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寒热并用调和脾胃的法则,首见张仲景《伤寒论》一书,并为后世广泛运用,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人参大黄汤等则是其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2.
痹证是以肢体肌肉麻木、关节筋骨疼痛,严重的导致关节僵硬、畸形及活动障碍为相关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寒热并用法是治疗这种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在中医治疗中被广泛运用,它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经常受到相关学者的推崇。在临床治疗中一定要因势利导,辨证求因,分清寒热的轻重,重视寒热错杂的重要性,通过辨证对症用药,使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寒热并用"之法,始载于《黄帝内经》,弘扬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仲景方中寓意"寒热并用"之方多达百余[1-2].而同一时代的《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对于"寒热并用"理论的贡献,则无人论及.观《神农本草经》在总结药物配伍关系时,首提七情之说,并指出中药有四气五味、君臣佐使,强调阴阳配合、辨证用药的基本思想,全面总结了汉以前的药性理论和经验来看,应有"寒热并用"的内容.近来,笔者再研读《神农本草经》,细究回味之下,始觉"寒热并用"已于《神农本草经》中.现浅析于下.  相似文献   

4.
正吾师姜树民教授是辽宁省名中医,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逾30载,曾师从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后又随国家级名老中医周学文教授学习数载,擅治内科脾胃病,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现将吾师应用寒热并用法治疗脾胃病所选用角药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角药应用举例1.1黄芪、知母、石斛温补凉润,益气升津。黄芪,味甘能补,性微温,为补益脾气、升举清阳之品。吾师以生品入药,最能补脾胃、升清气,补而不滞,且借其升浮上行之力,用于治疗胃溃疡  相似文献   

5.
寒热并用法为中医治疗大法之一,属"和法"的范畴[1]。寒热并用法是指将寒凉药与温热药配伍使用,两者性味相反而功用协同,从而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张声生教授认为脾胃易寒易热、多因致病,脾胃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导致临床上脾胃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证候。张声生教授临证强调治疗脾胃病应当首辨其寒热虚实、结合病变脏腑,并根据疾病的特点常采用相应寒热并用法,如温中清胃法、温中清肝法、暖肝清胃法、清上温下法、温上清下法等,往往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脏腑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脾胃学说是脏腑学说的中心环节,因此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主要理论体系之一。中西医结合研究脾胃学说,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阐明脾胃的理论和实践,这对加速新医药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祖国医学理论的脾胃结构和解剖学的概念,一般认为是指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事实上,祖国医学所指的脾胃病变,涉及范围很广泛,与现代医学的很多系统病变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浅析中医脾胃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一脏一腑,为表里关系;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通降,主腐熟;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充足,皮部、经筋、脏腑得以充养;脾胃为气血之源,生化之本,不仅滋养先天,弥补先天不足,更为后天之本,机体赖以生存的根本。若脾胃不足,则生化不足,机体失养,通过五行及经络等联系,出现脾胃已病,非独一脏病也,他藏皆病。故而脾胃已病,百病由生。所以了解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及发病机制,即可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调理脾胃,做到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8.
朱太平  朱彦昭  蒋丽娜 《光明中医》2010,25(8):1335-1336
<正>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乃为纯寒证和纯热证之治疗法则。若为寒热并存之证,治当寒热并治。仲师《伤寒论》一书,可谓是寒热并治之典范。无论表寒里热,下寒上热,寒热互结,寒热错杂等证,其医理之精  相似文献   

9.
沈敏南 《山西中医》1990,6(2):12-14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虽是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基本法则之一,但只适用于部分病证,特别是有些久病、重病、复杂病用此法难以奏效,笔者运用寒热药并用法治之,疗效尚佳。现对寒热药并用法归其类,质其因,举其例,以就正于同道。一、寒热互结证:阴阳二邪互结于同一病位,形成了寒热互结证。其成因有三:(一)阴阳二邪同时侵入一病位,如湿温病气分证,其病位在中焦,既有湿邪,又有热邪。(二)阴邪侵入人体后,因为“六气皆  相似文献   

10.
皮肤病从脾胃学说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脾胃学说的角度对皮肤病的发病、治则、治法作了分析和论述,指出脾胃学说在皮肤病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并提出皮肤病虽多为湿邪为患,但临证不宜一味祛湿,而应时时顾护中州,护胃健脾.  相似文献   

11.
寒热错杂是中医临床诊疗中极为常见的证候类型,指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的病证,多由外感六淫之邪、内伤情志、饮食劳逸、失治误治及体质因素所致。笔者宗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之旨,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十六种常见的寒热并用的临床体会,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李杲的脾胃学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杲(1180年至1251年),字明之,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的东垣地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后人习称李东垣。师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张元素,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密藏》、论  相似文献   

13.
李刚 《内蒙古中医药》2011,31(24):16-16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虽是中医临床基本治疗法则,但只适用于简单或单一的病症,特别是有些久病、重病、复杂病症用此法,难以奏效,笔者总结寒热药并用治法,疗效尚佳。现对寒热药并用归结其类,究病其因,列举其例,以就同道参阅。  相似文献   

14.
试论张仲景寒热药并用之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观《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大多组织严谨,配伍精当,验之临床,疗效卓著.而其中以寒热药相伍者则居半数之多.因此,对这种用药法之意义进行探讨,于指导临床大有裨益.兹据笔者学习之粗浅体会,试论如次.  相似文献   

15.
潘淼  袁红霞 《新中医》2007,39(11):93-94
寒热并用法,是指针对某些病因造成的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证候,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运用,使其既相反又相成,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笔者临床体会到,寒热错杂证是脾胃病的主要证型,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马作峰 《四川中医》2003,21(4):15-17
通过对《伤寒论》寒热并用用药方法的探讨,为临床医生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对分析促景组方规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重点阐述了朝医学的四象体质学说既来源于中医学的体质理论,同时又具有其独特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其与中医体质学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迟莉丽 《新中医》2009,(10):110-111
寒热错杂证,是指机体感受外邪或内伤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引起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出现寒热交织的证候。而针对寒热错杂之证候,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灵活、巧妙配伍的治疗方法,称为寒热并用法。  相似文献   

19.
伴景组方,随证制宜.寒热并投,乃一变法,千百年来,临床不乏运用,笔者就此略述梗概.一、温表散寒清里泄热温表清里,用于表寒里热证.表有寒当以辛温散之,里有热,又需寒凉清之.单用寒凉清污里热则助其表寒,表证不解;独以辛温解表,里热得温易炽,故立此表里双解之法.若见“脉浮数,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是寒客于表,卫闭营郁,当以辛温发之.而烦躁一症,已示有化热入里,欲传阳明之象.此时治疗,虽必用辛温以散其表寒,但里热之症亦不得不除.仲景设大青龙汤一方,外用麻、桂、姜等发散表寒,另入辛甘大寒之石膏,除其里热之烦,以断其内传阳明之势.而仲师独能于证中见证、变中测变,又用一味石  相似文献   

20.
任小宁  周永学 《四川中医》2011,(12):116-117
寒热并用的配伍方法是中医方剂配伍之一大特点,适用于寒热错杂证,然又非全为寒热错杂证而设。通过寒热药性的相反相制、中和反佐,以达到寒热并治、调和阴阳、增强疗效、监制药性等作用,是临床治疗寒热互见病证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