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2月透析时间>3个月死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组)57例临床资料,及死亡前1个月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相关指标,并与同期生存患者(生存组)72例进行比较。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死亡组同时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情况较生存组显著增多(P<0.05),死亡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血磷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及感染,同时合并心血管、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炎症、钙磷代谢紊乱可能为其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1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革  吴丽华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2):931-93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改善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5年5月-2006年5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至少6个月以上(透析龄6个月-9年)的死亡患者的死因,并与同期1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存活患者的年龄、透析时间、动脉血压(BP)、血浆白蛋白(Alb)、红细胞压积(Hct)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相比较。结果(1)心血管并发症、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分别占53.37%、26.67%和16.67%,(2)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的血压较高,Alb、Hct较低,而LVMI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心血管并发症、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并探讨相关防治策略。[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在本院血透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06例患者中的26例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防治对策。[结果]26例合并高血压的死亡患者中12例死于心血管事件,占46.2%,11例死于脑血管事件,占42.3%,3例死于消化道出血,占11.5%。[结论]心脑血管事件是血透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积极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并发症是降低血透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采取一体化防治措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死亡率提供科学的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时间>3个月)290例,其中,死亡患者140例,与同期非死亡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相比较。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因、死亡原因、年龄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死率占同期MHD治疗总数的48.3%,死亡原因心血管病居首位(占40.5%),脑血管病占35.5%,感染占8.21%,多脏器衰竭占6.43%,肿瘤占3.57%,其他原因死亡占5.71%。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年龄较大,60岁以上组病死率高达50%以上。结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慢性感染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与高龄、透析不充分、高血压控制不良、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和严重贫血相关。充分透析、严格控制血压和透析期间体重增长、减轻心脏负荷、改善贫血、充分合理选择个体化透析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减少住院次数,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亦减轻社会及家庭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张日赤  冯奕楠 《中外医疗》2013,32(15):98-99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死亡14例,其中心血管疾病6例(42.9%)、脑血管疾病5例(35.7%)、多脏器衰竭2例(14.3%)、消化道出血1例(7.1%)。死亡组血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死亡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均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甲状旁腺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多为心脑血管疾病,贫血、高胆固醇症、低蛋白血症均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CRF)维持性血液透析影响因素与死亡原因。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6年8月经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CRF死亡患者27例为死亡组,同期CRF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存活患者31例为生存组,分析两组病情资料,找到CRF经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年龄、Alt、SCr、Hb、总感染例数(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通路相关感染,其他感染)、总合并疾病(高血压、心源性病变、脑卒中、糖尿病)、泌尿道或气管插管等方面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泌尿道感染、脑卒中、气管插管、肺部感染、年龄、心源性病变、糖尿病、泌尿道插管、通路相关感染为CRF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CRF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致死因素主要为机体肺部、泌尿道或通路相关感染、SCr、Hb、Alt、气管或泌尿道插管、年龄、合并高血压、心源性疾病、脑卒中、糖尿病等疾病,而CRF维持性血液透析重要影响因素主要为合并脑卒中、高血压、心源性疾病、糖尿病、气管或泌尿道插管、年龄较高及感染,临床上应从这些方面加强管理,降低CRF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老年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20例,以老年患者为研究组,60岁以下患者为对照组,探讨两组患者原发病、合并症及死亡原因。结果:①老年组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的并发症多于非老年组,死亡患者存在合并症的比例更高(P<0.05),心血管事件是老年患者主要死亡病因;②死亡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原发病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45例老年死亡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6例(57.7%),脑血管疾病3例(6.6%)。结论: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并发症多,心脑血管疾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死亡率高于国内水平[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五聚蛋白3(PTX3)、三叶因子3(TFF3)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13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组,根据患者随访2年内的生存状况分为死亡组(24例)和存活组(109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30例为对照组。收集各组一般资料,比较血清中PTX3、TFF3表达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TX3、TFF3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的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TFF3、PTX3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TFF3、PTX3表达水平高于存活组(均P<0.05);死亡组患者营养不良占比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均高于存活组,残肾滤过率低于存活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PTX3、TFF3水平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66例,记录患者开始透析治疗时的一般资料及死亡前1年的透析相关指标和实验室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6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原发疾病中,糖尿病肾病28例(42.4%),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31.8%),高血压肾病7例(10.6%),其他10例(15.2%);死亡原因中心脑血管疾病38例(57.57%),感染18例(27.3%),癌症7例(10.6%),其他3例(4.54%)。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透始年龄、透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透前合并恶性肿瘤、透前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血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磷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透始高龄(HR=1.042,95%CI:1.008~1.076,P=0.014)、透前合并恶性肿瘤(HR=2.709,95%CI:1.243~5.903,P=0.012)、高血磷(HR=2.598,95%CI:1.488~4.536,P=0.001)、血红蛋白降低(HR=0.982,95%CI:0.967~0.998,P=0.031)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HR=1.429,95%CI:1.099~1.857,P=0.008)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透始高龄、透前合并恶性肿瘤、高血磷、血红蛋白降低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的死亡因素以及患者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几率提供依据。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4例患者进行治疗,并进行随访跟踪,统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死亡原因。结果:对患者随访2 a之后,有96例患者存活,28例患者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13例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占46.43%)、4例患者死于脑血管疾病(14.29%)、8例患者死于重度感染(28.57%)、3例患者死于营养不良(占10.71%);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以高血压为主,其次为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营养不良、高血钾症。结论:HD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对患者进行早期充分透析,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患者的日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128例死亡的血透患者中,主要死亡病因为心血管疾病(47.2%)、脑血管疾病(36.5%)和感染(23.8%)。与非心脑血管疾病死因患者相比,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男性比例较高(41.8%、32.1%,P<0.05)、合并糖尿病比例较高(56.3%、32.6%,P<0.05)、合并心血管疾病比例较高(26.7%、11.2%,P<0.05),而BMI较低(P<0.05)。与非感染死因患者相比,死于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透始年龄偏大(65.37、62.1%,P<0.05)、合并糖尿病比例较高(51.5%、30.4%,P<0.01),而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P<0.01)。与>3个月死亡者相比,≤3个月死亡的血透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较高(36.42%、14.17%,P<0.01),而血红蛋白、血钙水平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感染。因此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效防治透析相关性并发症,根据病情适时开始血液透析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早期和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与低通量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80例,均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根据治疗模式分为低通量组和高通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指标、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降低,高通量组为(7.34±1.01) mg/L,低于低通量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提升,高通量组为(52.64±4.15) g/L、(3.67±0.24) g/L,均高于低通量组(P<0.05)。高通量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0%)低于低通量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时,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好于低通量血液透析,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增强防范措施,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52例死亡病例,不包括因各种原因自行放弃血液透析治疗而死亡的病例及原发病为恶性肿瘤的病例,对其死亡原因分析.结果 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心血管疾病24例,占46.2%;严重感染14例,占26.9%;脑血管意外10例,占19.2%;全身衰竭4例,占7.7%;消化道出血2 例,占3.8%.52例患者中35例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占67.3%.结论 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须采取综合措施,早期透析,充分透析,营养支持,控制血压,纠正贫血,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格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预防并积极治疗感染等.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卫  高路  黄发琼  叶丽萍 《安徽医学》2005,26(5):366-368
目的进一步认识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死亡原因,从而采取一体化综合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透析中心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MHD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在MHD患者的死因中,尿毒症并发心血管病变死亡占首位(42.85%),其次为并发脑血管病(17.14%)及感染(14.28%)死亡。死亡原因与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心衰、贫血、高血压、营养不良有关。结论早期充分透析、积极纠正贫血、营养不良、严格控制血压及防治并发症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PTH和β2-MG的影响,研究相关的疗效.方法:完整收集7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研究,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按照收治顺序对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38例)给予低通量血液透析,观察组(40例)给予高通量血液透析.结果:经检测与分析,与本组治疗前进行比较,两组的血清PTH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β2-MG水平下降(P<0.05),对照组β2-MG水平与前相仿.治疗后组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高通量血液透析效果确切,在清除患者体内血清PTH、β2-MG水平方面可以获得较之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52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进 《医学综述》2009,15(19):3031-3032
目的分析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52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死亡原因。结果52例患者的死亡原因包括心血管事件27例(52%)、放弃治疗13例(24%)、脑血管意外5例(10%)和感染、消化道出血及肿瘤7例(14%)。结论心血管事件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病情况进行测定分析,探讨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OP情况。方法选择MHD患者63例,其中DN 28例,非DN 35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同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血清指标,了解OP的患病情况。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N组OP总患病率为60.71%,高于非DN组(25.71%),骨折发生率增高,BM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非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更低,OP患病率及骨折发生率更高,应定期检测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体积增大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1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用彩色多普勒测量其甲状旁腺体积,并同时检测患者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等骨代谢指标。结果1)根据血清iPTH结果1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高iPTH组(血清iPTH>300ng/L)84例(47.7%),正常iPTH组(血清iPTH150~300ng/L)32例(18.2%),低iPTH组(血清iPTH<150ng/L)60例(34.1%)。2)1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有60例伴有甲状旁腺体积增大(34.1%),其中高iPTH组有48例(57.1%)、正常iPTH组4例(12.5%)、低iPTH组8例(13.3%)。高iPTH组患者甲状旁腺体积增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iPTH组和低iPTH组(P<0.05)。高PTH组甲状旁腺体积增大的程度亦明显高于正常PTH组和低PTH组(P<0.05)。3)甲状旁腺体积增大与透析龄≥5年、不规律服用活性维生素D3制剂的比例、血磷和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液滤过次数<2次/月和血钙水平呈负相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体积增大的发生率较高,多发生于甲状旁腺激素高分泌组。透析龄、不规律服用活性维生素D3制剂、血iPTH是甲状旁腺体积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雪梅  尉冬英 《四川医学》2007,28(2):170-171
目的了解长期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因素,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防治措施,提高血透患者的生存率及社会回归率。方法对我院1999年5月至2006年6月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31例,死亡46例,病死率20%,死亡原因:心力衰竭60.8%,脑血管意外10.9%,感染8.7%,放弃治疗13%,所有死亡患者中营养不良占69.5%。结论心脑血管并发症,各种感染是维持性血透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营养不良是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尿毒症患者59例为研究对象。以死亡患者(23例)为研究组,存活患者为对照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原发病、合并疾病情况和死亡原因,临床指标包括透析前及透析3个月时血尿素氮和血肌酐、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钙、血磷、钙磷乘积。结果(1)糖尿病肾病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的主要病因。(2)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存在合并症的比例更高,尤其是有3种及3种以上合并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患者的年龄、透析开始时BUN和Scr、P^(3-)、Ca*P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b、TC、TG、透析3个月时BUN和Sc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透析龄、Hb、HCT、Ca^(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年龄、糖尿病、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年龄、糖尿病、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