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六经辨证3.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因卫阳不固而汗漏不止,汗漏不止而阳随汗泄则卫阳益虚。虽为阳虚液脱,然实以阳虚为甚而有亡阳之危,但尚未达到四逆汤证亡阳的地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凡表证过汗或自汗过多,虚其表阳,身寒而表证未解者,桂枝加附子汤甚效。取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加附子以温壮在表之元阳。《本事方》载:“有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急而不伸,子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太阳经证过汗误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太阳经证过用汗法发生阳伤阴损之证患者应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所有患者痊愈26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2.9%。结论: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太阳经证过用汗法发生的阳伤阴损之证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李诊儒老中医,临证已60余年,经验丰富,不尚空谈。现整理李老经验三例如下: 桂枝加附子汤治崩漏桂枝加附子汤,原主治太阳病过汗伤及卫阳,漏汗不止之证。余用以治崩漏因血虚及气,阴损及阳,伴见自汗恶风,小便短难者,投之每获佳效。陈××,女,30岁,农民。1980年1月初,在×医院行人工流产,术后一月经水来潮,崩血数次,继则淋沥不断。伴头痛、汗出、阵阵发热,入夜尤甚,服中、西药四月余,无效。5月中旬在重庆×医院诊为“功能性子宫出  相似文献   

5.
许志远  杜新芝 《河南中医》2011,31(9):975-975
桂枝加附子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温经复阳敛汗之功效,主治太阳病发漏汗并有表证不解之证,在临床上不需拘泥于过汗误汗所致伤阳之病因,应谨守其痛机:汗出过多,阴阳两伤而表未解即可应用.  相似文献   

6.
袁世清 《光明中医》2006,21(5):35-3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即是说,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汗的根本在于阴中的营血,营血在内为心所主,此所谓"汗乃心之液";阳主气,在肌腠之间,职司开阖,汗孔的启闭又在于阳之卫气.汗出过多,既可伤津耗血,亦可损伤阳气.<伤寒论>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桂枝加桂汤证及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均为太阳病发汗太过或不当发汗伤及心阳而出现的系列变证,<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证为发汗太过伤及卫阳的证候.所以临床发汗太过或不当每虑伤及心阳,卫阳及津血.今于临床见一患者,大汗之后伤及脾气,以益气健脾为主治疗,收效显著,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发汗剂(续)     
2.桂枝汤来历:张仲景伤寒论方药品:桂枝芍药甘草生薑 大棗适应证:为发汗剂有镇痛作用,适用於感冒初期,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鸣乾呕者。禁忌:血压过高曾经失血者,恶寒甚皮肤粟起而乾燥无汗,脈浮紧且数急者,见痰热现象者,皆忌用之。加减:1.本方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适用於感冒之项背强痛,转侧时有拘急者。2.本方加厚樸杏仁,名桂枝加厚樸杏仁汤,适用於桂枝汤证而胸闷咳嗽舌苔白腻者。3.本方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适用於误用发汗药,汗漏不止之症。4.本方加  相似文献   

8.
桂枝加附子汤临症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加附子汤临症应用举隅黑龙江省肇东市商业医院林繁枝(151100)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院张丽君(157000)桂枝加附子汤源于《伤寒论》第21条,主治因发汗过多而至之阳虚漏汗证。临床上我们治疗盗汗、鼻鼽、瘾疹、痹症等病,收效显著,特举隅于下。1.盗...  相似文献   

9.
多汗症是指全身或局部皮肤出汗异常多的疾病,为当今社会常见多发疾病。文章仅从桂枝加附子汤入手浅谈中医对多汗症的治疗,内容包括多汗症诊治概况、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多汗症经文记载、方义解析、临床病例应用等。中医认为多汗症是由于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包括自汗、盗汗。多汗症病机总属脏腑阴阳失调,营卫失和,不离虚、实二纲。中医治疗多汗症多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西医学者则认为多汗症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使交感神经系统发出过多、过强的兴奋刺激,通过乙酰胆碱令汗腺大量分泌汗液而造成多汗,西医治疗方式多种,但效果欠理想且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中医不乏关于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多汗症的经文记载。桂枝加附子汤组方为桂枝汤加附子一枚,其中炙甘草的用量在桂枝汤基础上加至三两,使炙甘草、桂枝、芍药等比配伍,具有调和营卫,扶阳固表,复阳敛液之功效。临症之时,不应局限于汗证、痹病、痛证等,应遵循“治病求本、异病同治”中医之精髓,病虽有异,究其辨证,凡符合阳气虚弱、阴亦不足,表证未除之病机者,皆可大胆运用此方。  相似文献   

10.
1桂枝加附子汤 此为太阳病治疗不当引起的变汪用方;,太阳之治,本当发汗,仲景善用汗法,但特别谨慎,不论表实证之用麻黄汤,还是表虚证的桂枝汤,都反复叮咛要取微似有汗,不町如水流漓,否则病必不除。太阳病,既可能是麻黄证、大青龙汤证过汗,也可能是桂枝证误用麻黄汤而汗漏不止,一“漏”字形容汗出不止历历如绘,似比“如水流漓”更重,盖“如水流漓”犹有止时,“漏”则无休无止之谓,其病机则为甲阳虚不能固密。  相似文献   

11.
陈洁 《山西中医》2007,23(2):58-58
1芍药配附子,刚柔相济 芍药配附子见于《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等方。两药均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但性味殊异。炮附子辛温大热,长于温阳祛寒止痛;芍药酸苦微寒,善于益阴缓急止痛。两药相配,附子可去芍药之阴柔,芍药可防附子之刚烈,刚柔相济,走守相合,以补益阴阳、调理气血。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的芍附配伍,均属刚柔相济、阴阳并补,以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经脉失养的身痛拘挛之证。而附子汤、真武汤之用芍药配附子,则意在温阳化湿、祛寒止痛,用于少阴阳虚、寒湿内盛之身痛或腹痛证。  相似文献   

12.
2.小便不利伤津证《伤》21条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由于过汗,伤及津液,津液亏乏,故见小便难。难者,不利之互词也,亦即小便不利之谓。本证虽见小便难之津亏表现,但仍以表阳虚为主,故治疗用桂枝加附子汤扶阳固表。  相似文献   

13.
正刘敏教授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教授仁厚敦敏,广师求益,先后受教于伤寒名家陈瑞春、熊曼琪、姚梅龄教授及金匮名家、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醉心中医经典,临证擅用经方。笔者幸列门墙,侍诊年余,耳濡目染,获益匪浅。今不揣浅薄,撷要忝析刘教授乌梅丸治汗心法,就正于同道。1厥阴汗证理法乌梅丸所治之汗,不脱伤寒六经。凡遇汗证,常有医家径取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等,或有效如桴  相似文献   

14.
28.《伤寒论》中汗出症可见于哪些主要汤证?辨证要点如何? 答:汗出一症在《伤寒沦》中可见于桂枝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白虎汤证、大承气汤证及少阴病亡阳证。桂枝汤证之汗出,全身微汗出,汗出之后,每恶寒(或恶风)更甚,恶寒罢,则汗自止。并与发热恶寒  相似文献   

15.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应用李继彬,张秀兰山东省定陶县人民医院(274100)主题词%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应用,痹证/中医药疗法,胸痹/中医药疗法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炮附子六味药物组成,为扶阳固表之剂。笔者用诸寒证痹证颇...  相似文献   

16.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附子六味药物组成。以药物的协同作用分析,桂枝附子同用,能止汗回阳,既祛在表之风,又除在里之湿;芍药附子合用,扶阳补阴;芍药甘草相伍,和肝而舒筋;桂枝甘草相配,有保心气防水逆之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桂枝汤类方的临床观察研究。方法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根据《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记载,由本方为基础加减变化的方子有29个,是全书最多的一组类方。现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感冒、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痛、桂枝新加汤治疗痹症、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落枕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感冒、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痛、桂枝新加汤治疗痹症、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落枕药到病除,疗效如神。结论桂枝加附子汤、黄芪建中汤、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葛根汤其方阵始终体现的是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的精神,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1 附子与解表药合用 附子与解表药合用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用于太阳病误下或过汗导致卫阳虚损者,因病尚以太阳为主,故仲景以桂枝解表调和营卫为主,配以附子温经复阳。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则因少阴阳虚于内,寒客太阳于外,故用附子内补少阴阳气以治本,用麻黄外除太阳在寒以治标,阳复寒散,表里双解。  相似文献   

19.
多汗症是一种以出汗量多,影响人正常生活、工作的疾病。西医因其病因复杂,临床上治疗方法往往存在局限性。自古以来,中医对"汗证"记载颇多,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漏汗不止且表邪不解的病证。论述桂枝加附子汤成功治疗多汗症一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罗燕文 《国医论坛》2021,36(2):59-60
少阴少阳并病属于六经辨证的范畴,本文直观地展示了少阴少阳并病汗证的具体病情,治以温阳固表止汗,和解少阳,方选桂枝加附子汤合小柴胡汤,疗效显著.应用胡希恕先生《经方辨证施治概论》的方法分析,深化了对少阴少阳并病形成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