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含量用于临床治疗的价值以及与乙肝病毒DN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例抗病毒治疗的门诊和住院乙肝患者,在用药的0周、12周、24周、36周、48周采集血液标本,分别检测ALT、HBV DNA拷贝数、HBeAg、 LHBs.结果:随着HBV DNA拷贝数的升高LHBs的浓度呈上升趋势;同一HBV DNA拷贝数的乙肝患者LHBs和HBeAg的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P<0.05);在不同治疗时期,LHBs转阴率、DNA拷贝数、HBeAg转阴率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液中HBV DNA阴转并不意味着肝内乙肝病毒复制的消失,LHBs含量有望作为乙肝抗病毒治疗终点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78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人群的肝损伤及外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情况。方法用统计学方法分析HBsAg阳性者789例,同时进行的乙肝标志物五项、ALT和HBV-DNA检验结果分布。结果HBsAg阳性者中ALT异常率为27.8%,而HBV-DNA复制率为49.3%。乙肝标志物组合间的ALT异常率剐HBV-DNA复制率存在差异。HBeAg阳性且ALT异常时。HBV-DNA复制率达到93.1%。结论组合乙肝标志物配合ALT可较好地了解肝损伤和HBV-DNA复制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HBV M)与HBV DN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与临床意义.方法HBV 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HBV DNA用荧光定量探针PCR法检测.结果急慢性乙肝HBV DNA阳性率与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HBsAg、HBeAg、抗HBc( )组的HBV DNA阳性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结论HBV DNA可以更为清楚地反映乙肝患者的病毒活动程度及更真实地反映HBV的感染和复制情况,与HBV M联用对乙肝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设计和药物疗效观察,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纤维化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按HBV—DNA检测,分为阴性组94例、阳性组86例,采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FQ—PCR)检测HBV—DNA,放射免疫分析(RIA)检测肝纤维化标志物肝胆酸(CG)、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四型胶原(Ⅳ—C)和层黏连蛋白(LN)。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V—DNA复制水平增高,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亦增高(P〈0.05,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增高可促使肝组织纤维化,抗病毒治疗、清除和控制病毒复制对阻止肝组织纤维化有益。  相似文献   

5.
谭友坤 《中外医疗》2010,29(27):87-8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Pres1)抗原检测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73例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乙肝5项,HBV Pres1抗原检测,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按试剂说明书操作,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73例HBV患者血清中乙肝标志物不同模式与HBV Pres1抗原、HBV DNA及ALT阳性检出结果,在各组模式中,1组PreSl抗原阳性检出率最高为70.0%。1组与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与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s1抗原与HBV DNA两者之间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阳性及阴性现象。Pres1抗原的存在与肝功能的损害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Pres1抗原与HBV呈不同程度相关性,是病毒感染复制的指标,较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敏感,对临床判断HBV复制和疾病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 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FQ-PCR检测265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和15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BV-DNA,并将结果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的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比较。结果:不同血清标志物模式的各组均可检出 HBV-DNA 阳性,其中 HBsAg、HBeAg、HBcAb 阳性组和 HBsAg、HBeAg 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和病毒拷贝数均显著高于其他血清标志物模式组和对照组(P〈0.01)。 HBV所致不同疾病类型的HBV-DNA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乙肝病毒拷贝数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P〈0.01)。结论:FQ-PCR检测HBV-DNA可以直接反映是否存在HBV感染,判断病毒的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指导临床用药和观察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谭旭明 《广州医药》2008,39(6):43-45
目的 通过临床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乙肝两对半(HBVM)以及HBV DNA,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在临床的检测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LHBs、HBVM,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 LHBs吸光度(OD值)与HBV DNA呈正相关关系(γ=0.982);乙肝大三阳患者中LHBs与HBV DNA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135例小三阳乙肝患者血清中LHBs阳性率与HBV DNA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二者的检出一致率为84.44%[(63 51)/13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与HBV DNA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在乙肝大三阳患者以及小三阳患者中检出率和HBV DNA有较高的一致性,LHBs可以很好地反映临床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特别是在HBeAg阴性乙肝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诊断乙型肝炎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乙肝病毒前S1(PreS1),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 HBeAg阳性样本中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与HBV DNA的检出无显著性差异(χ2=2.46,P〉0.05);乙肝病毒前S1与HBV DNA的检出有显著性差异(χ2=17.34,P〈0.01);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吸光度值(OD值)与HBV DNA拷贝数相关系数r=0.912,P〈0.05。在HBeAg阴性样本中LHBs的吸光度均值和阳性率均呈线性增加,Pre S1的吸光度均值以及阳性率与HBV DNA拷贝数均不相关。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与HBV DNA有良好正相关,与乙肝前S1(Pre S1)相比,LHBs可更好反映临床乙肝病毒复制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pre S1与HBV血清学标志物(乙肝两对半)和HBV DNA之间的相关性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与应用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re S1和乙肝两对半,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观察不同模式中pre S1的表达水平和HBV DNA的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门诊及住院受检者血清标本2 180例,在1 971例HBsAg阳性的血清标本中pre S1和HBV DNA的检出率均较高,且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大三阳、小三阳和HBsAg/抗-HBc(+)三种模式中pre S1的阳性率分别为94.3%、59.1%和78.9%;pre S1在HBeAg阳性组和HBV DNA阳性组中的阳性率为94.3%和84.9%,明显高于在HBeAg阴性组和HBV DNA阴性组中的62.1%和56.3%(P<0.01);且大三阳组的HBV DNA含量也远高于其他组(多数高于105copies/ml),尤其是pre S1也是阳性的同时,HBV DNA拷贝数多高于107 copies/ml,呈高拷贝复制;而正常人群(血清学标志物全阴性)pre S1检出阴性。结论:pre S1能较好的反映乙肝病毒的存在与复制情况,联合检测pre S1和乙肝两对半,结合HBV DNA定量检测,可早期发现低水平的病毒感染,是判读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较好参考指标,尤其在检验条件相对较差的基层医院,对乙肝患者的临床诊断、病情判读和疗效观察都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人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感染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对于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河南某艾滋病治疗示范区中17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的经有偿献血感染HIV-1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检测项目包括肝功能,HBV及HCV血清标志物,HBV DNA和HCV RNA。分析HIV-1阳性,抗HCV阳性、抗HCV阴性组及HIV-1/HCV感染组中不同HCV RNA载量组HBV病原学检测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178例HBsAg阴性的HIV-1感染者中,HBV-M全阴性35例;单独抗HBs阳性25例;单独抗HBc阳性51例;HBsAb及HBcAb均阳性34例。抗HCV阳性HIV-1感染者与抗HCV阴性HIV-1感染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标志物(HBV marker,HBV-M)阴性、单独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阳性、单独乙肝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阳性、HBsAb及HBcAb均阳性及HBV DNA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CV RNA载量患者HBV DN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有偿献血感染HIV-1人群中,HCV感染及HCV RNA载量高低与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无关;但合并HCV感染可加重HIV-1感染者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HBV感染者血清标志物模式与HBVDNA的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标志物模式与HBVDNA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定量分析法(TRFIA)和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分别检测542例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HBVM和HBVDNA。结果:542例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标本HBVM模式有10种,HBVDNA检出总阳性率83.39%(452/542),各种模式HBVDNA的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性,高拷贝数的HBVDNA主要存在于HBeAg阳性的各种模式中,与其它模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监测HBVM和HBVDNA含量有利于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V基因型与恩替卡韦治疗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56例入选CHB患者采用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INNO-LiPA)检测HBV基因型,给予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48周。比较治疗前后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载量的变化。结果:56例入选患者进行了HBV基因型检测,30例为B型,26例为C型。恩替卡韦治疗48周后,两组基因型感染者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载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的抗HBV疗效与感染HBV基因型B型或C型无关。  相似文献   

13.
王彩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0):1169-117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4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HBV DNA自发性变化的情况,并根据患者基线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及阳性分组,分析基线ALT水平、HBeAg阴性或阳性对HBV DNA下降水平的影响。结果:①HBeAg阳性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基线HBV DNA与12周时HBV DNA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LT〉5 ULN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2 ULN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ULN〈ALT≤5ULN组基线HBVDNA与12周时HBVDNA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HBVDNA水平存在一定水平的下降,且与肝脏炎症程度有相关性,而与HBeAg阴性或阳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乙肝病毒(HBV)载量与其血清标志物模式及ALT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速率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BV-DNA载量、血清学标志及谷氨酸丙氨酸转移酶(ALT)活性。结果在605例患者样本中共检测出9种血清模式,HBeAg阳性模式,即HBsAg(+),HBeAg(+),抗HBc(+)模式与HBsAg(+),HBeAg(+)模式,其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6.2%和100.0%,病毒平均含量106.53copies/mL,明显高于HBeAg阴性模式(P〈0.01)。HBV-DNA水平与ALT异常存在相关。结论 HBeAg阳性模式HBV载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模式,HBV载量越高,ALT异常的比例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HBsAg(+)/HBcAb(+)/HBeAb(+)的慢性乙肝病人血清乙肝病毒(HBV)DNA前C区A1896的变异情况及其与临床关系。方法对所有试验对象检测肝功能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分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组和ALT正常组。用聚合酶链反应杂交(PCR-ELISA)定量检测HBV-DNA并进一步检测HBV前C区A1896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 38例患者中有18例HBV-DNA阳性,其中15例发生A1896位点变异,变异率为83.3%(15/18)。ALT升高组的18例中,血清HBV-DNA阳性13例,阳性率72.2%,平均浓度为9.62×106(1.10×103~1.09×108)拷贝/ml,A1896变异13例,变异率为100%(13/13)。ALT正常组的20例中,HBV-DNA阳性5例,阳性率25.00%,平均浓度2.55×104(3.28×103~4.61×104)拷贝/ml。A1896变异2例,变异率为40%(2/5)。两组比较无论在HBV-DNA阳性率,还是A1896位变异率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sAg(+)/HBcAb(+)/HBeAb(+)的慢性乙肝患者存在较高的A1896变异率,ALT升高组HBV-DNA阳性率和变异率均高于ALT正常组(P〈0.05),提示HBV A1896位点变异与肝脏病变活动加重和ALT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昆明地区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乙肝患者,高敏HBV-DNA载量、HBV的基因型分布特点、HBV P区耐药位点的突变特征,和HBeAg、HBsAg、ALT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医的707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分析高敏HBV-DNA、HBV的基因型以及HBV P区的耐药位点突变情况,并分析不同HBV-DNA载量与HBeAg、 HBsAg、ALT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707例持续低载量慢性乙肝患者中,高敏HBV DNA(< 500 IU/mL)446例,占(63.50%),高敏HBV DNA 小于2000 IU/mL的慢乙肝患者共有576例,占(81.90%);HBeAg 阳性262例(37.05%);基因分型以C基因型占比最高60.53%(428/707)。在196例HBeAg阳性且HBV DNA < 2000 IU/mL患者组中,男性为主,占69.89%;ALT > 40 U/L占28.57%,有73.47%患者的HBV DNA > 20 IU/mL。在265例HBV DNA < 20 IU/mL的患者中,80.38%(213例)患者HBeAg阴性,19.62%(52例)HBeAg呈阳性。临床指标比较,HBeAg阳性率、ALT异常率、耐药位点和其它位点突变率在HBV DNA 载量水平不相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择高敏的PCR技术定期监测乙肝病毒HBV DNA,结合HBeAg、HBsAg 、ALT等临床指标的定量监测,可为后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HBV RNA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2例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分别在第0、7、14、30天以及第2、3、6、9、12个月来本院进行随访,TaqMan探针法定量检测HBV RNA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HBV DNA水平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HBsAg和HBeAg检测,采用酶法进行ALT及AST检测。结果:血清HBV RNA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治疗3个月后下降速度趋缓,从9个月后变化不大。血清HBV RNA水平从0 d到6个月间,各个相邻监测点间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6~12个月两个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患者基线血清HBV RNA与HBV DNA(rs =0.68,P<0.05)、HbsAg(rs =0.64,P<0.05)、HBeAg(rs=0.77,P<0.05)均强相关。在治疗前6个月各时间点,HBV RNA与HBV DNA呈强相关(rs>0.5,P<0.05)。HBV RNA与HBsAg在治疗前3个月呈强相关(rs>0.5,P<0.05),治疗6~9个月时为弱相关(rs=0.23,P=0.31;rs=0.28,P=0.23)。HBV RNA与HBeAg水平在各治疗时间点均为强相关(rs>0.5,P<0.05)。HBeAg(-)患者在治疗30 d时血清HBV RNA与HBV DNA 呈正相关(rs=0.62,P<0.05),在治疗14 d时HBV RNA与HBsAg水平呈正相关(rs=0.60,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与血清HBV DNA、HBsAg、HBeAg在治疗前和治疗初期有明显相关性,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相关性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8.
丁虹 《世界感染杂志》2009,9(2):112-114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思替卡韦、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病人HBeAg阳性、HBV-DNA≥10^5拷贝/mL、血清胆红素≤171μmol/L的123例病人,随机分为替比夫定(L-dT)组38例,恩替卡韦(ETV)组42例,拉米夫定(LAM)组43例。治疗2wk、4wk、8wk、12wk、24wk分别检测血清ALT、HBV-DNA水平及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具有快速、强效的抑制HBV-DNA病毒的能力,24wk时分别为-5.8olglocopies/mL、-5.9olg10copies/mL,ALT复常率高,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1).3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DNA水平下降幅度、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均较拉米夫定组显著,尤其在治疗8~12wk时,替比夫定的HBeAg阴转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姚湛  王丽娅  李丽莎 《海南医学》2014,(24):3613-36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变异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90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拉米夫定,观察组应用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测定并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过程中的HBV DNA载量,血清ALT水平,并分析ALT水平与HBV DNA载量与YMDD变异率的相关性。结果①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YMDD变异的累计发生率明显高于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的患者(P〈0.05);②未联合应用干扰素、ALT水平〈80 U/L、HBV DNA载量〉1.0×10^3 copy/ml是影响YMDD变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ALT水平与YMDD变异率呈负相关(r=-0.62,P〈0.05),HBV DNA水平与YMDD变异率呈正相关(r=0.85,P〈0.05)。结论未联合应用干扰素、ALT水平低以及HBV DNA载量高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YMDD变异的影响因素,并且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与YMDD变异率成相关性;临床医师应当通过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进行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