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凌云 《中外医疗》2008,27(13):11-12
目的 了解院前创伤评分(采用CRAMS记分法)结合院内创伤评分(采用创伤严重度评分法: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在多发骨折合并多脏器损伤患者救治及其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期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43例多发骨折合多并脏器损伤患者的CRAMS和ISS评分进行总结,并对其并发症.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多发骨折合井多脏器损伤患者的伤情严重度、并发症的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与CRAMS评分和ISS评分法密切相关.并随CRAMS评分法分值的降低及ISS评分法分值的升高而增加.其中病死率CRAMS评分法和ISS评分法的极重症级与重症级相比相差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RAMS结合ISS评分可准确反映多发骨折合并多脏器损伤患者伤情严重程度和预测并发症,致残率及病死率,对重症患者的优先救治和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ISS评分及CRAMS评分在急性多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80例急性多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时行对所有患者进行ISS评分与创伤CRAMS评分,并根据评分区间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在ISS评分与CRAMS评分比较上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SS评分能够有效评价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病情,对指导患者的抢救及预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胸外伤合并多发伤2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损伤严重程度计分法(ISS)与胸外伤合并多发伤的死亡率之间关系。方法 对我院1903~2003年收治的胸外伤合并多发伤行回顾性分析,运用简明损伤计分法(AIS-90)、ISS予以评分,分析ISS值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本组ISS值(16无死亡,16~24死亡率为3.6%,25~75死亡率为65.6%,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ISS评分法能较全面地反映多发伤伤情的严重程度,与死亡率有明显关系;但此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用ISS法比较损伤严重程度或病死率时,应考虑到ISS评分固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多发伤的主要病死原因,探讨早期创伤评分及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收治的179例多发伤病人进行早期创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后按分值分组,同时按有无合并颅脑损伤分组,采用包括手术、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胃肠营养等综合治疗。结果 ISS评分≥25时多发伤的病死率显著升高,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无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结论 早期ISS评分对伤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综合治疗特别是重视颅脑损伤的治疗是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入院SIRS评分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883例多发伤患者进行入院SIRS和ISS评分,分析多发伤病死率与SIRS评分的关系,评价SIRS评分与多发伤患者病死率、入ICU率、休克率、住院时间长短等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多发伤的休克率、入住ICU率、平均住院天数和病死率均随着SIRS分值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P〈0.01);多发伤后SIRS发生率为37.15%,SIRS组患者与非SIRS组比较病死率明显增加。结论入院SIRS评分操作简单,有独立预测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CRAMS评分(circulation,respiration,abdomen,motor,speech,CRAMS)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eⅡ,APACHEⅡ)在急诊多发伤患者伤情评价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笔者医院收治的228例多发伤患者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RAMS与APACHEⅡ评分,分析CRAMS与APACHEⅡ评分与临床参数的关系,30天随访记录患者生存状况,创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两种评分对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228例患者中死亡41例,病死率为17.98%。CRAMS、APACHEⅡ评分与致伤部位相关(P<0.05),其中颅脑部位CRAMS评分最低,APACHEⅡ评分最高。CRAMS、APACHEⅡ评分与致伤原因无关(P > 0.05)。生存组患者CRAMS评分明显高于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两种评分均显示,不同病情程度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轻、中度组(P<0.05)。ROC分析显示CRAMS评分、APACHEⅡ评分预测患者病死率的AUC值分别为0.904、0.89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64,P > 0.05);APACHEⅡ评分,最佳截断值为19分,CRAMS最佳截断值为6分。结论 CRAMS与APACHEⅡ评分均在急诊多发伤患者伤情评价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创伤评分研究胸部损伤伴多发伤诊治特点和预后。方法对141例胸部损伤伴有其他身体器官损伤的多发伤患者作创伤院内评分和临床治疗分析。采用简明损伤定级(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和损伤严重程度分级(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按不同分值分组比较。结果全组伤重病死率7.8%(11/141),其中住院24小时内伤重病死率4.3%(6/141)。住院24小时以后伤重病死率3.5%(5/141)。ISS≤15分轻伤组无严重内脏并发症和伤重死亡发生;ISS为16~24分严重伤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是12%,病死率是16%;ISS:25—39分危重伤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是57%,病死率是50%;ISS分值超过25分的严重伤组和危重伤组的创伤后内脏并发症发生率是28.2%,伤重病死率是28.2%。结论严重胸部损伤伴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早期应优先处理致命伤,对伤重评分ISS值超过25分的伤者,治疗应注重预防和治疗内脏并发症;AIS—ISS评分是从总体水平客观量化评价损伤程度,评估严重损伤的生存概率,对临床医师诊断标准化和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筛选80例ISS值(创伤严重度评分)〉16分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做院前急救的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急救在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程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论:严重多发伤早期病死率高。院前急救能降低病死率。掌握院前急救的一般程序,熟悉严重多发伤的特点,加强创伤"黄金时间"的抢救,加强专业化创伤急救队伍建立,改变创伤急救模式,是提高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暴力引起的多发性创伤(下称多发伤),伤情一般比较严重,处理难度较大,病死率高。我们对107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并采用不同对策进行抢救治疗,旨在掌握其病情发展的规律,提出救治的原则。1临床资料1.1病例107例中男98例,女9例;年龄23~62岁,平均30.5岁。致伤原因:砸伤58例,挤压伤26例,交通伤19例,坠落伤4例。1.2伤情严重程度1.2.1ISS和APACHEⅡ107例ISS均值为34.25分,APACHEⅡ21.47分,均高于重伤员标准(ISS≥16,APACHE丑>卫5)。1…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100例外伤性脾破裂及合并伤CRAMS和ISS(AIS—85)法伤情综合分析,认为两种伤情严重度分类法在估计患者整体伤情,评价抢救医疗质量,指导治疗及预测预后等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如CRAMS值越低,ISS值越高伤情越重,预后越差;脾伤AIS计分利于脾破裂术式选择,结合ISS分析,助于总结诊治中的经验教训,提高医疗质量.文中还就两种分类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温州市道路交通伤院内死亡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建立有效的院前救护,提高医院救治质量。方法抽样调查分析2005年1-12月温州市5所交通事故定点医院收治的道路交通伤死亡病例138例以致伤方式、部位和创伤严重度(ISS评分)等特点,对死亡时间与原因的关系进行Ridit分析。结果交通伤院内死亡者多数年龄较大,致伤方式多数为机动车肇事致钝性打击伤;头颈和腹部致伤比较常见;ISS值与伤后存活时间成反相关系,ISS值愈高,院内死亡时间愈短。结论提高伤后院前救护水平和院内救治质量,可降低道路交通伤院内死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严重胸部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探讨其对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3例严重胸部损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3.1±18.4)岁,致伤原因以交通伤为主(60.4%),合并伤以颅脑损伤为主(44.9%);全组患者存活率95.1%,病死率4.9%。相关性分析表明院前时间(>6h)、颅脑损伤、腹部损伤、并发休克及ISS与病死率具有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ISS、颅脑损伤是预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严重胸部损伤伴多发伤患者病情危重,高ISS评分、合并休克、严重颅脑损伤预示较高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创伤评分软件在急诊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的创伤评分软件在急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DELPHI6.0和FOXPRO等软件,自行设计出包括院前及院内评分的软件,并收集了2001年6月至2002年4月在中山大学黄埔医院急诊科诊治的较重创伤患者226例,将患者的年龄、院前时间、CRAMS评分值和ISS评分值用-x±s表示,输人计算机分析.[结果]①创伤部位以头颅及四肢为主,合计82%以上;②CRAMS评分在生存组和死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其它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③ISS评分在3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④CRAMS评分≤6分、ISS评分≥20分可作为病情轻重的一个评定界限.[结论]①本院前及院内评分软件在诊治创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上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②在创伤病人的评估中,CRAMS评分≤6分、ISS评分≥20分可作为区分轻重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4.
谢家勇  冯刚等 《四川医学》2002,23(6):595-596
目的 探讨严重胸外伤合并颅脑伤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 按损伤严重度评分法(ISS),对72例ISS≥20分,严重胸部损伤合并颅脑伤患者,采取各种诊治措施,除抗休克、紧急气管插管或切开外,行胸腔闭式引流70例,剖胸探查19例,呼吸机辅助呼吸+PEEP42例。结果 本组死亡30例,病死率41.7%,其中ISS值20-60分死亡19例,11例ISS值≥61分者无1例存活。结论 严重胸外伤合并颅脑伤均存在休克,呼吸困难,昏迷等危重情况,病死率高。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气管插管或切开,机械辅助呼吸+PEEP,尽早使用脱水剂或开颅减压是早期判断病因,进行鉴别诊断最简便确切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早期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多发伤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结合CRAMS评分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转诊多发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观察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结合CRAMS评分对患者进行伤情评估,建立多发伤患者院前救治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转运途中死亡率、并发症发病率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转运途中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程度(96.7%)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6.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预警评分结合CRAMS评分在多发伤院前急救护理中有明显、有效的指导作用,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存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评分法RTS法对多发伤进行早期伤情评估及指导急救护理的意义.方法对89例多发伤病例按RTS法进行评分,并对其病死率作了分析比较.结果 RTS分值越低,病死率越高.结论采用RTS法对多发伤进行早期伤情评估,对指导治疗及急救护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颅脑外伤之多发伤患者可能造成继发性脑功能损害的因素。方法:分析104例合并颅脑外伤之多发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损伤程度(ISS)评分同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合并颅脑外伤之多发伤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患者的GCS、ISS评分有密切关系。结论:合并颅脑外伤之多发伤患者脑神经功能恢复同GCS评分有关外,同患者的ISS评分有关。ISS评分高者继发性脑损害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创伤急救评分(CRAMS)联合创伤超声重点评估法(FAST)在胸腹部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110例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胸腹部多发伤患者,根据是否救治成功,将其分为死亡组(n=13)和存活组(n=97).2组患者均经CRAMS评分、床旁超声FAST检查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RAMS评分法在成批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CRAMS评分法对1070例地震伤员的伤情严重程度作出分类判断。结果 轻伤(≥7分)569例,重伤(4—6分)486例,危重伤(≤3分)15例,CRAMS分值越低,病死率越高,重伤组需要急诊手术干预的比例明显高于轻伤组。结论 CRAMS评分对成批地震伤员的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分值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及时判定伤情,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发伤伴休克的损伤严重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多发伤伴休克的临床资料,对年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损伤原因、损伤部位、死亡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发伤伴休克患者以年龄<40岁最多见,随着损伤严重度增加,病死率也增高,主要损伤原因是交通事故、主要损伤部位是腹部,头颈部损伤病死率最高。结论多发伤伴有休克随着损伤严重度增加,病死率也增高,须健全抢救预案以提高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