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胸廓出口综合征 (thoracicoutletsyndrome ,TOS)是指臂丛神经 ,锁骨下动、静脉在肋锁间隙、斜角肌三角、胸小肌等胸廓区域 ,由于各种不同的解剖变异因素 ,造成不同程度受压而产生的神经激惹 ,上肢缺血、淤血、水肿等一系列症候群〔1〕。1 临床资料2 5例患者 ,男 6例 ,女 19例。平均 3 5 (17~ 5 5 )岁。平均病程 4年 1个月 (3月~ 10年 )。 16例 (64 % )在确诊TOS前被误诊过一种或多种其他疾病。2 5例患者中 ,双侧病变 1例 ,共 2 6侧病变。主诉上肢麻木者 2 1例 2 2侧 ,有上肢及胸颈部疼痛者 15例 16侧 ,有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颈察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以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成年国人尸体标本,模拟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劈开部分胸骨,观察显露范围及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关解部学参数.结果 10具标本右侧喉返神经均于C7椎体下缘平面以上进入气管食管沟,位置较高,走行变异较大;左侧喉返神经于T2椎体下缘平面以下进入气管食管沟,位置较低,且全程走行于气管食管沟内,位置恒定.双侧头臂静脉汇合点解剖位置不尽一致,其中4具位于右侧第1胸肋关节后方,4具位于第1肋间隙胸骨柄右缘,2具位于第2胸肋关节后方.7具胸导管干C7-T1椎间盘平面至T2椎体上缘平而之间汇入左侧静脉角.结论 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可充分显露C3~T3椎体,双侧头臂静脉汇合点位置足决定手术显示露范围的关键.采用左侧切口,对喉返神经损伤小,但须注意保护胸导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以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成年国人尸体标本,模拟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劈开部分胸骨,观察显露范围及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10具标本右侧喉返神经均于C7椎体下缘平面以上进入气管食管沟,位置较高,走行变异较大;左侧喉返神经于T3椎体下缘平面以下进入气管食管沟,位置较低,且全程走行于气管食管沟内,位置恒定。双侧头臂静脉汇合点解剖位置不尽一致,其中4具位于右侧第1胸肋关节后方,4具位于第1肋间隙胸骨柄右缘,2具位于第2胸肋关节后方。7具胸导管于C7-T1椎间盘平面至T2椎体上缘平面之间汇入左侧静脉角。结论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可充分显露C3~T3椎体,双侧头臂静脉汇合点位置是决定手术显露范围的关键。采用左侧切口,对喉返神经损伤小,但须注意保护胸导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成像术研究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的局部脑血流(rCBF)改变,并分析其与神经心理评分的关系。方法纳入1VCIND患者45例(VCIND组),其中男25例、女20例;2认知功能正常脑卒中(SNC)患者28例(SNC组),其中男16例、女12例;3健康对照者15例(HC组),其中男6例、女9例。所有研究对象行一般检查、神经心理评定(MMSE量表、MoCA量表、CDR量表、NIHSS量表、ADL量表、Loeb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及SPECT rCBF检查。结果 1与HC组比较,VCIND组两侧额叶、两侧顶叶上部、左侧丘脑rCBF明显降低(P0.05),SNC组左侧额叶、左侧顶叶下部、左侧颞叶、两侧丘脑以及两侧纹状体rCBF明显降低(P0.05);2与SNC组比较,VCIND组左侧额叶、左侧顶叶上部以及左侧丘脑rCBF明显降低(P0.05);3VCIND组内,左侧额叶、左侧顶叶上部、左侧丘脑均较右侧相应部位rCBF明显降低(P0.05);4相关分析显示VCIND组MMSE评分与左侧额叶、左顶叶上部、两侧颞叶内侧、左侧纹状体rCBF呈正相关(r=0.73~0.84,P0.05),MoCA评分与左侧额叶、右侧顶叶下部、两侧颞叶内侧rCBF呈正相关(r=0.65~0.85,P0.05)。结论 SPECT探查VCIND患者rCBF改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MMSE及MoCA评分与局部rCBF改变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周围神经损伤后大脑皮质会出现功能可塑性变化;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在发育中神经系统的表达特征提示,它与神经发育中突起延伸和突触形成有关,参与突触重建过程。 目的: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实验动物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前后,不同阶段相应大脑皮质组织神经生长相关蛋白 mRNA 的相对表达量及动态变化,探讨周围神经修复与中枢神经可塑性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12在上海市周围神经重点实验室和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完成。 材料:成年SD大鼠108只,分为臂丛损伤未修复组(n=48)、臂丛损伤修复组(n=48)及对照组(n=12)。 方法:大鼠左侧为实验侧,臂丛损伤未修复组在大鼠左侧取锁骨下横形切口,找到臂丛各神经根并造成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臂丛损伤修复组同法将大鼠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后,取右侧锁骨下切口,显露健侧颈C7神经根备用;取左侧前臂尺神经通过皮下隧道桥接健侧颈7神经根与正中神经端端吻合。对照组为成年雌性正常大鼠,不进行任何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1 d,3 d,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0个月共8个时段及对照组取材,采用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前后对侧(右侧)大脑前肢投射区域皮质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相对表达量及动态变化。 结果:臂丛损伤未修复组对侧(右侧)大脑前肢投射区域皮质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规律为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术后1 d,3 d和1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P < 0.01)。臂丛损伤修复组对侧(右侧)大脑前肢投射区域皮质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规律为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至术后3个月再次升高,6个月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术后1 d,3 d,1周和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P < 0.01)。 结论:臂丛损伤健侧颈7移位术前后相应大脑皮质生长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与临床现象一致,提示生长相关蛋白在大脑皮质及突触可塑性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神经电生理特征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139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进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检查,测定臂丛五大神经主要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并对损伤部位和程度进行分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全臂丛神经损伤52例(37.4%),临床表现为上肢不能动,肩关节不能外展和上举,肘关节不能屈曲、垂腕;上中干型损伤81例(58.3%),临床表现为上肢不能抬起,肩关节不能外展和上举,前臂内旋,手能抓物;上干型损伤4例(2.9%),中下干损伤1例(0.7%),单纯下干损伤1例(0.7%).结论:肌电图检测对判断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部位、性质及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的解剖基础,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局部解剖正常成人湿性尸体标本30具(60侧,男22具,女8具),显露梨状肌、梨状肌上、下孔及穿过的血管和神经等,并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梨状肌上孔呈斜向外下的裂隙状;梨状肌下孔呈导致的三角形的裂隙状,均有多条血管和神经穿过;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位置有变异。结论任何原因使梨状肌上、下孔变小,或穿过的血管神经变粗,均可导致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位置变异是梨状肌综合征发生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解剖喉返神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09-2014-09住院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常规解剖组和显微镜下解剖组,术中观测左右两侧喉返神经在颈部的走行规律,比较受损情况。结果常规解剖组共解剖喉返神经746条次,其中双侧解剖者215例,左侧解剖者198例,右侧解剖者118例,发生喉返神经损伤11条次,发生率为1.47%。显微镜下进行喉返神经解剖组,共解剖神经483条次,双侧解剖者156例,左侧解剖者33例,右侧解剖者138例。神经损伤3条次,发生率0.6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进一步比较显示左、右两侧喉返神经损伤条次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右侧喉返神经较左侧损伤更加容易受损。结论显微外科技术解剖喉返神经,可清楚分辨喉返神经走行规律,降低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CT测量了解乙状窦的优势引流、位置变异以及周围骨性结构的方法,以探讨桥小脑角和上、中斜坡区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对54具成年人颅骨标本进行CT扫描,测量其眶耳线平面,并对比观察乙状窦的优势引流、位置的变异,乳突的气化程度、范围,颈静脉球窝的位置、大小,以及中耳、内耳门的结构。结果54具标本中乙状窦沟右侧大于左侧者45具(83.3%);左侧大于右侧者6具;双侧近似者3具。乙状窦沟前壁至外耳道后壁距离平均为13.5mm。颈静脉球窝于双侧眶耳线平面上的总出现率为37.0%(40/108)。结论头部CT测量可较为完整地了解乙状窦沟及其周围骨性结构,对桥小脑角和上、中斜坡区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当一侧乙状窦前移时,上、中斜坡区中线的病变可考虑于非优势引流侧施行手术,而桥小脑角病变则可选择乙状窦后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10.
我院86年3月至88年5月收治并经脑 CT证实的48例脑出血病例其中9例丘脑出血进行分析讨论:资料与方法9例中男6例、女3例。发病年龄除1例16岁(烟雾病继发丘脑出血)外其余8例在54~58岁之间。左侧丘脑出血6例,右侧丘脑出血3例.死亡1例(11.1%)。血肿破入脑室4例(44.4%),未破入脑室者5例(55.6%),本组按Ⅲ型分类;Ⅰ型(轻型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的形态、数目、走行和分布区域。方法选择10%福尔马林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尸头标本12具(2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经翼点入路或经纵裂入路对大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大脑前动脉的远侧端进行显微解剖并观测。结果大脑前动脉A_1段起始部左侧管径为(2.71±0.32)mm,右侧(2.29±0.46)mm;左侧A_1段长度为(13.75±1.88)mm,右侧(13.16±1.34)mm;左右A_1段变异率达16.67%。大脑前动脉A_2段直径左侧为(2.56±0.56)mm,右侧为(2.56±0.64)mm。24支A_2段未见缺如及不成对。12具标本双侧均有Heubner回返动脉,无缺如及明显发育不良,长度为20.62~38.04 mm,平均为26.82 mm。结论了解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解剖有助于指导该部位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电图、肌电图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产瘫)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产瘫患儿进行神经电图(NCV)及肌电图(EMG)检查,测定臂丛五大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其主要支配肌肉的肌电表现,并定期进行复查。结果27例中,上干损伤9例(33.3%),上中干损伤11例(40.7%),全干损伤7例(26%),初次检查小于3月小婴儿神经电图及肌电图异常率均为100%,3~6月后复查,肌电图异常率高于神经电图。结论产瘫患儿以上干、上中干损伤占多数(74%),神经电图及肌电图在产瘫患儿不同时期的表现特点及应用价值不同。  相似文献   

13.
1998~ 2 0 0 1年 ,作者采用通过颏孔用纯甘油注入下牙槽神经管治疗三叉神经的分支下牙槽神经、颏神经痛〔1〕18例。本组病例在疗效和复发率方面均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各病组。现将1~ 3年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8例中 ,男 8例 ,女 10例 ,年龄 41~ 79岁 ,平均5 8岁。病程 2个月~ 3 8年 ,平均 3 40年 ,均为原发三叉神经痛。10例 (5 6% )为单纯下牙槽神经、颏神经痛 ,其他 8例 (4 4 % )同时伴有第二支 4例 (2 2 % ) ,第三支其他分支 3例 (16 4% )和第一、二支 1例 (5 6% )。疼痛发生左侧者 10例 (5 6% ) ,右侧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不对称对小脑梗死侧别的影响。方法收集磁共振(MRI)证明小脑梗死并有双侧椎动脉超声结果的101例。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判断标准: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比≤1:1.7。双侧椎动脉血流不对称判断标准: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比>1:1.7,进一步分左侧椎动脉血流减少组和右侧椎动脉血流减少组。以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组为对照组,比较双侧椎动脉血流不对称组中血流减少1侧小脑梗死发生率情况。观察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组和不对称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情况。结果在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组37例中,其中双侧小脑梗死40.54%(n=15),左侧小脑梗死32.43%(n=12),右侧小脑梗死27.03%(n=10)。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不对称、左侧椎动脉血流减少组26例,左侧小脑梗死61.54%(n=16),与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组相比,左侧小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增高。右侧椎动脉血流减少组与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组相比,右侧小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增高。右侧椎动脉血流减少组38例,右侧小脑梗死81.57%(n=31),右侧小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双侧椎动脉对称组。在椎动脉血流对称组和显著不对称组间,动脉硬化高危因素情况基本相同。结论在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不对称情况下,椎动脉血流减少对同侧小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臂丛上干卡压征合并同侧上臂桡神经鞘瘤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61岁因"右腕桡背侧、虎口疼痛2年余"于2013年5月13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腕桡背侧、虎口疼痛,夜间加剧,症状渐加重,门诊EMG示:右侧桡浅神经损害。入院后查体:右腕背桡侧及手背虎口区麻木、感觉异常(桡浅神经支配区),上臂桡神经沟处Tinel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上干中央型神经鞘瘤的诊治体会和预防措施。方法 2例患者按颈部包块性质待查在门诊行包块切除术,其余6例拟诊为臂丛神经上干神经鞘瘤者,入院后在局麻下行包膜内瘤体剥除术。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均为神经鞘瘤,2例行包块切除术的患者系门诊手术,1例术后第3天发现臂丛神经上干损伤症状,未予特殊处理,失访。1例术中发现臂丛神经上干损伤症状,即刻行神经外膜缝合。术后3个月复诊,肩外展及曲肘功能基本恢复。行包膜内瘤体剥除术的6例患者未出现臂丛神经上干损伤症状,顺利出院。结论位于颈侧区锁骨上窝处的臂丛神经上干神经鞘瘤,位置表浅。若为中央型,其包膜由神经纤维组成,若将包块连包膜完整切除,必将损伤神经纤维,引起相应部位的功能障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加重经济负担。术前正确诊断,熟悉臂丛神经上干的解剖和功能,采取包膜内瘤体剥除术,是避免臂丛神经上干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累及迷路动脉的病变在内镜下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结合神经内镜和显微镜技术,在8具(16侧)尸头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入路解剖,观察、测量并记录迷路动脉的起始、管径、变异、行程和相对解剖位置的关系。结果迷路动脉可分为单支型和多支型;迷路动脉数量每侧为1~3支,其中7侧为单支,8侧为双支,1侧为3支;14侧起于小脑前下动脉,2侧起于基底动脉,未见有起于小脑后下动脉者。迷路动脉的管径为0.1~0.28mm,平均(0.18±0.05)mm。结论本研究为内镜辅助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和微血管减压术中保护蜗神经、迷路动脉和保留残余听力、微血管充分减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椎动脉的检查仍然存在差异和争论,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为血管及骨关节结构的解剖观察及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椎动脉横突段的效果,明确其走行及变异。 方法:从2009-12-01/2010-05-31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的三维影像资料中,去除椎动脉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楚的资料,选出无明显异常病变者250例,在三维图像上观察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走行及血管管径的变异。获得原始断层图像后,通过容积重建、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成像来显示椎动脉。 结果与结论:椎动脉经C6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92.6%,经异常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7.4%(37条),经C4,C5,C7横突孔进入的发生率分别为2.2%(n=11,占不正常的29.7%),4.6%(n=23,占不正常的62.2%),0.6%(n=3,占不正常的8.1%)。20例为右侧异常(54.1%),17例为左侧异常(45.9%)。所有患者中27例为单侧异常(10.8%),5例为双侧异常(2%)。比较椎动脉管腔直径,左侧直径明显大于右侧53例,右侧直径明显大于左侧30例,左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三维CT血管造影能客观地反映椎动脉的病理改变,并清晰显示椎动脉与骨性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臂丛上干卡压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臂丛上干卡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均表现为一侧上肢桡侧感觉障碍,13例合并同侧肩背部或胸部感觉异常;所有患者病侧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或中下1/3处均有明显压痛,并放散到患侧上肢、肩背或胸部;55.6%(15/27)患者患肢处于外展外旋位时疼痛加重。25.9%(7/27)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轻度减低,7.4%(2/27)患者大鱼际肌运动单位电位异常。27例患者颈椎X线片检查未见相关的责任病灶。局部封闭并理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85.2%(23/27),4例(14.8%)无效的患者病程较长。结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或中下1/3交界点压痛并放散到受累的上肢、背部或胸部是臂丛上干卡压症的临床特征;压痛点局部封闭不仅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鉴别诊断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脑梗死后抑郁的特点,对脑梗死后抑郁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脑梗死组:随机选取2003年2月至2006年10月首次住西南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者108例,筛选资料完整者76例入组,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46~85岁,平均(56.1±10.1)岁;梗死灶位于左侧基底核区36例,位于右侧基底核区40例,梗死灶单发者25例,多发者41例;梗死灶大小为6~48 mm,有偏瘫者46例,偏瘫侧肌力从Ⅰ~Ⅴ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