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浙江一所医院收治了一批不明原因的“流行性神经痛”,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26岁~57岁。大部分病人的体温为37℃~38℃,以头痛、肌痛、关节痛为主要症状。实验检查发现病人血液、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普遍高,有的超过20%。脑压部分升高,最高可达400mmHg。脑电图部分波纹有轻微波动,CT、MRI、胸X光片均为正常。专家以为,这是一起生吃玛瑙螺感染广州管园线虫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它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为散发。其宿主主要是野鼠,中间宿主为软体动物,包括陆生、水生螺类等。人体感染是因为食用生  相似文献   

2.
秦恩强  周志平  赵敏 《北京医学》2004,26(6):424-424
患者女,44岁,因头痛1个月,于2004年6月16日入院.患者于5月15日出现头痛,为枕部及顶部波动性疼痛,服用止痛药后可稍缓解.当地医院考虑神经性疼痛,给予对症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3.
广州管圆(广圆)线虫病临床十分罕见,文献资料报道非常少,从1984年广东首次发现1例广圆线虫病,至今仅报告3例'-'。我院1997年11~12月收治14例患者,现将本组患者的外周血与脑脊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变化情况报告如下。if$床资料1.1一般资料14例中,男7例,女7例,年龄28~53岁,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均经肠虫清400mg/次,3/d,口服1个月治疗,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复查血象及E恢复正常而出院。1.2临床表现头痛14例,肢体痛10例,腹痛6例,胸痛4例,腰背痛3例,一过性嗜睡、近期记忆减退各1例,外展障碍、周围性面瘫、左下肢…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1984年10月在我国大陆徐闻县友好农场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家鼠、褐云玛瑙螺、足襞蛞蝓、黑眶蟾蜍的感染率分别为28.57%(4/14)、31.69%(158/467)、29.19%(54/185)、4.76%(2/42)。徐闻县地理概况,170人群调查(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病史回顾、血涂片检查末梢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对于人群感染不多的原因,作者等从感染途径(皮肤感染)、感染方式(食螺方式)进行了探讨。本调查资料为当地群众防治本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嗜酸性粒细胞(EC)增多性脑膜炎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 变化,得出结论 :脑脊液改变可作为诊断广州圆线虫病的主要实验室依据,但其中EC的变化和病情的变化可能不相一致. 2008年7月至2008年3月间,大理地区出现一种以血和脑脊液中EC增高为特点的脑炎,后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这是一种因 食用未煮熟的福寿螺螺肉而引发的广州圆线虫病.本文收集了其中的35例患者脑脊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姜片虫,肺吸虫、血吸虫、猪囊虫、包虫、丝虫、钩虫等蠕虫感染时,患者往往呈现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现象;血吸虫卵沉着的宿主组织、肺吸虫童虫通过的宿主组织中往往呈现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现象。这些蠕虫感染与嗜酸性白细胞(简称嗜酸细胞)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的问题久已为人们所注意。近年来,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已有甚大的进展,这与以寄生虫作为模型开展免疫学研究,可以阐明肿瘤免疫、变态反应、微生物免疫、细胞内免疫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眼眶眶部嗜酸性血管中心纤维化症(EAF),并进行文献回顾。设计:干预性的病例报道。方法:一61岁男性患者,右眼球周水肿和无痛性眼球突出6周。检查发现右眼非轴性突出、颞侧眼球移位和右眼内转轻微受限。主要观察指标:临床表现、放射学和组织学发现。结果:眼眶成像显示右眼内侧眶组织内团块且累及中部筛骨小房。眶组织活检发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洋葱皮样血管和血管周围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52~1985年收治骨嗜酸性肉芽肿6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性别、年龄:62例中,男性41例,女性21例.年龄2~68岁。二、发病部位:单发54例,多发8例。病变单发于颅骨27例;股骨8例;髋骨4例;肋骨、椎  相似文献   

9.
10.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不是很多见,但临床上易误诊为其它颅骨疾患,兹将我院所遇到的4例报告如下: 例一:男,45岁,因左顶后持续性针刺样疼痛7个月,于1963年10月23日入院。患者于7个月前左侧顶后部头皮轻度压痛,局部逐渐肿胀高起,无寒战发热。因头部疼痛加重,曾在某医院局部穿刺诊断颅骨骨  相似文献   

1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组成部分,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0%~4%,绝对值小于450/μl,其数值有昼夜变化,夜间较高,与血浆皮质激素水平相关。若嗜酸性粒细胞大于450/μ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产生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剌激因子(G M-C  相似文献   

12.
<正> 国内自金氏报告本病23例以来,相继各地有所报道,我们14年间遇到5例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本文对有关国内文献记载(含本组5例)共107例(表1)进行了临床、病理学特征等方面的复习,并结合有关文献作如下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6例发生于淋巴结和皮下组织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并对其名称沿革、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EF)是一种罕见的硬皮病样疾病,由Shulman~[1]在1974年首次报道,以对称性的四肢肿痛、皮肤硬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沉加快等为主要临床特征。EF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平均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0~50岁之间~[2],男女发病率基本一致~[3]。目前尚无国际诊断标准,EF的诊断多建立在典型的临  相似文献   

15.
自从Jones(1846)发现嗜酸性白细胞,以后又从临床实践观察到嗜酸性白细胞与变态反应,蠕虫感染和肿瘤等有关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该细胞在免疫病理学中的意义却是一个谜。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免疫病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初步认识到嗜酸性白细胞是参与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它对控制,调整速发型变态反应和杀伤某些寄生虫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它与肿瘤免疫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王培颖  朱延波 《医学综述》2012,18(12):1794-1796
嗜酸性膀胱炎(EC)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病理学征象,其特征是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膀胱透壁炎症。尽管EC可能与一些致病因素有关,如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药物、膀胱损伤、膀胱肿瘤等,但其致病机制仍然不太清楚。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尿频、血尿、排尿困难和耻骨上疼痛。膀胱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另外,支持诊断的实验室证据包括蛋白尿、镜下血尿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目前的治疗方案包括经尿道切除膀胱病变及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皮质类固醇。在上述治疗下病变有复发的趋势,故长期随访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嗜酸性粒细胞的提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人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0.5%~5%,绝对值小于0.5×109/L.在患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特别是寄生在肠道外组织的寄生虫)、皮肤病、血液病等疾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升高,尤其是前两者其比例可达10%或更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性伴鼻息肉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根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组,比较两组症状VAS评分、鼻息肉主观评分、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嗅觉功能、鼻阻力、血清总IgE等指标间的差异。【结果】76例患者中,非嗜酸性组45例,嗜酸性组31例。非嗜酸性粒细胞组鼻息肉在临床病例中占59.2%;两组间症状VAS评分和鼻息肉主观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87,P=0.40;t=0.58,P=0.64)。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嗜酸性组的筛窦病变程度较非嗜酸性组严重,存在显著性差异(t=2.11,P=0.03),而其余各鼻窦及OMC区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嗅觉功能以及双侧鼻腔总阻力亦无显著性差异(t=0.15,P=0.88;t=0.57,P=0.6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中不起主导作用,对临床症状、鼻息肉大小、嗅觉功能和鼻阻力等方面没有显著影响,但可能与筛窦的病变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张英军  侯如蓉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32-133,135
目的分析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0例患者中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性肿块,以腮腺区最为多见(41.4%)。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增高。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性存在,血管周围及滤泡问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行单纯手术治疗的3例患者中有2例复发。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和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单纯手术容易复发,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自1989年3月至1999年12月,我院收治经病理证实胃嗜酸性肉芽肿32例,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以腹痛为常见病史,术前仅有2例诊断为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率93.7%。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27例接受随访,均健在。结论:该病诊断不易,对可疑病例进行术中快速切片检查是避免本病误诊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