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刺足三里、太冲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大鼠胃肠激素SS、SP的影响,为临床治疗IBS-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慢性温和束缚应激加孤养法加灌服番泻叶刺激大鼠,建立IBS-D大鼠模型。针刺组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穴行捻转补法、太冲穴行捻转泻法,1次/d。药物组灌服匹维溴铵,空白组、模型组和捆绑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14d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回肠和直肠中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和P物质(substance P,SP)的含量。结果:①造模后,模型组与空白组比,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摄食量显著降低(P<0.01);腹泻指数显著升高(P<0.01),捆绑组、针刺组、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体质量、摄食量、腹泻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胃肠激素含量:各组大鼠血浆和直肠中SS、SP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大鼠回肠SS、SP均显著升高(P<0.01);捆绑组与模型组比,大鼠回肠SS、SP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药物组与模型组比,大鼠回肠SS、SP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回肠SS、SP表达异常可能是IBS-D的致病因素之一,针刺足三里、太冲可以通过调节局部肠道SS和SP的功能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吕妍  徐芳  李丹  唐方 《中草药》2010,41(9):1507-1510
目的从胃肠激素水平探讨藿香正气软胶囊提取物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模型大鼠肠动力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以ig番泻叶水煎剂和四肢束缚应激2 h,连续6 d,建立D-IBS大鼠模型。同时用药各组分别ig 804、5362、68 mg/kg藿香正气软胶囊提取物。采用硝酸还原酶法、ELISA法、免疫组化法及放免法测定D-IBS模型大鼠血清NO、5-羟色胺(5-HT)、结肠黏膜嗜铬细胞(EC)、血浆胃动素、结肠组织生长抑素(SS)的水平。结果藿香正气软胶囊提取物能够提高D-IBS模型大鼠血清NO水平(P0.01),有效降低5-HT浓度(P0.05),使EC数量减少(P0.01),下调血浆胃动素、结肠组织SS水平(P0.01),以中剂量组效果最为显著。结论藿香正气软胶囊提取物对D-IBS模型大鼠胃肠激素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针刺足三里、太冲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液及肠组织中VIP和NPY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捆绑组、针刺组、药物组,采用慢性温和束缚应激联合孤养法加灌服番泻叶刺激大鼠,造成IBS-D大鼠模型.针刺组针刺大鼠足三里、太冲穴,药物组灌胃匹维溴铵,其余组灌服生理盐水.治疗后测定大鼠血浆、回肠和直肠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神经肽Y(NPY)的含量.结果:针刺组、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浆、回肠和直肠中NPY显著升高;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回肠和血浆中VIP浓度明显降低,而对直肠中的VIP无影响.结论:血浆和肠黏膜中VIP、NPY的变化在IBS的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针刺足三里、太冲可以调节VIP和NPY的分泌,这可能是其治疗IBS-D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马军  潘锦瑶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1):2969-2970,2973
目的观察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85例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腹泻型IBS患者(中医分型为肝郁脾虚)随机分成中药组(n=45,予以加味痛泻要方随证加减,每日1剂)和西药组(n=40,得舒特50mg,3次/d),疗程2个月。观察各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浆中胃肠激素(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的变化情况。结果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89%,优于西药组的70%,中药在改善患者的大便次数及便意窘迫上优于得舒特(P均<0.05),而得舒特对缓解腹痛、肠鸣方面要优于中药(P均<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浆中SS、VIP、CCK都较正常人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经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中3种胃肠激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中药组似乎下降得更明显,尤其是SS(P<0.05)。结论加味痛泻要方能有效地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是通过调整紊乱的胃肠激素分泌、释放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5.
查阅了近年来关于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期刊文献,分别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针法研究、临床病例研究、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26篇。  相似文献   

6.
柴胡桂枝干姜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以及胃肠激素的变化。方法选择34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记录其症状积分以及测定血浆胃肠激素(胃动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胆囊收缩素)的含量,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4周,分析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以及胃肠激素的变化。结果柴胡桂枝干姜汤能明显降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积分,并改变血浆胃肠激素的含量。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能有效地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并与胃肠激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治疗,2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采用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比较2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7.5%(P0.05);2组患者治疗6周、18周后(随访时)IBS-S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IBS-QOL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IBS-D有效,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有一定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不同的疾病发挥作用,而肠道菌群的变化对肠易激综合征有影响,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目前也有较好的疗效.由此可知,这三者之间有一个环状的联系,可以分析其具体的联系,探讨其中可能的机制.通过分析肠道菌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影响探讨针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其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笔者检索针刺治疗IBS-D的相关文献发现,当前针刺辨证治疗主要为肝郁脾虚证及...  相似文献   

10.
《灵枢》针刺深度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H  Tang XD 《中国针灸》2011,31(11):975-977
目的:观察运用《灵柩》针刺深度法在德国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均取章门、中脘、天枢、关元、期门、曲池、合谷、阴陵泉、足三里、太冲穴,按照《灵枢·经水》篇,针刺深度1~6分( 2~12 mm),行平补平泻手法,每周治疗2~3次,8次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第1、第2疗程的疗效和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结果:第1疗程总有效率为52.4%(11/21),第2疗程为90.5%(19/21),第2疗程优于第1疗程(P<0.05).第1疗程IBS-SSS评分为143.58±70.15,第2疗程为115.98±72.68,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第2疗程较第1疗程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运用《灵柩》针刺深度法在德国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内脏敏感性及腹泻情况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联合番泻叶煎剂灌胃的方法建立IBS-D模型,造模2w.造模成功后,电针组采用电针足三里穴干预.观察各组大鼠的的精神状态、活动情况、毛发光...  相似文献   

12.
章一凡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6):1717-1719,1725
目的探讨任光荣教授的抑激散防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将腹泻型IBS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抑激散治疗,对照组26例给予得舒特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腹胀及排便不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而腹痛、大便次数、大便形状、黏液便、情绪不安及失眠情况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生长抑素、5-羟色胺和血管活性肠肽含量均明显降低。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抑激散可通过降低血浆胃肠激素水平,有效改善腹泻型IBS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探寻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的客观化评价指标。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将60例腹泻型肠易激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痛泻药方加减以及匹维溴胺治疗。2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记录患者主要中医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并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结束,检测患者血清胃肠激素5-羟色胺(5-HT)、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的含量。结果:1)中医证候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能有效改善腹痛即泻、腹胀腹痛、肠鸣矢气、情志抑郁、急躁易怒等主要单项症状,尤其在改善腹胀腹痛、情志抑郁、急躁易怒优于对照组(P0.05)。3)胃肠激素水平检测:2组均能有效改善胃肠激素水平,2组治疗后胃肠激素含量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尤其在改善CGRP水平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清胃肠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的生物学标志。IBS的发病机制迄今仍不明确,现在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精神、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受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制约,导致肠道平滑肌运动障碍和内脏感觉异常。在此基础上,当机体受到某些诱因刺激时就会引起肠道易激和过激的功能反应,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其症状发生的直接机制是基于肠道高敏感性和高反应性基础上的肠道运动功能异常。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胃肠激素和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笔者就此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穴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中脘、关元、足三里等。两组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54.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血浆中胃肠激素的变化。方法:按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Ⅱ有关诊断标准选择病例123例,按中医分型标准再分为肝郁气滞组25例,肝气乘脾组40例,脾胃虚弱组35例,大肠燥热组23例,检测患者血浆中P物质(SP)、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的含量。结果:肝气郁结组和大肠燥热组SS、CCK较健康对照组升高,SP下降(P<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肝气乘脾组SS、VIP、CCK升高(P<0.05);脾胃虚弱组SP、SS、VIP、CCK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SS含量肝气乘脾组与脾胃虚弱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肝气郁结组与大肠燥热组无明显差异,但前两组的要高于后两组的(P<0.05);VIP含量肝气郁结组、大肠燥热组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异常,肝气乘脾组与脾胃虚弱组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SP含量肝气郁结组与大肠燥热组都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间无差异,脾胃虚弱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气乘脾组无明显变化。结论:胃肠激素变化与IBS不同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非特异性,不能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血浆中胃肠激素的变化。方法:按功能性胃肠病疾病罗马II诊断标准选择病例123例,按中医分型标准再分为肝郁气滞组25例,肝气乘脾组40例,脾胃虚弱组35例,大肠燥热组23例,检测患者血浆中P物质(SP)、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的含量。结果:肝气郁结组和大肠燥热组SS、CCK较健康对照组升高,SP下降(P<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肝气乘脾组SS、VIP、CCK升高(P<0.05);脾胃虚弱组SP、SS、VIP、CCK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SS含量肝气乘脾组与脾胃虚弱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肝气郁结组与大肠燥热组无明显差异,但前两组的要高于后两组的(P<0.05);VIP含量肝气郁结组、大肠燥热组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异常,肝气乘脾组与脾胃虚弱组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SP含量肝气郁结组与大肠燥热组都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间无差异,脾胃虚弱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气乘脾组无明显变化。提示:胃肠激素变化与IBS不同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非特异性,不能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29例予针刺太冲、足三里及三阴交等穴,每日1次,每周5次;药物组28例予口服匹维溴铵(每次50mg,每日3次)及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每次4片,每日3次)治疗,均4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5-羟色胺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均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5-羟色胺水平(P0.01,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治疗1周后、4周后以及治疗后3个月,对症状积分的改善均优于药物组(P0.01,P0.05),其总有效率为89.66%(26/29),亦优于药物组的67.85%(19/28,P0.05)。结论: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针刺治疗可降低患者内脏敏感性,改善肠动力紊乱状况,调节脑-肠互动作用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而无特异的生物化学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可以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等。腹泻型患者在临床上出现腹痛腹泻,另外还往往伴有身体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疾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良反应大,易反复。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确切优势。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安德明主任认为,该病以脾胃气虚为根本病机,在治法上应以健脾为主,佐以运脾化湿、温补脾肾、调和肝脾等法。同时老师非常重视肝主疏泄对脾胃系疾病的作用,肝疏泄调达,则脾升胃降,水谷得以消化吸收;肝失疏泄,脾胃运化失调,故在治疗本病时常配合调肝之品。文章结合案例介绍安德明主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