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部分患者在心率减慢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心电图上ST—T改变。为了探讨慢频率依赖性ST—T改变的临床意义,我们观察了部分病人,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我们在673例接受Holter检查病人中,最慢心率时伴有ST—T改变者44例筛选出来作为观察组,此组男36例,女8例,年龄46~71岁,平均58.9岁。ST—T改变标准是:ST段呈水平型或近似水平型下移≥0.1mv,持续1分钟以上。T波改变为T波倒置>0.3mv。取与观察组年龄、性别相接近,最慢心率时ST—T正常者46例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例1 患者女性,60岁。临床诊断:风心病、高血压。附图A为动态心电图CM_1、CM_5导联(下同)示:似游走性心律,R—R间距为0.92—1.09s之间,ST段呈下斜性压低0.1mv,T波倒置。P_3为房早,代偿间歇后第一个窦性搏动的ST段下移0.15mv,T波倒置加深。 例2 患者女性,6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附图B示:窦性心律,P—P间距为0.67s,ST—T未见异常改变。P_(5、6)为成对出现的房早,代偿间歇后的窦性T波变负正双相,P_8为房早未下传,形成了一个R_(7—8)的长间歇1.24s,长间歇后的第一窦性搏动ST段下移0.05mv,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出血引起心电图改变发生率据统计为90%左右。心电图改变常表现为ST段下移,宽大倒置T波,Q—T间期延长,U波倒置。以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为表现较为少见,且易误诊为心肌梗死,应引起足够重视,现报告典型病例1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作为暂时性心肌缺血的人体模型,以评价“对应性”ST 段压低和 T 波改变的心电图特点及其意义。在20例患者(其中19例为单支血管病变)冠脉成形术前及术中连续记录12导联心电图。在14例左前降支阻塞的患者中有12例Ⅰ、aVL 和至少2个胸前导联呈缺血性改变(T 波高尖和/或 ST 段抬高)。而且至少有2个下壁导联呈“对应性”改变(ST 段压低和/或 T 波倒置)。1例患者在 V_4—V_6导联出现 ST 段压低但不伴有下壁导联的心电图改变。而另1例患者唯一的心电图改变是下壁导联的 ST 段压低伴有 T 波的部分倒置。在6例右冠脉阻塞患者中有4例至少2个下壁导联呈缺  相似文献   

5.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ST-T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ST T演变规律。方法 随访一个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家族 ,观察 4例患者的心电图ST- T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 4~ 12年。例 1、例 3在半年内心电图由正常或ST-T轻度改变演变为ST段明显下移 ,T波深倒置。例 2在 2d内由ST- T轻度改变进展为ST段明显下移 ,T波深倒置。例 4ST -T轻度改变 4年无进展。结论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在病程进展中 ,心电图可在短期内演变成ST段明显下移 ,T波深倒置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晓  张兆奎  马菊兰  姚兴荣  王惠东  张涌 《内科》2013,(5):504-505,560
目的了解国人心尖球形综合征(ABS)的心电图与临床特征。方法对2011年4月以前国内医学期刊报道的105例ABS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中老年女性多见,105例患者均为窦性心律,97.1%的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其中83.8%伴ST段抬高,ST段抬高幅度0.1至0.8mv,抬高的ST段在30min至1周回落;42.9%的患者出现T波倒置,29.5%的患者出现病理性Q波,在6h至1个月内消失;23.8%的患者QTc间期延长,38%的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结论国人ABS的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高,其特征为异常改变呈暂时性和可逆性。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23岁。95年查体时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左室面高电压.Rv_5 4.1mv Sv_1=6.3mv,R_(Ⅱ、Ⅲ)>2.5mv,R_(?)vF>2.1mv。心电向量H面QRS最大向量方位—24°。H面QRS最大向量振幅>3.5mv,正常<2.1mv。ST段(—)、T波(—),超声心动检查结  相似文献   

8.
48例次尿毒症患者在血液透析前后进行心电图、血氧分析及12例超声心动图同步检查,血透前高钾心电图表现为尖锐T波占85.42%,呈ST段水平延长(≥0.12s)及Q—T值>63%的改变分别占82.93%,53.66%。透析4h后尖锐T波数及导联数均明显减少,原延长的ST段,Q—T值多数缩短,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但尖锐T波存在仍占47.92%,ST段延长Q—T值>63%均占21.95%,血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铜陵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1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患者是否存在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将其分为研究组(n=13)与对照组(n=30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研究组心电图特征及心电图与病情进展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患者年龄、左心室射血指数低于对照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三酰甘油、血清氯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所有患者为窦性心律,QRS波时限、PR间期、QTc间期、心率正常,症状发生后首次出现de Winter心电图平均时间为107 min。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EMI心电图占69.23%,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EMI心电图的平均时间113 min。13例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患者V_1导联正常,而V_2~V_6导联出现J点后ST段压低,伴正向高大对称的T波改变;V_3~V_5导联均存在ST压低,最压低为V_3导联;V_2~V_6导联均存在高大直立T波,V_3导联T波最高;还发现当患者出现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时,后壁、右室导联ST段、T波正常或ST段、T波轻度压低,倒置,且行治疗后ST段均回至基线;随病情发展,9例患者胸前导联可在短时间内由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R波递增不良、T波倒置形成的急性前壁STEMI心电图,以V_1~V_4导联主表现;4例患者胸前导联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R波递增不良。结论 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可发展为ST段抬高、形成病理Q波、R波不良递增,是出现早期急性STEMI的心肌缺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本组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5~60岁。大多因发作性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头晕而就诊。24小时动态心电图(D(、G)检查。发生ST—T改变者301例,其中单纯性ST段改变138例;单纯性T波改变163例,检出室性期前收缩(PVS)187例,房性期前收缩(PAS)195例。PAS并PVS 205例。本组均作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运动前T波低平、负正双向、浅倒者。运动后T波均直立。有6例在运动结束后3~4分钟出现T波负正或正负双向。5~8分钟T波逐渐恢复直立。ST段下移者,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者157例,运动后ST段未继续发生改变(下移或上抬)85例。  相似文献   

11.
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兔心肌缺血40min再灌注40min心电图变化。方法 采用兔缺血再灌注模型10只,观察心电图Ⅰ、Ⅱ导联ST段、T波、QRS波群的变化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ST—T改变:9只在结扎即刻—20min ST段、T波进行性抬高,此后相对恒定;再灌注早期ST段、T被快速回落,8只20min内ST段回落>50%。②QRS波群改变:5例在缺血早期5min内出现R波增高(急性损伤阻滞),4只在缺血期出现R波降低或q波加深(其中1只R波降低同时出现终末r’波)。③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缺血期1只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再灌注期3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兔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常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增高;再灌注早期ST段快速回落,20min内ST段回落>50%,可作为免冠状动脉再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三支冠状动脉痉挛在12导联心电图上的各种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冠脉痉挛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和T波改变,R和S波电压改变,出现Q波,改变QT间期及发生心律失常。作者报道4例弥漫性三支冠脉痉挛在心电图上的各种表现,包括无ST段改变。4例皆为男性。例1,47岁。入院后发作严重胸痛时的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上移1—3mm,在IaVL及V_2-V_4导联ST段对应性下移。一周后冠脉造影正常,静注麦角新碱0.4mg后引起左右冠状动脉严重而弥漫的收缩,剧烈胸痛,但当时心电图无变化。例2,44岁。右冠脉造影显示自发的弥漫性痉挛,病人有胸痛但无ST段改变。右冠脉造影显示自发的弥漫性严重痉挛,发作胸痛,心电图示Ⅱ、Ⅲ、aVL导联ST段水平型上移2mm,在Ⅰ、aVF及V_2-V_4呈对应性改变。例3,53岁。左冠脉造影显示自发的弥漫性痉挛,病人有胸痛而心电图无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体位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T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了40例体检者,分别进行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站立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每例心电图以平卧位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ST—T的变化。结果各体位心电图中ST段无明显变化,只有1例常规平卧心电图STⅡ Ⅲ aVF V4~V6水平压低0.05~0.075mV,而左侧卧位心电图STⅡ Ⅲ aVF V4~V6呈下斜型压低0.05~0.10mV。T波的变化下壁变化明显T波由直立转为低平浅倒,高侧壁前外侧壁由直立略低平转为低平平坦。结论体位性ST—T改变是一种正常的变异。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76岁,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本图为Ⅱ、Ⅲ、aVF导联记录、窦性心搏规律出规,P—R间期016s,QRS波呈R型,时间0.06s,ST段斜形上抬0.15mv,T波直立。相随窦性心搏后,均可见一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呈QR型,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0.3mv,T波直立。图2为发病后24小时的记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2001年12月~2002年7月500例CABG患者术后进行心电图检测,每天1次,连续3天.如果有心电图改变,则每天两次,连续3天,并记录出院时的心电图.术后4~6小时,术后第1天上午7点,检查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T(cTnT),如果有不正常,则连续检查3天,每天1次.结果:在500例患者中心电图出现ST-T改变有37例,同时cTnT阳性有10例.ST段抬高合并QRS波群改变5例中4例有cTnT阳性,ST段抬高合并高尖T波8例,2例cTnT阳性.右束支阻滞2例,都有cTnT阳性改变,ST段下移1例,广泛ST段抬高1例.肌酸激酶MB同工酶高于正常3倍只有5例,其中ST段抬高合并QRS波群改变3例,ST段下移1例,右束支阻滞1例.异常T波8例,单纯ST段抬高都不合并cTnT改变.ST段抬高合并QRS波群改变5例中3例进行了再次手术并应用了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这3例出院时心电图表现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广泛ST段抬高2例证实有急性心包积液,在出院时,ST段恢复到基线.结论:CABG后ST-T改变需综合分析,心电图的动态表现和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可诊断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6.
本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35~52岁,病史2天至10年。经检查,均无器质性心脏病。记录阵发性室上速(PSVT)发作时和恢复窦性心律后的12导联心电图。心电图记录纸速25mm/S,标准电压10mm/mv,以j点(QRS波和ST段的交接点)之后80ms处为ST段下移的测定位置,TP段为基线。50例PSVT时ST段下移数值分别为5mv7例,4mv15例,3mv13例,2mv10例,1mv5例;水平型下移5例,下斜型7例,上斜型38例,至少有3个导联下移≥1mv,多出现在Ⅱ、Ⅲ、avF和V_4  相似文献   

17.
ST—T改变(一)ST改变的机制与分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T段在心电图上从 QRS波终末至 T波开始 ,正常时位于基线上。在体表心电图上 ,最容易产生错误分析的是 ST段和 T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ST段和 T波常依据描述而不是所测的值 ,这就需要对其有足够理解以减少误诊。1 . ST段形成机制和 ST段改变分类ST段相当于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 2相 (缓慢复极期 ) ,位于基线上意味着心室复极平台 2期无明显电位差。ST段改变包括时程延长或缩短 ,或从基线向上或向下偏移 ,也可伴有 T波改变。其中 ST段偏移又分为 :原发性 ST段改变和继发性 ST段改变。前者与心肌复极有关 ,后者与心室肌复极无关。2 …  相似文献   

18.
魏敏  王美红  朱训刚 《山东医药》2013,53(29):100-101
冠状动脉综合征(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一组危重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脉内皮下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常呈缺血性T波改变,可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大多有坏死性Q波;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表现为ST段下移和缺血性T波.2006年3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心电图呈缺血性T波的非冠状动脉综合征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心电图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91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心电图检查。观察病人的检查结果以及心电图表现情况、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91例病人中均具有胸痛症状以及典型的临床症状,梗死部位主要位于前间壁和下壁以及前壁。经心电图检查,多在发病24 h内即表现出典型的心电图特征,相应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并出现病理性Q波。91例中,共有54例出现ST段抬高表现,其中:(1)45例为ST段抬高、T波倒置、出现病理性Q波;(2)9例为ST段抬高,胸前导联R递增不良;其余37例出现非ST段抬高表现:(1)28例为ST段下移伴T波倒置或低平;(2)9例为ST段正常,伴T波倒置或低平。具有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发率为27.78%,显著高于具有非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的病人(5.41%),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发生之后,经心电图检查,可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后出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心电图表现。具有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的病人具有更高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可能,临床应积极予以综合性的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20.
低钾血症60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心电图变化特征及其与血清钾浓度的关系。方法将60例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血清钾浓度作对比分析。结果低钾血症的心电图表现为u波明显、T—u融合、Q—T或Q—u间期延长、ST段下移、T波改变甚或心律失常;心电图与血清钾浓度有较好的一致性,心电图异常表现的发生率与低钾血症的严重程度有关。结论临床上掌握低钾血症心电图的各种异常表现,有助于及时发现低钾血症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