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30名健康青年针刺左侧少府穴,并应用经颅脑多普勒超声仪(TCD)观察在针刺5个不同时间点内大脑前动脉(ACA)各参数的变化情况,研究针刺左侧少府穴对大脑前动脉的血流变化的影响,为临床使用该穴及针刺对大脑前动脉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将其分为3组:男女混合组30例,男性组15例,女性组15例。针刺左侧少府穴,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前动脉(ACA),观察在针刺前10 min,进针时、行针时(留针15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后即刻)、出针后10 min分别检测并记录A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男女混合组:针刺左侧少府穴,在行针时、出针时左侧ACA的Vd与针刺前相比增加,出针时左侧ACA的Vm与针刺前相比明显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针刺左侧少府穴,出针时右侧ACA的Vm与针刺前相比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行针时左侧ACA的Vd、Vm与针刺前相比明显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针刺左侧少府穴,行针时左侧ACA的Vd与针刺前相比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数据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女混合组:针刺左侧少府穴,在行针和出针时使左侧大脑前动脉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增加。男性组:针刺左侧少府穴,出针时右侧的大脑前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较前增加,行针时左侧的大脑前动脉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女性组:针刺左侧少府穴,行针时左侧的大脑前动脉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针刺少阳经穴与针刺非经非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前后的基因表达谱。【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比较采用经穴(经穴组)和非经非穴(非经非穴组)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各10例)后基因表达谱的差异;选取部分基因进行Real-time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经穴组治疗前后筛选出72个差异基因;非经非穴组治疗前后筛选出110个差异基因。经穴组差异基因涉及的功能包括脑内啡肽酶、 ATP合酶等,与治疗该病的关联性大。但非经非穴组涉及的基因功能广泛且分散,与治疗该病关联性较小,如细胞凋亡、 DNA修复等。 RT-PCR检测了经穴组的ATPAF2、 PTGS2、 TOR3A基因,非经非穴组的ACP2、 AURKA、 ARHGEF11、 CASP8基因,验证了基因芯片数据的可靠性。【结论】本经取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经穴效应在分子水平是多基因作用的综合结果,而非经非穴产生的安慰效应并未找到与之对应的与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相关的靶基因,进一步证明了经穴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观测针刺左侧大包穴在不同时间对健康男性青年大脑后动脉(PCA)血流动力学、心率及血压的变化情况,探讨针刺左侧大包穴对大脑后动脉(PCA)血流动力学、心率及血压影响与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健康男性青年8名,平均年龄(24±2)岁。安静状态下,针刺受试者的左侧大包穴,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后动脉(PCA),在针刺前10min、进针时、行针时(留针15min)、出针时(留针30min)及出针后10min 5个时间点,检测大脑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各参数值,并在每次检测后立即采用电子血压计测量并记录血压及心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刺大包穴,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min的双侧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阻抗指数(RI)、搏动指数(PI)与针刺前10min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针时左侧平均血流速度(Vm)与针刺前10min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Vm无统计学意义;心率在进针时与进针前相比P<0.05,出针后10min与进针前相比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点心率数据无统计学意义;本实验中,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及出针后10min与针刺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针刺左侧大包穴在针刺留针15min时能显著增加左侧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2)针刺左侧大包穴在进针时及出针后10min,心率在生理范围内减慢。(3)针刺左侧大包穴对血压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回阳九针穴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回阳九针穴治疗,对照组根据入选病例的实际情况,脑出血病人给予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治感染等。脑梗死病人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等治疗。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大脑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平均动脉血流速度均有增快(P0.05),而治疗组能更明显改善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状况(P0.05)。结论针刺回阳九针穴能显著增加大脑中、后动脉血流供血,加速受损脑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少阳经特定穴对于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诱导的偏头痛(migraine,ME)大鼠模型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ndothelin-1,ET-1)含量及50%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影响,比较电针少阳经特定穴和非经非穴在治疗ME大鼠的疗效差异。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电针少阳经特定穴治疗组(C组)和电针非经非穴治疗组(D组),每组10只。B、C、D组按10 mg/kg臀部皮下注射NTG造模,A组臀部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30 min,C组和D组分别行相应电针治疗30 min,测量各组大鼠不同阶段的50%PWT,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分别检测大鼠血清中NO和ET-1含量。结果造模后30 min:与造模前30 min比较,B、C、D组50%PWT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30 min:与造模后30 min比较,C、D组的50%PWT显著升高(P0.01);与D组比较,C组50%PWT显著升高(P0.01)。与A组比较,B组大鼠血清中的NO、ET-1的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B组比较:C组大鼠血清中的NO、ET-1含量显著降低(P0.01),而D组大鼠血清中的NO、ET-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C组大鼠血清中的NO、ET-1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少阳经特定穴在治疗NTG诱导的ME大鼠模型中,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NO、ET-1的含量,提高大鼠50%PWT,疗效明显优于电针非经非穴,该结果为临床应用电针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探究针刺左侧曲泽穴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颈内动脉(ICA)和椎基底动脉(VA,B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选用曲泽穴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脑梗死恢复期患者60例,针刺患者左侧曲泽穴,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经颞窗探测受试者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分别在针刺前、进针后、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5个时间节点记录受试者ICA、VA、BA收缩末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波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数据。结果针刺左侧曲泽穴,与针刺前相比,右侧ICA在行针时、出针时与出针后三个时间点Vs、Vd、Vm呈现上升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ICA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进针前相比虽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左侧曲泽穴,右侧VA在行针时、出针时与出针后三个时间点的Vs、Vd、Vm增加,在进针时Vs、Vm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VA的各项指标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左侧曲泽穴,BA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与出针后三个时间点的Vs,Vd,Vm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侧曲泽穴可以增加右侧ICA、右侧VA及BA的血流速度,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具有正性调节作用和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探讨低频或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后内关穴及非经非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规律及治疗次数对其的影响。方法将10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次治疗组和3次治疗组,各组再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电针组、高频电针组5个小组,每组10只。电针组大鼠左侧内关穴每日接受针刺1次,于第1天或第3天治疗结束60 min后,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双侧内关穴和非经非穴区域的皮肤血流灌注量,HE染色观测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3次治疗后模型组内关穴区皮肤血流量显著降低(P0.01),且3次治疗模型组较1次治疗模型组内关和非经非穴皮肤血流量皆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3次治疗后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内关穴区皮肤血流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内关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较非经非穴能相对特异地反映大鼠心肌处于不同状态的变化,尤其是低频或高频治疗后随次数增加能阻抑由于心肌缺血损伤诱发的相关经穴皮肤血流灌注量下降的情况,且3次治疗后以高频电针作用更为明显,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偏头痛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及机制。方法:收集偏头痛患者60例(偏头痛组)及健康体检中心正常人50名(对照组),均行BAEP及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脑干左侧Ⅴ波潜伏期、右侧Ⅲ波潜伏期、右侧Ⅴ波潜伏期、左侧Ⅲ~Ⅴ峰间期、左侧Ⅰ~Ⅴ峰间期、右侧Ⅰ~Ⅲ峰间期、右侧Ⅰ~Ⅴ峰间期均延长(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减慢(P0.01)。结论:成人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脑干右侧区域存在神经电生理改变,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减慢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9.
高压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和脑血流改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脑血流改变。方法 :采用高压氧合并药物治疗偏头痛 ,观察头痛缓解率及用TCD检测治疗前后颅内各动脉峰值平均血流速度 ,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高压氧治疗组总有效率 (91.0 7% )明显高于对照组 (75 % ) (P <0 .0 5 ) ,高压氧组治疗后峰值平均血流速度较前减慢 (P <0 .0 5 ) ,而对照组则无变化。结论 :高压氧合并药物治疗偏头痛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胶囊(尼康普达)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氟桂利嗪组(30例):给予氟桂利嗪5 mg,睡前服用;尼康普达组(30例):给予尼康普达30 mg,3次/d,两组均连续服药12周,评价两组患者服药前后头痛情况、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副作用.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头痛次数、头痛指数及大脑中动脉最大血流速度(MCAVs)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氟桂利嗪组和尼康普达组组内治疗前后头痛次数、头痛指数及MCAVs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氟桂利嗪与尼康普达均可预防偏头痛发作,氟桂利嗪能有效改善血管痉挛程度,预防偏头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