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30例手术治疗结果。手术用局部浸润麻醉,左颈根横切口5cm,切断颈内静脉并以其近心端与胸导管用Blahemore管进行端端或侧端套合。手术中发现病人胸导管主干直径多在3~6mm;压力为17~51cm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休克系指因出血而引起的休克,由于循环血量骤减,造成绝对血容量不足,血浆容量、红细胞和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出血性休克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出血的量和速度、原来循环系统的功能以及休克的发展和并发症等情况,综合分析制订治疗措施。但最主要的是及时止血和正确地补充循环血量,尤其是恢复微循环血量。下面仅就治疗中的有关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怎么样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呢?首先,我认为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护士,必须要增加自信心,以稳定患者恐惧心理,取得合作,这是成功穿刺的首要环节。其次,分几个关键的步骤:(1)选择一条合适的静脉:选择静脉非常重要,遵循从远心端至近心端开始选择静脉的原则,选择较粗直、易固定、弹性好的静脉,避开关节、瘢痕以及皮炎等处。  相似文献   

4.
连续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是目前常用的麻醉方法。由于急性期胆囊胆道手术的老年人往往病情较重,一般状态较差,手术时胆心反射明显,以往多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但不能有效地控制胆心反射,并加重心率、血压下降,从而影响手术病人的安全性。而全身麻醉能有效控制胆心反射,同时减轻心率、血压的下降,尤其对重症胆囊、胆道感染休克者更适宜。本文就此类病人的麻醉选择、用药、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年龄患者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犬冠状静脉内植入左室导线作为操作模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健康成年杂种大型犬10只,体重(40.0±2.9)Kg,静脉麻醉、气管插管后通过右侧颈内静脉将左室长鞘送入冠状窦内,逆行造影,根据造影结果测量心大静脉和后静脉内径,选择这两个分支作为靶血管,分别植入左室电极,测量导线单双极阈值及膈神经刺激情况。结果 10只犬均成功找到了冠状窦进行了造影。犬左前斜25°成像更加接近人类左前斜45°成像效果,从手术开始到成功冠状静脉造影,手术时间(68.5±11.5)min,曝光时间(13.8±2.8)min。冠状窦口内径(7.94±3.40)mm,心大静脉最宽内径(4.57±1.26)mm,心大静脉中段内径(1.84±0.48)mm,后静脉近端内径(2.36±0.97)mm。左室电极很容易送至靶静脉远端,撤鞘时脱位率为5%。心大静脉导线单极阈值(1.13±0.30)V,双极阈值(1.18±0.24)V;后静脉导线单极阈值(1.0±0.16)V,双极阈值(1.1±0.27)V。靶静脉为后静脉时2只犬输出小于5 V时出现膈神经刺激。结论大型犬冠状静脉内植入左室电极作为操作模型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6.
静脉转流术在静脉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转流术与静脉移植术不同,它仅将静脉远心端切断,经充分游离后,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静脉回流障碍的远心端吻合。该术保留了移植静脉近心端的完整性少做了一个吻合,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存治疗重症静脉阻塞或返流性疾病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心脏静脉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评价心脏静脉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经影像学和临床其他检查最终证实为无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肌病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6~86岁)。将其冠状动脉CTA图像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采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冠状窦(CS)、心大静脉(GCV)、心中静脉(MCV)、左室后静脉(LPV)、侧静脉(LV)近端直径,心中静脉、后静脉及侧静脉从冠状窦口至心大静脉肉眼可辨别的最远端管腔中心线的长度,对冠状静脉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0~3分)。结果: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及左室后静脉及侧静脉近端的直径分别为(8.4±1.1)mm、(5.8±2.2)mm、(2.9±1.1)mm、(4.6±1.2)mm。冠状静脉窦口上下径为(14.4±3.5)mm,前后径为(8.7±2.2)mm。所有患者均可见冠状静脉窦、心大静脉及心中静脉,大多数患者可见2~3支左室后静脉,心小静脉显示率为13.3%(4/30)。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评价冠状动脉的同时可以评价心脏静脉系统,可以作为无创显示冠状静脉系统的一种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各种心脏直视手术的飞速发展,心肌保护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深入研究。冠状动脉灌注技术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但近几年来,许多国外学者对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保护心肌的研究兴趣尤浓。一、冠状静脉的解剖及其生理心脏静脉有两个相互关连的系统。心脏大部分血经心外膜下静脉汇合流入大的心静脉而进入右房。这称为“大系统”,其中包括①经冠状静脉窦流入右房的血管(冠状静脉前降支、左室后静脉、Marshall 斜静脉、心中静脉及流入心大静脉的心小静脉),②直接流入右房的血管(心前静脉)。该系统仅在汇合入大静脉的入口处有单向静脉瓣外,无其它静脉瓣。“小系统”或深静脉系统包括直接流入心腔的血管:动脉心腔血管、动脉血窦血管及 thebesian 静脉。动脉心腔血管实际上是连接动脉与毛细血管的管道,不与心腔相通,流动方向呈双  相似文献   

9.
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X线解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X线解剖特征。方法 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的静脉相对102 例患者的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形态、位置、数目、直径及角度进行观测。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见冠状静脉窦和心大静脉,绝大多数患者可见心中静脉及1~3支左室后静脉。心中静脉直径(4.12±1.25)m m 和左室后静脉(3.10±1.03)m m 多呈直角汇入冠状静脉窦,可能会给左室电极导线植入造成技术上的困难,心大静脉在左房室沟内与冠状静脉窦保持同轴。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显示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简单、易行方法,心大静脉可作为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左心室导线植入是决定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手术成败和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应用经冠状动脉造影顺行心脏静脉显影方法,术前了解心脏静脉解剖特点,指导左心室导线植入。方法38例心力衰竭患者于CRT手术前先行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延长曝光时间,利用心脏静脉回流相显示心脏静脉系统。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心室导线置于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结果通过顺行心脏静脉显影能清晰显示心脏静脉系统,包括冠状静脉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脏侧静脉及侧后静脉。其中5例患者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细小或缺如,3例心脏侧后静脉或侧静脉与心中静脉夹角小于90。。左心室导线能顺利植入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33例。术中,4例改变导线位置至心大静脉,l例至右心室流出道。4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心脏静脉夹层3例,心脏静脉穿孔1例,均无严重后果。结论在CRT手术前,先通过冠状动脉造影顺行心脏静脉显像,充分了解心脏静脉系统的解剖特点,对左心室导线的放置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大静脉电隔离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原因和再消融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次电隔离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选择行电隔离后经动态心电图证实阵发性房颤复发且症状明显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择期行再次心内标测和电隔离治疗 ,术中对已作电隔离和未电隔离的大静脉和上腔静脉逐一进行标测 ,对存在静脉 心房传导的大静脉再次行射频消融电隔离。结果 :30例房颤复发的患者共进行 6 3次心内标测和电隔离。其中 2次电隔离 2 7例 ,3次电隔离 3例 ;第一次电隔离大静脉 80根 ,再次标测显示其中有 75支 (93.8% )的大静脉电位完全或部分恢复。第二次和第三次共电隔离大静脉 1 0 2支 ,其中肺静脉 94根、上腔静脉 8根 ,有 5根房颤复发靶大静脉为第一次未进行消融的大静脉。术后随访2 38± 1 82天 ,无房颤复发 2 1例 (70 % )。出现并发症 5例 (1 6 .7% ) ,其中肺静脉狭窄 3例 (1 0 % )、一过性脑卒中 1例、心包压塞 1例。结论 :静脉 心房传导恢复可能是房颤复发的主要原因 ,对复发病例 ,再次电隔离仍然有效 ,但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对慢性缺血心肌微血管水平的灌注质量和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杂种犬慢性心肌缺血模型,采用结扎心大静脉(GCV)近心端,游离左内乳动脉(LIMA)与 GCV行端侧吻合,建立静脉动脉化逆行灌注模型。采用心肌声学造影(MCE)观察缺血区微血管水平的声学密度并判断其再灌注质量。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前壁收缩期增厚率(AWT),评价心肌收缩功能。结果:经冠状静脉动脉化后缺血区心肌微血管水平声学密度明显提高,LVEF及AWT均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能有效提高慢性缺血区心肌微血管水平的血流灌注,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3.
近有报道认为,在严重创伤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其血清内皮素Ⅰ(ET-1)可增高,而后者的增高可引发应激性溃疡。本文旨在研究内源性ET-1在出血性休克引发胃粘膜损害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70只体重200~250 g的雄性大鼠麻醉后,将聚乙烯导管插入颈总动脉监测血压并取血标本。前15分钟为对照期(基础值),然后用含有100 U肝素的注射器在15分  相似文献   

14.
胸科手术麻醉多采用全麻或静脉复合麻醉,如何提高胸科手术麻醉质量,降低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保持循环、呼吸功能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康复质量甚为重要。1997年6月~2002年6月我院对83例胸科手术患者采用静脉浅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进行手术,并与同期83例单纯应用静脉全麻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对照比较,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丙泊酚诱发严重皮疹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治明 《山东医药》2009,49(2):104-104
患者女,24岁,因早孕于官腔镜下行无痛人流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已在手背静脉建立了静脉通道,行氧饱和度监测,吸入氧气。麻醉准备开始,患者脉搏75次/min,SpO2 98%,在全部开放的情况下,选择现有静脉通路作为给药通路。麻醉开始,丙泊酚缓慢给药,患者诉注射部位疼痛难受,于是放弃从该静脉给药(此时给药总量约10mg),改行肘部大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缓慢给丙泊酚,此时患者未再诉注射部位疼痛,注射总量达60mg时,发现患者手背出现明显的沿着静脉走行白色丘疹,起点刚好在原来的推药部位。怀疑为丙泊酚过敏,马上停止丙泊酚注射,并给地塞米松20mg静脉推注,此时患者已经入睡,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心综合征92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92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ACVD患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3.01%,大部分脑心综合征患者在ACVD两天内发病,多数于两周内随病情改善而好转;心脏损害的表现主要为心电图的复极异常、心律失常以及心肌酶谱不同程度的升高。出血性卒中、近中线结构的损害及意识障碍的患者并发脑心综合征发生率更高。结论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特定部位受损导致对心脏神经支配紊乱,神经、体液调节障碍,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有关。应对ACVD加强心脏监护,积极诊治脑心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逆向穿刺进针法在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向穿刺是沿肢体静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进针的穿刺方法,具有最大限度提高手背末梢静脉利用率的优点,同时穿刺成功率高、操作简便、便于固定。2003年7月~2003年12月,我院应用逆向穿刺进针法为300例患者进行输液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 ,76岁 ,因快慢型病窦综合征安置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术中行左侧锁骨下静脉 (SV)穿刺术 ,多次穿刺均仅能见静脉血从穿刺针头滴出 ,负压回抽不畅 ,放置钢丝不能到达腔静脉。改右侧SV穿刺术 ,结果与左侧一样未成功。分别从左、右贵要静脉注射 76 %泛影葡胺 2 0ml行SV造影 ,结果显示左SV近心端明显变细、狭窄 ,远心端明显粗大呈窦状 ;右SV扭曲畸形 ,中段呈螺旋形 (透视下更清晰 ) ,近心端稍变细 ,远心端及腋静脉粗大 (附图 )。经右股静脉入路放置附图 SV造影显像 (患者取平卧位 ) 左图为左SV ,右图为右SV临时起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静脉吸毒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静脉吸毒所致的感染性心膜内膜炎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X线胸片均提示有肺部感染。心脏彩超均发现心内赘生物。11例经抗菌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静脉吸毒者感染性心膜炎经积极抗菌治疗大多预后良好。但瓣膜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作者等在回顾了各种常用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分流术后,认为由于全部或近全部的门脉血不再灌注肝脏可能导致各种严重的代谢异常,提出在具有细小脾静脉的小儿门脉高压症时,应用选择性直接脾-腔静脉分流术可达到对胃食管静脉曲张的选择性经脾减压,而又基本上不改变门脉的血流状态。本文报道应用此手术治疗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症10例的经验。手术的主要方法是:在横结肠系膜根部作横切口,将十二指肠空肠段向右移,从而在胰腺下缘显露脾静脉,并进而显露下腔静脉。将下腔静脉横断,远端缝闭,将其近心端以端对侧吻合于脾静脉,而脾静脉在吻合口近肝侧结扎,同时结扎位于胃小弯的侧枝及胃左血管,并切断胃结肠、脾结肠及肝胃韧带,而保留胃短血管(见附图)。由于吻合为端对侧,吻合口在脾静脉直径小于1cm时也可大到1.72±0.45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