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三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单腔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结果在随访的20~37个月中,2例患者长期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ICD存储数据显示共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172阵次,共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170次,成功158次(成功率92.9%);实施高能量放电12次,其中4次为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所致的不恰当治疗;非持续性室速发作2次,因其持续时间未达到室速诊断的初始识别时间就自行停止未启动ICD治疗程序。结论ICD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猝死有效方法。术后定期随访,及时调整ICD的工作参数,可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T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单腔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在随访的20~37个月中,2例患者长期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ICD存储数据显示共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172阵次,共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170次,成功158次(成功率92.9%);实施高能量放电12次,其中4次为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所致的不恰当治疗;非持续性室速发作2次,因其持续时间未达到室速诊断的初始识别时间就自行停止未启动ICD治疗程序.结论 ICD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猝死有效方法.术后定期随访,及时调整ICD的工作参数,可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具备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适应证的患者进行ICD植入治疗,评价ICD治疗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2005-2009年我科收治的18例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惠者植入ICD,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9例,双腔ICD 5例,单腔ICD 4例.结果:所有患者植入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43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患者术中经1次低能T波同步电击诱发心室颤动(VF),均一次复律成功,除颤阈值10~20 J.在同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5例患者共9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VF,ICD识别及转复或放电治疗成功.2例单腔ICD患者各发作一次心房纤颤,被误诊为VT,并导致误治,启动稳定性及宽度两个诊断功能后,随访半年未再出现误诊及误治.9例随访期内曾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转复.9例CRTD随访心脏彩超EF由30%~35%改善至35%~50%,心衰症状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得到了提高.结论: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CRTD兼具心室再同步起搏的特点,适用于心功能不全同时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明显提高生存质量,改善心功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随访期间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及ICD的治疗效果。方法11例因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致晕厥或有猝死家族史的患者植入ICD后通过临床症状、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9±7)个月,4例患者共接受73次治疗(抗心动过速起搏4次,低能量复律5次和高能量除颤64次),1例患者治疗发生在晕厥后;1例由于阵发心房颤动发生3次误治疗,经调整参数后没有发生类似事件。结论ICD治疗恶性心律失常效果可靠,定期随访调整合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是保证有效治疗、防止误治疗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适应证(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快速心律失常的识别以及治疗效果,并探讨随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方法 48例植入ICD患者,其中二级预防28例(58.3%),一级预防20例(41.7%),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年进行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通过ICD储存的资料,了解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及ICD治疗情况,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48±1.81)年,共14例(29.2%)患者无心律失常发作,其中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患者各7例.二级预防21例(75.0%)患者共发作心动过速758次,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 363次,占47.9%,室上性心动过速(SVT)389次,占51.3%,心室颤动(VF)6次,占0.8%,其中322次SVT未启动治疗,67次SVT因达到超时(time out)时间启动抗心动过速治疗.启动抗心动过速治疗457次,其中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357次(有效332次,占93.0%,使心动过速加速25次,占7.0%),电击复律100次,第1次治疗时间为术后(7.09±6.81)个月.一级预防13例(65.0%)患者共发作心动过速185次(VT 82次,占44.3%,SVT 95次,占51.4%,VF 8次,占4.3%),其中62次SVT未启动治疗,33次SVT因达到time out时间启动抗心动过速治疗.启动抗心动过速治疗107次,其中ATP治疗63次(有效49次,占77.8%,使心动过速加速14次,占22.2%),电击复律44次,第1次治疗时间为术后(4.99±5.63)个月.2例单腔ICD患者发生误放电共24次,双腔ICD比单腔ICD减少误诊断发生率(χ2=4.340,P<0.05).1例术后半年随访时发现除颤导线高压阻抗超过200 Ω,经手术证实为导线断裂,予以更换导线.结论 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二级预防患者和一级预防患者均能从中获益.双腔ICD提高了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注意定期随访有助于发现重要的ICD或导线故障情况.  相似文献   

6.
1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性猝死(sudd encardiac death,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SCD大多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引起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可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SCD的发生率,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我院2001年10月-2005年6月共为10例患者植入ICD。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illator,ICD)的应用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它能通过连续监测患者心率变化,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被确认时,它自动发出脉冲刺激心脏转复心律,使心脏恢复正常心跳。现将我院2003年5月~2009年12月植入ICD治疗11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在心脏猝死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及57例AICD应用的临床体会。方法:选择有心脏猝死病史的57例病人给予AICD治疗,其中4倒合并严重心衰者给予三腔AICD。术后每3个月进行1次AICD遥测检查及进行一般的临床检查。观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AICD工作情况,并适时调整AICD工作参数及治疗用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24个月,最长l例随访5a。共发生室速、室颤154次。非持续性室速170次。AICD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功能87次,成功67次,成功实施低能电复律6次,采取高能电除颤101次,成功复律87次,另12次为感知窦性心动过速造成误放电。AICD漏感知室速2次而未实施放电治疗。4例安装三腔AICD患者术后3个月时ET值改善。心衰症状减轻。全组病例随访其间无死亡发生。结论:AICD用于心脏猝死的二级预防安全有效,三腔AICD是治疗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的新方法。及时适当的调整AICD的心律失常识别标准和工作参数是AICD正常工作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病人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晓涛  张珠凤 《护理研究》2005,19(11):2375-237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约占心脏性猝死的87%。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措施。临床资料表明,ICD降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病死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随着接受ICD治疗病人的逐步增多,病人的心理障碍日益受到关注。本调查意在探讨ICD植入术病人心理障碍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使病人尽快接受和适应ICD的治疗,提高ICD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是心源性摔死的主要原因。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有电击除颤复律、抗心动过速及抗心动过缓等多种功能,显著降低了恶性心律失常碎死的发生率[1]。近几年来ICD开始在临床应用,为心源性摔死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我院于1998年5月至12月成功地植入了3例ICD,均康复出院,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例呈,男,29岁。因反复发作景厥19次,ECG示“尖端扭转世室速”,于1998年5月27日收住人院。入科后给予利多卡因,施太可、肢碘酮,心律平等药物…  相似文献   

11.
由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性猝死是医疗保健上一个棘手的重要问题。1980年Mirowski医师等为一位反复发作室速/室颤和晕厥的女患者植入的第1台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为恶性心律失常提供了一个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治疗领域。ICD是1种能在10-20S内自动识别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能使之终止并转复成正常心律的植入型器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于2002年12月和2004年7月对2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安装了ICD,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心律转复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ous therapy with defibrillator,CRT-D)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其中ICD应用于临床已有20多年的历史.ICD/CRT-D能明显降低心律失常患者死亡率,已成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最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着ICD/CRT-D的植入数量增加,植入术后患者的随访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5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本科室2015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5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护理要点进行总结,内容包括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的急救护理、严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健康指导及出院随访。结果 5例患者均救治成功,其中2例安装植入ICD;住院时间7~14 d;随访期间:2例ICD患者起搏器程控时均记录到室速发作,其中1例起搏器除颤1次;未行ICD患者,有1例发作晕厥1次;伴有阵发性胸闷、心悸、头晕、黑曚等不适3例。结论 Brugada综合征发病突然,猝死率高,有效的观察及正确的护理干预对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Brugada综合征的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又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英文简称ICD。ICD是一种能终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多功能、多程控参数的电子装置。它体积小 ,能够植入体内。其基本作用为监测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并能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或电除颤来终止这类恶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植入ICD是临床上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方法。1 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ICD在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治疗中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对具有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 ,但未发生过这类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的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时心脏起搏救治长间歇依赖早搏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长间歇依赖室性早搏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所导致的心源性晕厥或猝死患者共14例,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8例,室颤(w)5例(2例由TdP转化而来),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VT)1例,呈反复发作的特点,予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结果临时心脏起搏救治长间歇依赖室早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明显,8例TdP和1例VT的治愈率100%,5例VF的治愈率40%,死亡3例。结论临时心脏起搏救治长间歇依赖室早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防治心脏性猝死的新方法,国内报道尚少。我院于1996年5月13日对1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VT)伴晕厥的患者植入ICD成功,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患者,男性,32岁,反复发作心慌伴晕厥、阿-斯综合征3次入院。心电图证实为持续性VT,普罗帕酮、肢碘酮等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均不能有效终止或预防VT的发作,多次经体外直流电复律。体格检查示心音低钝,心界向左下扩大。X线胸片示心脏呈普大型,心胸比率为0.7。超声心动图示左右心室和心房均…  相似文献   

17.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导致心脏猝死的危险和严重后果,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目前临床采用三种治疗方法:(1)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2)运用射频消融技术;(3)植入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ICD)。植入ICD是目前经研究证实的有效方法,当冠心病伴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ICD植入更能有效地预防心源性猝死,双腔ICD与单腔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植入患者发生心室电风暴慢室性心动过速(慢室速,150~180/min)时合理的ICD工作模式的参数设置。方法对我院ICD植入以心室电风暴慢室速急诊入院的11例常规予抗室速药物治疗,慢室速的治疗工作模式均随机选择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的短阵快速起搏(BURST)5次后不转复即予体内电击(SHOCK)治疗(B5方案)和BURST 1次后不转复即予低能量SHOCK治疗(S1方案)。B5方案和S1方案,每种方案工作24 h,然后轮换,观察2周内慢室速总发作次数,B5方案和S1方案的总工作次数、复律成功率、室速治疗开始到成功的时间及患者耐受情况。结果本组共记录188 d,其中B5方案、S1方案各94 d。ICD共检测到慢室速204次,其中室速监测未治疗(VT-monitored)82次(有3次事件在ATP治疗前自行终止),室速监测并治疗122次(治疗应用B5方案65次,S1方案57次)。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B5方案和S1方案的转复成功率和SHOCK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5方案总ICD治疗时间较S1方案明显增加(P0.01)。结论 ICD植入发生心室电风暴慢室速患者ICD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切忌盲目追求反复的抗心动过速起搏无痛治疗,以降低诱发心功能恶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杨榕  林秀铭  穆艳  林亚洲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1961-1963
心源性猝死大多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引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h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一种能自动识别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能在数秒内使之终止并转复为正常心律的体内除颤起搏装置,成为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手段。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3月共为20例患者植入ICD,均达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随访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在中国单中心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符合一级预防适应证并植入ICD/CRT.D的患者共80例,其中33例植入单腔/双腔ICD,47例植入CRT.D。基础病因主要为扩张性心肌病(55.0%)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27.5%)。植入ICD/CRT.D后第1个月末和第3个月末各随访1次,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若患者发生电击等ICD治疗事件,则即时进行检查。结果80例患者平均随访(23±7)个月,非计划性再入院11例(13.7%),死亡4例(5.0%)。记录ICD治疗事件共38次,其中有26次(68.4%)为ICD识别持续性VT/VF发作而进行的适当治疗,12次(31.6%)为由于心房颤动而进行的不适当治疗事件。结论ICD,CRT—D能在短时间内对发生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识别及实施治疗,在SCD一级预防中疗效明确,可使SCD的高危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