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天 《河北中医》2011,33(3):466-468
高尿酸血症肾病是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并发症,随着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不断上升,高尿酸血症肾病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1]。纵观近年来众多医家对于高尿酸血症肾病的治疗,中医药工作者从单味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成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很多中药特别是泄浊祛湿、活血化瘀中药对于高尿酸血症所造成的肾脏损害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0%以上),但由于其早期无症状,常常被忽视;高尿酸血症又是代谢性疾病,常与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共存。通过对高尿酸血症的危害、治疗必要性、药物现状、以及中药特点等系统论述,提出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必要性,为控制高尿酸血症并发症和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高尿酸血症临床表现,追溯了古代和现代医家关于其病因病机的的不同代表观点。在治疗上,分别列举了中药内服,中医药外治等不同治疗方法,总结分析了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实验性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清热利湿、健脾除湿、活血化瘀、补肾健脾利湿等治法以及单味中药或提取物治疗实验性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进展,不同方药间治疗实验性高尿酸血症的效果比较等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25篇。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持续上升。结合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辨治特点及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现代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对本病可发挥独特疗效。本文分别从中医辨治特点、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现代研究两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我国患病率近年来明显增加,常常累及多个器官与系统。近些年,中医学在防治高尿酸血症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就高尿酸血症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及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
高尿酸血症为代谢性疾病,与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统称为代谢综合征。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为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多种代谢疾病与痰瘀密切相关,痰浊、瘀血作为其病理产物,贯穿在整个疾病过程中,且相兼为患。本文从痰瘀同源的角度,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从而得出在临床治疗中截断扭转痰瘀同源的形成,对预防或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高尿酸血症已日益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中医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绝大多数医家认为高尿酸血症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肾亏虚为发病基础,加之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风寒湿等外邪为患发为本病,而痰湿瘀热为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中医在治疗高尿酸血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就近几年中医对于高尿酸血症的认识与治疗方面进行总结与阐述。  相似文献   

9.
张静宜  臧金芳  张曾  杨宏杰 《光明中医》2022,(13):2449-2451
2型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此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意义、治疗现状以及相关问题,主要从中医药的角度探讨了2型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的病理机制、代表性复合处方和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4~2015年接收的21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调查,建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发病年龄集中在60~80岁,会引起患者的血压升高和其他类型疾病。结论:高尿酸血症多发于男性患者,与患者的肥胖和超重等身体问题相关,同时老年人患有高尿酸血症常常会出现高血压和尿素氮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丁丽娜  田君  尚文斌 《中医杂志》2018,(23):2006-2008,2016
生物管道理论与高尿酸血症的病因病机特点有密切的联系,生物管道理论的提出及应用对于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诊治具有启发作用。根据此理论高尿酸血症的核心病机主要可概括为"管道不通",由此从"通"论治应贯穿高尿酸血症治疗的始终,具体体现于清利湿热、疏理肝气、化瘀通络、通调脏腑等治法之中,且其并发症痛风性关节炎及高尿酸肾损害等亦可从通论治。  相似文献   

12.
泄浊通痹方对高尿酸血症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中医治疗的方法观察高尿酸血症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等情况的变化,研究中药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影响,据此探讨中药对高尿酸血症患者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76例高尿酸血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汤剂(泄浊通痹方).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尿酸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85.37%较对照组的65.36%为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显效率(39.02%)则高于对照组(11.43%),P<0.05.结论:泄浊通痹方对降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代谢性疾病,一般认为血尿酸超过360mmol/L,视为高尿酸血症。临床上,当血尿酸超过390 mmol/L,才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超过420 mmol/L时,高尿酸血症已十分明确。当血尿酸超过420mmol/L时,高尿酸血症已十分明确。随着生活水平和诊断技术的提高,高尿酸血症患者也越来越多。本文就社区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现状加以分析,为提前科学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金畅  王涛 《天津中医药》2017,34(5):291-294
高尿酸血症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呈现发病率上升趋势,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诱因之一,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以抑制尿酸产生或促进尿酸排泄为主,药物种类较少,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对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新药研究概况,对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特点进行了分析,为基于临床有效中药研究与开发治疗高尿酸血症新药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痛风合剂治疗高尿酸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痛风合剂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高尿酸血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痛风合剂组和别嘌呤醇组、立加利仙组,现察3组疗效。结果:痛风合剂可治疗高尿酸血症,有降低血尿酸、血β2-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痛风合剂对高尿酸血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能保护高尿酸血症病人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补肾健脾利湿法治疗高尿酸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临床发现高尿酸血症显著增多,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报道不多.我们应用补肾健脾利湿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以往的高尿酸血症的治疗过程中,一般都采用西医药物治疗的方式,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高尿酸血症的西药药物的副作用大,故患者长期服用的依从性比较差。为了使此类患者的依从性提高起来,使他们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总结了采用中医治疗方法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8.
<正>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增多和(或)排泄减少,血液中尿酸浓度高出正常范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可表现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也可因尿酸盐沉积引起相应组织的病变,如尿石症、痛风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病、痛风等[1]。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2]。车树强教授致力于中医肾病临床研究,治疗高尿酸血症及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的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尿酸血症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方法参考国内外40多篇文献,从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西医治疗进展及并发症的治疗、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单味中药及中成药治疗、中医外治法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结果高尿酸血症作为危害广泛且多发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无论是患者本身,还是医护人员均要提高重视度,促进患者管理的有效性。近年来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不论是中医药还是西医药,尚缺乏病因治疗和根治措施,西药和中医药分别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发挥各自的优势。中西医联合不失为治疗高尿酸血症安全有效的方法,能针对病机特点,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对防治高尿酸血症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敏  杨喆  林启展 《新中医》2017,49(6):149-151
正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之一,它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脏疾病等密切相关,大量临床数据表明高尿酸血症也是上述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使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明显增加。目前,临床上无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特效疗法,西药虽然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但停药后容易反复,不良反应也比较多,而中药治疗高尿酸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