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章结合我国现行医疗、教育改革及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学的优势,并通过借鉴英、美、澳三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我国已开设的全科医学课程,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五年制专业增设全科医学课程的教育模式进行探讨。希望通过系统培训,培养出具有全科思维的中医药通用型人才,最终使中医药走进社区、走进基层、走进老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2.
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刚刚起步,对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就强调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应偏重于预防保健、墓本疾病诊疗、康复、科研培养、慢病管理、医学信息学等方面,陈述了当前的教育模式,并对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全科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医全科医学人才数量不足、总体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新医改背景下全科医疗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通过规范和统一的模式,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全科医师,文章提出应将高等教育、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相结合,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4.
2013年3月20日讯:为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全科医生培养质量,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了《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简称《意见》),并于日前印发通知试行。通知要求各地卫生、教育、财政和中医药部门要高度重视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工作,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办法,具体安排培训目标、培训实施措施、年度计划等;完善管理机制,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管理,确保培训质量。《意见》指出,要依据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别)岗位职责和培养标准,以全科医生培养需求为导向,提高全科医学师资培训能力和水平。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分布均衡、胜任全科医生培养工作的师资队伍。且”十二五”期间,共培训各类全科医学师资6万人(基层实践培训师资不少于2万人),其中骨干师资0.6万人。  相似文献   

5.
2013年4月4日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卫生部、教育部日前制定并印发《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将在3年内,为基层培养掌握中医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诊断、治疗、预防和随访工作,能够熟练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将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6.
影响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瓶颈是人才的匮乏,现阶段主要任务是要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全面的中医全科医师队伍,因此有必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根据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进展及现状,应以高等教育、规范化培养、继续医学教育、转岗培训培养模式为主,其培养形式各有所长,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7.
全科医师的教育和培养是保障国家全科医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全科医生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教育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不乏有棘手的难题,制约了中国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工作进展。调查分析全科医生培养现状,发现问题并制定对策,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中国全科医生培养现状、全科医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与措施三个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医全科医学在社区医疗及家庭保健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对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现状进行阐述,对如何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提出了几种想法。在学习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发展院校教育,加强师承教育,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师资建设及社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全科医师的制度建设,加速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提高中医院服务社区的能力,必须解决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文章对培养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了目前中医药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对如何发展中医药全科医学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全科医师培养相关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科医学现已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全科医学的发展已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在我国各级政府及其卫生管理部门大力推进全科医学教育,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是我国医改的战略性措施。全科医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其核心是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是"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全科医生培训示范基地"、"城市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我单位自2007年成立全科医学学科以来,通过全科医学本科教育、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展社区相关诊疗技术研究,不断推进全科医师培养。本文就我单位开展全科医师培训过程中相关体会进行整理分析,提出相关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的传承中医特色、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如何在中医药院校教育背景下融入因材施教的师承教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医药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有中医特色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深度融合.本文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多年来在中医专业学生中开展的院校+师承教育实践经验,分析院校+师承教育模式的构建情况,并总结经验,以期对今后两者的融合及中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匈牙利佩奇大学中医孔子学院特色建设实践为例,介绍中医孔院在中医国际教育和文化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功能和平台作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探索。反思孔子学院在融入中医特色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孔子学院"产学研为一体"发展模式的构建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深层次地研究中医药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入手。因此,通过在中医药院校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德育模式,在塑造中国当代名中医方面必将发挥重要功用。文章从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医德教育、提高中医药学生个人素养和推进学校不同工作层面的有效衔接四个方面探索富有中医药特色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古代医学教育模式与当前中医教育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基于中医学特殊的传承规律和社会背景,形成了师承(含家传)模式、学校模式、讲学模式、自学模式四种教育模式。这四种教育模式支撑起了几千年的中医学传承体系。根据当前的社会背景,自学模式缺乏现实可行性,当前最佳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是师承模式、学校模式、讲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只有如此,方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医医师。  相似文献   

15.
美国FDA“迷你哨点监测研究计划”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中药注射剂上市前需经过Ⅰ,Ⅱ,Ⅲ期临床试验,以检测其是否安全与有效,但是这些临床试验多限于有限人群的标准治疗使用,而且是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进行.真实世界中,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临床应用远比实验环境下的使用更为多变,对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上市前研究所获得的仅是中药注射剂最基本的疗效和安全数据,有很大局限性.该文通过对美国FAD“迷你哨点研究计划”进行解析,以期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开展大样本的临床安全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新时代人才发展战略,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中医院校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根据现实情况,阐述了中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模式转变:第一要创新传统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科教结合、临床带教综合模式和人工智能联合医案教学),第二要开展"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深化中医药教育改...  相似文献   

17.
医教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是中医学教育发展至今的必经之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儿科是全国中医院校中首批授予硕士点单位之一,历经40余年的耕耘发展,逐步形成了学术领先的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发展的龙头单位。笔者现从创新理念、课程设置特点、教学模式、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对中医儿科研究生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以达到全方位提高中医儿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四川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孜州南派藏医药”.成都中医药大学自1994年开办藏医学教育以来,以民族医学博士点及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以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特色鲜明的藏医学本科专业“一中心、四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即“以提高藏医临床综合能力为中心,藏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传统藏医学与中西医诊疗技能相结合、藏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藏汉双语教学相结合”的“一中心、四结合”,培养了一批民族地区急需和紧缺的藏医学专门人才,改善了藏医学临床从业队伍的学历结构,为藏医学本科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对中医学“5+3”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积极探索,以“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为抓手,将一体化学习分为中西医基础与传统文化教育、经典学习、临床专业教学与师承融入、临床实践与师承并存等4个阶段,设立相应考核机制,为培养中医卓越人才发挥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阅读商洪才等专家发表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待“突破”》有感,撰写此文。本文以黑龙江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妇科所承担的“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慢病项目)”中医临床科研项目为例,就如何管理好中医临床研究、产出成果及实现成果转化等3 方面进行阐述。强调从选题、运行模式、质控方面优化中医临床研究的过程;建立全面细致的管理体系,保障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明确临床科研成果的分类,实现中医临床研究成果的高数量和质量的产出。旨在为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和 “突破”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