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薄层颞肌外钛网板颅骨修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收治颅骨缺损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取保留硬脑膜侧薄层颞肌的方法,对照组(46例)采取完全剥离硬脑膜侧的颞肌。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包括皮下刺痛、感染、癫痫等)。结果: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的比率为84.4%,而对照组为2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84 8,P<0.000 1)。观察组皮下刺痛、感染以及癫痫的发病比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并发症比率为17.7%,而对照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15 0,P=0.001 2)。结论:薄层颞肌外钛网板颅骨修补术的能使患者的治疗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上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大骨瓣减压术后颞肌外与颞肌下两种不同手术方式修补额颞顶大面积颅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探讨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大骨瓣减压术后大面积颅骨缺损修补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颞肌外组22例,颞肌下组26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术后咀嚼受限情况、切口感染、硬脑膜或脑皮层损伤情况、颅内出血、癫痫)。结果颞肌下组术后出现皮下积液、咀嚼受限情况明显少于颞肌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硬脑膜或脑皮层损伤情况、颅内出血、癫痫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中颞肌下颅骨修补术优于颞肌外颅骨修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颞肌下颅骨修补术中硬膜破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106例颞肌下颅骨修补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中32例术中硬膜破损的病例,从颅骨缺损范围,去骨瓣到修补时间,上次手术硬膜是否修补,骨窗部脑组织凹陷程度,修补前颞肌是否萎缩几方面,应用检验分析硬膜破损的危险因素。结果颞肌下颅骨修补硬膜破损发生机率为30.2%,颅骨缺损面积大,去骨瓣术时硬膜未修补是硬膜破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第1次手术硬膜敞开,颅骨缺损面积较大是分离肌皮瓣时硬膜破损的危险因素。颅骨修补前要了解上次手术情况,对上次手术未做硬膜修补,颅骨缺损面积大者术中要留薄层颞肌在硬膜表面是避免硬膜破损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颞肌重建在颅骨缺颅骨损修补术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颅骨缺损患者158例,随机分为两组,普通术式组71例,其中男52例,女19例,年龄15~67岁;颞肌重建组87例,男63例,女24例,年龄13~68岁,修补时间为颅骨缺损后2个月至10年.对两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咀嚼、疼痛、颞部肌肉萎缩、局部皮肤凹陷进行比较,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 随访1个月至3年,颞肌重建组患者在咀嚼无力、疼痛、颞部肌肉萎缩、外观皮肤凹陷方面的恢复明显好于普通术式组,在术后并发症钛网松动、癫痫的发生率也较普通术式组少.结论 颅骨缺损颅骨修补术中,颞肌的重建尤为重要,可使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并分析颞肌外和颞肌下两种颅骨修补术式对颅骨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24例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颞肌外颅骨修补术式14例、颞肌下颅骨修补术式10例。结果 24例患者术后效果均良好,术后随访3~36个月,通过头颅CT检查明确钛板位置良好,颅腔恢复正常结构和形态。结论颞肌外颅骨修补术式,较颞肌下颅骨修补术式,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对颞肌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保留薄层颞肌的数字化塑形钛网板修补颅骨缺损的手术效果。方法将98例颅骨修补患者分成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完全剥离硬脑膜侧的颞肌,观察组采取保留硬脑膜侧薄层颞肌的方法。通过对术后患者伤口愈合、外形满意度、皮下刺痛感、皮下积液、头皮坏死、感染、脑挫裂伤、出血及癫痫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判断两组的疗效。结果〈br〉 观察组治疗后良好率为83.7%,高于对照组的4.1%( P <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1%,低于对照组的59.2%( P <0.01)。结论钛网颅骨修补时,保留硬脑膜侧薄层颞肌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对颅骨修补术后病人并发症的治疗,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自1989年9月-2003年8月我科共施行颅骨缺损修补术234例病人,进行随访1个月-12年。对其中发生并发症的40例病人进行认真的修正治疗。结果 发生并发症的40例病人为:切口感染15例,皮下积液8例,癫痫发作5例,继发骨窗出血4例,植片下陷3例,皮下积脓3例,肺部感染2例。其中1例因发生骨窗处硬膜下血肿,抢救不及时致死亡外,其余39例经处理后痊愈出院。结论 我们对颅骨缺损病人进行修补术时,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时机。老年病人,有呼吸道感染者应先控制症状。对术野应严格消毒,术中按操作规程进行,悬吊硬膜及缝扎时应避免损伤血管。建议全层缝合头皮,术毕于皮缘外留置胶管引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颞肌下与颞肌外两种术式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远期效果。方法对应用数字化三维成型钛网分别采用颞肌下(颞肌下组,20例)和颞肌外(颞肌外组,19例)两种术式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39例患者进行术后1年以上的门诊随访,对比两种术式术后1年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年颞肌外组远期癫痫4例,发生率21%;颞肌下组2例,发生率10%;颞肌外组高于颞肌下组( P<0.05)。两组远期美观度均明显下降,颞肌外组12例不对称,发生率63%,主要为颧弓部隆起;颞肌下组17例不对称,发生率85%,主要为颞窝凹陷;颞肌外组稍优于颞肌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CT资料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颞肌外组第三脑室宽度增加(2.55±1.99) mm,哈氏值增加(24.80±13.64) mm。颞肌下组第三脑室宽度增加(2.85±1.43) mm,哈氏值增加(16.21±4.09) mm;颞肌外组侧脑室扩张较颞肌下组严重( P<0.01)。但两组患者均预后良好,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颞肌外修补法与颞肌下修补法对比远期疗效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颞肌外和颞肌下两种术式在额颞区颅骨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额颞区颅骨缺损患者分为颞肌外和颞肌下修补两组(各21例),采用计算机辅助塑形二维钛网分别行颢肌外和颢肌下两种颅骨修补术,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钛钉使用数、术后术区肿胀时间、切口愈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者对颅骨修复后的总体满意率。结果颞肌外组平均手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损伤较轻,术后肿胀时间相对较短,与颞肌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对修补术后的总体满意率颞肌下组要明显高于颞肌外组(P〈0.05)。结论颞肌下、颞肌外两种术式在额颞区颅骨修补术中各有优缺点,但从患者角度出发,颞肌下修补术后的总体满意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28)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修补术后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对78例颅骨修补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骨缺损修补术并发症表现较多。结论钛网数字化成形术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颅骨缺损由颅脑开放性损伤或手术去骨瓣引起,对患者生理、心理及运动、日常生活均产生不利影响,应早期行手术修补颅骨.手术方式、材料均得到令人满意的改善,但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如何预防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已成为当前颅骨修补术的重要问题.本文介绍本院颅骨修补术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及相关处理方式,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14.
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骨缺损修补术为神经外科常见手术之一,虽然手术难度不大,但时有并发症产生,可给患者和家属造成精神和经济上的巨大负担。笔者总结了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受颅骨修补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现各种并发症共10例,发生率为10.9%。现对其发生原因和处理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李坚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2011,(6):546-548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000-02~2010.12施行的43例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采用钛网修补,出现并发症2例;3例施行自体颅骨修补,出现并发症1例;11例用硅胶修补,出现并发症3例。结论应严格掌握颅骨缺损修补术的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合理选择修补材料,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18.
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骨缺损是开放性颅脑损伤、凹陷性粉碎性颅骨折、严重颅脑损伤、颅内血肿等术后遗患。本院2007年9月-2009年12月共收治18例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伤所致小儿颅骨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64例外伤性颅骨修补患儿(其中置引流管和未置引流管的各3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组患者主要术后并发症为皮下积液、颅内血肿、手术切口或颅内感染、术后头痛等,且置引流管和未置引流管患者并发症存在一定差异性。结论:外伤所致小儿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较为常见,临床应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