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建立了小鼠腹水型网状细胞肉瘤(Ascitic reticulumsarcoma,ARS)模型,并发现瘤细胞的超薄切片里有池内型病毒样颗粒。1966年和1969年曾分别报道应用ARS瘤细胞制成的无细胞提取液注射新生的昆明种乳鼠,相应地诱发了小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代号L6565)和粒细胞性白血病(代号T638)。我们在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白血病与ARS瘤株的病毒病因关系时发现,ARS瘤细胞内除有已报道过的池内A型病毒样颗粒外,还发现有C型病毒样颗粒存在。现将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简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作者研究了P_(388)白血病小鼠胸腺哺育细胞(thymic nurse cell,TNC)的超微结构,发现接种P_(388)白血病细胞3d后的患鼠TNC胞质内高尔基氏器,粗面内质网均较正常鼠发达,线粒体大重增加,囊泡也较丰富,在一些囊泡内可见C型病毒颗粒。以上结果表明接种P_(388)白血病细胞3d后的(C_(57)×DBA/2)F_1小鼠TNC分泌功能增强,同时也是白血病病毒出现的最早场所。  相似文献   

3.
在恶性肿瘤的进行性生长过程中,宿主的胸腺发生急性萎缩,胸腺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和DNA合成速度下降,导致外周循环中的T淋巴细胞减少,使宿主呈现一种T细胞部分耗竭(depletion)的状态。文献报道,T细胞耗竭的动物,如新生期去胸腺小鼠、先天性无胸腺裸鼠及重建型“B”小鼠对某些抗原不能产生抗体反应,这种依赖于胸腺的T淋  相似文献   

4.
L7811白血病细胞线粒体膜流动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用DPH荧光探剂标记线粒体膜和荧光偏振技术,对正常615小鼠胸腺淋巴细胞和脾细胞的线粒体膜及其L_(7811)白血病鼠腹水细胞和脾细胞的线粒体膜流动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L_(7811)白血病鼠腹水细胞及其脾细胞的线粒体膜的荧光偏振度比正常小鼠明显降低,微粘度降低,而流动性增大。  相似文献   

5.
小鼠SRS白血病病毒感染的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鼠SRS腹水瘤的无细胞提取液感染体外培养的小鼠NIH/3T3细胞,建立可传递的、感染SRS白血病病毒(SRSV)的细胞株。感染的NIH/3T3细胞,电镜下可见A型和C型病毒颗粒,X-C检测和逆转录酶活性测定均为阳性。感染SRSV的细胞形态变圆,并出现集落性生长,给3只BALB/c(nu nu)裸鼠皮下接种,在15d内都产生纤维肉瘤。Southern blot分子杂交法证明,感染的NIH/3T3细胞内有游离的前病毒DNA存在,将其无细胞提取液注入SW-1近交系新生乳鼠,在191d内有52.38%诱发了淋巴细胞白血病和胸腺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1965年应用小鼠腹水型网状细胞肉瘤(代号ARS)制备成无细胞提取液,皮下注射于昆明种新生乳鼠,建成一株可连续传递的白血病瘤株(代号L6565),迄今已传95代。病鼠的平均潜伏期为60~65天,全身淋巴结、脾脏和胸腺皆明显肿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病毒与白血病发生的关系 ,我们用L65 65小鼠白血病病毒 (L65 65MVL)悬液感染乳鼠 ,每周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 ,并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动态检测小鼠体内病毒核酸的分布。结果发现 :小鼠感染病毒后 3~ 5周 ,其脾脏和淋巴结呈早期白血病的病理改变。至第 1 0~ 1 2周小鼠发生淋巴细胞白血病 ,表现出耸毛、活动减少、腹膨胀等症状。病毒核酸于感染后第 2周首先在小鼠胸腺、脾脏检测到 ,随时间延长、病毒核酸广泛分布在外周血、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多种脏器组织中。本实验表明L65 65小鼠白血病可诱发小…  相似文献   

8.
小鼠L783白血病是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株瘤株,对其超微结构和病理学已进行了研究。为探讨小鼠L783白血病细胞的酶的特性和细胞表面电荷,将L783小鼠脾脏细胞移植入同系的SW1系小鼠腹腔内,在移植后不同天数的各实验组瘤鼠和正常对照组鼠中,分别取出它们的血液、胸腺、脾脏和淋巴结,并予以制备成淋巴细胞悬液。按Kulenkampff等报道的方法进行酸性α-乙酸萘酯酶(Acid α-naphthyl acetate esterase,ANAE)染色,并观察其阳性细胞变化。按章谷生等报道的方法作外周血淋巴细胞电泳时间测定。实验结果见表1、2。  相似文献   

9.
逆转录病毒不仅是研究肿瘤的实验材料和研究基因表达的系统,而且能引起家畜、家禽的白血病。人类T细胞白血病和艾滋病.上海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与天津、遵义等地有关单位相继用同一来源的自发性白血病小鼠组织建立了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动物模型,如T638、L6565、L759、L783和SRS等瘤株,彼此关系密切.组成了一个国内独特的T(天津)-S(上海)-Z(遵义)白血病系  相似文献   

10.
我们应用小鼠ARS瘤细胞的无细胞滤液,注射昆明种乳鼠诱发了病毒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6565)。现已传至70代。最近以来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小鼠可移植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S-783)。迄今,我国在天津——上海——遵义已先后建立了:津638、L6565、L615、L7212、RS615、ALL771和LS783等七株实验性白血病。其中除L7212和ALL771为615纯系小鼠自发性白血病外,其余各株皆与ARS瘤细胞密切有关(表1)。彼此之间有密切的病因和发病联系,形成了具有我国特点的小鼠白血病系统(拟取天  相似文献   

11.
Chen GH  Wang Y  Qiao SM  Feng YF  Zhu ZL  Wu DP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0):2863-2867
目的 探讨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在白血病小鼠异基因脐带血移植(UCBT)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C57BL/6胎鼠外周血作为脐带血移植物.BALB/c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每组12只.对照1组:单纯接种白血病;对照2组:全身辐射(TBI)前第4天(-4d)接种白血病,单纯TBI处理;对照3组:不接种白血病,TBI处理后输注2×106个脐带血总有核细胞数(TNC);对照4组:不接种白血病,自TBI-3 d起每日皮下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连用7d,TBI后输注脐带血TNC,移植后第8天(+8 d)予输血小板支持;对照5组:TBI-4 d接种白血病,自TBI-3 d起每日皮下注射PBS连用7d,TBI后输注2×106个脐带血TNC,移植+8d予输血小板支持;实验1组:不接种白血病,自TBI-3 d起每日皮下注射KGF 1 mg/kg连用7d,TBI后输注脐带血TNC,移植+8d予输血小板支持;实验2组:接种白血病,自移植-3d起每日皮下注射KGF 1 mg/kg连用7d,TBI后输注脐带血TNC,移植+8d予输血小板支持.以生存期、病理组织学变化、脾脏淋巴细胞亚群、胸腺输出功能为观察指标并作组间比较.结果 对照1组,12只小鼠全部死于白血病,小鼠生存时间为(11.1±1.5)d;对照2组,小鼠单纯TBI处理后12只全部死于造血衰竭,生存时间为(11.5±2.5)d;对照3组,5只(5/12)小鼠生存期超过100 d,7只小鼠20 d内死于内脏出血;对照5组,白血病小鼠脐带血移植后4只(4/12)生存期超过100 d;实验2组,白血病小鼠9只(9/12)生存期超过100d.实验2组与对照5组白血病小鼠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x2=4.996,P=0.0254).移植后对照4组小鼠脾脏T、NK和B细胞数分别为(9.32 ±0.48)×106、(1.59 ±0.11)×106、(18.74±2.01)×106个;实验1组小鼠脾脏T、NK和B细胞数分别为(13.20±1.14)×106、(1.75±0.12)×106、(20.36±0.86)×106个,实验1组T细胞、NK细胞数均高于对照4组(均P<0.05).实验1组信号结合T细胞受体删除DNA环(sjTRE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4组[(228±24)拷贝/105脾细胞比(167±17)拷贝/105脾细胞,P =0.002].结论 足月胎鼠外周血富含造血干祖细胞.KGF输注减少小鼠异基因脐带血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其机制为促进胸腺输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L6565病毒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发病晚期体内T和B淋巴细胞数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含量的变化。 实验取晚期L6565白血病病鼠的淋巴器官,包括胸腺、脾脏和淋巴结,分别制成均匀的单个细胞悬液,配成为2.0~2.5x10~6个/毫升细胞浓度,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同时选择一定数量的正常昆明种小鼠平行检测,以资对比。此外,用兔抗小鼠脑血清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按细胞毒指数(G.I.)计数受检标本中具有Thyl抗原细胞(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同时用荧光标记的伤寒杆菌-补体复合物(FBC)进行花环试验,检测C_3受体阳性(C_3R~ )细胞(B淋巴细胞)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13.
小鼠L6565瘤株是我国六十年代建立的第一株小鼠病毒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瘤株。用带瘤小鼠的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的无细胞滤液接种昆明种和沪白Ⅰ系新生乳鼠,能继续传代。其发病过程、病理形态和细胞学等已进行了不少工作。白血病病毒的分离纯化,是探讨细胞癌变机理和白血病病毒病因研究的必要条件。我们分别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发型TNF受体(glucocorticoid-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GITR)的抗体对抗小鼠L615白血病(T淋巴细胞来源白血病)的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 以L615小鼠建立白血病模型,分3组实验组以及阴性对照组,观察实验小鼠生存状态及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外周血和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形态变化、肝脾指数、肝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GITR抗体可以延长L615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时间,可引起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坏死、肝脾指数降低、肝脾组织被白血病细胞浸润,提示GITR抗体能够降低和缓解白血病细胞所致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升高和浸润,以及肝脾的肿大.结论 通过免疫调节机制GITR抗体能够有效地抑制L615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进而抑制白血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用酸性α-醋酸萘酚酯酶(ANAE)染色法检查新生期去胸腺小鼠外周血T细胞的变化.正常C_(57)BL小鼠外周血ANAE~+淋巴细胞比例在生后0、3、6、14和成年组分别为5.6%、19.49%、26.7%和50.2%.在生后0、3、6天去胸腺组和模拟手术组小鼠2周龄时则分别为4.5%、7.6%、17.1%和35.0~41.0%.另外,胸腺残留组小鼠的ANAE~+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去胸腺组.这些结果证实小鼠外周血中ANAE~+淋巴细胞主要是来自胸腺的T细胞.新生期去胸腺小鼠注射猪或牛胸腺素F5(每天200ug/只)12天后,外周血ANAE~+淋巴细胞百分率由原来的9.8~14.5%提高到21.3~28.2%.对照组无明显增加,提示T细胞的ANAE活性与胸腺素有关.作者提出ANAE染色法是鉴定新生期去胸腺小鼠模型的可靠指标,也可用于测定胸腺素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 BALB/ c小鼠胎儿胸腺 T细胞体外培养的分化和成熟。方法 :采用小鼠胎儿胸腺器官体外培养体系及流式细胞术测其 T细胞 CD4、CD8和 TCR的表达。结果 :受孕 15 d胎鼠胸腺 T细胞主要为 CD4 -CD8-细胞 (96 .0 % ) ;体外培养 3d后 ,大部分分化为 CD4 + CD8+ 细胞 (6 5 .4 % ) ,小部分成熟为 CD4 + CD8-(14.3% )和 CD4 -CD8+ (11.2 % )细胞 ;培养 5 d后 ,CD4 + CD8+ 细胞 (5 9.7% )减少 ,而CD4 + CD8-(14.3% )和 CD4 -CD8+ (15 .8% )增多 ;培养后 10 d,CD4 + CD8+细胞降低到 4 7.2 % ,CD4 + CD8-和 CD4 -CD8+ 细胞分别增加到 2 0 .0 %和 2 4 .9% ,同时 TCR明显表达。结论 :应用小鼠胎儿胸腺器官培养体系进一步通过胸腺细胞的阳性和阴性选择证实其 T细胞的分化和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7.
H-2半相合小鼠EL9611红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建立EL96 1 1红白血病F1小鼠模型的可行性 ,并为研究移植物抗白血病 (GVL)效应提供模型。②方法 将 1 0 4~ 1 0 7个EL96 1 1细胞分别接种F1小鼠 ,观察生存时间 ,对濒死小鼠取肝、脾和骨髓做病理检查。接种F1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和阿糖胞苷 (剂量分别是 5 0mg·kg-1 ·d-1 和 6 0mg·kg-1 ·d-1 ) ,连用 6d ,观察化疗敏感性。51 Cr释放实验测定T细胞对EL96 1 1的细胞毒作用。③结果 F1小鼠接种 1 0 4~ 1 0 7个EL96 1 1细胞后均发病 ,EL96 1 1细胞接种量与小鼠生存时间呈负相关 (r =- 0 .91 ,P <0 .0 1 )。肝、脾和骨髓是EL96 1 1细胞常见浸润部位。接种F1小鼠对环磷酰胺和阿糖胞苷灵敏度分别为 2 35 %和 1 97%。T细胞对EL96 1 1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高于对照。④结论 接种 1 0 4~ 1 0 7个EL96 1 1细胞可建立EL96 1 1 F1小鼠红白血病模型 ;T细胞对EL96 1 1细胞有较强细胞毒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GVL)的影响。方法:以ALL小鼠为动物模型,对其进行al-lo-BMT的同时,静脉输注经体外培养的供鼠BMMSC,同时设立单纯allo-BMT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受鼠CD4+、CD8+T细胞亚群的差异;记录受鼠存活时间;观察受鼠发生GVHD一般反应及病理学变化。结果:BMMSC减少受鼠CD4+T细胞数量的同时增加CD8+T细胞的数量;明显延长ALL小鼠allo-BMT后的生存时间;推迟GVHD发生的时间。结论:BMMSC与allo-BMT联合移植具有一定的GVL;BMMSC能抑制ALL小鼠allo-BMT后GVHD的发生,但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GV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对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发育及活化的影响。方法 利用条件性敲除胸腺T细胞中Lsd1的C57BL/6小鼠(Lsd1fl/flLck-Cre),取对照组及敲除组小鼠胸腺、脾和淋巴结,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的数量和比例,并统计效应Treg(activated effector Treg cell, eTreg)和静息Treg(naive-like central Treg cell, cTreg)比例(eTreg/cTreg)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敲除组小鼠胸腺指数减小,胸腺中CD4+ T细胞减少,但Treg的数量和比例增加。在外周,脾和淋巴结中Treg的比例增加,eTreg/cTreg比值增加。结论 条件性敲除T细胞中Lsd1促进胸腺中Treg的发育,并可能引起脾和淋巴结中Treg的活化。  相似文献   

20.
小鼠胎儿胸腺T细胞体外培养的分化和成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BALB/c小鼠胎儿胸腺T细胞体外培养的分化和成熟。方法:采用小鼠胎儿胸腺器官体外培养体系及流式细胞术测其T细胞CD4、CD8和TCR的表达。结果:受孕15d胎鼠胸腺T细胞主要为CD4^-CD8^-细胞(96.0%);体外培养3d后,大部分分化为CD4^ CD8^ 细胞(65.4%),小部分成熟为CD4^ CD8^-(14.3%)和CD4^-CD8^ (11.2%)细胞;培养5d后,CD4^ CD8^ 细胞(59.7%)减少,而CD4^ CD8^-(14.3%)和CD4^-CD8^ (15.8%)增多;培养后10d,CD4^ CD8^ 细胞降低到47.2%,CD4^ CD8^-和CD4^-CD8^ 细胞分别增加到20.0%和24.9%,同时TCR明显表达。结论:应用小鼠胎儿胸腺器官培养体系进一步通过胸腺细胞的阳性和阴性选择证实其T细胞的分化和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