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高龄老年(≥80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科室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各50例,达比加群组使用110 mg,2次/d,利伐沙班组使用10 mg,1次/d,华法林组将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至2.0~2.5,比较3组间的出血、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相关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1)华法林组、达比加群组、利伐沙班组组间比较栓塞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与利伐沙班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及利伐沙班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达比加群组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肌酐等指标用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药前[(34.25±0.59)s]、用药后3 d[(44.73±2.60)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利伐沙班组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肌酐用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凝血酶原时间(PT)用药前[(14.94±0.31)s]、用药后3 d[(18.05±0.58)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结论 (1)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NOACs有效性不劣于华法林,安全性优于华法林。(2)使用NOACs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当应用于特殊人群(如高龄老年患者)怀疑出血风险升高或出现轻微出血时,使用达比加群患者将APTT、使用利伐沙班患者将PT血药浓度谷值时升高不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作为安全性指标之一,且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并在用药前计算肌酐清除率。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且随访观察时间短,需增加样本量及观察时间进一步证明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治疗现状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无抗栓组(32例)、利伐沙班组(41例)、华法林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在治疗原发病和合并症的同时, 无抗栓组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10 mg/d治疗;华法林组给予华法林2.5 mg/d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0.1 g/d治疗;观察比较各组1年内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等。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房颤类型及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而各组患者性别、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年内, 无抗栓组、利伐沙班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87%(7/32)、7.32%(3/41)、2.38%(1/42)、19.05%(4/2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 P < 0.05), 各组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长期应用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房颤动中心就诊,服用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NVAF患者258例,根据口服不同抗凝药物分为利伐沙班组(92例)与达比加群酯组(166例)。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栓塞事件与出血事件[血尿、黑便、其他部位出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和鼻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利伐沙班组出现脑梗死与心肌梗死各2例,栓塞事件发生率为4.3%(4/92);达比加群酯组出现脑梗死2例、心肌梗死4例,栓塞事件发生率为3.6%(6/166)。2组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8)。利伐沙班组共发生出血事件14例(15.2%),均为其他部位出血;达比加群酯组共发生出血事件18例(10.8%),其中血尿4例(2.4%)、黑便2例(1.2%)、其他部位出血12例(7.2%)。2组患者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利伐沙班组其他部位出血发生率高于达比加群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 利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华法林和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10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进行抗凝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钠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栓塞事件发生情况、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后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  相似文献   

5.
路晶 《淮海医药》2021,39(2):173-176
目的:评价2种低剂量新型抗凝药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心内科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02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24例)、达比加群酯组(47例)和华法林组(31例).随访12个月,观察3组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轻微出血及中度出血现象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栓塞的预防作用以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自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74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3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选择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选择利伐沙班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栓塞以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栓塞的发生率为5.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2%;观察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10.8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14%,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栓塞的预防效果更好,可显著降低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更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7.
江玲 《北方药学》2020,(3):112-113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对比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的15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双盲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治疗,评定两组治疗效果、栓塞事件发生情况与肝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肝功能指标改善显著,P<0.05。观察组(97.33%,73/75)相较于对照组(82.67%,62/75)治疗效果较高;观察组(1.33%,1/75)相较于对照组的栓塞事件发生率(13.33%,10/75)较低,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予以利伐沙班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在易于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栓塞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深究与采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强度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96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和对照组(中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服用情况、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INR与华法林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药物服用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全因死亡联合终点及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轻度出血及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强度及中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在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疗效相近,但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评价利伐沙班用于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术后3个月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房颤RFCA患者141例,按治疗用药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70例和华法林组71例。利伐沙班组RFCA术后给予利伐沙班10 mg,po,qd,至少应用3个月;华法林组RFCA术前给予低分子肝素100 IU·kg-1,ih,术后口服华法林3~5 mg,po,qd,与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调整剂量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至少应用3个月。观察两组总死亡率、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总死亡率、脑卒中率(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脑病)、外周血管栓塞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少量出血及不明显出血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少量出血患者停用药物后无再出血发生,不明显出血患者经药物剂量调整后均未进一步出血。结论:口服利伐沙班用于血栓栓塞低、中危非瓣膜房颤患者RFCA术后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9年~2011年心内科收治的6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其用药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以华法林3mg为起始剂量,对照组阿司匹林300mg/d,晚饭后口服,观察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NR达标26例,占86.7%,另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INR达标率高,并能减少腹痛、栓塞事件的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并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罹患阵发性房颤的老年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每组各90例;其中阿司匹林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口服疗法,华法林组患者采用华法林口服疗法,两组患者均在治疗过程中依据INR检测值行剂量调整;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出血,消化道反应及过敏发生率等。结果华法林组组患者血栓栓塞,消化道及过敏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阿司匹林组与华法林组患者出血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严密监测患者INR指标条件下,相较于阿司匹林,华法林用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给予利伐沙班的临床合理性与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使用利伐沙班的103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其说明书和相关指南进行合理性分析,对出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时间和临床表现、凝血指标等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103例病例中,剂量不足62例(60.19%)、严重肾功能不全用药5例(4.85%)、联合用药不合理2例(1.94%)和活动性出血用药2例(1.94%)。共随访78例资料完整患者,发生出血相关不良反应的有1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皮下血瘀、瘀斑4例(5.13%),消化道出血2例(2.56%),泌尿道出血2例(2.56%)。所收集不良反应中发生时间最短的3 d,最长的128 d。随口服利伐沙班剂量增加,标准剂量与低剂量相比出血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栓塞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与服药前相比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升高,D-二聚体(D-D)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院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利伐沙班存在不合理情况,其中剂量不足和严重肾功能不全所占比例较大。临床工作中多数老年房颤患者服用利伐沙班10 mg/d,在降低出血事件的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对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2例房颤合并冠心病行PCI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华法林钠+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患者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华法林抗凝治疗强度治疗冠心病并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效果.方法 238例冠心病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9例)、低强度组(58例)、标准强度组(65例)、高强度组(56例).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抗凝治疗,低强度组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2.0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标准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龄非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抗凝的效果。方法68例高龄非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参照组接受华法林治疗,研究组接受利伐沙班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临床病情控制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结果研究组临床病情控制总有效率94.12%高于参照组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PT(12.52±0.19)s、D-D(0.19±0.02)μg/ml、FIB(2.75±0.11)g/L、APTT(30.59±3.78)s均优于参照组的(11.14±0.33)s、(0.24±0.04)μg/ml、(2.89±0.33)g/L、(27.48±3.33)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医治高龄非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评估不同抗凝药物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血管性痴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66例(病例组)。对照组为未患血管性痴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32例。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教育水平、吸烟等一般情况以及糖尿病、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凝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56/60),高于对照组的73.33%(44/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14/60),低于对照组的51.67%(31/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可取得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低剂量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在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收集低剂量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队列研究,检索期限从建库至2021年8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了17篇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性方面,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低剂量给药后卒中/全身性栓塞、心肌梗死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安全性方面,利伐沙班大出血、颅内出血、全因死亡风险均显著高于达比加群(P<0.05),而两组消化道出血风险无显著差异(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两组卒中/全身性栓塞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利伐沙班大出血风险高于达比加群;亚洲地区,利伐沙班卒中/全身性栓塞发生率低于达比加群,但中国人群中两药无差异;两组大出血风险无显著差异.无论随访时间是否>1年,利伐沙班大出血风险均高于达比加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患者超说明书低剂量给予达比加群的有效性与利伐沙班相似,而达比加群的安全性更高、死亡率更低;由于中国人群纳入的研究数过少,故该结论需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9.
新型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Xa因子抑制剂。其中,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口服制剂、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口服制剂已在我国上市;另外一种直接Xa因子抑制剂贝曲沙班口服制剂也正在进行Ⅲ期临床研究;而直接Xa因子抑制剂爱多沙班口服制剂已在日本上市。达比加群酯致颅内出血发生风险低于华法林,但该药可能增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严重出血和具有临床意义轻度出血的发生率,以及心肌梗死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利伐沙班在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所致脑卒中和栓塞方面优于华法林,预防骨科术后血栓效果优于依诺肝素,大出血事件发生风险与两药相似,而颅内出血发生风险低于华法林。阿哌沙班在降低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或全身性栓塞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优于华法林,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大出血发生率与华法林相似或降低;阿哌沙班的安全性与用药剂量相关。爱多沙班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用于心房颤动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优于华法林。贝曲沙班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血栓效果与依诺肝素相似,出血发生率低于依诺肝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与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伴卵圆孔未闭(PFO)的隐源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49例伴PFO的隐源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24例)和利伐沙班组(25例),前者接受经皮PFO封堵术;后者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0 mg/d)。观察主要终点事件为再发非致死性的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缺血发作)或致死性的脑卒中、早期死亡(放置器械后30 d或随机分组后45 d内)及次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周围血管栓塞、新发生的心律失常(如房颤)、心肌梗死及出血等。结果 2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5±0.5)年,随访期间利伐沙班组和介入治疗组的失访率分别为8.3%(2/25)和16.6%(4/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再发非致死性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缺血发作)1例,利伐沙班组3例,2组均未出现致死性脑卒中及早期死亡。介入治疗组和利伐沙班组无主要疗效终点事件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新发房颤1例,房性早搏合并短阵房速者2例,但手术后24 h内均自发恢复为窦性心律;未出现心血管原因死亡、周围血管栓塞、心肌梗死及出血等事件。介入治疗组与利伐沙班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7%(4/24)、44%(11/25),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随访各时点NIHSS评分和m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封堵治疗较利伐沙班治疗可更有效改善伴PFO的隐源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