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9例,稍低密度4例,稍高密度1例,2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1例呈明显强化,3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胰腺癌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1],且近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由于胰腺本身解剖位置深在,故早期症状多隐匿,且临床经过迅速,发现时多已是中晚期,预后差,5年存活率不足3%.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颞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40例受检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常规剂量及低剂量组,每组各20例,分别行64排螺旋CT的常规剂量(扫描方案设定剂量)和低剂量扫描(采用减低mAs方案),对获得的图像由放射诊断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各1名在保证图像能够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分别进行质量评价,对意见不一致者2人协商确定.结果 颞骨低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所得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扫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曝光毫安和CT剂量指数分别下降71.4%、71.8%,剂量长度乘积下降71.9%.有效剂量E下降75.0%.结论 64排螺旋CT颞骨低剂量扫描所得低剂量阈值,在保证颞骨解削结构细节显示的前提下能减少受检者的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4.
肖戎  王颖 《中原医刊》2011,(11):116-118
目的初步探讨胃癌低剂量螺旋cT扫描方案。方法将4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行不同低剂量胃癌CT扫描,以常规剂量的CT图像为参照标准,评价各级低剂量的图像质量。结果在胃壁、胃壁增厚及肿块的清晰度显示上,低剂量80、50、30mAs与常规剂量120mAs扫描比较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4mAs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脏、脾脏等实质脏器的清晰度显示上,80mAs扫描图象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0mAs、30mAs、24mAs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低剂量CT扫描的加权指数(CTDIw)分别减少33%、58%、75%、80%。结论在胃癌筛查中,选择30mAs剂量的CT扫描时,可获得与常规剂量相同的影像信息和图像质量,并可最大限度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赵玲玲 《中原医刊》2009,(24):91-92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以下简称肝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21例肝腺瘤的螺旋CT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表现。结果21例肝腺瘤的平扫及增强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大小不等,边界清晰,无分叶。大部分位于肝脏右叶。平扫多为低密度、等密度,3例患者表现为肝脏内多个病灶,余均为单个病灶。3例病灶诊断为急性出血,6例病灶内可见脂肪变性,3例病灶中心可见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脂肪变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有1个病灶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强、重建间距、电影回放等对螺旋CT检出淋巴结能力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与增强两次扫描。比较平扫与增强、不同重建间距、电影回放与阅胶片间的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窄间距电影回放,平扫与增强对淋巴结的检出能力无明显差异(X2=3.21,P>0.05)。2mm间距与5mm间距对淋巴结的检出能力存在明显差异(X2=52.9,P<0.01)。工作间观察与阅胶片对淋巴结的检出能力存在明显差异(X2=162.6,P<0.01);结论:螺旋CT对淋巴结的检查,利用窄间距重建、连续回放观察,其检出能力明显高于单纯阅读胶片。利用窄间距重建、连续回放观察,螺旋CT平扫与增强对淋巴结的检出能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囊性肾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囊性肾癌平扫及三期(皮质期、实质期、肾孟期)增强扫描征象,并与超声结果 对比.结果 肾上极3例,肾中极4例,肾下极5例,双肾同时累及1例,增强扫描皮质期有9例病灶结节及分隔明显强化,3例呈中度强化;实质期、肾孟期强化迅速减退,呈速升速降改变,CT检出敏感性100%,诊断准确率92%(11/12),超声对囊性肾癌的检出率为100%,但准确性仅为33%,大部分不能确诊.结论 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囊性肾癌的诊断准确率,定性诊断较超声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囊性肾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囊性肾癌平扫及三期(皮质期、实质期、肾盂期)增强扫描征象,并与超声结果对比。结果肾上极3例,肾中极4例,肾下极5例,双肾同时累及1例,增强扫描皮质期有9例病灶结节及分隔明显强化,3例呈中度强化;实质期、肾盂期强化迅速减退,呈速升速降改变,CT检出敏感性100%,诊断准确率92%(11/12),超声对囊性肾癌的检出率为100%,但准确性仅为33%,大部分不能确诊。结论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囊性肾癌的诊断准确率,定性诊断较超声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胸部外伤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对照其X线平片结果。结果:30例患者中普通X线摄片诊断肋骨骨折22例,可疑骨折4例,正常4例;肋骨骨折45根,可疑4根,后经CT扫描诊断肋骨骨折28例62根,包括1例肋软骨骨折。X线明确诊断的有22例,肋骨骨折为45处,不能显示肋软骨骨折,骨折显示率为72.6%;而多排CT扫描后MIP及CPR及3D后处理后肋骨骨折显示率几乎可达100.0%,同时还发现创伤性湿肺1例,气胸1例,胸腔积血5例。结论:16层螺旋CT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是胸部外伤中肋骨骨折疑难复杂重症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大肠癌分期中的应用。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62例大肠癌患者螺旋CT扫描图像分析,进行Duke分期,对照术后病理结果评判螺旋CT分期的准确性。结果:螺旋CT对大肠癌的分期具备高敏感性。结论:大肠癌术前螺旋CT检查是大肠癌分期的最佳方法并对远处转移的诊断具备明显优势,同时对能否行手术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胃镜下活检和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CT资料。结果主要CT征象为胃壁增厚、僵硬、肿块。CT清楚地显示了胃癌病变的全貌、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但显示腹部淋巴结转移及胃癌的定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CT可显示胃癌的大小、形态、范围,判定有无周围浸润及其他脏器转移,如结合胃肠钡餐造影、纤维胃镜,能为临床诊断及手术切除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胃充气法多层CT动态增强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检查拟诊胃癌17例患者,以充气法行全胃16层CT增强扫描检查,并同手术病理对比。结果17例患者均行部分或全胃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病理证实胃腺癌15例,其术前全胃充气法多层CT增强扫描中局限隆起病灶11例,弥漫性增厚病变4例,病灶之CT呈现持续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以门静脉期达最高;黏液腺癌2例,病变主要位于胃窦部,胃壁弥漫性增厚且密度不均匀,CT增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呈“三明治”样强化表现。结论全胃充气法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经病理证实早期胃癌10例的X线表现,并对其X线诊断、X线检查方法、投照体位及鉴别诊断等进行了讨论,强调胃低张双对比造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121例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如何识别早期胃癌并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内镜室近10年来经内镜和手术病理诊断的121例早期胃癌作一回顾性分析。对性别年龄构成、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内镜分型、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生存率等资料作了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4.75%,其好发于50~69岁男性,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60%以上好发于胃窦部和胃角。其中凹陷型最多见,浅表型较少见,小胃癌与微小胃癌共占27.2%。青年组中病理示分化不良者较老年组中为多。肿瘤浸润深度与其大小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淋巴结转移与其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相关。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为90.1%。结论应重视胃癌癌前期病变的随访,改进设备并努力提高内镜检查技术以不断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贲门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了120例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Ⅷ凝血活性(Ⅷ: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结果 贲门癌患者术前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AT-Ⅲ:Ag和AT-Ⅲ:A明显降低(P<0.01),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P<0.05)。随着病期的发展,贲门癌患者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逐渐增高,AT-Ⅲ:Ag和AT-Ⅲ:A逐渐降低。结论 卉门癌患者凝血活性增加,而抗凝血功能降低,测定贲门癌患者凝血功能判断病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早期胃癌内镜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下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早期胃癌患者42例,以上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本组患者均行内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活检钳钳取组织,直径小于1.0cm全部取材,直径大于1cm较多取材.取材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①病变部位和胃镜下形态:胃窦10例,胃体9例,胃角15例,贲门8例.胃镜下形态:Ⅰ型1例;Ⅱa型1例;Ⅱb型5例;Ⅱ型24例;Ⅲ型11例.②病理组织学检查:腺癌19例,占45.2%.粘液细胞癌12例;印戒细胞癌1例.鳞癌10例.结论:早期胃癌内镜下形态多表现为浅表凹陷和溃疡型,胃壁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重视内镜检查并准确行粘膜活检有助于尽早发现早期胃癌,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凌红  许岸高 《医学综述》2006,12(23):1469-1471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早期诊断对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各种检查手段中内镜检查配合病理组织活检仍为目前早期胃癌诊断最主要及可靠的方法。因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专科医生对内镜下早期胃癌诊断技术的认识,并加强对癌前疾病、癌前病变的随访,对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双对比钡餐造影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25例早期胃癌,对其接受的双对比钡餐X线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早期胃癌,位于胃窦部15例,胃体部7例,胃底部3例。10例结节隆起型,5例表浅型,10例凹陷型。结论:优良的双对比钡餐造影能准确发现早期胃癌,对早期胃癌的定性和定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报告25例胃癌的超声显象检查结果,均有X线钡餐对照并经手术病理证实,胃癌的超声特征包括:(1) 靶征和假肾征;(2) 浸润性病变所致的限局性或弥漫性胃壁增厚;(3) 凸入充水胃腔内的不规则团块;(4) 低回声团块内或增厚胃壁内的强回声,见于溃疡型癌。并对胃癌的超声表现类型、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自杀基因疗法是否能诱导肿瘤宿主产生免疫应答。方法将小鼠前胃癌细胞株(MFC)接种于小鼠背部制作肿瘤模型,以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和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氧基酶基因(CD)注射于瘤体内,并于瘤体周围注射mIL-2和mGM-CSFDNA及向腹腔内注射前药9-丙氧乌苷(GVC)和5-Fc。治疗第5周取肿瘤消退小鼠的脾细胞测自然杀伤细胞(NK)和LAK活性;第12周取PBL和脾细胞测NK和细胞毒细胞(CTL)活性。结果在TK/CD基因联合细胞因子及前药治疗后第5周,实验组脾细胞NK和LAK活性均明显高于荷瘤鼠对照(P<0.01)。12周后,实验组PBL的NK和CTL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脾细胞NK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杀基因疗法能较长时间提高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