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11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人均接受自膨胀支架置人手术。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发作性短暂脑缺血(TLA)或脑梗塞。术中均采用脑保护装置(Angiodard伞形滤器)实施脑保护,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支架外鞘将支架释放。结果 所有病人都完成支架置入,治疗后TLA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残余狭窄均低于50%,无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脑保护装置下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颈动脉狭窄17例,疾病症状表现为反复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扩张后回撤,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对10例患者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再扩张。结果:支架定位准确,13例患者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3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1例减少70%,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5-13个月(平均9.3个月),无1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DSA随访10例患者无再狭窄(6-12个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脑梗死的患者中,15%~20%是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和介入材料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rcut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将本院已开展的颈动脉狭窄的PTAS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方法经筛选的32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在路径图指引下将过滤伞放入狭窄远端并释放,视情决定是否行后扩张,对病人随访5-18月,平均10.7月,均未再有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果无手术失败,支架定位准确。32例共41处狭窄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41枚,平均狭窄程度从(76±10)%降至(15±8)%。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手段。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颈动脉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6例(狭窄≥50%,NASCET法测定),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26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20%,有一例出现术中癫痫发作,7例出现术后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有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症。均经治疗后恢复,无一例出现脑梗塞、TIA,术后随访6~12个月。颈部血管超声显示无再狭窄发生。结论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已有相当的经验,但治疗高危患者的并发症和疗效仍然有很大的争议,我科自2003年2月-2009年3月治疗了28例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应用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颈动脉狭窄28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经长鞘或导引导管将导丝或动脉保护伞越过狭窄段至远端正常管径动脉内,之后于狭窄段放置自膨式支架,其中9例应用脑保护装置。狭窄严重者选择球囊预扩7例,后扩2例。结果:本组均成功行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成形术。本组无脑梗死及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恢复良好。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易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及溶栓十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颈动脉支架释放成功,术后症状恢复满意。结论: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急性颈动脉血栓形成行动脉溶栓 支架治疗是可行的,但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
局麻下行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是目前治疗部分脑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方法,现就该科曾首次开展此术的1例病例,仅就术前准备、术后观察及护理做一详细探讨。1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已婚,汉族,2006年2月14日10:00入院,患者缘于2006年2月1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障碍,右侧上肢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计算力、记忆力下降,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无尿便障碍,来我院门诊,查头颅CT示:(1)右侧基底节、放射冠区腔梗,(2)左侧顶叶脑梗死不除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7例),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手术前后分别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段管腔内径测量,经测量和比较可得存在明显差异,手术后管腔内径明显增大(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对两组进行NIHSS评分,经评分和比较可得,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与本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对照组与观察组同一时间进行组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0%。经随访,术中有1例发生基底节栓塞,经积极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2.70%(1/37)。结论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TIA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2月2~005年8月,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46例。结果治疗狭窄动脉共48根,技术上全部成功,狭窄程度由原来的(65.2±10.9)%下降至(9.6±4.6)%,无一例死亡,围手术期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6.5%),随访(8.0±6.1)个月,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支架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8%~10%。尽管采用抗栓治疗或搭桥手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颅内支架成形术可能是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颅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展过程、最新的临床进展和有关概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王梅芳  陈东明 《现代医学》2011,39(3):325-32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防治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9例脑梗死、8例脑供血不足和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对狭窄段行支架置入术。结果:108例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均获得成功,平均狭窄程度从99%降至10%(P<0.01)。术后随访6个月到3年,所有患者均无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通过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可靠,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58例颈动脉狭窄所致眼部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5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并发眼部缺血表现者归为A组(58例),单纯颈动脉狭窄患者为B组(87例)。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眼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及其眼血流动力学参数等进行分析。结果:A组患者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眼动脉血流灌注的下降均较B组显著;两组患者的发病均与性别(男性)、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因素相关;一过性黑朦是A组病人最常见的眼部症状,眼缺血性疾病以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中央(分支)动脉阻塞、眼外肌麻痹、眼缺血综合征四组疾病发病率较高。结论:颈动脉狭窄可导致许多眼部缺血性疾病;合并有眼部缺血表现者,往往预示其动脉狭窄程度较为严重;眼部表现甚至为部分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首发症状,眼科医生必需充分警觉。  相似文献   

15.
原标  K Mathias 《中国医药导刊》2002,4(6):423-424,426
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介入领域热点之一。如何防止该操作过程中,微栓子脱落入脑可能发生脑功能不全是该治疗方法成功的关键。本文在CS操作中常规采用Filter Wire脑保护装置用于上述目的作一些探讨。方法:将36例德国患者在FilterWire脑保护装置下完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术中及术后近期并发症作一总结。结果: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率及中风率是0%,术后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的患者人数是1例(2.77%)。该患者术前有长期低血压病史,行药物治疗,症状消失。结论:常规用FilterWire脑保护装置完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其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很低,而且该装置易于操作,对于国内全面开展该治疗项目有一定的借鉴。但是,其长期随访效果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2月~2005年8月,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46例.结果治疗狭窄动脉共48根,技术上全部成功,狭窄程度由原来的(65.2±10.9)%下降至(9.6±4.6)%,无一例死亡,围手术期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6.5%),随访(8.0±6.1)个月,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疗效,探讨其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2008年8月期间采用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56例,围手术期控制危险因素并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单纯药物治疗组40例,药物治疗与介入组相同,随访1~24个月。结果:介入治疗组56例手术全部成功,共置入69枚支架,全部病人残余狭窄率&lt;20%;术中无1例死亡、栓塞、夹层、脑出血事件发生;5例术后拔除动脉鞘时出现一过性低血压。随访1个月~2年,56例除1例因肺感染死亡外,其余患者无1例死亡及再发卒中事件。2例患者因多处血管病变仍有轻微头晕,56例未发现无症状和有症状性再狭窄。药物治疗组6例症状无缓解,8例再发卒中。结论:与药物治疗组对比,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疗效好,且治疗是安全的,但有待大样本研究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再狭窄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IGF-1在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形成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目标血管的PCNA变化规律,结合影像学测量方法观察犬颈动脉狭窄的形成过程.结果 IGF-1的释放在球囊血管成形术后4-6 h[(平均值(942.55±44.13)ng/ml、(1073.09±87.73)ng/ml]启动,到术后12h[平均值(1468.35±101.85)ng/ml]达到峰值,至术后72 h[平均值(1405.64±85.09)ng/ml]维持高水平释放;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4周内即发生血管增生性变化,PCNA阳性细胞数于术后4周达到峰值[平均值(61.60±1.96)个,视野],至术后8周左右血管狭窄形成.结论 IGF-1表达增强与颈动脉内皮损伤后血管增生性变化有关,为较理想的血管成形术后动脉狭窄发生的启动信息,PCNA表达增强反映血管内皮增殖高峰在颈动脉内皮损伤后4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颈动脉超声(US)和CT血管造影(CTA)检测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对2012年9月至2014年4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94例已初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于入院后1周内作US和CTA检查,并对其中的5例患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二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4.17%.以DSA为金标准时,CTA正确诊断1例患者颈内动脉闭塞,但US低估为中度狭窄(50% ~69%).此外,US发现的16处斑块溃疡、斑块内出血及血栓形成,CTA未能显示.结论 CTA和US作为无创、简便、快捷检测颈部血管形态的技术,可以互补、联合应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