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蛋白质合成场所,可合成几乎所有凝血因子、抗凝因子及纤溶系统有关的蛋白酶类,还可通过清除已激活的凝血因子和纤溶激活物以及灭活肝素等方式调节体内凝血系统  相似文献   

2.
肝病患者凝血4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能产生多种参与凝血和纤溶的因子,肝病患者出血是常见症状。据统计,85%的肝病患者至少有1项凝血试验异常。我们检测了130例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TT)、纤维蛋白原(Fib)4项指标并进行了有关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冯洁  潘勤聪 《肝脏》2015,(3):260-261
<正>肝脏是产生白蛋白及凝血因子的场所,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肝硬化患者随着肝功能损害加重,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出血[1],而钙离子作为凝血因子已公认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本文检测63例肝硬化患者血钙、血磷、PT、APTT及白蛋白水平,以探讨其临床价值。资料和方法一、病例资料收集2011—2014年我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3例。患者均经影像学、内镜检查明确肝硬化,其中男性32例,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方法测定60例糖尿病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糖尿病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长期监测血流变学指标变化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测定的意义。方法选择95例重症肺炎患儿(病例组)和4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将重症肺炎患儿按照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检测结果分为A组(2.0ng/m L)和B组(≥2.0ng/m L),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检测,将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比较A组和B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结果病例组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D-D、PLT、MP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A组AT-Ⅲ活性、PLT、MPV水平高于B组(P0.01),D-D水平低于B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DIC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存在着凝血纤溶功能障碍,进行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测定可尽早发现凝血功能异常,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CHF)患者体内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阿司匹林对CHF患者凝血状态的影响。 方法:60例CHF患者为试验组,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组)30例,非阿司匹林治疗组(B组)30例,健康对照组(C组)15例。A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75mg/d,B组仅用常规抗心衰治疗。试验第1天和治疗2周后检测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 结果:CHF患者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v-W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心功能越差,这些指标升高越明显。A、B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v-WF水平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A组与B组之间凝血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值相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CHF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阿司匹林并未在改善心衰高凝状态上有优势,提示其应用于CHF患者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7.
AMI患者血浆凝血指标升高的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近发现,AMI即期常伴有血浆凝血指标升高,提示罹发AMI时将启动机体凝血系统,致后者活性增高。然而,关于AMI即期血浆凝血指标升高与AMI远期心脏死亡危险间关系尚罕有报告。本文特进行了分析。对象与方法 64例AMI患者,男49例,女15例,年龄67±11岁。其诊断均经典型持续胸痛伴ECG和心肌酶学特异改变所确认。所有对象于胸痛12h后,在未接受任何抗凝剂或溶栓治疗前提下,采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诸种凝血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肽A(FPA)、凝血酶原断片1+2(F1+2)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同时分别参照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发现,判定泵衰竭程度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低。嗣后人均随访27±17个月,观察分析上述指标与AMI远期心脏死亡危险间关系。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CHF)患者体内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阿司匹林对CHF患者凝血状态的影响. 方法60例CHF患者为试验组,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组)30例,非阿司匹林治疗组(B组)30例,健康对照组(C组)15例.A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75mg/d,B组仅用常规抗心衰治疗.试验第1天和治疗2周后检测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 结果CHF患者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v-W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心功能越差,这些指标升高越明显.A、B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v-WF水平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A组与B组之间凝血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值相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CHF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阿司匹林并未在改善心衰高凝状态上有优势,提示其应用于CHF患者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9.
<正>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是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第2位常见死因〔1〕。约10%~20%恶性肿瘤患者可发生深部静脉血栓形成(VTE)事件〔2,3〕。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存在紊乱的状况,恶性肿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4〕,另外一些研究报道恶性肿瘤患者PT、APTT显著缩短〔5,6〕,且老年组患者PT、APTT较青年组缩短〔7〕。除了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4月来我院健康体检的2型糖尿病患者83例(其中33例有微血管病变)作为糖尿病组,选择同期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受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患者血浆PT、APTT、TT均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P<0.05);有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PT、APTT、TT均低于无微血管病变患者,FIB高于无微血管病变患者(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高凝倾向,检测凝血指标能够反映疾病病情及血管病变情况,为该疾病的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谷化剑 《山东医药》2010,50(1):100-100
近年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SAP)时胰腺微循环障碍是关键性早期事件。为进一步了解凝血、纤溶系统在SAP发病中的作用,本文探讨了SAP患者出凝血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凝血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秀贤  黎建源  梁娟英 《内科》2008,3(6):845-84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TBIL、DBIL、TBA、ALT、AST升高,PT、TT、AFIT延长,FIB下降。结论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患者与其凝血功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患者部分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32例(结直肠癌组),其中有转移的患者为A组(32例),无转移患者为B组(100例);另选取结直肠息肉患者89例(结直肠息肉组).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浆PT、TT、FIB、D-D水平较结直肠息肉组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或侵犯患者的TT、FIB、D-D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患者的PT、APTT比较有增高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FIB与D-D水平增高,提示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PT及TT时间延长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可能有出血倾向,表明凝血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特发性门脉高压症(IPH)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标准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分析其异常的原因及在IPH发病中的作用。收集IPH患者40例、肝硬化患者41例和正常对照组18例。结果IPH患者和肝硬化患者与正常组相比均存在明显的凝血异常,有轻度DIC发生。IPH凝血异常可能是感染引起的内毒素血症激活了凝血机制所致,凝血异常可引起肝内门脉微血栓形成,与其它原因所致的肝内门脉损伤,共同导致了IP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秦祥德  徐成伟 《山东医药》2010,50(22):71-72
目的观察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采集235例创伤性骨折患者(观察组)和1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在全自动血凝仪上用凝固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同时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im-mer)。结果观察组PT、APTT、TT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Fib为(6.63±1.02)g/L,与对照组的(2.98±0.65)g/L相比P〈0.05;D-dimmer为(654.5±68.5)μg/L,与对照组的(145.5±22.5)μg/L相比P〈0.05。结论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且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6.
正肝硬化患者经常发生凝血和止血障碍。通过运用典型的实验室方法来模拟体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为了评估凝血常规指标对重度肝硬化患者新发大出血预后的影响,维也纳大学的Drolz等选取了1493例重症监护病房(ICU)在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肝硬化患者211例,非肝硬化患者1282例。分别根据Child-Pugh分级和是否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分组,比较各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肝硬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检测正常妊娠妇女55例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0例血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AT)水平。结果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妊娠期糖尿病患者AFIT、FIB均较高,P均〈0.05,而两组间PLT、PT、PT-INR相比P均〉0.05。妊娠期糖尿病组AT水平较正常妊娠组降低,vWF水平较正常妊娠组升高,P均〈0.05。两组AT、vWF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r=-0.396,P=0.000)。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存在明显的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8.
抽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实验组,健康体检的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35例微血管病变患者取名微血管病变组,其余45例取名常规糖尿病组。结果实验组在APTT、PT、TT上较对照组更低,而FIB上较对照组更高;同时,微血管病变组在APTT、PT、TT水平上较常规糖尿病组更低,而FIB上较常规糖尿病组更高,P 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有不同程度高凝倾向,因此对患者展开凝血指标检测,可有效掌握患者微血管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AP组和正常对照组(NC)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 重型胰腺炎(SAP)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轻型胰腺炎(MAP)患者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AP患者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多器官功能衰竭组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组比较,PT、INR、APTT和FIB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凝血功能的测定在AP患者的疾病进程中,可用于了解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情况、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了解病情的演变和发展,为改善疾病的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凝血图及血小板数目、体积变化情况,探讨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方法对80例发病时间在6~24h内的脑梗死患者测定其血小板数目(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凝血图,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结论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异常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