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万里教授认为"脾失健运,肺失宣降"是溃疡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等肠道疾病的基本病机,提出调理脾肺法论治肠道疾病的学术观点。刘老师以抑肝扶脾,宣肺化湿为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补益脾肺,清热固肠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培土生金,渗湿止泻为主治疗慢性腹泻;以清肺运脾,利水化湿为主治疗肠道息肉。  相似文献   

2.
采用益气健脾法治疗慢性结肠炎42例,总有效率90.5%。认为,慢性结肠炎病机关键在脾,病变部位在大、小肠,中气虚弱,脾失健运始终贯穿病变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基于脾失健运论的中医疗法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照其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入两组,分别为采用基于脾失健运论的中医疗法的40例研究组患者与采取常规西医疗法的40例对照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对比。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29/4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在各项中医症状评分上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脾失健运论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中药疗法可以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获得比常规西医疗法更高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慢性结肠炎的饮食疗法黄岑汉慢性结肠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因迄今尚不明确,病程缓慢,常反复发作,临床以慢性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血、脓、粘液为主症;相当于祖国医学"痢疾"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成因为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滞内停;或起居不...  相似文献   

5.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是《脾胃论》的核心观点,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之本,任何因素导致脾胃损伤,脾胃功能失调,失于健运,病由此生,脾胃被伤,为疾病发生的基础。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腑,脾胃与肠生理病理关系密切,其发病不离于脾胃内伤。基于“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观点,探析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外感时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都可致脾胃内伤,或是素体脾胃虚弱,脾胃功能失健,无力纳运,导致水谷代谢失调,病理产物生成,气血化生不足,气机升降失调,肠腑功能失健,水湿积聚,酿蕴成浊,浊毒内蕴,壅溃成疡。文章则从“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观点出发,阐述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调理,并强调顾护补益脾胃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以局限于结肠的缓慢性黏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亦可遍及整个结肠。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血,发病可缓可急,可轻可重,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慢性病程。笔者2002年以来诊治近百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辨病辨证有机统一,根据病变不同时期,采用西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中医药为主治疗,获得较好效果,现就点滴体会总结如下。1发作期根据病程经过分为初发型、急性暴发型、慢性复发型等,病因病机多为感受湿邪,脾失健运,湿热下注,蕴于大肠,气血相搏…  相似文献   

7.
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道常见难治病之一,具有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不易治愈的特点。几年来,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1关于病因病机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见仁见智,各有阐述,多数学者认为脾肾素虚、外感湿热毒邪、饮食失常、嗜食肥甘、劳倦太过、忧思郁怒、情志不遂、气血逆乱,以至于脾失健运,湿热内蕴,下注于肠。根据笔者长期临床观察,本病的基本特点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虚或脾肾阳虚为主,标实:多为肝郁、湿热、瘀血、寒湿等,因此诸邪胶结为患。…  相似文献   

8.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辨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多发病,常迁延不愈或愈后再复发。笔者在临床治疗该病多年,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1 病因强调外感内伤两端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糜烂、溃疡,出血点以及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外因主要与风、寒、暑、热之邪侵袭有关。因脾胃等脏腑先虚,外感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而水浊内生,湿热下注大肠,出现腹泻、腹痛及粘液血便。内因主要与七情郁结,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等使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固涩,气机升降失常,气血津液代谢障碍,湿邪留注大肠有关。本病为正气先虚,外邪侵袭而发病,主要病位在脾、胃、大肠,与肾、肝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我们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慢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发病转归进行了系统的辨证分析,认为本病的总病机为脾虚失运,故采用补脾谜运的方药进行内服和灌肠治疗,通过前瞻性的研究,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为41.6±10.53((?) SD)岁.病史6月~23年,平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复杂的肠道疾病,属临床难治性疾病。沙静涛教授从医多年,善于总结临床经验,将临床与中医经典相结合,长于运用中医药治疗UC,对治疗UC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湿热内蕴、脾失健运,病机关键在于湿热内结阻滞气机,脾运失司水湿内生,故沙师治疗原则重在"利湿""除热""健脾",并在其基础上提出化瘀、疏肝、补肾、固气等治法,综合治疗UC,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总结陶夏平教授采用乌梅丸合痛泻要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陶师认为湿热内蕴、脾肾亏虚、肝脾不和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治以温清并用、调和肝脾,以乌梅丸合痛泻要方为基础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分期论治、预防调摄及外治等方面总结和分析邱家廷主任中医师治疗CUC的经验。邱家廷认为,CUC的基本病机以脾虚失健为本,湿热蕴结肠道为标;治疗上要重视调补脾肾,并强调了预防调摄及外治对CUC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洁)、情志不遂、素体虚弱等有关,涉及肺脾肾三脏,其中脾虚失健为发病基础。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电子结肠镜下表现均与疮疡有相似之处,故可以疮疡论治。临床以消、托、补三法论治,同时兼顾重视脾胃、调畅气血,配合外治法治之。  相似文献   

14.
从脾论治小儿厌食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厌食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以运脾法为主线,佐以疏肝、消积、补气、养胃之法使脾实而健运,临床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王思雨 《光明中医》2011,26(3):557-558
肝炎病位在肝胆,病交在脾胃。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湿热内郁,肝失疏泄条达,导至于胁痛。治法分健脾、疏肝、运脾、利湿退黄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C)为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变态反应、遗传、环境、感染、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中医药在治疗UC手段多样、个体针对性强、疗效确切。临床上使用健脾温肾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从根本上驱除病因、标本兼治,使脾气健,肾阳复,对提高UC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作者从中医角度阐明脾肾阳虚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持续不愈的根本病机,并通过临床病例论述附子理中汤保留灌肠治疗UC的确切疗效和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隗继武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莉丽 《中医药学刊》2005,23(5):787-788
隗继武教授认为,慢性复发型或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病因虽然有外感、饮食、情志等之不同,临证又有寒、热、虚、实之别,但始终存在着脾失健运,湿热蕴肠,气血瘀滞,内疡形成的病机变化,正虚邪恋,整体的正虚与局部的邪实相因并见为其主要病机特点。从而确立了健脾益气以固本。清解化湿以治标,结合调气行血及局部祛腐生肌的治疗大法;临证采用中药口服加灌肠,内外合治、整体调理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不仅符合本病之病因病机,也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病原则,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隗继武教授认为,慢性复发型或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病因虽然有外感、饮食、情志等之不同,临证又有寒、热、虚、实之别,但始终存在着脾失健运,湿热蕴肠,气血瘀滞,内疡形成的病机变化,正虚邪恋,整体的正虚与局部的邪实相因并见为其主要病机特点。从而确立了健脾益气以固本,清解化湿以治标,结合调气行血及局部祛腐生肌的治疗大法;临证采用中药口服加灌肠,内外合治、整体调理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不仅符合本病之病因病机,也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病原则,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认为慢性肝病糖代谢紊乱的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瘀毒内阻,以致津液不布。现代医学归纳其发病机制一为肝细胞的损害,二为胰腺实质的损伤及功能的缺陷。提出了慢性肝病时应用利尿剂、能量合剂、胰岛素、补充葡萄糖等药物合理性的思考,以期中医治疗慢性肝病有循证意义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董超锋  艾华 《河南中医》2014,(7):1213-1214
五苓散方出于《伤寒杂病论》,为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代表方剂。五苓散证病机实质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五苓散证病位在脾。五苓散功效健脾通阳,蠲饮化津,原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而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