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和高血压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竭(CRF)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所收集的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综合分析中医证候学特点。结果 慢性肾炎所致CRF早中期本虚证以脾肾阳虚最多,阴阳两虚最少;标实证以血淤证和风动证最多,湿浊证最少;高血压病所致CRF早中期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最多,脾肾气阴两虚证最少;标实证:血淤证最多,水气证最少。结论 无论原发病是慢性肾炎还是高血压病,在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本虚证以脾肾阳虚最常见。标实证,慢性肾炎所致慢性肾衰竭早中期以血瘀证和风动证最常见,高血压病所致慢性肾衰竭早中期以血淤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临床分布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型临床分布规律及常用草药的应用。[方法]根据获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情资料,结合中医辨证法,并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判定其讧型。收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方剂,累计药物在治疗时被组方的次数,根据用药频率筛选出常用草药。[结果]慢性肾衰竭代偿期多见脾肾气虚证,失代偿期以脾肾气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为主,衰竭期中脾肾气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均多见,而尿毒症期则以脾肾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为主要表现证型。方剂多由大黄、黄芪、茯苓、白术、丹参、甘草等组成。[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肾衰竭进展的大致规律为脾肾气虚→脾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其治疗的中草药以补肾健脾泄浊为主。  相似文献   

3.
吴兴波  柯嘉儿  鲁欢  陈刚毅  罗月中 《新中医》2017,49(12):119-122
目的:观察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各证型、兼证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中医四诊对2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辨证,统计患者中医本证、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透析时间、原发病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其他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兼证以血瘀证、湿热证最多,其他兼证依次为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从各中医证型来看,脾肾气虚证多兼湿浊证,肝肾阴虚证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多兼湿浊证,气阴两虚证多兼血瘀证。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慢性肾炎及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为主,高血压病及梗阻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多囊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高于脾肾阳虚证患者(P0.05)。风动证患者PTH水平高于水气证患者(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湿热、湿浊为主,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4.
4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初步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医证候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对460例CRF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中医证型特征、本虚证与标实证的相关性以及肾功能不同阶段、不同原发病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等进行分析.结果 CRF前5位症状依次为倦怠乏力、面色晦暗、腰酸膝软、食少纳呆、气短懒言.CRF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其次为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最少;标实证以瘀血证为主,其次为湿浊证、水气证、湿热证,风动证最少;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及风动证在本虚证型中分布不均衡(P<0.05),而瘀血证在本虚证型中分布均衡(P>0.05).本虚证型在肾功能不同阶段分布不均衡(P<0.05);标实证型中,瘀血证及风动证在肾功能不同阶段分布不均衡(P<0.05),而湿浊证、湿热证及水气证分布均衡(P>0.05).本虚证型在导致CRF的不同原发病之间分布均衡(P>0.05);标实证中,瘀血证、水气证及风动证在不同原发病之间分布不均衡(P<0.05),而湿浊证及湿热证分布均衡(P>0.05).结论 CRF的中医病机主要以脾肾气虚为本、瘀血证及湿浊证为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血透室的慢性肾衰竭患者300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其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在3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最为多见,邪实证中以湿浊证和血瘀证为主,在正虚兼夹邪实证型的分布中,纯虚证未兼挟邪实者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湿浊兼证主要出现在脾肾阳虚证,湿热兼证在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中多见,血瘀兼证在脾肾气虚及脾肾阳虚证多见。结论: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与性别、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年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3种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揭示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在中医证候上的差异性与统一性。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8例慢性肾衰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归纳、分析其症状及中医证候,并对3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证候特点进行总结、比较。结果:糖尿病肾病本虚证早期以脾肾气阴两虚以及脾肾阳虚为主,中期脾肾阳虚突出;在标实证中,早期以湿热、血瘀为主,中期以湿浊、湿热为主。高血压肾病早期以肝肾阴虚、脾肾气虚为主,中期脾肾阳虚、脾肾气虚为主;标实证以湿热与瘀血互为消长变化。肾炎后肾衰早期以脾肾阳虚为主,中期阳虚更甚,标实证以血瘀、湿热为主。结论: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3种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PEM)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择100例MHD合并PEM患者,按主观综合营养评估评分方法分为轻、中、重度PEM,根据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探寻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中医主证出现率以脾肾气虚证最高,阴阳两虚证最低。标实证中湿热证出现率最高,其次为瘀血证。轻度PEM患者中脾肾气虚证和湿热证、瘀血证最多,随着PEM程度加重和尿素氮清除指数的降低,脾肾气虚证和湿热证、瘀血证比例减少,肝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和风动证、湿浊证比例明显增加。结论:MHD合并PEM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肾气虚证兼湿热证、瘀血证为主,并与PEM程度及尿素氮清除指数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grefmkl,[A])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探究不同中医症候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为PD的中医药治疗提供高价值参考依据。方法:研究以回顾性分析方式进行,对象为2012年12月~2017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PD患者,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肾衰竭的症候描述进行中医症候分型,并采用HPLP-Ⅱ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评价患者生活方式,研究PD患者中医症型与生活方式关系。结果:本虚症以脾肾气阴两虚占比最高(27.50%),其次为脾肾阳虚(22.50%),又以湿热、湿浊、血瘀常见;标实症以湿热症占比最高(26.67%),其次为血瘀症。而生活方式从优良至差依次为无本虚症、脾肾气虚症、脾肾阳虚症、肝肾阴虚症、脾肾气阴两虚症、阴阳两虚症,以阴阳两虚最差(P0.05);标实症型中,依次为无标实症、湿浊症、湿热证、水气症、血瘀症、风动证,其中风动症最差(P0.05);且合并任意症型患者与生活方式中体育运动、健康责任、压力管理、营养、人际关系、精神成长等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又以脾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症、血瘀症、风动症等症型相关性最强。结论:腹膜透析患者中医症型与生活方式负相关,临床应重视腹膜透析患者生活方式的纠正,或能取得一定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210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2016年全年的透前血压、体重变化等透析数据,计算患者透前血压变异系数作为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指标,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0例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83例,占39.5%),标实证以瘀血证最多(72例,占34.3%)。本虚证中,与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相比,阴阳俱虚证、肝肾阴虚证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较高(P0.05),以阴阳俱虚证患者最高;标实证中,风动证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其他标实证(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可初步判断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济宁市中医院肾病科住院的慢性肾脏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CKD合并UA组50例,CKD不合并UA组40例。采用现况研究方法调查法慢性肾脏病合并UA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辨证分型。结果:CKD合并UA组患者本虚证型中存在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中以脾肾气虚证最多。CKD合并UA组邪实证型中存在风动、水气、血瘀、湿热,其中以血瘀最多。结论:CKD合并UA患者主证是脾肾气虚兼血瘀,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辽宁地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由专业人员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523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规范填写CRF患者信息采集表,采集一般情况、中医证候等内容,运用医学统计学的方法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在523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患者最多(49.5%),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8.5.0%)。邪实证型以瘀血证患者出现频率最多(77.1%),其次为湿浊证(44.2%)。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与CKD3~5期之间分布无明显差别(P0.05)。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与年龄之间分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辽宁地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中医病机主要以脾肾阳虚为本、瘀血证为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27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及其主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将采集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278例病例中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194例(69.8%),中医证型虚证以脾肾气虚最为常见,气阴两虚次之,实证以湿热、湿浊为最常见,血瘀、浊毒次之。结论: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中医证型多见虚实夹杂,虚证以脾肾气虚最为常见,实证以湿热、湿浊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查阅CRF各期患者住院病历500份,分析CRF患者中医正虚证和邪实证分布情况及中医正虚证和邪实证兼夹情况。结果CRF正虚证中最多为脾肾气虚,其次是肝肾阴虚.邪实证中最多为湿热证,其次为湿浊证、血瘀证。CRF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结论CRF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与邪实的兼夹是CRF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脏病34期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取得了较肯定的疗效,但因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尚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达到统一,阻碍了中医药疗法的推广应用。本研究旨在对慢性肾脏病3、4期的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优化,力求形成共识度较高的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方案。方法:采用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向全国20位资深中医专家发送问卷调查,从慢性肾脏病3、4期基本证型、基本方剂、方剂组成等方面进行咨询。结果:慢性肾脏病3、4期中医基本证型可分为本虚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证(湿浊证、湿热证、血瘀证、水气证、浊毒证)。脾肾气虚证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气阴两虚证可选用参芪地黄丸加减,肝肾阴虚证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脾肾阳虚证可选用济生肾气丸加减,阴阳两虚证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合二至丸加减。标实证均在本虚证的基础上加减用药。结论:通过此研究,初步制定了目前全国共识度较高的慢性肾脏病3、4期中医基本辨证分型及选方用药,有助于中医辨证论治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推广运用,为慢性肾脏病中医诊疗规范的制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医》2017,(8):1051-1053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中医证候分布、病理分期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60例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病理分期与理化指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证型间病理分期及理化指标等方面的异同。结果:60例IMN患者中,中医证候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本虚证以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多见,标实证以血瘀证多见,其次为湿热证。本虚证与标实证相关性显示,脾肾气虚证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脾肾阳虚证与水湿证呈正相关,气阴两虚证与血瘀证呈正相关。中医证型与病理分期相关性显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病理分期以Ⅰ、Ⅱ期多见,气阴两虚型病理分期则以Ⅲ期多见。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相关性结果提示,脾肾气虚型24hUp、血清Scr水平均高于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CHO、TG、尿NAG水平高于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URBC计数结果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是IMN的主要证候,本虚证与标实证有一定相关性;气阴两虚型在肾脏病理分期、理化指标等方面变化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从而确定其中医证候分型。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4例,填写调查问卷,记录患者的症状及舌脉情况,确定各辨证要素及中医证候诊断,最终得出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中医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患者的病性证素虚证以气虚、阳虚为主,实证以血瘀、湿浊为主;病性分布以虚实夹杂为主;病位证素主要是肾,其次是脾,再次是肝;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的中医证候分布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从原发病看,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肾病为主,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高血压肾损害为主;标实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肾病为主。  相似文献   

17.
朱刚  孙伟  张沙丽 《山西中医》2010,26(11):38-41
目的: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通过临床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研究其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MHD患者中单纯虚证患者较多,占53.7%。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占47.1%(65/138)。(2)该组MHD患者本虚证脾肾气虚证患者年龄小于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兼证中湿热证小于湿浊证(P〈0.05);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透析时间长于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P〈0.05);脾肾气虚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肝肾阴虚证以高血压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气阴两虚证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为主,阴阳两虚证以红斑狼疮、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痛风、肾癌为主。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特点表现为急证、重证较少,而慢证、轻证较多。(2)患者年龄因素、透析时间因素、原发病因素可以影响中医证候分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候与营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 将81例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各证型患者进行消化道症状临床评分,测定患者平均每日每千克体重能量摄人(DED、蛋白质摄人(DPI)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本虚证中脾肾气虚39例(48.1%)、气阴两虚16例(19.8%).脾肾阳虚10例(12.3%)、阴阳俱虚9例(11.1%)、肝肾阴虚7例(8.6%);脾肾阳虚证的DEI比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明显减少(P<0.05或P< 0.01),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俱虚证的ALB比脾肾气虚证明显下降(P<0.01).标实证中血瘀证36例(35.3%),湿热证26例(25.5%),湿浊证25例(24.5%)、热毒证12例(11.8%)、无标证3例(2.9%);湿浊证及湿热证与热毒证比较,临床评分明显偏高(P<0.01).结论 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本虚证候中以脾肾气虚证为主,而标实证候中以血瘀、湿热、湿浊证为主,且与营养指标中DEI、ALB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受者半年内的中医证型的特点、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肾移植受者住院和出院后6个月内复诊的临床症状,体征,总结证型特点、分布规律。结果:术后近期(6个月内)证候的分布规律为:实证的演变情况较大,湿浊证、水气证基本消失,而湿热证、瘀血证占的比例仍很高,分别占68%、96%。肾移植术后近期(6个月内)的脾肾气虚证候有向脾气虚、肾气虚的转变的倾向,而气阴两虚证候向肾气虚、肾阴虚证转变的倾向,脾肾气虚、肾气虚、肾阴虚位列前三,分别占40%、28%、18%。结论:肾移植受者中医证型特点主要是本虚标实证,本虚证主要是脾肾气虚、肾阴虚、肾气虚,标实主要为湿热、瘀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肾脏病理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辨证在推断IMN病情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IMN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各证型间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IMN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型居多,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要明显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P0.05)。脾肾阳虚型患者肾病综合征发生率要高于脾肾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脾肾阳虚型与水湿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气虚型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P0.01)。气阴两虚型患者体重指数要明显低于脾肾阳虚组和脾肾气虚组(P0.05)。各组间CKD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BUN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气虚型患者病理分期以Ⅰ期为多(P0.05),脾肾阳虚组、气阴两虚型患者则以Ⅲ期多见(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肾脏病理中慢性化及小管间质积分要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结论:IMN患者主要的中医证型有脾肾阳虚型、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存在相关性,气阴两虚型患者病情较其余证型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