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野生与栽培黄芪主要成分的分析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芪为常用中药,历代本草均有记载“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之功能.中药黄芪有两种,一种是膜荚黄芪(Astragalns membranaceus)另一种是蒙古黄芪(A、mongholicus).其主要成分有黄酮类,胆碱甜菜碱、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叶酸等.蒙古黄芪还含有(?)谷甾  相似文献   

2.
邵佳  骆殊 《北京中医》2008,(4):306-308
黄芪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微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表、升阳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生肌等作用。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又名绵黄耆、独根、二人抬,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相似文献   

3.
简述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芪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来源于豆科(Leguminosae)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eg.Var.Mongholicus (Bge) Hsiao (A.mongholicus Bge)及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相似文献   

4.
黄芪古代写作‘黄耆’,亦名戴糁、戴椹、百本、百药棉、王孙等。《本草纲目》中释名日:“耆,长。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神农本草经》中亦将其列入上品药,是历代医家备加推崇的补气要药。黄芪味甘、性微温、无毒,  相似文献   

5.
赵广兰 《养生月刊》2003,24(11):504-505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古时候,芪字写作耆,《本草纲目》解释说:“耆,长者,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提起黄芪,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旧唐书·方技传》载:唐肃宗刚继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中药黄芪的字义进行考证,以阐明黄芪名实。方法: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黄芪进行字义与名实溯源考证。结果:我国历代本草皆以黄耆为现在中药黄芪的名称,我国现代书籍皆以黄芪字形为名。芪在《说文解字》,《玉篇》,《集韵》,《广韵》,《类篇》,《字汇》中释义为芪母,芪母即指中药知母,而不是指中药黄芪。芪释义为现在中药黄芪始自明代辞书《正字通》,《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对芪列有中药黄芪及知母二种释义。明代李中立在其《本草原始》一书中特意指出当时黄耆的耆字书写为芪字是错误的,可见中药黄芪字形名称使用始于明代。耆在历代辞书中释义为长,耆的字义表述了现在中药黄芪的植物形态特征,因此以黄耆为其名称符合我国中草药命名习惯。结论:将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进行比对,阐明其词义,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找出中药黄芪名称变化原因,为人们在研究中草药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芪,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上品。黄芪原名黄耆,李时珍说:"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今通叫黄芪。黄芪在改善老年人的机体代谢及预防老年病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黄芪的"补气"、"扶正"作用与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密切相关,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芪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238,自引:3,他引:2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药用黄芪为豆科紫云英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ceus(Fisch)Bge.]及内蒙黄芪[Astragalus me mbranceus(Bge.)(A.mongolicusBge.)Hsian]的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补气药之一。李时珍认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因此,近年来有关黄芪的研究很多,本文主要就黄芪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工作综述如下。一、黄芪对血压的影响人们早已认识到黄芪具有降压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不仅进一步证实了黄芪的这一作用,并对其降压机理及降压的有效成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郭兆贵应用恒流灌注法测定实验狗后肢血管阻力及体动脉压,证实黄芪的乙醇提取物使实验动物体动脉  相似文献   

9.
崔金海主任中医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第二、第三批师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老中医之一,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50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对中医内、外、妇、儿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经验,颇有独特见解。笔者现将老师临证应用生黄芪的经验介绍如下。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戴糁、黄耆,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李时珍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耆。"其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  相似文献   

10.
黄芪原为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