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证者,郑然,男,6岁。生后即发现右眼睑裂明显小.1岁时,发现右眼外斜。全县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直:视力:双眼各1.2;右上睑下垂,未遮瞳孔;眼裂测量:右眼上方7mm,前方6mm,下方4mm,左眼上方10mm,前方gmm,下方3mm;提上睑肌力右7mm,左11mm,Bells现象,右稍弱,左正常;眼底:双眼未见异常;眼位33Cm照影左眼注视,右外斜10°-15°,有时控制正位;眼球运动:右上直肌力稍弱,左下斜肌力稍亢。诊断;①右先天性上睑下垂。②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手术矫正眼位(待床入院)。经迫问家史,发现该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家族史。(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治疗共同性内斜视中的作用。方法不管共同性内斜哪种分型采取首选内直肌手术,内直肌手术量超过常规手术量,根据斜视度不一,采取单眼或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6mm ̄8mm。结果术后眼位矫正良好,无内转或辐辏受限及无外斜发生,术后经过视功能训练,有部分病例恢复Ⅲ级视功能。结论此手术避免损伤了过多的眼肌,简化了手术,同时维持术后双眼共同运动,并取得了满意的眼位矫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治疗共同性内斜视中的作用。方法 不管共同性内斜哪种分型采取首选内直肌手术。内直肌手术量超过常规手术量,根据斜视度不一,采取单眼或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6mm-8mm。结果 术后眼位矫正良好,无内转或辐辏受限及无外斜发生,术后经过视功能训练。有部分病例恢复Ⅲ级视功能。结论 此手术避免损伤了过多的眼肌,简化了手术,同时维持术后双眼共同运动,并取得了满意的眼位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健眼手术治疗知觉性外斜视的矫正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60例患者分两组行健眼(外直肌后徙术和/或内直肌缩短术)及斜视眼手术(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矫正斜视.比较术前术后眼位矫正效果.健眼手术组平均手术量11.39 mm,手术均为1次完成.斜位眼手术组平均手术量19.17 mm.结果 该组采用两种手术方法 分别对60例知觉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治疗,健眼手术组根据三井幸彦对主眼的手术量按(斜角÷3)mm计算,斜角>15°分二份,健眼手术矫正知觉性外斜视,手术量明显低于仅斜眼手术组,疗效优于斜视眼手术组.结论 健眼手术是矫正知觉性外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2岁,3个月前因筛窦炎行内窥镜鼻内筛窦开放术,术后出现严重复视,于2008年7月21日以右眼内直肌离断收住我院眼科。眼科检查:国际标准视力表测定双眼裸眼视力1.0;头位:面右转;眼位:33cm角膜映光法检查示左眼注视,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85例水平性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内斜多于外斜(2.86∶1)。眼位矫正率87.06%。(1)文中介绍了后徙量×切除量=斜视角的新手术量计算法。(2)提出了内直肌超常规量后徙及切除的问题;建议将内直肌后徙极量放宽至7毫米,内直肌切除极量放宽至10毫米。(3)提出了切除肌术中系安全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儿童V型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V型内斜视在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的同时行一侧或双侧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另外3例内直肌后徙同时向下移位5mm,外直肌缩短并向上移位5mm。对20例V型外斜视外直肌后徙且向上移位5mm,内直肌缩短同时向下移位5mm;另外8例在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的同时行一侧或双侧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结果:四种方法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术前、术后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儿童V型外斜视应根据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以矫正眼位,最大程度地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2岁,工人。主诉自幼右眼上斜视,无头痛、恶心、呕吐;无高热史;无复视。检查:视力为右0.7-1.0D.S.→1.5,左0.4-8.0D.S.→1.5。有代偿头位,头向左侧倾斜,面转向右。左眼固视时,右眼内斜22°,上斜18°。右眼固视时,左眼内斜18°,下斜20°。眼球向各方向转动均不受限。右眼遮盖红玻璃试验无复像。入院诊断:右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于1989年7月27日施行右眼下斜肌后徒术,术后左眼固视时,右眼仍上斜5°,内斜10°。于同年8月10日施行左眼下直肌后徙术,垂直性斜视度为0,内  相似文献   

9.
<正> 患者刘××,男,28岁,农民。自幼右眼外斜20余年。检查:右眼视力0.02,左眼1.2。右眼呈外斜位45°。固定右眼后查左眼外斜55°,右眼球内转受限,角膜缘不能达内眦角。屈光状态:双眼均正视眼,右眼视力不能矫正,眼肌牵拉试验见右眼外直肌功能过强,内直肌乏力,无复视。远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病人术后不同时期眼位,探讨其矫正效果。方法选择195例于我院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分别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比较两组术后0.5、1.5、3.0年的眼位正位率。结果术后0.5年,A组眼位正位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8.83,P〈0.05);术后1.5年,两组眼位正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3.0年,A组眼位正位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6.29,P〈0.05)。结论术后短期内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眼位矫正效果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然而,后者术后长期眼位正位率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1.
刘丹岩  张怡红 《河北医学》2002,8(9):863-863
1 临床资料患者 ,李某 ,女性 ,1 5岁。自幼右眼上斜视 ,无家族史。全身检查无异常发现。眼部检查 :视力 :右眼 :0 .1 2 - 3.50s - 1 .0 0c× 50° =1 .0 ;左眼 :0 .2 - 3 .2 5s - 0 .50c× 1 70° =1 .0。眼位 :33cm - 1 5°R/L 2 0°。三棱镜中和 :- 30 △R/L 40 △。眼球运动 :右眼上斜肌功能减弱 ,下斜肌功能亢进 ,右眼下直肌功能弱 ,上直肌功能亢进。双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 :右眼上斜肌麻痹 ;双眼共同性外斜视 ;双眼屈光不正。拟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右眼下斜肌后徙术。1 999年 8月 1 0日在局麻下行双眼外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远期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的知觉性外斜视病例12例.外斜视度数均>50△,患眼固视功能差.在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缝合于原肌止点后12.0 mm)联合内直肌缩短术(4.0~7.0 mm),观察术后眼位、眼球运动、眼面外观及视功能远期疗效.结果 随访13 ~ 27个月后,12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眼球外转稍有受限;眼面外观良好;均获得较稳定的患眼固视能力,但未建立明确的双眼视功能.结论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稳定了后徙外直肌的位置,减少了手术肌肉条数,具有安全可行、远期疗效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双外直肌麻痹的,瞄床特征及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受伤后先药物保守治疗半年,不能治愈者,根据双外直肌麻痹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轻度麻痹者,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加双侧外直肌缩短术;重度麻痹者,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加双侧外直肌与上、下直肌联结术或先行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待3~6个月后再行双侧上、下直肌部分移植于外直肌附着点处。结果16例中,经保守治疗无一例有效。经手术治愈13例(81.25%),好转3例(18.75%),无一例无效者。经观察6个月~1年,眼位稳定,无眼前段缺血改变。结论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加双侧外直肌与上、下直肌联结术是治疗重度双侧外直肌麻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 INS)合并斜视的手术设计及其手术疗效。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住院手术治疗的11例INS合并水平性斜视、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检查患儿的矫正视力、异常头位( anomalous head postures, AHP)、眼位及立体视锐度。手术设计原则为:在注视眼上设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截除的手术量以矫正AHP,在非注视眼(斜视眼)上设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截除的手术量以矫正并存的内斜视或外斜视,且该手术量根据注视眼的手术量进行适当调整。随访时间均≥6个月。结果11例中,合并外斜视6例,内斜视5例;5~15岁,平均(9.0±4.7)岁;平均随访(9.4±5.3)个月。术后5例AHP治愈,6例改善;9例眼位正位,2例欠矫;6例双眼视力增进≥2行,4例双眼视力增进1行,1例双眼视力不变。结论对于INS合并水平性斜视患者,按照在注视眼上设计手术量以矫正AHP、在非注视眼上设计并调整手术量以矫正斜视的原则,可达到矫正AHP和眼位、改善视功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一般资料本组97例,男性54例,女性43例,年龄3~18岁,单眼48例,双眼49例。 手术原则根据单眼、双眼斜视度大小。 交替性内斜视患者,小于250内斜视,常规量双内直肌徙后,大于250的内斜视,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徙后7mm,残留的斜度,与非注视眼的外直肌上截除。 单眼内斜视患者,小于250内斜视,以双眼内直肌常量后徙,大于250的内斜视,以双内直肌超常量徙后7mm,残留斜度做斜视眼外直肌的截除。 临床疗效97例患者均保持术前视力;90例均矫正正位,7例欠矫小于50,未发生过矫。本组病例眼球运动内转…  相似文献   

16.
1例55岁女性患者,慢性鼻窦炎功能性内镜筛窦切除术后继发复视4个月。右眼第一眼位上斜14三棱镜度,向下注视时增加至30三棱镜度。右眼向下注视中度受限。眼眶成像显示右眼上直肌断裂。上斜肌转位作为右眼上直肌断裂的首选治疗方案。术后患者眼位正常,第一眼位具有融合功能。上斜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19岁,因发现左眼外斜4~5年于2003年11月2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5年前偶然发现眼斜,后渐出现脸转向右侧,无复视自觉症状.无外伤史及家族史.查体:右眼视力1.0( 0.50 DS→1.0),左眼视力0.6( 1.00DS 0.75 DC×180°→1.0).第一眼位左眼外斜15°,第二眼位,右眼外斜45°,双睑裂等大.左眼内转及外转明显不足,内转时伴上射且睑裂变小.Bielschowsky头位倾斜试验(-),牵拉试验( ).无合并其他眼部及全身异常.CT及视野检查均未见异常.入院各眼位检查见图1~9.初诊为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左).行斜视矫正术,术中发现左眼外直肌止端距角膜缘6 mm,并有该肌挛缩纤维化,将该肌后退8 mm.术后2周第一眼位大致正常,左眼内转时仍有睑裂缩小,上射较术前减轻.左眼外转轻受限(图1~12).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 ,12岁。发现眼外斜 7年 ,有时伴有上转 3年余。无眼病史 ,无家族史。全身检查无异常。眼部检查结果是屈光状态及视力 :右 0 .6 ,矫正 :- 1.5DS - 0 .5DS× 175° =1.0 ,左 0 .8,矫正 :- 0 .5DS =1.2。眼位 :33cm角膜映光 :右眼 - 2 5° ;双眼遮盖去遮盖均有上转及回落现象。眼球转动 :双上斜肌亢进 サ ,双下直肌功能不足。三棱镜中和 ,5m ,右眼注视 - 6 0 △L/T10 △ ,左眼注视 - 6 0 △ ;33cm ,右眼注视 - 5 5 △L/R5 ,左眼注视 - 5 5 △ ;上转 2 5°时 - 5 5 △ 。同视机检查 :它觉斜视角为 - 2 5°L/T5 △ 。Titums检查无…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类型,单侧发病多见。主要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突出的临场表现为代偿性头位所致的斜颈,有的合并水平斜视。我院于2003年7月~2006年8月,共收治先天性上斜肌麻痹者,现将手术治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4~32岁,平均9.5岁,右眼20例,左眼13例,双眼2例,合并外斜视3例,内斜视4例。1.2术前检查除眼科常规检查外,主要采用角膜映光法及三棱镜遮盖试验测定远近斜视角,并使用同视机检查,眼球运动的检查根据Parls三步法进行[1],术前垂直偏斜度以10△~35△34例患者有代偿性头位,B ielschowsky试验阳性36例。1.3术式选择根据患眼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程度选择术式和手术量,采用下斜肌后徙、下斜肌后徙配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术、下斜肌后徙联合健侧下直肌后徙、合并内外斜肌可联合内外直肌手术。1.4疗效评价根据中华眼科学会儿童斜弱视的临床评价标准,分治愈、好转、无效进行评估[2]。治愈:原在位垂直斜亢<5△,代偿头位消失,毕氏征(-)。好转:原在位垂直斜亢>5△,代偿头位明显好转,毕氏征(-)。无效:原在位垂直斜...  相似文献   

20.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张××,女42岁,生后发现外斜至今;于2007年10月16日收入院,右眼视力1.0左眼0.7,矫正+1.00→0.8,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眼位角膜映光33cm-4005m-350,眼球运动:自如,三棱镜中和:33cm-80△5m-65△,同视机他觉:-300L/R30,线状镜/R,Titmus无,于2007年10月17日行右眼外直肌后徙7mm内直肌缩短4mm,术后无立体视,术后3月复查,眼位映光正位,线状镜×,Titmus100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