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目的比较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动物源性MRSA和MSSA的耐药突变体的选择能力。方法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分别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沙星、加替沙星和吉米沙星对MRSA和MSSA的MIC值和MPC值,并计算MIC90和MPC90。结果 4种氟喹诺酮药物对85株动物源性MSSA的MPC90值分别为4mg/L、2mg/L、0.5mg/L、0.5mg/L,加替沙星的MPC90/MIC90比值最小;对21株动物源性MRSA的MPC90值分别为128mg/L、64mg/L、16mg/L、8mg/L,吉米沙星的MPC90/MIC90比值最小。结论对动物源性MSSA,加替沙星防耐药突变能力优于其它,加替沙星和吉米沙星单药能有效限制耐药突变株的选择,而左氧沙星和环丙沙星则易选择耐药菌株。对动物源性MRSA,4种药物单药给药均不能有效限制耐药突变株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粪肠球菌DNA促旋酶A亚单位(gyrA)基因突变与氟嚎诺酮类耐药的关系。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粪肠球菌对各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检测gyrA中氟哇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情况。结果粪肠球菌对诺氟沙星耐药率为78.1%(50/64),加替沙星为54.7%(35/64)。41株耐药菌的第87位氨基酸编码碱基发生突变(GAA→GGA)。结论加替沙星的耐药率较低,优于其他氟哇诺酮类药物;gyrA基因突变是粪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可通过免疫机制、直接肾毒性及肾小管堵塞等机制,引起肾损害。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是最常报道的病理类型,也可有肾小管坏死及血尿、结晶尿等表现。临床常出现急性肾衰竭。对老年、合并基础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应注意根据不同氟喹诺酮药物代谢途径及肾功能水平进行药物选择及剂量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6.
矽肺结核病耐喹诺酮(gyrA)基因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矽肺结核耐喹诺酮药敏试验与gyrA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通过药敏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鉴定31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菌种,分析gyrA基因突变的情况。结果30株临床分离株的16SrDNASSCP电泳图谱均与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相同。16株耐喹诺酮类药临床分离株中,11株异常,占68.75%。结论gyrA基因突变与结核分枝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有关,且gyrA基因突变在药敏实验高、低浓度区均可发生。 相似文献
7.
norA基因介导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菌 )对氟喹诺酮类药物 (FQNS)的耐药率由 1987年的 1.9%上升至 1995年的 35 %[1] 。其中norA基因介导的金葡菌对FQNS耐药相当普遍 ,其机制源于norA基因转录增加 ,使NorA蛋白表达增加最终使药物自菌体内泵出增加。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编码DNA旋转酶和Ⅳ类拓扑异构酶的基因突变上 ,对主动外排泵的研究较少 ,主要对实验室诱导耐药菌株进行研究 ,为此我们研究了临床分离的FQNS敏感菌、耐药菌及实验室诱导耐药菌的norA基因转录水平及与耐药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一 )实验菌株 SA2… 相似文献
8.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作用 总被引:96,自引:2,他引:94
据WHO管理抗结核药物的有关人士称,今后10年内肺结核患者将增加3000万,使用现有的抗结核药物只能减少1500万人的死亡,另一半人的生命完全取决于能否开发抗结核新药。所以需要抗结核新药迫在眉睫[1],抗结核新药的开发研究乃当务之急。自第一个具有6氟和7哌嗪取代的诺氟沙星被开发进入新喹诺酮即氟喹诺酮阶段以来,喹诺酮类药物飞速发展,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新品种不断出现。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分支杆菌活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使它们成为抗结核新药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动向。其中,环丙沙星(cipr…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探讨志贺菌喹诺酮类耐药株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分析GyrA和ParC氨基酸改变与喹诺酮类耐药的关系。方法 2010~2012年从宿州市3家综合性医院收集志贺菌76株,进行分离培养和血清型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志贺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gyrA和parC基因,并挑选部分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收集的76株志贺菌中福氏志贺菌74株(占97.4%),宋内志贺菌2株(占2.6%);药敏结果显示志贺菌耐药情况严重,其中对阿莫西林耐药率最高,达100%;对头孢噻肟耐药率最低,为6.5%。对gyrA基因的序列分析发现3个导致氨基酸改变的基因点突变:Ser83→Leu,Asp87→Gly及His211→Tyr;对parC基因序列分析发现2个导致氨基酸改变的基因点突变:parC Ser80→Ile和Asp197→Asn。结论宿州市志贺菌感染仍以福氏志贺菌为优势菌群,且耐药严重,临床治疗志贺菌感染可优先选择头孢噻肟。志贺菌属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与gyrA和parC基因突变有关,GyrA His211→Tyr和ParC Asp197→Asn氨基酸变异与喹诺酮类耐药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以其高效,低成本、低毒性等优点而令人注目,目前问世的已有诺氟沙星(NFX)、依诺沙星(ENX)、氧氟沙星(OFX)、培氟沙星(PFLX)、诺美沙星(LMFX)、环丙沙星(CPFX)等品种。它们主要是通过抑制DNA回旋酶而遏止细菌DNA合成,属广谱抗菌药,特别是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沙门菌、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沙雷菌、假单孢菌属等)及耐青霉素的金葡菌等皆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中OFX、PFLX、LMFX、CPFX作用尤强。在老年细菌感染性疾病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已相当广泛,甚至被滥用。老年病人因服用后发生较严重不良反应者有之;临床上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福建省耐多药(Multi-drug resistant, MDR)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s)的gyrA基因突变特征,为FQs耐药菌株的快速分子药敏检测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 收集来自福建省2010-2011年和2008-2009年耐药监测点的所有MDR Mtb临床菌株,采用常规比例法进行FQs敏感性试验。PCR扩增包含gyrA耐药决定区的基因片段,测序后比对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MDR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菌株119株,经常规药敏试验,氧氟沙星(Ofloxacin,Ofx)的耐药率为26.89%,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fx)耐药率为25.21%,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fx)耐药率为11.76%。FQs敏感株gyrA基因未检测到突变。gyrA基因在Ofx耐药菌株的突变率为84.38%(27/32),Lfx耐药菌株的突变率为83.33%(25/30), Mfx耐药菌株的突变率为92.86%(13/14)。gyrA基因突变为点突变,共发现有5种突变类型,以Asp94Gly,Asp94Asn和Ala90Val为主。结论 福建省MDR-Mtb对FQs耐药的主要原因是gyrA基因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于第94位,第90位和第91位密码子。 相似文献
12.
颅脑外伤病人痰液中鲍曼不动杆菌gyrA基因突变与环丙沙星耐药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分离自颅脑外伤病人痰液中鲍曼不动杆菌gyrA基因突变与环丙沙星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用ATB药敏试验条板微量肉汤法测定2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gyrA基因序列。结果27株菌中除HZ16号菌株对环丙沙星敏感外,其余26株均耐药。序列分析表明HZ16号菌株gyrA基因无突变,其序列已登录GenBank(accessionAY642140),其余26株耐药菌均存在gryA基因突变,导致耐喹诺酮决定区(QRDR)第83位的丝氨酸被亮氨酸取代。其中HZ28号菌株gyrA基因序列也已登录(GenBankAY642141)。结论gyrA基因突变是导致分离自颅脑外伤病人痰液中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庆市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gyrA、rrs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氧氟沙星(ofloxacin,Ofx)、卡那霉素耐药(kanamycin,Km)的关系。方法对89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Ofx耐药相关基因gyrA和Km耐药相关基因rrs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其基因突变特征。结果89株MDR结核分枝杆菌中有50株对Ofx耐药,其中46株(92.00%,46/50)gyrA基因发生突变,突变位点包括74、89、90、91和94位密码子;22株耐Km菌株中,19株(86.36%,19/22)发生rrs基因突变,突变类型均为A1401G。Ofx、Km耐药株的gyrA、rrs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相应敏感株的基因突变率,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37,P<0.001;Fisher双侧P<0.001)。结论gyrA基因90、91、94位密码子突变是重庆市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Ofx耐药的主要机制;rrs基因A1401G突变则是Km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临床分离耐氟喹诺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和PCR单链构象多态分析(SSCP)技术及利血平逆转实验,分别检测31株临床分离耐环丙沙星(MIC≥4μg/ml)金葡菌株gyrA基因的突变及norA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31株菌中有22株检出gyrA基因84位点突变,有28株在利血平逆转实验中对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MIC同时降低,表明存在norA耐药表型。同时涉及以上两种耐药机制的至少有20株。结果提示:临床分离的耐药菌株耐氟喹诺酮机制大多同时涉及药物作用的靶位改变和细菌的膜耐药,即双重耐药机制共存。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马耳他布鲁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左氧氟沙星分别对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Bru1、Bru2、Bru3、Bru4、Bru5、Bru6)进行体外耐药诱导并筛选耐药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对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及诱导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和诱导耐药菌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氟罗沙星、氧氟沙星)的敏感性.应用PCR技术扩增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及诱导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并对获得的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及氨基酸序列推导.结果 左氧氟沙星对Bru1,Bru2,Bru3,Bru4,Bru6菌株MIC为0.50 μg/ml,对Bru5菌株为0.25 μg/ml,菌株Bru3、Bru4经左氧氟沙星诱导后转变成耐药菌株,分别命名为LEVR3及LEVR4,其MIC分别为64.00、128.00 μg/ml,与诱导前比较,增加了128倍和256倍,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对上述喹诺酮类药物均敏感,2株诱导耐药菌株对上述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并且其GyrA亚单位的喹诺酮耐药性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g region,QRDR)发生突变:Ala87(GCU)置换为Val(GUU)、Asp91(GAU)置换为Gly(GGU).结论 马耳他布鲁杆菌可在左氧氟沙星短期作用后获得耐药性,诱导的耐药菌株gyrA基因发生突变,且对其他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958例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的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2017年1—12月西安市胸科医院对痰液、组织、胸腹腔积液等各类型临床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2718例患者的菌液,经菌种鉴定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41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2677例,选择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同时进行MGIT 960液体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的患者958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间突变位点差异及突变位点与表型药敏试验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58例患者菌株的基因突变位点分析中,任一位点突变率为19.52%(187/958),5~、21~、41~、61~83岁各年龄组的菌株ropB基因位点突变率分别为7.89%(9/114)、13.52%(63/466)、18.27%(38/208)和9.41%(16/170)。不同年龄组中,中年组的ropB基因位点突变率与青少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58和5.994,P值分别为0.013和0.018);男性任一位点突变率为19.45%(121/622),女性为19.05%(64/336),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3,P=0.932);突变位点与表型药敏试验的符合率以利福平ropB 531(C-T)(96.10%,74/77)、异烟肼katG 315(G-C)(98.45%,127/129)最高,但ropB 511(T-C)与利福平表型药敏试验结果相符率较差(0.00%,0/10)。结论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菌株ropB基因位点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年组突变率最高;不同性别患者的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当结合表型药敏试验的检测结果进行耐药基因位点突变在诊断意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