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护理教育新型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恒  王冬  吴娴波 《广东医学》2005,26(2):280-281
目的 探讨高等护理教育新型课程体系改革。方法 在分析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必要性和改革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的实践进行分析。结果 提出了“政治理论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医学基础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课程 -专业 (护理 )课程 -人文社会课程”五大模块的新型护理课程体系。结论 该新型护理课程体系可为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199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与内涵界定如下:①体能素质;②心理素质;③知识素质;④能力素质;⑤态度素质。这一要求对我们护理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人才要素、学习形态、学校功能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而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使护理服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患者,还将包括健康人,因此,在护理教育中加大人文课程份量,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成为各国高等护理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笔者就我院高级护理职业技术教育中对人文课程建设所做的改革与探索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3.
医学人文教育的使命及其改革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的良好开展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对医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了医学人文教育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技能的特殊使命,针对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原则及措施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必须以"多方参与性、实效性、联系性、连贯性"作为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原则,开展课堂内、外的整体改革,即:课堂内的改革主要是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和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教育;课堂外主要是校园医学人文环境的营造及医学人文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江苏省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现状,为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建议。方法:对江苏省8所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8所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人文课程必修课开设最多的为5门,最少的为0门;选修课最多的为10门,最少的为1门。医学人文课程必修课总学时最多的为104,占必修课总学时的3.86%;最少的为0;选修课总学时最多的为160,占选修课总学时的12.42%;最少的为32,占选修课总学分的2.22%。结论: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医学人文课程的教育,高校需要通过改革教育模式等方法来构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教学结构体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人文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为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整群抽取480名护理本科生进行人文素质现况调查。结果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状况总体较好,94.17%护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社会课程在树立良好职业道德、扩大知识面、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结论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教师须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设置人文社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需求及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沫  戴靖华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5):640-641,692
通过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目前所开设人文课程的意见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和要求,为构建有助于培养护生人文素质的教学模式提供依据。采用自编的护生人文需求翟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从三方面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护生人文知识缺乏的同时,护理教育中社会人文课程的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还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应结合护理课程的特点,把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并进行课程的有效改革,构建有助于培养护生人文素质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现阶段学术界研究现状以及核心课程需求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模块化构成的核心环节问题。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依据重点突出、主辅相承的原则,构建适合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课程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8.
庞旭  史瑞芬  陈渝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119-120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对大学人文课程的需求。方法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医学生对大学人文课程需求的调查,发现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育存在诸多不足。结论调查帮助医学院校反思并改进现行的人文教育,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四川省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客观依据。采用自编的“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从五个维度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医学生对医生这一职业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了解不多,专业思想不够巩固;对学校举办的相关活动兴趣不大;对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及学校人文环境的满意度不高。高校应确保人文学科地位,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发挥两支队伍作用,营造人文教育氛围,以逐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以培养理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素养和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要内容,旨在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全面发展、负责任的公民.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显得极其迫切,而通识教育是医学院校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化医学生的通识教育、人文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实用型医学人才,从整体上提高医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组织课题组设计了"广东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现状"调查问卷,经过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广东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和特点,并以广州医学院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构建和完善通识教育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中职护生护理专业形象认知行为的现状及目前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中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探讨培养护生职业形象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旨在为中职院校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突出中职特色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600名护生人文素质现状及800名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满意度。结果护生对自身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认同度较高(3.30±0.10分)、对学习人文知识的期望度较高(2.88±0.12分)、对目前学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及人文环境的满意度较低(2.18±0.10分),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满意度较低。结论目前学校护理教育中存在人文教育比重过低,人文类课程开设形式不尽合理,护理专业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尚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通过院校联合的方式在学校教育及临床带教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临床实践中人文关怀的带教、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示范引导、制订护生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评价方法与标准等来加强中职护生良好职业形象、人文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中医、西医护理院校本科课程设置状况,探讨高等中医院校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依据。方法: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国内10所中医院校和11所西医院校的全日制护理本科课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类护理院校本科必修课程,西医院校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门数、学时数均高于中医院校(P〈0.05)。其他必修课程类型中、西医护理院校差异不大。选修课程,中医院校开设课程总门数、总学时数均高于西医院校(P〈0.05)。结论:中医、西医护理院校本科课程设置具有异同点,应顺应现代医学模式,建立具有护理专业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天津市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随机抽取219名三所市属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样本,采用自编“医学生人文素质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文知识素养、价值观与职业道德感,并通过对医学人文类课程的印象调查,对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的人文素质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天津市医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关注角度存在偏倚、价值取向功利化,对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满意度不高,重专业轻人文现象突出,学习效果不明显。高校应转变医学教育理念,重视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从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和学校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升医学人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举措.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4~2006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基础文化知识、课外阅读及校园文化生活情况、对人文素质与人文学科的认识及看法和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四个部分.共发放问卷200份.结果 共回收调查问卷189份,回收率为94.5%.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较贫乏.课外阅读的知识面较窄,课业负担较重,无暇参加更多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团活动.大部分学生期待人文课程的改革.结论 调整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改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营造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举措.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4~2006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基础文化知识、课外阅读及校园文化生活情况、对人文素质与人文学科的认识及看法和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四个部分.共发放问卷200份.结果 共回收调查问卷189份,回收率为94.5%.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较贫乏.课外阅读的知识面较窄,课业负担较重,无暇参加更多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团活动.大部分学生期待人文课程的改革.结论 调整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改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营造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医学专业课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各个高等医学院校都十分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许多医学院校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 ,把写作、文学欣赏、音乐欣赏、公关礼仪等普通人文课程列为重要的选修课 ,还设置了像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的医学人文学课程 ,以系统地推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扩展了医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 ,促进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发展 ,对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 ,就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来说 ,单纯增加这些课程还是不够的 ,人文精神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过程。在医学专业课程中直接融入人文精神教育 ,把人文精神与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培养合格的人民医生。1 医学的人文本质是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根据  医学的对象是什么 ?是“人”还是“病”?从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解来说 ,医学的对象是“病”而不是“人”,因为生物医学模式仅仅看到了人的生物属性 ;从生物 -心理 -社会的医学模式来说 ,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病”,因为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看到的是由生物、...  相似文献   

17.
《护理美学》在护理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纽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曦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6,12(6):570-571,574
近年来,在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中,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1,2].各大学护理院系纷纷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文社科课程的比例,将传统的"以医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向"突出护理,加大人文,体现社区"的新型护理课程体系转化[3],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能从事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工作的高级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18.
《西北医学教育》2015,(6):1015-1017
目的了解医学生医学人文课程态度现状,分析影响医学生医学人文课程态度的可能因素,为改善医学生医学人文课程态度提出可行性对策。方法用自编医学生医学人文课程态度的调查问卷对300名医学本科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3.1%的学生对医学人文很了解,42%的学生对医学人文不了解,且绝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相关医学人文活动不了解;对学校医学人文课程课时安排、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满意的学生分别为72.5%,52.2%,10.8%;医学人文课课堂、课后表现积极的医学生分别为2.4%,1.7%,积极完成作业的占51.5%,且专业、性别和年级变量上的结果差异性不显著(P 0.05);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需求满足程度有差异(P=0.009 0.05)。结论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的认知不够,学校医学人文课程的授课方式有待完善,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医学人文需求差异明显,医学生医学人文课表现不够积极,学校应该多角度、多途径完善医学生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还比较薄弱,主要存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不足,课程体系体现人文精神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及医学生人文艺术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等问题。原山东医科大学在教学工作中,通过提高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构建体现人文精神的新型课程体系,第一二课堂紧密结合,稳定、培养师资队伍等措施,加强了文化素质教育,收到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分析东北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与临床实际需要间的差别,寻求适应临床需要的课程体系。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以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大四的临床实习学生及所在附属医院的带教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分析了实习学生和带教老师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得出东北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中医护理课程结构欠佳,各科目与临床紧密性较差,临床实践时间少等问题。结论:东北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应向具有中医特色、适应临床需要的方向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