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三 《新中医》1992,24(7):14-15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临床以恶心呕吐,日间尿少,夜尿频多为主要表现。同时常伴体倦神萎,面色(白光)白,畏寒喜暖,下肢水肿。舌淡、苔灰厚而滑,脉沉迟。重者可见神昏痉厥,不省人事,口中溺臭等。对其治疗目  相似文献   

2.
尿毒症属于中医的“关格”、“隆闭”、“肾风”、“虚劳”、“溺毒”、“水肿”等范畴。湿毒之邪影响脾胃肝肾,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出现恶心呕吐,面色(白光)白。病久损及阴阳,阳衰阴竭,肾水亏损,肝风内动,出现神昏痉厥。肾阳衰竭,脾不利水,致水泛无制而水肿。肾阳不足则关门调摄失常,而日间尿少,夜间尿频。故本病为正虚邪实,正虚有脾肾阳虚和肝肾阴亏,邪实为水毒湿浊上泛中焦。……  相似文献   

3.
从慢性肾衰谈肾损及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功能衰竭,其病本在肾。肾之阴阳俱损,关门不利,湿浊潴留,形成“溺毒”。“溺毒入血”可致多系统脏器受损,从而出现肾系统以外的合并症。临床最常见的是肾损及胃。表现为纳呆、脘胀、泛酸、嗳气、呃逆,甚至恶心呕吐。我们最近用同位素标记  相似文献   

4.
<正>"溺毒"作为一个病证名的概念,首见于清·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其谓:"溺毒……头痛而晕,视力朦胧,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呼吸带有溺臭,间或猝发癫痫状,舌苔起腐,间有黑点。"何氏此"溺毒"证之描述,与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所表现的症状极为相似,其中"溺臭"尤类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时出现的呼吸带有氨味的描述[1]。其基本病机为脾肾衰败,二便失司,湿浊毒邪不得由尿液排出,滞留于体内而产生的一种病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衰竭属中医“关格”、“癃闭”、“虚劳”等病的范畴,是多种肾脏疾病的末期阶段。其病机错综复杂。总的来说具有正虚邪实、病位广泛、变证丛生的特点。正虚是指脾肾衰败,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虚损;邪实系风热毒邪、湿热、瘀血、溺毒。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因虚易招致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可产生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即所谓“因虚致实”。“血不利则病水”,水湿、瘀血皆属有形之邪,二者可互相影响而呈血水同病。水湿潴留日久可从热化,湿热合邪,缠绵难愈,三焦均可受累,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可酿生溺毒,溺毒人血,轻则呕吐、口中尿臭,重则血毒上脑而见神识昏蒙及生风动血之候。……  相似文献   

6.
尿毒症是肾功不全所致体内氮质及其他代谢产物潴留而出现的症候群,临床上出现厌食,精神萎靡,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病情逐渐恶化,重者烦燥不安,进而嗜睡,昏迷,危及人的生命。祖国医学没有尿毒症之名,但是在中医古典医笈中,有很多描述颇似尿毒症,如《灵枢》记载“肾气虚则厥”,《素问》“肾病少腹腰背痛(骨行)痠。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不己死。”《伤寒论》,“……若不尿,腹满加哕者,难治。”  相似文献   

7.
尿毒症是肾功不全所致体内氮质及其代谢产物潴留而出现的症候群,临床上出现厌食,精神萎靡,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病情逐渐恶化,重者烦躁不安,进而嗜睡,昏迷,危及人的生命。祖国医学没有尿毒症之名,但是,在中医古典医籍中,有很多描述颇似尿毒症。如《灵枢》云:“肾气虚则厥”。又云:“肾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不已死”。张仲景《伤寒论》云“……若不尿腹满,哕者难治”。  相似文献   

8.
一、名词定义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3.血分证;是指热邪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种证候。其临床特点是: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舌质深绛,吐血、衄血、便血、溺血,斑疹密布等。 4.壮热;指热势炽盛,多表现为但恶热而不恶寒,系邪正剧争,里热蒸迫所致。热入阳明,多呈现壮热。 5.痉厥:筋脉拘急而手足抽搐,称为痉,或称动风;神志不清,四肢逆冷,则为厥。因为痉与厥常多并见,故合称痉厥。  相似文献   

9.
杨洪涛,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笔者在临床侍师过程中,受益匪浅,本文将老师治疗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经验做一重点介绍,以飨同道.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血尿一症,属中医学中尿血、血证、溺血、溲血等症范畴.老师认为,血尿的发生其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端.外感病机重点以邪实为主,风热邪毒或湿热邪毒侵袭人体所致;肺为娇脏,外合皮毛,易受邪侵,不耐寒热,而风为百病之长,可以挟毒侵袭于肺,肾为肺子,肺病及肾,热邪入肾,同时肾经上络于咽部,邪热循经下迫于少阴肾,即《诸病源候论》所谓"风邪入于肾则尿血",另外湿热下注膀胱灼伤脉络亦可血溢脉外而致血尿,正如《素问·气厥论篇》所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功能衰竭与脾肾的关系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肾脏慢性损害、肾实质严重损害 ,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 ,包括排泄代谢产物 ,调节水、盐、酸碱平衡、分泌和调节各种激素代谢等。从而出现氮质血症及一系列临床表现 ,尿毒症则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表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 :肾主水 ,调节体内水液平衡。肾的气化正常 ,则开关有度 ,“开”则代谢的水液得以排出 ,“合”则机体需要的水液能在体内潴留 ,肾气衰竭 ,则肾失气化及升清降浊之作用 ,关门开合不利 ,就会引起水液的代谢障碍 ,发生颜面、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或夜尿频多、四肢厥冷、腰膝酸…  相似文献   

11.
浅谈脾胃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导致体内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内分泌紊乱的一种综合病症,病情复杂多变且危重。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属于祖国医学的“水肿”、“腰痛”、“癃闭”、“淋证”、“关格”、“虚劳”、“呕吐”、“眩晕”、“肾劳”、“肾风”、“溺毒”等疾病范畴。1脾胃功能失调贯穿慢性肾功能衰竭始终  相似文献   

12.
先小乐  肖相如 《河北中医》2013,(11):1715-1715
尿毒症患者常有呕吐、恶心、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脏病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患者体内高浓度尿素、肌酐代谢产物胍类等毒素潴留,以及蛋白质、磷、脂质代谢紊乱等,可直接或间接引起患者呕吐[1]。中医学认为,尿毒症患者分清泌浊失司,溺污秽浊不得外泄,蓄积体内,久则酿为浊毒阻于中焦,脾胃升降无权则恶心呕吐,纳呆厌食,便秘或腹胀便溏[2]。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系各种肾实质疾病的晚期,肾功能减退,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毒素蓄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慢性肾衰在中医学应属“关格”或“溺毒”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正气衰败,气血不通,浊毒淤血交阻,临床表现可见恶心、呕吐、二便不通、皮肤瘙痒、乏力等正虚邪实症  相似文献   

14.
“高热”是温病的主要症状,同时也是各种温病必有的表现。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神昏”与“高热”几乎是因果关系。无论温邪在卫在气,或入营入血,只要“邪入心包”、“热陷心营”,就会出现“热多昏狂”、“神昏谵语”、“痉厥神昏”或“神昏气竭”。“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因此,“高热”是温病中邪正相争的结果,而“神昏”又是温病中的一个危急“信息”。若临床辨“症”不清,治疗不当,轻则失误病机,重则危及生命。现对温病中“高热”和“神昏”的辫“症”施治,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肾衰竭属中医“关格”、“癃闭”、“虚劳”等病的范畴 ,是多种肾脏疾病的末期阶段。其病机错综复杂。总的来说具有正虚邪实、病位广泛、变证丛生的特点。正虚是指脾肾衰败 ,脏腑功能失调 ,阴阳气血虚损 ;邪实系风热毒邪、湿热、瘀血、溺毒。正虚为本 ,邪实为标。因虚易招致外邪侵袭 ,脏腑功能失调可产生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 ,即所谓“因虚致实”。“血不利则病水” ,水湿、瘀血皆属有形之邪 ,二者可互相影响而呈血水同病。水湿潴留日久可从热化 ,湿热合邪 ,缠绵难愈 ,三焦均可受累 ,湿热客于下焦 ,膀胱气化不利 ,则可酿生溺毒 ,溺毒入…  相似文献   

16.
王震平 《河北中医》2014,(12):1890-1891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病缓慢进展,有效肾单位逐渐减少,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最终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和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本病属中医学溺毒、关格等病症范畴。中药灌肠疗法是以患者自身的结、直肠作为透析膜,利用其吸收和排泄功能,起到清除体内有毒代谢产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肾间质纤维化(RIF)是由多种病因导致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结合中医“络病学说”“癥瘕理论”与现代医学肾脏病理特征,“肾虚络瘀,肾络癥瘕”是RIF的主要病机,正气亏虚,累及肾气,肾虚气化不利,痰热瘀毒等实邪阻滞肾络,相互胶结,形成癥瘕,积聚于肾络导致了RIF。自噬是细胞体内将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变性的蛋白质等代谢产物进行降解与重吸收的过程,自噬参与了RIF发生的诸多环节,与RIF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将自噬与中医学结合研究发现,机体内生痰热瘀毒等实邪的代谢与自噬降解和重吸收功能相关,自噬在一定程度上是消除痰热瘀毒等实邪的方式,正气不足,累及肾气,肾虚气化不利,自噬功能不足,会引起痰热瘀毒等实邪累积,瘀阻肾络则易形成肾络癥瘕造成RIF,肾虚络瘀是自噬不足的基础,肾络癥瘕是自噬不足的微观病理表现,自噬不足与肾络癥瘕形成具有相同的病机演变,该文就RIF“肾虚络瘀,肾络癥瘕”病机,结合RIF-自噬病理机制,深入探讨“肾虚络瘀-自噬不足-肾络癥瘕”在RIF的相关性,全面诠释“肾虚络瘀,肾络癥瘕”病机的科学内涵,以期从中医理论阐述自噬在RIF中的作用研究奠定基础,为RIF的治疗及其机制研究提供新...  相似文献   

18.
尿血又称溲血,溺血。分为血淋、尿血两种。以有尿道疼痛者为血淋:尿道不痛者为尿血。其病因历代医家多认为,与热有关。如《索问·气厥论》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四时剌逆从论》:“少阴有余,涩则病积溲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可见无论实证,虚证多因有热,或为实热,或为虚热脾肾两虚  相似文献   

19.
高热急症,其邪毒亢盛、发病急骤,传变迅疾,多属温病范畴。高热驰张,不仅伤津耗液,甚者可致神昏痉厥、危及生命。温病高热,治法颇多,但不外祛除邪毒和调整机体二方面,而通腑法正是针对高热病机,着眼于通腑逐邪,使邪去热撤,腑通脏和,故疗效甚佳。一,通腑法治疗热病的源流概述通腑法治疗热病首见《素问·热论篇》“其未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汉·张仲景发挥《内经》下法的理论,立承气诸方攻下府实,此后攻下均宗仲景之法。金张子和擅长攻下,而刘河间以火热立论,提出热毒极深应承气汤与黄连解毒汤联用。明清时代,温病学说的崛起,通府法治疗温热病又有发展。《温疫论》云“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  相似文献   

20.
<正>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单纯型与复杂型两类,与祖国医学的“耳疳”相类似。如《医学入门·耳部》说:“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是耳科常见且不易治愈的慢性病。现将临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141例的疗效观察,整理如下,以供参考。病因与治法耳为听觉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之调和,故《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考《医学入门》:“……旧聋多虚,肾常不足故也,宜滋补开窍之剂”。结合患者的间歇性或持续性耳内流脓、耳鸣、耳聋主症,笔者认为属于肾经虚热上蒸,湿毒壅结耳窍所致。根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经文,治宜扶正祛邪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