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治疗组60例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立普妥20 mg/d,持续6个月,以60例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仅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为对照组.观察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治疗组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6个月后CRP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立普妥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退,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探讨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血流壁切应力的水平分析其在颈动脉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应用经皮血管彩超测量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以及对研究对象测量患侧颈动脉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和血液粘滞度,通过公式计算血流壁切应力。结果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之间、高回声和低回声斑块组之间血流壁切应力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流壁低切应力促进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资料完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2例(卒中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获取IMT、PSV、RI,并观察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及斑块性质。分析2组间各超声参数的差异,并行NIHSS、mRS评分及观察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超声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卒中组IMT、RI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9.71、4.69,P=0.00),PSV较对照组减低(t=6.94,P=0.00)。卒中组斑块及易损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χ2=36.37、5.93,P=0.00、0.01)。随着NIHSS评分、mRS评分及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增加,颈动脉的IMT、PSV、RI及斑块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易损斑块发生率在不同NIHSS评分、mRS等级及血管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厚度、PSV、RI、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及易损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是否存在易损斑块与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血小板活化功能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探讨血小板CD26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进展组58例和非进展组62例,58例同期进展性脑梗死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分析各组所占得比率;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3组血小板CD26p的水平和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比较各组血小板CD26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结果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比率、血小板CD62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组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比率、血小板CD62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中不稳定斑块患者血小板CD62p、MCP-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血小板CD62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脑梗死进展有关;血小板CD62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的高低与斑块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脑血管病的80%,其中半数由颈动脉狭窄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病理学基础,动脉炎、放射治疗、夹层分离和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也可导致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上可分为5期:内膜增厚期、斑块形成期、血管重构期、血管狭窄期和血管闭塞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主要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部最初2cm内,颈动脉球后外侧壁。斑块类型包括溃疡型斑块、钙化性斑块、多发性斑块和偏心性斑块等,狭窄严重程度、斑块形态和结构以及破裂风险的评价对血管性事件的预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观察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来预测斑块的稳定性,评估其与脑梗死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颈动脉超声检查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16例分为脑梗死组61例和无脑梗死组(对照组)55例,除常规超声检查外,根据斑块风险评分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显影程度,并分析不同显影程度分级斑块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将斑块不同显影程度分级与脑梗死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显影程度以Ⅲ级和Ⅳ级为主,占67.22%。非脑梗死组斑块显影程度以Ⅰ级和Ⅱ级为主,占80.00%。斑块新生血管不同显影程度分级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新生血管显影程度分级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超声造影检查能有效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间的关系,且无创、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等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1  
目的 研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血糖、凝血谱等多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32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血脂、血糖、凝血谱等项目。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78.79%,对照组为23.08%(P〈0.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为42.60%。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颈动脉有斑块的病例其高血压发生率、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无斑块的病例显著增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部落或小斑块脱落可以成为大片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动脉粥样斑块的民高血压病史、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的指标增高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超声造影(CEUS)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研究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分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患者行颈动脉CEUS,根据IPN情况将斑块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0级及Ⅰ级的患者为稳定斑块组;Ⅱ级及Ⅲ级为易损斑块组。比较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发病后90 d mRS评分。结果无斑块组患者NIHSS评分、发病后90 d mRS评分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易损斑块组患者NIHSS评分、发病后90 d mRS评分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P 0. 0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分级与NIHSS评分、发病后90 d mRS评分具有相关性(P=0. 441、0. 404,均P 0. 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分级越高,其NIHSS评分和发病后90 d mRS评分越高。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可为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26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进行血脂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内-中膜厚度检测,比较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斑块性质和内-中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完成随访的120例病例中,治疗组治疗1个月及6个月后TC和LDL-C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变小,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与6个月时,低回声斑块与混合回声斑块所占比例均下降(P<0.01),高回声斑块所占比例均明显增高(P<0.01);在治疗组,服药后6个月与1个月相比较,高回声斑块所占比例显著增高(P<0.01);在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性质变化不明显。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TC和LDL-C水平,并有利于稳定、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A(MSCTA)对颈动脉斑块表面形态特征、构成成分、性质、"餐巾环征"和颈动脉重构指数(RI)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经MSCTA检出颈动脉斑块患者共237例计390支颈动脉,其中发生脑缺血事件者136例(212支颈动脉)、未发生脑缺血事件者101例(178支颈动脉),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计算颈动脉狭窄率并判断狭窄程度,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曲面重组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等后处理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部位(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和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类型(脂肪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性斑块,以及溃疡型和非溃疡型斑块)、颈动脉重构指数和"餐巾环征"。结果脑缺血事件组患者颈动脉中度、重度狭窄和闭塞比例高于无脑缺血事件组[44.81%(95/212)对21.91%(39/178);χ~2=22.501,P=0.000]。脑缺血事件组共检出颈动脉斑块206个、无脑缺血事件组检出209个,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部[45.63%(94/206)对47.37%(99/209);χ~2=0.136,P=0.934];脑缺血事件组脂肪斑块[38.83%(80/206)对23.44%(49/209)]和以脂肪成分为主的混合性斑块[34.95%(72/206)对12.92%(27/209)]所占比例(χ~2=64.749,P=0.000),溃疡型斑块比例[8.74%(18/206)对2.87%(6/209);χ~2=6.554,P=0.001],以及"餐巾环征"阳性率[12.62%(26/206)对2.87%(6/209);χ~2=10.161,P=0.001]均高于无脑缺血事件组。脑缺血事件组颈动脉重构指数亦高于无脑缺血事件组(1.13±0.11对1.04±0.12;t=2.254,P=0.028)。结论颈动脉脂肪斑块、以脂肪成分为主的混合性斑块、溃疡型斑块,以及MSCTA所显示的"餐巾环征",均使临床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MSCTA作为一种在体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准确显示并分析斑块形态特征和性质,对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与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将脑卒中患者120例分为4组:内膜增厚组22例,硬斑块组23例,混合斑块组40例,软斑块组35例,对照组26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的平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血脂康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oxLDL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NO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血脂康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脂康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颅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1年的随访,比较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效果,并比较不同Essen评分组间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接受颅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9例,术后予以双联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应用1个月(69例)或3个月(150例),然后单用阿司匹林(124例)100 mg/d或氯吡格雷(95例)75 mg/d; 并对纳入患者进行Essen评分,分为低危组(41例)及高危组(178例); 随访1年时的主要终点(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死亡)及次要终点(颅内或颅外出血)。结果 阿司匹林组与氯吡格雷组基线特征均无明显差异。随访1年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事件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病死率(分别为2.4%、0.8%、0.8%、0)与氯吡格雷组(分别为1.1%、0、0、0)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阿司匹林组次要终点事件颅内出血、颅外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3.2%)与氯吡格雷组(分别为1.1%、1.1%)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Essen评分低危组中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事件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病死率(分别为4.3%、0、0、0)与氯吡格雷组(分别为0、0、0、0)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 高危组中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事件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病死率(分别为2.0%、1.0%、1.0%、0)与氯吡格雷组(分别为1.3%、0、0、0)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颅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聚集1或3个月再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年内其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不同Essen评分组间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主要终点事件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变化。方法纳入经颈部血管彩超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和(或)混合斑患者60例(实验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受试者血清VEGF的含量。将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钙化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分别测定VEGF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清VEGF含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295±60)pg/mL,健康体检者为(137±37)pg/m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较钙化性斑块组、多发性斑块组较单发性斑块组VEGF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VEGF明显升高,这可能和斑块的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超声双功扫描技术,对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颈动脉穿刺前后进行探查,结果显示反复穿刺未导致颈动脉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未见形成附壁血栓,具有粥样硬化斑块者,穿刺后亦未见斑块脱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常规颈动脉超声对多发性脑梗死(MI)患者CAS斑块特征及短期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02—2022-08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MI患者,进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常规颈动脉超声对CAS斑块的检出率,不同程度CAS斑块特征、稳定性、不稳定斑块超声参数及预后分析。结果 95例MI患者中共检出CAS斑块88例,常规颈动脉超声检出81例,漏诊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轻度组以硬斑块为主,MI中重度组以软斑块为主;稳定性和不稳定斑块组颈动脉中膜厚度(IMT)分别为[(1.35±0.35)mm、(1.37±0.4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斑块组斑块厚度、血流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分别为[(2.17±0.67)mm、(0.69±0.11)、(1.75±0.32)],低于不稳定性斑块组的[(3.04±0.73)mm、(0.77±0.14)、(1.95±0.54)],收缩期峰值流速(SPV)为(72.87±18.54)cm/s,高于不稳定性斑块组的(64.36±17.65)cm/...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负荷及颈动脉狭窄均与缺血性事件发生密切相关,此外,颈动脉斑块内成分也与缺血性事件发生息息相关。斑块内新生血管(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IPN)作为易损斑块的特征成分,通过多种机制参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本篇综述重点关注IPN分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怡  何文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11):1183-1188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不仅可以量 化颈动脉狭窄程度,还可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三维超声可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的体积,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及分布区域,剪切波弹性成像可测定斑块组 织的硬度,反映斑块不同部位的组织成分。颈动脉超声技术的发展使其在缺血性卒中诊疗领域中的 应用更加广泛,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和管壁的评价更加精确,有助于临床判断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并 进行相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或药物治疗效果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前瞻性评价介入治疗或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103例脑卒中或TIA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意向性分组,分为介入组与药物治疗组。前者40例择期给予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者63例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随访主要终点为发病2年时功能预后(mRS评定);次要终点为血管事件(发病1、2年或2年以上)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史、收缩压、血脂、NIHSS、m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随访2年时,Logistic回归表明选择介入治疗是功能预后不良(mRS 3-6分)的独立保护性因素(RR=0.13,P=0.001,95%CI 0.036-0.460)。在发病1年和2年时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介入组的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药物组(1年时,介入组:药物治疗组=12.5%:42.9%,OR 0.19,95%CI 0.07-0.55,P=0.001;2年时,介入组:药物治疗组=17.5%:47.6%,OR 0.23,95%CI 0.09-0.60,P=0.002)。进一步随访(随访时间2年以上)发现,两组血管事件发生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55个月和54个月,Kaplan-Meier分析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提示选择介入治疗或药物治疗不是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RR=1.063,95%CI 0.40~2.83,P=0.900)。结论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能获得较好的功能预后;介入治疗能减少脑卒中或TIA发病后1年或2年时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随访2年以上时,介入治疗未能减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部血管和周围血管肱动脉舒张能力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05.04~2006.12以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入院的病人117例,另外选择以非血管事件入院的病人100例作为对照组,纪录病人的详细既往史,测定血糖、血脂、肾功。多功能超声检测粥样斑块,累加斑块厚度作为该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别测量每位受试者休息时、反应性充血后、含服硝酸甘油后右肱动脉内径及收缩期峰血流速度,测定右颈总动脉休息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内径及收缩期峰血流速度。血管舒张能力根据公式(D1-D0)/D0×100%,(D2-D0)/D0×100%,用SSPS-11做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高血压病史、尿素氮、肌苷、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的斑块累计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大;病例组有斑块者的比例明显大于对照组;以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收住院的病人周围血管肱动脉和颈总动脉舒张能力低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同颈部血管和周围血管的舒张能力成负相关,并且与颈部血管的舒张能力关系更大些。结论病例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管的舒张能力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