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_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3,TGF-β3)联合体外培养的兔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对兔骨缺损处成骨细胞TGF-β_3表达的影响。方法 37只新西兰大白兔,取其中1只兔牙髓组织采用酶解组织块法分离培养获得DPSCs,体外培养,光镜下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将DPSCs传代至第3代,冷冻储存待用。余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PBS组、DPSCs组、TGF-β_3+DPSCs组,每组12只。在兔下颌前牙及磨牙区颊侧随机人工制备约8mm×2mm×3mm骨缺损区域,PBS组植入Bio-Oss粗颗粒骨粉0.30g+PBS 20μL,DPSCs组植入Bio-Oss粗颗粒骨粉0.30g+1×108/L DPSCs 20μL,TGF-β3+DPSCs组植入Bio-Oss粗颗粒骨粉0.30g+1×108/L DPSCs20μL+80ng/L TGF-β320μL。术后第4、8周3组分别处死6只兔,在骨缺损处行锥形束CT检查观察牙槽骨长度、宽度和高度丧失情况,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骨缺损处骨愈合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种植体骨缺损处成骨细胞TGF-β_3表达水平。结果原代培养的兔DPSCs呈集落生长,多呈梭形,少数呈多角形或纺锤形;术后4周TGF-β_3+DPSCs组茜素红染色较PBS组、DPSCs组出现更多红色钙化结节,术后8周钙化结节进一步增多;术后4、8周,TGF-β_3+DPSCs组牙槽骨长度、宽度和高度丧失均少于DPSCs组和PBS组,DPSCs组少于PBS组(P0.05);术后4周,TGF-β_3+DPSCs组成骨细胞TGF-β_3表达水平(0.33±0.02)明显高于DPSCs组(0.15±0.01)和PBS组(0.09±0.03)(P0.05),DPSCs组与PB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TGF-β_3+DPSCs组成骨细胞TGF-β_3表达水平(0.46±0.01)明显高于PBS组(0.29±0.02)(P0.05),与DPSCs组(0.38±0.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SCs组与PB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SCs具有高度增殖的生物学特性,并具有成骨向分化潜能;外源性TGF-β_3联合DPSCs可增强内源性TGF-β_3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_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3,TGF-β_3)对体外培养的兔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解组织块法将兔DPSCs分离培养获得DPSCs,光镜下行形态学观察;将体外培养的第3代DPSCs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20μg/L TGF-β_3组、40μg/L TGF-β_3组、80μg/L TGF-β_3组和100μg/L TGF-β_3组,分别加入0、20、40、80、100μg/L TGF-β_3;采用MTT法检测5组DPSCs A490值,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成骨细胞标记物骨钙素(osteocalcin,OC)、Ⅰ型胶原酶(collagenⅠ,Col-Ⅰ)、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表达情况,采用茜素红染色检测出现矿化结节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兔DPSCs呈集落状生长,在体外有一定克隆形成能力;对照组及20、40、80、100μg/L TGF-β_3组兔DPSCs A490值分别为0.34±0.55、0.34±0.19、0.33±0.47、0.33±0.30、0.34±0.47,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0、100μg/L TGF-β_3组诱导后第3天出现Col-Ⅰ阳性表达,第7天开始消失,第5~7天出现BSP阳性表达,第7~14天出现OC阳性表达,第7天出现矿化结节;40μg/L TGF-β_3组第5~7天均有Col-Ⅰ阳性表达,第7天出现BSP阳性表达,第14天出现OC阳性表达,第14天出现矿化结节;20μg/L组第7天出现Col-Ⅰ阳性表达,第14天消失,第14天出现BSP阳性表达,第21天出现OC阳性表达,第21天出现矿化结节;对照组Col-Ⅰ、BSP和OC均为阴性,未出现矿化结节。结论TGF-β_3对体外培养的兔DPSCs增殖无影响,但对兔DP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面神经端侧吻合和端端吻合的效果,探索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4/08在咸宁学院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进行。取日本成年大耳白兔14只,随机分为术后1,3个月组两组各7只。所有兔右侧面区切断面神经上颊支,其远心端吻合到外膜开窗的下颊支侧壁,行端侧神经吻合;左侧面区也切断面神经上颊支,断端间行端端神经吻合。分别于术后1和3个月时做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取材作组织学检测评估其神经再生情况。结果:12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诱发电位潜伏期: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短于术后1个月[(1.93±0.11),(2.68±0.35)ms;(2.35±0.07),(4.65±0.78)ms,P<0.05]。②波幅: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高于术后1个月[(9.95±1.27),(7.12±1.16)mV;(5.41±1.40),(1.99±0.41)mV,P<0.05]。③神经传导速度: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快于术后1个月[(40.93±6.19),(29.56±4.16)m/s;(34.27±7.23)(20.86±5.21)m/s,P<0.05]。④再生神经纤维的直径:术后1,3个月组兔左侧均大于右侧[(3.78±0.52),(2.33±0.28)μm;(6.25±0.69),(4.06±0.73)μm,P<0.05]。⑤再生神经纤维:术后1,3个月组兔左侧均多于右侧[(637.05±94.06),(216.33±35.20)根;(1442.33±86.34),(605.83±143.58)根,P<0.05]。结论:正常神经能发出侧芽通过端侧吻合长入缺损面神经的远残端、使失神经支配面肌再神经化,面神经端侧吻合的效果比端端吻合的效果差,但行端侧吻合修复面神经缺损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_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3,TGF-β_3)、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对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幼兔4只,取牙髓组织采用酶解组织块法分离培养获得DPSCs,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将培养的第3代DPSCs分为BMP-2组和TGF-β_3组,分别加入浓度为80μg/L的BMP-2、TGF-β_3的完全培养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于诱导第3、7天检测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COL-Ⅰ)表达,于第7、14天检测骨钙素(osteocalcin,OC)表达;诱导第7、14天,对BMP-2组、TGF-β_3组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ALP活性染色结果。结果兔DPSCs分离、培养48h,组织块周围有细胞游出、贴壁生长,培养的第3代兔DPSCs大多为长梭形,也可为多角形,呈巢式或集落生长;TGF-β_3组诱导第3天COL-1表达的累计吸光度(integrated optiacal density,IOD)值(159 676.79±63 959.56)高于BMP-2组(44 047.33±15 853.65)(P0.05),诱导第7天COL-1表达的IOD值(245 378.26±60 084.60)与BMP-2组(223 294.43±80 266.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_3组诱导第7天OC表达的IOD值(109 568.82±14 079.88)高于BMP-2组(55 168.57±1 694.93)(P0.05),诱导第14天OC表达的IOD值(411 544.95±82 803.24)与BMP-2组(360 103.54±20 835.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P-2组、TGF-β_3组诱导第7天出现少量淡蓝色ALP阳性区,诱导第14天蓝色ALP阳性区增大且蓝染颜色加重,镜下观察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与BMP-2比较,TGF-β_3对早期兔DPSCs向成骨细胞分化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肌筋膜管替代神经材料对面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面神经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2/07在咸宁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进行,选择日本大耳白兔24只,切去其双侧面神经上颊支0.5cm作为动物模型。肌筋膜管桥接组:以肌筋膜管桥接右侧面神经颊支的缺损;外膜直接缝合组:左侧面神经颊支被直接缝合,分别于术后5和8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组织学观察等,以比较两组(侧)面神经颊支的再生情况。结果:实验白兔24只均纳入结果分析。①术后5和8周形态及组织学观察显示肌筋膜管桥接组瘢痕明显少于神经直接缝合的对照组。②术后5周时组织图像分析显示桥接段再生有髓轴突数目和再生(恢复)率,肌筋膜管桥接组明显优于神经直接缝合组犤肌筋膜管桥接组:(1032±234)根/片和(23.72±7.26)%,外膜直接缝合组:(678±193)根/片和(15.70±5.23)%,t=2.52,P<0.01犦。③术后8周时电生理检测两组桥接段再生轴突的电传导速度显示肌筋膜管桥接组明显快于神经直接缝合组犤肌筋膜管桥接组:(17.69±0.14)m/s;外膜直接缝合组:(14.82±0.12)m/s,t=2.390,P<0.01犦。结论:在面神经损伤修复术中,肌筋膜管桥接治疗神经缺损的效果好于神经张力下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7.
魏海刚  李蜀光  邱雅  张佩华  陈玉婷  陈蕾 《新医学》2010,41(5):307-309,F000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神经营养因子Neurturin和以甲壳素涂层的聚丙交脂-乙交脂共聚物(PGLA)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兔24只,制作兔双侧面神经下颊支缺损模型。以右侧面神经为实验组,用甲壳素涂层后PGLA制成神经导管桥接缺损神经,并向神经导管的管腔注入神经营养因子Neurturin 30 μl;以左侧面神经为对照组,行翻转自体神经修复。术后观察实验动物双侧面部的运动情况,行双侧面神经电生理检查,分别于术后5、10、14周处死8只动物,观察神经再生室的解剖形态,取再生神经近、远段制作环氧树脂包埋半超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生长情况。结果:术后5周,实验组17%静止时有下唇口轮匝肌轻微运动,神经电位未引出,切断导管可见有明显的再生神经纤维沿导管内壁生长;对照组83%有轻微的口轮匝肌运动,移植段神经干表面水肿,有纤维样组织形成。术后10周,两组均可见明显口轮匝肌运动,神经断端间均有神经纤维连接,其中对照组纤维较韧,外有瘢痕组织包裹。术后14周,实验组可见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粗大,分布均匀,面肌联带运动较少,而对照组同期再生神经有髓纤维较多,但近段部分神经纤维髓鞘呈空泡样变性及脱髓鞘改变,远段再生神经束较少,且面肌联带运动较多。两组术后5、10周的面神经传导速度、再生神经有髓纤维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神经营养因子Neurturin及以甲壳素涂层的PGLA神经导管修复面神经缺损,再生神经质量优于自体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构成的导管通过载体与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相结合,构筑新型具有生物和人工合成材料优势的神经支架--组织工程复合体,探讨其对兔面神经损伤的修复.方法:实验于2007-01/06在兰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自制BMP-2及壳聚糖神经支架和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②暴露兔面神经上颊支,切除长2 mm神经,任其回缩,造成8 mm神经缺损的动物模型.③选择新西兰白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复合神经支架组和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每组12只.同时采用自身左右对照,设为对照组(自体神经离断后倒置,吻合于神经缺损处).④一般观察:肉眼观察兔双侧颊肌萎缩程度及活动度.⑤形态学检查:术后16,30周,切取上颊支神经干,近侧吻合口纵切面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神经再生情况;术后30周,透射电镜下观察再生神经超微结构;术后16,30周,用德国IBAS-Ⅰ Ⅱ型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作图像处理,计算神经纤维总数和纤维直径、轴突直径及髓鞘厚度.结果:纳入动物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形态:兔面神经上颊支损伤后2周面肌萎缩,复合神经支架组、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对照组分别于术后8,9,11周时开始逐渐恢复正常.②术后16周,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与复合神经支架组光镜下可见神经外膜有新生血管,再生纤维呈束状分布,租细不均匀,束间有新生血管.神经纤维排列整齐,无神经瘤形成.术后30周,光镜下可见复合神经支架组神经密集程度、血管化和髓鞘化程度优于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对照组形成的神经纤维束较为分散,不均匀,髓鞘处组织染色较差.③术后16,30周兔面神经再生神经图像分析结果:神经纤维的排列、血管化程度、直径和数目、髓鞘壁、轴突形状等各检测指标均优于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④术后30周,透射电镜下复合神经支架组神经再生超微形态学更接近对照组,优于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结论:可吸收性BMP-2与壳聚糖神经支架复合体能有效地引导兔面神经再生并恢复其功能,优于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  相似文献   

9.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兔面神经上颊支切除5mm,在断端间置入硅胶再生室,随机实验组室内注入BDNF,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术后4周和8周进行电生理学、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术后4周,两组电刺激面神经很少能引发面肌兴奋,有髓轴索计数,轴索直径和面积t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8周面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BDNF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明显短于对照组,有髓轴索计数,轴索直径和面积BDNF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应用BDNF可促进面神经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提取兔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比较其生物学特征差异。方法健康新西兰幼兔6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只,观察组采用下颌骨下缘根尖孔途径法、对照组采用劈牙冠取牙髓法取牙髓组织,记录2组提取牙髓组织所需时间。2组牙髓组织DPSCs接种至DMEM培养基中培养、传代,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取第1代DPSCs,锥虫蓝染色后计数存活细胞和死亡细胞,计算存活细胞率;姬姆萨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克隆数;第1代DPSCs培养第1、3、5、7、9天,采用血细胞计数器行细胞计数计算增殖细胞数;取第3代DPSCs,茜素红染色后观察钙化结节数。结果观察组提取牙髓组织所需时间[(72.3±5.6)s]较对照组[(283.0±15.1)s]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DPSCs较致密,细胞间杂质相对较少;观察组第1代DPSCs细胞存活率[(95.5±6.2)%]、克隆团形成数[(19.00±0.82)个]高于对照组[(93.0±5.8)%、(16.00±1.15)个](P0.05);培养第1天,观察组增殖细胞数[(41 000±221)个]较对照组[(43 929±215)个]少(P0.05),培养第3、5、7、9天,观察组增殖细胞数[(70 000±236)、(120 286±216)、(167 943±164)、(177 729±103)个]与对照组[(70 043±231)、(120 457±225)、(167 914±257)、(177 900±110)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4d,观察组第3代细胞钙化结节数[(6.70±0.75)个]与对照组[(6.43±0.53)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骨下缘根尖孔途径法提取DPSCs较简便、省时,所提取的DPSCs中杂质少,具有细胞存活率高、细胞克隆团形成能力强、增殖能力强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研究表明化学去细胞法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修复面神经缺损可以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目的:在化学去细胞法处理同种异体神经的基础上探索一种修复面神经缺损更有效的修复方式。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制备面神经颊支缺损动物模型,采用经化学去细胞的同种异体腓肠神经进行移植,且与伴行静脉行外膜缝合;对照组在同样位置的远近端分别切断面神经,但不破坏被切断神经与周围组织的正常解剖关系,再切断处行外膜缝合桥接。结果与结论:修复后3个月两组兔均存活,面部表情基本对称,胡须活动正常,神经移植处未见明显瘢痕及神经瘤形成。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右侧面神经颊支传导速度,移植体远端吻合口附近5.omm段有髓神经纤维数量,靶肌肉运动终板计数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尸〉0.05)。结果证实,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与周围静脉伴行修复家兔面神经缺损的方法可以达到与自体面神经原位移植相似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周围神经修复领域中,神经营养与趋化理论得到普遍关注,随之各种神经再生室及许旺细胞营养因子应用的实验增多,但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报道。目的:以聚四氟乙烯膜管作为神经再生室,观察分别植入许旺细胞与神经生长因子后对桥接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在山东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新西兰纯种白兔24只,随机分为许旺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模型对照组,8只/组。聚四氟乙烯膜由上海塑料研究所制备,厚度0.15mm,微孔径10~30μm。神经生长因子为烟台北方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方法:3组兔显露右侧面神经颊支,切除8mm建立面神经缺损模型。将造模时切下的神经段于镜下剥除外膜,胰蛋白酶与胶原蛋白酶联合消化,L-多聚赖氨酸纯化后获得纯度较高且具有活性的许旺细胞悬液。将聚四氟乙烯膜管套缝固定于各组缺损区神经的两断端上,使神经缺损两断端在管内相距10mm,许旺细胞组吸取自体许旺细胞悬液注入膜管内,组织黏接剂封闭膜管两端口;神经生长因子组吸取神经生长因子注入膜管内;膜管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四导生理记录仪检查修复后面神经传导速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纤维再生程度。结果:细胞修复后6,12周,许旺细胞组面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生长因子组〉膜管对照组(F=72.319,F=106.134,P均〈0.01)。细胞修复后12周,许旺细胞组神经干粗而直,走向顺畅,可见于再生室膜的微孔结构中,许旺细胞包绕神经纤维;神经生长因子组新生神经纤维较少,可见发育成熟的许旺细胞增多;单纯膜管组再生室内神经纤维较少。结论:许旺细胞或神经生长因子植入聚四氟乙烯膜管内均可促进面神经恢复,但前者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背景面神经缺损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临床采用较多的有带蒂颈肌移植术和自体神经移植术等修复面神经缺损,恢复面肌的功能,但上述方法均有其缺点和局限性,使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寻求一种新的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自体变性骨骼肌替代神经材料对面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面神经功能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以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医学院的解剖学教研室和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2-04/09在咸宁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进行.选择日本大耳白兔22只,随机分为3组A组8只以自体变性骨骼肌移植修复,B组8只以自体神经移植修复,C组6只作为正常对照.方法22只日本大耳白兔左侧面神经上颊支缺损8 mm为模型,术后20周分别对各组实验动物的上颊支神经(含移植体)及其支配的面肌进行电生理学检测及形态学图像观测.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电生理检测结果和形态学观察.结果电生理学检测在神经干动作电位,面肌复合动作电位,神经传导速度3项对应指标的组间比较,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形态学图像分析神经纤维数A组(2 559±1 683)条,B组(2 658±1 295)条,C组(3 253±1 564)条;神经纤维直径A组(4.01±0.88)μm,B组(4.26±0.77)μm,C组(4.98±0.72)μm,再生神经纤维的平均密度A组(220±30)条/0.013 89 mm2,B组(233±32)条/0.013 89 mm2,C组(315±27)条/0.013 89 mm2,以上3项形态学指标的组间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B组与C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体变性骨骼肌可有效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并修复面神经缺损,其实验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查比较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功能恢复的异同。方法:2001-09/2003-07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绵阳市中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4个临床研究中心的贝尔麻痹患者480例,经过4周治疗,愿意接受并完成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检查的患者分别有205、246例。其中,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有69、83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加针灸治疗的有66、80例,采用针灸治疗的有70、83例。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以及患健侧面神经颊支和面神经颞支运动传导检查比较。结果:①患侧治疗后面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明显缩短[(2.95±0.68),(3.08±0.69)ms,P<0.05],治疗后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P>0.05)。②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明显增高[(518.85±496.57),(391.47±468.69)μV,P<0.01],潜伏期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贝尔麻痹患者患侧治疗后面经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改善明显,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改善明显,而潜伏期无明显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动作电位波幅是反映神经轴索变性的客观指标,贝尔麻痹治疗后面神经颊支轴索恢复不如颞支好,与临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5.
血管植入变性骨骼肌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植入血管的变性骨骼肌桥接面神经缺损的新方法。方法:以40只日本大耳白兔左侧面神经上颊支缺损10mm为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A、B两组,A组用血管植入的自体变性骨骼肌修复,B组作为对照用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结果:术后6个月电生理检测:A组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NAP)(920±436)μV,振幅积分(NAPA)(0.79±0.14)mV·ms,而B组NAP(1103±486)μV,NAPA(0.93±0.26)mV·ms,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神经传导速度(NCV)(32.6±4.3)m/s,而B组NCV(42.5±5.7)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肌桥中段再生神经纤维图像分析:A组神经纤维总数(4042±719)条和神经纤维密度(15.2±1.9)%,B组相应指标分别是(4481±689)条和(16.4±2.1)%,两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植入自体变性骨骼肌可有效引导神经再生并修复面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壳聚糖神经导管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13mm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8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九室及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壳聚糖神经导管桥接大鼠右侧13mm坐骨神经缺损。实验组无菌条件下抽取股骨髓腔内骨髓组织,贴壁分离法纯化、增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109L-1细胞浓度与细胞外基质凝胶混合,植入自体神经再生室内;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细胞外基质凝胶,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生理盐水。实验评估:术后12周观察以下指标:①大体观察:观察再生神经。②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选择印迹清晰的足印分别测量正常足(N)和伤侧足(E)的3个指标:足印长度(PL):足尖到足跟的最大距离;足趾宽度(TS):第1~5趾的距离;中间足趾宽度(IT):第2~4趾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mm。坐骨神经指数=-38.3[(EPL-NPL)/NPL] 109.5[(ETS-NTS)/NTS]] 13.3[(EIT-NIT)/NIT]-8.8。坐骨神经指数值为0~-11%表示神经功能完全正常,-100%表示神经功能完全丧失,-11%~-100%表示部分神经功能恢复。③电生理检测:检测患侧小腿三头肌肌电图,检测再生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波幅。④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手术侧腓肠肌湿质量/对侧正常腓肠肌湿质量×100%。⑤神经组织学检查:苏木精-伊红及Loyez苏木精髓鞘染色,光镜下观察再生神经横断面再生神经髓鞘的形成;Loyez苏木精髓鞘染色及Bielschowsky改良镀银染色,观察纵向切片再生神经神经纤维;神经细丝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再生的神经轴突染色。随机选取部分正常坐骨神经作为正常对照。⑥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超微结构。⑦再生神经纤维图像分析:观察再生神经有效神经截面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有髓神经纤维密度、有髓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术后12周,实验组及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导管内均有再生神经生成,外形似正常神经,直径较正常神经细,生理盐水对照组导管内无再生神经通过间隙。②坐骨神经指数:术后8,12周实验组坐骨神经指数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分别为(-72.18±3.11)%,(-76.85±2.76)%;(-62.91±2.87)%,(-69.63±2.5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85,P<0.01)。③电生理检查:术后12周实验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分别为(41.29±3.83),(32.64±3.52)m/s;(3.21±0.34),(2.85±0.22)mV],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39,P<0.01)。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腓肠肌肌电图呈部分失神经电位表现,生理盐水对照组则为完全失神经电位。④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69.32±2.65)%,(66.72±1.75)%,(53.41±1.9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9.32,P<0.01),实验组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25,P<0.05)。⑤组织学检查:术后12周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再生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密集,神经导管交界处无瘢痕,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多且直径较粗大,排列更为规则。⑥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和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均见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⑦再生神经纤维图像分析:术后12周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有效面积、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直径及髓鞘厚度均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结论:壳聚糖神经导管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并可以作为种子细胞构建人工神经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对骨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液中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2016年5月,采用72只雄性10周龄SD大鼠,分别设为正常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4例。实验组给予牛膝煎煮液灌胃给药,正常和对照组给予同等量清水灌胃。6周后观察三组大鼠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同时分析膝关节软骨组织中MMP-13、ADAMTS-5 mRNA相对表达量和Makin评分。结果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IL-1β、TNF-α、MMP-13、ADAMTS-5 mRNA相对表达量和Makin评分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而TGF-β1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IL-1β、TNF-α、MMP-13、ADAMTS-5 mRNA相对表达量、Makin评分和TGF-β1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实验组IL-1β、TNF-α、MMP-13、ADAMTS-5 mRNA相对表达量和Makin评分显著降低,而TGF-β1显著升高(P0.05)。干预后6w,实验组IL-1β显著低于对照组[(15.38±3.28)ng/L vs.(23.57±4.17)ng/L,P0.05];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15.43±6.37)ng/L vs.(36.48±9.25)ng/L,P0.05];但TGF-β1显著高于对照组[(87.47±14.3)ng/L vs.(41.38±11.58)ng/L,P0.05];MMP-1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0.54±0.21 vs.(0.92±0.28,P0.05);ADAMTS-5 mRNA相对表达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0.61±0.21 vs.0.98±0.32,P0.05];Maki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76±1.37 vs.8.54±4.12,P0.05)。结论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降低骨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液中炎性因子水平和MMP-13等蛋白酶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对脱细胞神经移植物修复神经损伤的促进作用,为临床应用组织工程化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纳入普通级雄性Wistar大鼠24只,体质量180~220g。随机分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自体移植对照组共3组,每组8只。分笼饲养。另纳入5~8d龄Sprague-Dawley乳鼠40只,取其双侧坐骨神经与臂丛神经。实验组大鼠右后腿用种植许旺细胞的ARSN桥接人为造成的神经缺损。空白对照组大鼠右后腿用单纯ARSN桥接人为造成的神经缺损。酶反复消化法与差速贴壁法分离和培养许旺细胞;许旺细胞与10mm长的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共培养后,应用外科手术移植到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自体移植对照组大鼠右后腿用单纯切断的神经上下颠倒原位桥接人为造成的神经缺损。13周取材通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Wistar大鼠2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没有脱失。①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均匀,轴索略粗,髓鞘厚度有差别,部分神经纤维髓鞘还未形成板层结构,许旺细胞包绕神经纤维,轴索内微丝微管结构较清晰,无髓神经纤维直径较小,不均匀分布在有髓神经纤维之间,由一层纤维结缔包裹形成纤维束,实验组较自体移植对照组的髓鞘略薄,自体移植组再生神经纤维均较粗,许旺细胞包裹轴突形成排列规则、电子密度较高的髓鞘,髓鞘厚薄基本相同。②实验组可见大量许旺细胞呈双极梭形,并且首尾相连排列成链状或网状特征性分布。许旺细胞还可在神经纤维上的胶原丝上附着。③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髓鞘厚度、G率(有髓纤维总面积/神经干总面积)接近自体移植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344±592),(5514±373);(3.13±0.16),(3.19±0.25)μm;(48.43±3.62)%,(57.11±2.28)%;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5344±592),(3191±236);(3.13±0.16),(1.28±0.33)μm;(48.43±3.62)%,(31.05±4.19)%;P<0.05]。结论:与许旺细胞共培养的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可加快宿主轴索再生,促进神经损伤修复,是临床修复神经缺损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面神经端侧吻合和端端吻合的效果,探索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4/08在咸宁学院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进行。取日本成年大耳白兔14只,随机分为术后1,3个月组两组各7只。所有兔右侧面区切断面神经上颊支,其远心端吻合到外膜开窗的下颊支侧壁,行端侧神经吻合;左侧面区也切断面神经上颊支,断端间行端端神经吻合。分别于术后1和3个月时做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取材作组织学检测评估其神经再生情况。结果:12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诱发电位潜伏期: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短于术后1个月[(1.93&;#177;0.11),(2.68&;#177;0.35)ms;(2.35&;#177;0.07),(4.65&;#177;0.78)ms,P〈0.05]。②波幅: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高于术后1个月[(9.95&;#177;1.27),(7.12&;#177;1.16)mV;(5.41&;#177;1.40),(1.99&;#177;0.41)mV,P〈0.051。③神经传导速度: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快于术后1个月[(40.93&;#177;6.19),(29.56&;#177;4.16)m/s;(34.27&;#177;7.23)(20.86&;#177;5.21)m/s,P〈0.051。④再生神经纤维的直径:术后1,3个月组兔左侧均大于右侧[(3.78&;#177;0.52),(2.33&;#177;0.28)μm;(6.25&;#177;0.69),(4.06&;#177;0.73)μm,P〈0.05]。⑤再生神经纤维:术后l,3个月组兔左侧均多于右侧[(637.05&;#177;94.06),(216.33&;#177;35.20)根;(1442.33&;#177;86.34)。(605.83&;#177;143.58)根,P〈0.051。结论:正常神经能发出侧芽通过端侧吻合长入缺损面神经的远残端、使失神经支配面肌再神经化,面神经端侧吻合的效果比端端吻合的效果差,但行端侧吻合修复面神经缺损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初治CITP患者治疗前后TGF-β1水平.结果 CITP患者治疗前TGF-β1水平[(132.57±5.17)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76.81±4.4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缓解后血清TGF-β1水平[(81.26±3.78)μg/L]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未缓解者TGF-β1水平[(123.49±4.31)μg/L]与初诊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TGF-β1水平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r=-0.342,P<0.05),与巨核细胞数呈正相关(r=0.409,P<0.01).结论 TGF-β1参与了CITP的发病,检测TGF-β1水平变化有助于CITP病情判断,可作为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