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肾炎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姜××,男,8岁。1982年3月12日诊。患慢性肾炎3年余,曾去北京等地治疗二年未愈。一周前因食虾、蟹等物后症情渐重。症见精神萎靡,面浮足肿,纳呆嗳腐,脘腹胀满隐痛,大便时溏,溲短赤,舌质淡,苔  相似文献   

2.
陈××,女,41岁。1990年12月诊。自7月中旬月事来潮,至今淋沥不净达5个月之久。迭经中西药治疗并进行两次治疗性括宫均未见效。某医院妇科劝其切除子宫。因惧怕手术而求治于吾。现证:经量时多时少,色淡无块。自觉头昏乏力,胃纳欠佳,腰腹不痛。面浮足肿,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数无力。血象:血红蛋白4克,红  相似文献   

3.
叶益丰 《新中医》1990,(2):33-33
例一:魏××,女,18岁,1981年10月22日诊。初起微恶寒热,头痛面赤,口中烦渴,屡延医治,病情却日趋严重,病至一周,竟神昏抽搐,后经人介绍急来邀余诊治。刻诊:壮热无汗,暮夜尤甚,体温40.8℃,面目红赤,神识昏糊,烦躁不安,喉间痰鸣,手足抽搐,  相似文献   

4.
肺脓肿治验     
蒲××,男,42岁。1978年元月5日诊。患者因畏寒高热、咳嗽胸痛一周来诊。主症:面赤,呼吸加快,咳嗽,痰量较多,质粘,咳时胸痛,口干咽燥,苔黄,脉浮数。右侧胸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增强,叩音浊,闻及  相似文献   

5.
一、肺胀李××,男,69岁。1978年11月9日诊。宿有喘咳,四日前复作,经某医院诊断为“肺心病合并心衰”。证见:痰多而清稀,张口抬肩、不得平卧,胸闷短气,心悸动甚,起则头眩,面浮足肿,口和纳呆,尿少便溏,形体羸瘦,面色晦暗,唇口青紫,舌质黯红、苔白滑腻,脉沉而涩。证属肺胀,乃阳虚水泛,射肺凌心,气滞血瘀所致。治宜温阳化气行水,降逆平喘止咳,佐以活血通络。处方:  相似文献   

6.
例一脾虚湿困黄××女59岁工人门诊号73-12623自诉:十余年来,大便时溏时泄,稍进油腻或生冷瓜果,即腹泻次数增多,每天多达十余次,从无腹痛。久经中西医治疗,迄今未愈。纳差,脘腹胀满,形体畏寒,面浮跗肿,神疲消瘦。脉濡细,舌淡苦白。拟诊为脾虚湿困,运化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治拟温中健脾,分利水湿。治疗:取脾之募、脏之会章门,足三阴  相似文献   

7.
<正> 李××,女,55岁。1976年10月30日初诊。患者于9月20日上午外出途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随即左侧上下肢体剧烈抽搐,口吐血沫(咬破舌尖所致)。半小时后入院,抽搐频繁发作,神志昏迷。经用多种抗癫瘸药物紧急处理后,至21日下午抽搐方止。22日离院。10月2日,患者因再度频繁抽搐,10~20分钟发作1次,而2次入院。结合脑电图检查(右脑中央区持续高幅尖波),诊为癫癎持续  相似文献   

8.
浮肿     
<正> 古××,男,16岁。面目浮肿逐及全身8个月。开始发觉面浮眼肿,逐日加重,5天内遍及全身四肢躯干,其形如佛,掌无纹,足膝如斗,按之没指而不起,腹如鼓而胀满。喘咳,卧尤甚,行动难,口苦,咽干,渴而不欲饮,纳减,肢重,大便不畅,小便短涩,暗黄。始微寒,初有热,无汗。精神萎靡,面色无华,舌淡苔厚腻,脉浮洪。诊为阳水(风水),表实里(脾肾)虚型。治宜疏表利尿驱外邪,理气、缝脾助气化。忌盐。  相似文献   

9.
例1.风温病,内陷厥阴,兼腑实证。胡××,男,5岁6月。1988年5月3日诊。持续高热9日,抽风,神志昏迷,头项强直,双目上翻,眼睛斜视,肢端不温,而失去运动力,呛咳,呕吐,不食乳,大便四日不解,入某医院住院治疗,诊为先天性颅内出血。经治不效。刻诊:神志昏迷,头项强直,  相似文献   

10.
周××女 35岁住院号:2199 主诉:眩晕、闭经4年。患者1983年3月因行产后结扎术,引起大出血、休克,经输血1200cc等抢救,好转出院。回家后精神一直较差,面色萎黄,形体逐渐消瘦,继则面浮肢肿,经水不潮。西医诊断为,“席汉氏综合征”,采用多种激素替代疗法,病情仍渐加重,于1989年3月12日来科住院治疗。诊  相似文献   

11.
高××,女,37岁。1989年4月15日诊。患者项强胃痛1月有余。X线钡餐胃透除见轻度胃下垂外,未见其它器质性病变。曾经普鲁本辛、胃友等西药治疗10余日未见好转。诊见胃脘疼痛,喜温喜按,纳谷不思,食后脘胀;颈项强痛,前额、两太阳穴及肩背胀痛,两臂发麻。并伴见畏寒肢乏,面色苍白,早晨面浮,午后腿肿。脉象弦细、右关兼滑,舌淡少苔。X线颈椎正侧位  相似文献   

12.
痰证三则     
一、肾失开阖水泛为痰王××,男,39岁。1984年6月12日诊。咳嗽月余。咳痰清稀而带有黑点,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足微肿,五更咳嗽较剧,面色黑,形寒怕冷,背部尤甚,小便清长,舌质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临床诊务中遇到一例肝血管瘤患者,经中药治疗,获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沈某某,女,因头晕乏力,心悸不宁,面浮足肿,带下量多而稠,少腹滞痛而于1988年10月29日来院就诊。其子密告余:  相似文献   

14.
汪××,男,2天。1985年10月12日诊。患儿因难产、产钳助产,娩出后便窒息,经抢救后方有呼吸,但见囱门逐渐突起、头部随着肿大,面青唇紫,高热抽搐,呼吸微弱。诊断为:“新生儿颅内出血”。某院认为属不治之症而出院。初诊:囟门突起、头部肿大、面唇青紫、无神直视、瞳孔散大、四肢抽搐、气微  相似文献   

15.
张××,女,46岁,农民。住院号1884。患者1983年12月16日,因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咯痰不爽、眼睑浮肿、小便不利而收入中医病房。体温39.1℃,血压170,面浮睑肿,全身亦肿,咽部充血,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血常规:白细胞18600,中性84,淋巴16。尿常规:  相似文献   

16.
扶正祛邪法治疗小儿咳喘验案4则杨懿凯1卫外不固咳喘案王×,男,4岁,患儿于1年半前感冒发热后,经常咳喘痰白,汗多恶风,感冒缠身,虽经治疗未效。1989年10月5日因外感加重喘咳而来诊。诊时患者咳嗽喘息,气短痰鸣,形寒不渴,舌苔白薄腻,指纹浮淡,脉浮无...  相似文献   

17.
刘××,女,2岁,1985年10月10日来诊。患儿发热39℃,咳嗽痰多,并有间歇性抽搐。曾静点红霉素及退热、解痉药,效果不显而邀中医诊治。证见:表情呆滞,口唇颤动,喉中痰鸣,面赤、烦躁,二目直视,抽搐每日发作2~3次,舌质淡苔薄白。中医诊断:急惊风(风痰内蒙心窍) 治则:清热除痰、平肝镇惊。药用:陈皮5克、五味子10克、半夏5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钩藤5克、犀角0.5克(另包)、生石膏15克、甘草0.5克,水煎每四小时服一次。外敷药:蜈蚣一条,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肾虚血瘀是许多顽症宿疾的基本病理。故补肾活血是治顽症宿疾的重要法则之一。仅举病案数则以资佐证:一、水肿徐××,女,吕王区某村农民。水肿反复发作六年,一年来肿甚,面浮唇  相似文献   

19.
面瘫外治方     
取牙皂末30克,用醋调成糊状,涂于患侧颊车、地仓穴之间,一日换药二次。病案举例:李××,女,48岁。1984年10月16日诊,左侧面瘫一周,左眼不能闭合,口角流涎,面肌时而抽搐。嘱用上方敷贴,三天  相似文献   

20.
谭××,女,33岁,1988年1月15日诊。患者于一月前连续加夜班受凉,恶寒发热,咽痒咳嗽,白天痰呈泡沫状,晨起呈浓痰,伴心烦,口干不欲饮。西医诊断支气管炎。选用中西药治疗不效。现症:咳嗽频剧,小便自遗,夜不能寝。脉浮,舌淡,苔薄白。诊为寒饮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