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观察宫廷理筋术之振腹疗法治疗中心型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6例中心型肥胖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8例,其中治疗组采用宫廷理筋术之振腹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体质指数、腰臀比、腹部脂肪厚度变化,观察2组不良反应,统计临床总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体重指数、腰臀围比、腹部脂肪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体质指数、腰臀比、腹部脂肪厚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总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廷理筋术之振腹疗法治疗中心型肥胖,具有与常规针灸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臧福科教授将宫廷理筋术之松振法用于软组织损伤的治疗,通过不同的腕部松振法治疗急性项背肌筋膜炎、胸胁屏伤、膝关节滑膜炎、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等都取得很好疗效。松振法对软组织损伤具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等作用,与宫廷理筋术"轻、柔、透、巧"的特色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臧氏振腹术配合针刺治疗术后急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的临床方法,对近些年采用臧氏振腹术配合针刺治疗1次的20例术后尿潴留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愈18例(90%),有效1例(5%),无效1例(5%),总治愈率为95%。结论:臧氏振腹术配合针刺治疗术后急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避免了患者长时间插导尿管导尿带来的痛苦与不便,最快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核磁共振观察宫廷理筋振髌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东直门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44例,其中按摩组22例,用宫廷理筋振髌法治疗,中药组22例,用东直门医院骨科洗药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均进行核磁共振检查,3~6个月治疗期间复查核磁共振,观察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髌韧带、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髌下脂肪垫、内侧支持带、外侧支持带、半月板损伤、关节积液、髌骨软化等部位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 按摩和中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均有效,按摩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中药组(P<0.05)。结论 宫廷理筋振髌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理想,患者易于接受,同时核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断分期、治疗、疗效评价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踩跷理筋术来源于宫廷理筋术推拿流派,广泛运用于各类筋伤病及内伤杂症的治疗。踩跷理筋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归纳为九式十六法,具有受力面大、渗透力强、可持久操作、节省体力等特点,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出自《灵枢》,是阴阳辨证在经筋病辨筋论治中的重要体现。非特异性下腰痛属“经筋病”范畴,以腰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病理改变是筋急,病理产物是筋结。针刀具有针和刀的双重优势,可调气和血、疏通经络、疏筋解结,解除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筋结点,缓解疼痛,恢复腰椎屈伸功能。王海东教授将“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理论应用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针刀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卧位斜扳法治疗本病的规范化进行探讨.方法:将本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规范化的卧位斜扳法结合调筋、理筋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调筋、理筋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腰痛JOA评分及腰曲变化值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卧位斜扳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宫廷理筋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前后患者伸肌总腱的声像图表现,评价超声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0例经临床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给予宫廷理筋术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行超声检查,观察灰阶图像指标及彩色多普勒信号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 70例中2例超声未发现明显异常,其余68例治疗前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灰阶图像变化或彩色多普勒信号变化,撕裂区范围大小与预后呈负相关,并且发现传统中医推拿宫廷理筋术对于伸肌总腱无撕裂或轻度撕裂的疗效显著。结论在传统中医推拿宫廷理筋术治疗网球肘过程中,超声在治疗前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能将病变进行分期分类,为治疗方法选择提供帮助,并能在治疗后对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9.
正臧福科教授是第五批和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近六十载,医术精湛,理验俱丰。臧老的学术思想承袭于宫廷理筋术,宫廷理筋术起源于清朝太医院上驷院绰班处,是由数代宫廷御医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一套完善的推拿手法,后经刘寿山、臧福科两位先生相继传承发扬,逐渐形成了以"轻、柔、透、巧"为特色的推拿流派。盆腔器官脱垂(POP)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分为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古籍中的学术思想分析阳气对非特异性腰痛发生、发展的影响,论述从阳论治思想在非特异性腰痛的中医康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及运用。从阳气的功能角度探析非特异性腰痛的病因病机,认为阳气虚弱,温煦失职、推动无力、防御失常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从阳密乃固、补肾阳、升脾阳三个方面探讨从阳论治非特异性腰痛的中医康复思想,说明治疗应重在振阳、除痹、调气机。基于此以求为非特异性腰痛的中医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林连兵 《新中医》2020,52(4):145-147
目的:观察推拿理筋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效果。方法:纳入12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肝肾亏虚证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推拿理筋手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评定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症状及体征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估量表评分,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直腿抬高试验、疼痛和麻木,膝、跟腱反射,行走、压痛、生活及工作能力评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JOA腰痛评估量表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评分与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和总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推拿理筋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可有效增强脊柱功能,恢复脊椎的稳定性,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效减轻腰痛。  相似文献   

12.
笔者利用红外检测技术,使用短焦距非制冷型远红外热像仪(型号:DH-2010-A),客观观察宫廷理筋术对关节痹证及失眠病例的治疗效果,探究治疗中气血阴阳的变化,用经典医学理论加以诠释。具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和对照组(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各42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临床疗效有效率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出现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效果确切,该疗法可作为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非特异性腰痛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经验丰富,形成了“主手法、合奇穴、佐中药、练功法”的完备治疗体系。本文总结了韦贵康教授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非特异性腰痛是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因其患病率较高,反复发作,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逐渐受到广大医患重视。目前尚欠缺特效药物干预,而针灸疗法干预该病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已被证实。本文通过对非特异性腰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和病位的认识,结合燔针劫刺的理解以及“取痹”“柔筋”“解结”的作用,提出在燔针劫刺法的理论指导下针灸辨治非特异性腰痛,以期为临床使用针灸疗法干预该病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詹红生教授“筋主骨从、筋为骨用”的学术思想,阐述筋主骨从是筋骨和合之本;认为筋骨失和是非特异性腰痛发病之因,筋为骨用是防控之策;强调非特异性腰痛从筋论治的合理性、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特异性腰痛是一种常见疾病,骨盆失衡是引起非特异性腰痛的重要原因。经筋病强调“以痛为输”取穴治疗,然而,仅在疼痛局部“以痛为输”寻找“筋结”并“解结”治疗经筋病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目性。本文试图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从上病下治视角看待非特异性腰痛,并从肌肉失衡角度分析不同腰、骨盆状态与腰痛的关系,通过定位病变肌肉以明确“以痛为输”取穴的方向,探讨“以痛为输”的多变性,探索提高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介绍李勇教授基于经筋理论采用苍龟探穴法治疗非特异性腰背痛的经验。李勇教授认为该病由足太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少阳经筋、足少阴经筋和足太阴经筋病变导致经络不通则痛,久而不荣则痛所致,治疗时强调先揣穴,寻找结筋病灶点,然后基于“气至病所”的治疗原则,采用苍龟探穴法对结筋病灶点进行“解结”,继而配以温针灸,解除卡压,恢复气血运行,最后嘱患者进行八段锦锻炼,增强腰背部核心肌群力量,使腰痛恢复且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方法:将200例确诊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以下简称对照组)和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分别采用电针法和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法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指地距离(FFD)、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改良JOA腰痛疗效问卷评分以及腹背肌耐力四项指标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JOA问卷记分、FFD指标、腹背肌耐力均显著升高(P〈0.05),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JOA问卷记分、FFD指标显著升高(P〈0.05),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邵氏点针刺加斜扳法、华佗夹脊针刺加斜扳法治疗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邵氏点针刺加斜扳法、华佗夹脊针刺加斜扳法治疗,每组35例.结果:治疗后邵氏点针刺加斜扳法组疗效较优,且短病程较长病程疗效优.结论:运用神经定位取穴的邵氏点针刺加斜扳法治疗病程较短的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