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311-1314
目的:脐内环穴针刺的规范探讨。方法:对脐内环穴针刺的主要操作方法、治疗原理和可规范的相关延伸问题进行思考、比较分析。结果:脐内环穴定位宜取脐中外0.5寸处作一圆环,环线上均是穴位,适宜的针刺方法是以15°~30°角刺入,针0.5~0.8寸深。操作较适合采用呼吸、针芒迎随补泻的调气方法,在临床上可参以轻度的提插捻转行针手法和对取穴点先后、穴点补泻上予以规定操作。结论:脐内环穴是最基本的和全身性的调气方法,可在定位、针刺方法、呼吸补泻、针芒迎随补泻方面予以规范;并可参以提插捻转手法及在穴点先后、穴点补泻上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针灸治疗冠心病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综述如下。1传统针刺魏瑞仙等用子母补泻法治疗瘀血阻络型冠心病,分组分别取双侧神门(本经子穴)或太白(子经子穴)针刺,每隔10min用捻转泻法行针1次,30min后起针。孙国胜等用郄门穴配合额旁1线治疗心绞痛,取双侧郄门直刺1~1.2寸,针感达到胸部时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运针。取  相似文献   

3.
吴瑶 《吉林中医药》2012,32(3):311-311
天津中医一附院王伟志主任医师善用支沟穴治疗急性疼痛,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选用1.5寸毫针,取对侧支沟穴直刺进针0.5~1.0寸,待得气后,针尖向手掌心方向行针,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泻法,持续行针2~3 min,留针20~30 min,留针期间再根据情况行针1~2次,行针时嘱患者做深呼吸和配合活动肢体.王师认为,得气后针尖向手掌心方向行针为逆经而刺,意在逆经为泻,通经行气力量更强;针刺达到深度后,需令患者做深呼吸,医者随之行呼吸泻法;行针时用大幅度提插捻转泻法配合患者活动肢体,使经气宣通,通则不痛[1];交经谬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现选取典型病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微小力传感技术和生物力学原理,研制能实施针刺时测量提插力和捻转扭矩的医用传感针,针刺提插捻转手法进行实时检测.方法 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20~30岁.选取临床较易得气、针感较好且便于提插捻转的足三里和腹部天枢两个穴位,单侧取穴,下肢非经非穴位为足三里穴与阳陵泉穴之间,足三里穴旁开1cm;腹部非经非穴位为天枢穴与大横穴之间中点.均垂直进针,穴位进针且在受试者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后,行均匀提插手法,提插频率为2次/秒,保持提插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行捻转手法时,捻转频率为2次/秒,捻转幅度为小于90°,保持捻转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获得针体受力时连续有规律的十个周期波长的图像和数据.非穴位的提插手法及针体受力检测系统与穴位相同.结果 ①腹部和下肢同一部位穴位与非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下肢穴位足三里穴与腹部穴位天枢穴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 为针刺手法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烧山火、透天凉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其通过配合呼吸、提插、捻转、押手等单式手法配合而成,从而起到补热泻寒的效果,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施术过程中机体的肌肉、血管以及呼吸配合,是产生热感和凉感的关键,这对"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的教学及临床应用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异穴补泻是针刺补法或泻法施行于不同腧穴上的补泻方法,配合适当的针法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上补下泻刺法和远近配穴,取病位局部或邻近穴为近穴,即"上穴",距病位远处,手足远端穴者为远穴,即"下穴",其针法运用为补法以针芒顺经而刺,刺宜浅;泻法以针芒逆经而刺,刺宜深。阴阳对偶刺法与俞募配穴,配穴时选腹部募穴和背部背俞穴对偶而刺,针法之一为腹募穴以捻转补泻为主,背俞穴行提插补泻为主,针法之二为刺背俞穴时尽可能使其针感沿节段水平向胸腹部远传。这2种腧穴配伍与针刺补泻手法组合,对提高针刺疗效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头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有着良好的疗效。关于头穴的选择,经多年临床实验及科学研究认为:以后从百会、前至神庭,两侧至曲鬓的菱形区内效果较好。关于针刺手法,多数以捻转为主,也有人提出用提插法、电针法、电动捻转、留针不捻转、旋磁法、头穴针刺按摩、穴位注射、梅花针及灸法等。因为提插与捻转是针刺手法中的基本手法,所以首先选择了提插与捻转。提插与捻转也有幅度与速度问题,为了便于观察,均采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补泻手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手法 (指毫针针刺手法 ,下同 )是指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过程。针刺手法包括基本操作手法和补泻方法。而进针得气后的补泻手法是治疗中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笔者仅就针刺补泻手法中的有关问题阐述如下。1 针刺补泻手法种类于书庄[1] 收集了多种古今的补泻手法。其中基本补泻法 :徐疾、提插、捻转、迎随、呼吸、开合、九六等 ;综合针刺手法有 1分层 (部 )补泻法 :烧山火、透天凉 ,2补泻结合法 :阴中隐阳、阳中隐阴 ,3捻转补泻法 :龙虎交战 ,4捻转提插补泻法 :子午捣臼 ,5捻转升降行气法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原 ,6…  相似文献   

9.
就《标幽赋》补泻法论述中所涉及的针法补虚泻实原则,从迎随针向补泻法,提插、呼吸、捻转单式补泻法,凉热复式补泻法,时间补泻法5个方面逐一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针灸医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薛愧玲 《光明中医》2010,25(10):1872-1872
采用针刺手三里穴配合局部拔罐的方法,发挥经络调节和局部气血调节相结合的作用,治疗急性腰扭伤50例并取得满意效果,有效率达100%。一侧腰扭伤取同侧手三里穴,两侧及腰脊正中扭伤取双侧穴位。针刺时患者手臂举起,手三里穴常规消毒后,取1.5寸长的毫针直刺,行强刺激提插捻转泻法,同时嘱患者配合,尽量大幅度地活动腰部,行针约1min,局部产生酸麻胀感时,把针提至皮下,放平手臂,留针15min后举起患侧手臂,按上述方法再次行针后出针。留针期间,在腰扭伤局部以阿是穴为中心,拔1~2个大号火罐,留罐10min。  相似文献   

11.
田维柱教授认为针灸出针作为整个毫针刺法最后一步,包括很多技巧及注意事项,要双手配合,出针贵缓。个体化出针,辨证不同出针也不相同;出针前须施以捻转或提插以加强遗留针感,缓解滞针,并在出针后一定时间仍保留针感,增强"针刺后遗感";把握时机,强调气至及出针时针下感觉,结合补泻,邪气盛实证可摇大针孔,且不按针孔;正气不足虚证出针后应手按针孔;行针后快速出针为补,徐缓出针为泻;患者吸气时出针为补;呼气时出针为泻。不可只单向捻转,易滞针致患者疼痛;滞针应向滞针相反方向稍捻转,针体松动后缓慢出针;出针前行针得气不需特别强的针感,适度即可。出针贵缓与徐疾补泻中补法疾出针并不冲突,病有虚实,在疾病不虚不实及辨证不清时可缓慢出针;虚证可疾出针,多数可与开阖补泻的补法同用。注意患者身体状态、特殊部位(头、眼周等)以避免出针后意外,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2.
针刺手法概而言之,总不外乎"补"与"泻"两种,只要针刺时注意做到选穴准确、意念专一、务令得气、捻转提插相结合,就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配合呼吸补泻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头穴丛刺配合呼吸补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取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并参照HAMA评定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治疗组治疗结束后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结束后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配合呼吸补泻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相对常规针刺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痹证以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中老年人。笔者从 1 991年~ 1 998年采用电针后叩刺拔罐方法治疗痹证 4 9例 ,同时设针刺后拔罐对照组 4 9例进行疗效比较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98例病人中 ,男性 51例 ,女性 4 7例 ;年龄 1 9~ 68岁 ;病程 1个月~ 1 0年。其中风湿性关节炎 2 9例 ,单纯性肘、膝关节痛 4 1例 ,关节骨质增生 2 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 4 9例。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电针后叩刺拔罐方法治疗 ,根据疼痛部位选择 3 0号适当长度的毫针 ,在疼痛部位或其附近的十二经穴上进针 ,捻转提插行泻法 ,然后通电 3 0 m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火针配合蜡泥灸、刺血拔罐、自血疗法、与西药组治疗慢性肥厚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火针配合蜡泥灸组、刺血拔罐组、自血疗法组和西药组,每组19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皮损评分并评定疗效。结果火针配合蜡泥灸组、刺血拔罐组、自血疗法组及西药组愈显率分别为94.7%、73.6%、63.1%、52.6%。火针配合蜡泥灸组疗效显著优于刺血拔罐组、自血疗法组及西药组。结论火针配合蜡泥灸是治疗湿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烧山火"针刺手法是一种复合针刺手法,为多种单式针刺手法综合操作方法,主要由提插、捻转、呼吸、徐疾、迎随、开阖、九六等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而成。临床多用于治疗寒证、痹证及迁延难愈的慢性虚寒性疾病,为临床行之有效的针刺手法。  相似文献   

17.
1 集合穴的含义与特点集合穴是对某些病证或特定部位的疾病,有特殊疗效的穴组的组合。有双穴集合穴、三穴集合穴、六穴集合穴、九穴集合穴等。2 集合穴临床运用举隅2.1 眼病六明穴 上睛明、下睛明、鱼腰、球后、内明、外明。主治:眼部各种疾患。位置与刺灸法:(1)上睛明:目内眦上方0.3寸。刺灸法: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外缘缓缓刺入0.5~0.8寸,不宜作大幅度提插、捻转,禁灸。(2)下睛明:目内眦外下方0.3寸。刺灸法:同上睛明。(3)鱼腰:在眉中间,直对瞳孔,眶上裂中。刺灸法:平刺0.3~0.5寸,禁灸。(4)球后:眶下缘外1/4…  相似文献   

18.
醒脑开窍法是我市著名的针灸专家石学敏教授研究发明的针刺方法,用于治疗“窍闭神匿”的各种心、脑神志病,尤其是中风及其后遗症,有其独特的疗效。现将其临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 治疗方法   石氏[1]的醒脑开窍法,主穴取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取极泉、尺泽、委中、合谷。操作时,先刺双侧内关,直刺1~1.5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术1分钟。继刺人中,向上斜刺鼻中隔,用雀啄法,使之流泪或眼球周围充满泪水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1~1.5寸,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循经离原穴1寸处进针0.5~1寸,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位抬腿取穴,进针1~1.5寸,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合谷针向三间穴处,提插泻法,以患侧食指抽动3次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探索中风病各阶段的针灸选穴,针刺补泻手法等.方法应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解惑刺法,对中风病不同阶段的证候,采用不同的针法.结果与结论解惑刺法通过"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燮理阴阳,调理脑部气血,以达到"阴阳平复,灸于迷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3种基本操作手法(提插、捻转、提插捻转复合手法)对家兔穴区组织造成损伤形态计量学影响。[方法]36只家兔随机分入提插组,捻转组,提插捻转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对家兔足三里穴分别施3种操作手法,每日操作1次,行针时间1 min,共10次。计数穴区炎细胞数量;观察组织苏木精-伊红素(HE)染色和Masson染色后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3组针刺组炎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提插组神经损伤最轻,捻转组和提插捻转组出现的神经损伤较重。[结论]在不影响针感的前提下,在有神经干分布的穴位上针刺操作时采用单一提插法,可以减轻对神经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