(0.72±0.19)Bq·m-2·s-1,普通混凝土结构房屋中氡浓度理论计算范围为11.5~42.4Bq·m-3.实际测量结果(18.9~40.6)Bq·m-3,预测值与实测结果一致.结论在土壤氡浓度低于20000Bq·m-3地区,采用传统建筑方式,不会引起室内氡浓度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灵敏、准确的分析化学方法以替代生物测定方法,用以研究灭螺药"螺灭杀"(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在实验室及灭螺现场水体中的降解动态。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01mol/L醋酸钠(87∶13),理论板数〉3000;进样100μl,UV检测波长为330nm。实验室模拟降解:螺灭杀水溶液分装小瓶,置日光下,于10d内取样6次,分别用直接过滤和有机溶剂助溶的方法处理2组供试水样,测定;现场灭螺取样6次,水样处理及测定同上。结果 HPLC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07mg/L;线性范围为0.01~2.42mg/L(r=0.9999,n=12),主峰与杂质分离度〉1.5。实验室模拟降解,前3天内原药含量迅速降低,第10天时测定结果比0d下降了83%,第7天测得浓度仅为最低有效浓度。而沉于瓶底的絮状物,经测定为氯硝柳胺。现场施药测得次日即低于有效浓度,估计与取样代表性难以保证有关。结论实验室研究揭示了该药在水体中灭螺效果随时间递减的现象与该制剂在水中逐渐解离为氯硝柳胺单体,并再次聚集为不溶性絮状物导致浓度下降有关,而非因氯硝柳胺化学降解所致。分析化学法不适合大水体现场监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氯氟醚菊酯在液体蚊香剂型中的应用研究,对氯氟醚菊酯液体蚊香药效、不同挥发时间的配方、挥发稳定性、影响挥发因素等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剂量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4月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124例,依患者意愿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治疗前均依据年龄、病程、心功能状态及有无并发症等进行综合危险度评估,确保样本患者均符合试验条件。观察组术前7 d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并在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前6 h分别给予阿司匹林300 mg/d和氯吡格雷600 mg/d口服。术后次日再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和氯吡格雷150 mg/d,1个月后改为100 mg/d和75 mg/d,持续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7 d。同时依据患者情况给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和他汀类降脂药等辅助治疗。对照组仅将氯吡格雷换成噻氯匹定,使用方法同观察组。分别于术前、服药12、24 h后检测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服药后12、24 h血小板聚集率观察组分别为(31.0±5.2)%、(27.3±1.8)%,对照组分别为(36.4±2.6)%、(31.4±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39、9.295,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3.1%,对照组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0,P>0.05)。结论大剂量氯吡格雷对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血栓形成疗效确切,临床不良反应小,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氟虫胺毒饵对黄胸散白蚁的室内毒性和引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氟虫胺毒饵对黄胸散白蚁的毒性及引诱性。方法采用滤纸法测定氟虫胺毒饵对白蚁的毒性,用琼脂打孔的方法测定氟虫胺毒饵对白蚁的引诱性。结果0.05%和0.08%氟虫胺毒饵对黄胸散白蚁具有良好的毒杀效果,二者致死全部供试白蚁的时间分别是13和9 d;0.05%和0.08%氟虫胺毒饵对黄胸散白蚁均有良好的引诱效果,其引诱率均高于85%。结论实际配制毒饵采用浓度为0.05%氟虫胺防治白蚁即可起到较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标准计量组56例患者采用标准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大剂量组56例采用大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大剂量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标准剂量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当,但冠心病复发率明显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结论大剂量氧吡格雷可明显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纯TiO2、Fe-TiO2、N-TiO2以及Fe-N-TiO2,并将其负载于瓷砖上,使用XRD和SEM技术对薄膜样品的晶型和表面形态进行表征,以甲醛为目标降解物,测试其光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Fe-N-TiO2(500℃)光催化剂以锐钛矿结构为主,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较小。共掺杂离子的掺杂量、掺杂配比和光催化剂的煅烧温度均影响纳米TiO2的光催化性能,当掺杂配比为n(Fe)∶n(N)∶n(TiO2)=0.1%∶1%∶1、煅烧温度为500℃时,Fe-N共掺杂样品对甲醛降解效率最高,在紫外光照射下Fe-N-TiO2在2 h内对甲醛的降解率达到53%,高于Fe-TiO2的45%、N-TiO2的43%和纯TiO2的25%。 相似文献
19.
氯酚在鲫鱼体内的分布、存在形式与生物富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法测定鱼组织中4种有代表性的氯酚(CPs)及其共轭物。选取CPs分别对鲫鱼在室温(22±5)℃进行96h半静态染毒实验。实验发现:24h换一次水,能充分保证CPs实验水的浓度恒定,鱼的存在并不影响实验水的浓度。实验水系统中,CPs在鲫鱼(Cruicancarps)体内的分布和积累的研究结果表明,CPs在鱼体内以游离CPs及其共轭物2种形式存在。CPs总量在各鱼组织间的分布顺序为:胆>肝、肾>肌肉,随着氯(Cl)原子数目的增多,CPs共轭物所占比例亦增大,而PCP共轭物所占比例则较TCP有所下降。胆组织中CPs共轭物由葡萄糖苷酸共轭物和硫酸酯共轭物2种形式组成,其中葡萄糖苷酸含量大于93%。通过计算生物浓缩因子(BCF)值来度量CPs在鱼组织中的生物富集效果。由胆中游离氯酚和硫酸酯共轭物得到的BCF值均与正辛醇/水体系的分配系数KOW没有相关性;而通过葡萄糖苷酸共轭物和CPs总量分别计算得到的BCF值均与KOW有较好的相关性,(r>0.96)。鲫鱼鱼胆的BCF,在2.0×103~6.3×103之间。 相似文献
20.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Fe(NO3)3为改性材料,制备了磁性多孔生物炭。以磁性生物炭为催化剂、过硫酸钾为氧化剂,分析催化剂或氧化剂的添加及其施用量对降解土壤中常见农药氧化乐果的作用效果。实验结果如下:加入KHCO3促进普通生物炭C400产生丰富的孔隙,显著增大比表面积;负载铁盐后,多孔生物炭C800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明显增大,生物炭由无定形碳结构转化为石墨化碳结构,具有了更好的磁化强度和吸附性能;铁纳米颗粒负载量越高,生物炭石墨化程度越强。添加磁性生物炭材料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氧化乐果去除效率;磁性生物炭材料中铁含量的增加和石墨化程度的增大提高了土壤中氧化乐果的去除效率。此外,增加催化剂和氧化剂的施用量均能进一步提高土壤中氧化乐果的去除效率;相比于增加氧化剂的施用量,催化剂施用量的增加对提高土壤中氧化乐果的去除效率更加明显。铁改性生物炭对土壤中残留农药具有良好的去除能力,可为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