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近年有关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现状。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8-01/2009-10。检索关键词:肩关节,假体置换,肱骨近端骨折。纳入标准:①选取针对性强,相关度高的文献。②排除一些重复性研究。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 结果:共18篇文献符合标准。对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早期行半肩关节置换是一种合适的方法。肩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肱骨头置换和人工全肩关节置换,人工肱骨头以Neer型和Biligani型为代表。肱骨头假体柄的固定方式有骨水泥和非骨水泥两种。骨水泥分为全骨水泥和近端骨水泥固定技术,非骨水泥分为压配固定和压实骨移植法。肩关节置换后并发症包括肩关节不稳定、大结节异位、小结节异位、异位骨化、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感染和神经损伤。 结论:只要严格按解剖位置置入假体,在正常位置重建大、小结节,并结合充分的术后康复治疗,大多数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盆恶性肿瘤保肢和重建在其肿瘤学和再造学观点上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假体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盆稳定性的效果,以期最大限度保留肢体功能,减少复发。 方法:纳入2002-04/2008-06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髋臼周围肿瘤患者33例,均行肿瘤切除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假体置换,其中18例(软骨肉瘤8例,尤文肉瘤2例,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6例)配合抗肿瘤药物治疗。人工假体置换后进行骨盆功能评定,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可、差4级。 结果及结论:2例患者分别于人工假体置换后4,6个月死亡;31例置换后随访8~32个月,平均12.5个月,其中7例软骨肉瘤复发,其他病例功能恢复情况为:优18例,良4例,可2例,差0例。均能保留患肢大部分功能和骨盆稳定性。结果提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Ewing肉瘤抗肿瘤药物治疗有效者保肢率高,局部复发率低;软骨肉瘤复发率高;髋臼周围肿瘤手术切除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假体置换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骨盆Ⅱ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及临床效果。 [方法] 应用CT数据及快速成型技术,模拟骨盆Ⅱ区肿瘤切除术,设计手术切除范围,确定截骨面,模拟修复重建,制造病变骨盆精确模型和个体化假体后,进行手术治疗;2003年6月到2007年6月,共有8位患者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了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其中男3例,女5例,骨巨细胞瘤4例,脊索瘤1例,软骨肉瘤2例,骨肉瘤1例。根据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Ⅱ区3例,同时累及Ⅱ区和Ⅲ区5例。随访时间为3到7年。 [结果] 手术中病变切除彻底,假体安装顺利,术中平均出血5700ml。患者术后2例(25%)患者复发,其中骨肉瘤1例,术后18个月死于双肺转移;软骨肉瘤1例,术后13个月局部复发,术后17个月死亡;1例术后2年时出现螺钉松动,并发股动脉损伤,行动脉修复术后,患者可持拐行走,其余5例患者假体无松动。肢体功能评分参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Harris评分标准,60~69分1例,70~79 分5例,80~90分2 例。[结论] 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参与骨盆Ⅱ区肿瘤的模拟切除重建,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精确的假体重建,临床效果优良,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背景: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瘤段切除后重建方法较多,但是各种重建方法术后腕关节功能均较差。有关大段同种异体骨重建桡骨远端骨关节缺失国内报道少。 目的:观察应用瘤段切除、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来自2003-07/2008-0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 对象:按纳入标准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7~39岁,平均年龄29.6岁;其中左侧4例,右侧5例;按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Ⅱ级3例,Ⅲ级6例。 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瘤段切除、同种异体桡骨远端骨关节移植,钢板内固定治疗,定期门诊随访,采用Mankin评分方法进行功能评定。 主要观察指标:①腕关节活动度。②X射线平片表现。③Mankin评估结果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门诊随访7例,电话随访2例),随访时间12~64个月。术后腕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掌屈32.8°,背伸44.4°;较术前掌屈29.4°,背伸26.7°明显提高。X射线可见骨愈合良好,未见明显骨质吸收。全部患者腕关节处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炎、关节间隙变窄等,但无疼痛出现。所有患者骨内无复发,仅1例术后2年软组织内复发,并再次行软组织内肿瘤切除,复发率为11%。9例患者中按Mankin标准评定,优3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0%。所有患者未见肺部转移,异体骨植骨区及全身无排异反应,术后无感染、骨不连、不愈合、骨质明显吸收及钢板螺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瘤段切除复合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腕关节治疗Campanacci Ⅲ级、复发及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低,腕关节活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背景:因肿瘤型假体置换后并发症而再次手术的患者不断增加,其定制肿瘤假体的断裂是原因之一。 目的:总结分析定制肿瘤假体发生断裂的原因,以及其与假体设计的关系。 方法:以“定制肿瘤假体,假体断裂”为中文关键词;“Custom-made prosthesis, Endoprosthesis fatigue fracture”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定制肿瘤假体设计及假体断裂翻修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14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了讨论。 结果与结论:假体断裂的原因主要有假体设计缺陷,假体材料、加工工艺不合格,放置失误,手术软组织重建困难及缺少骨支撑等方面。通过了解肿瘤假体应力集中部位及应力峰值,可以预测内固定系统的寿命。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是影响关节假体寿命最主要的因素。 目的:旨在探讨早期诊断的方法,以利于开展积极的早期治疗。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 1997-05/2010-10相关文献。在标题、摘要、关键词中以“aseptic loosening,artificial joint, prosthesis, osteolysis, early diagnosis”或“无菌性松动,人工关节,假体,骨溶解,早期诊断”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假体无菌性松动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82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关于假体无菌性松动分析及处理的39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方法可直观评估假体周围骨和软组织情况;反映假体磨损或骨代谢的生物因子与核素扫描为早期诊断假体松动提供了新思路。对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早期诊断相关研究,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工髓核置换是治疗腰椎间盘疾病以及重建椎间稳定和微动功能的最佳方法之一,理想的人工髓核材料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的:简要回顾国内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尝试的不同方法以及取得的成绩,重点分析人工髓核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并对预制型和原位聚合型两种人工髓核基本特性进行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10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万方数据库(http://www. wanfangdata.com.cn)、书籍《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关腰椎间盘退变治疗方法、髓核置换材料选择及置入方法等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nucleus replacement,biocompatibility,disc degenerative”,中文检索词为“髓核置换,生物相容性,间盘退变”。检索文献量总计90篇,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其中的36篇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目前髓核置换假体可以分为两种:预制型和原位聚合型。预制型假体与生理髓核组织的生物力学更相近,但是报道有不同并发症。原位聚合材料由不同的单体在置入后聚合、硬化形成弹性体,这就使手术创伤降到最小,减少内植物移位的风险,但是这些材料仍在初步评估节段。提示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方法之一,不同材料的人工髓核目前正处于不同研制阶段中,并且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早期研究成果,人工髓核置换作为常规手术的补充和改进,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工关节假体重建不依赖于骨的愈合而达到恢复关节功能、减轻疼痛、以及尽早地重塑关节稳定的作用。对于股骨近端的转移性肿瘤而言,人工关节假体重建可能是最好的外科治疗方式。 目的:分析肿瘤型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近端转移性肿瘤的疗效。 方法:对37例股骨近端转移性肿瘤患者采取瘤段广泛切除+肿瘤型髋关节假体置换。其中20例患者因病理性骨折而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其余患者因髋部疼痛和行走困难,通过关节置换来切除转移性病灶。 结果与结论:术后存活时间2周~9年,平均11个月。术后2个月存活32例,术后1年存活14例,MSTS评分平均为21.68分,术后2年存活8例。37例患者中,出现1例深部感染,2例股骨假体松动,1例术后早期假体脱位,2例由于外展肌力不全出现行走步态异常,2例远期出现患肢短缩畸形,1例出现明显的异位骨化。结果表明对于股骨近端转移性肿瘤的患者,采用肿瘤性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可以尽快获得牢靠地固定,恢复患者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8年10月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17~65岁,平均38.5岁。股骨远端22例,胫骨近端7例。骨肉瘤16例,骨巨细胞瘤(II~III级)7例,软骨肉瘤3例,孤立性骨转移瘤1例,纤维肉瘤、尤文氏瘤各1例。对肿瘤进行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采用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重建;根据病理类型同时采用辅助化学、放射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4.6年,3年生存率为79.8%,5年生存率为63%;2例假体断裂,1例假体松动,2例软组织肿瘤复发接受截肢手术。MSTS评分显示肢体功能优8例,良15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79.3%。结论 对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肿瘤型假体能保留良好的关节功能,是有效的保肢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病理性骨折的国内外文献报道虽然较多,但大宗病例随访极少,诊治方法各异,尚缺乏规范的原则。 目的:探讨肿瘤致四肢长骨病理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方法:2002-08/2009-08收治143例四肢病理性骨折患者,将其中明确肿瘤来源的100例长骨骨折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单发96例,多发部位4例;转移癌32例,原发恶性肿瘤24例,良性肿瘤29例,骨巨细胞瘤15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对其诊治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访6~56个月,平均26.5个月。骨折致伤暴力:自发性18例,功能性29例,轻微暴力46例,严重暴力7例。76例受伤前骨折局部有疼痛等先驱症状。转移癌中局部广泛切除,肿瘤假体置换13例,无局部复发;切除大段异体骨移植,髓内钉固定11例,其中死亡1例;病灶刮除、骨水泥或颗粒骨填充,髓内钉固定5例,其中2例复发,2例死亡;未手术3例。骨肉瘤根据化疗的敏感性选择是否保肢,其中7例行肿瘤切除、假体置换,未见局部复发,功能良好,2例切除大段异体骨重建,4例截肢治疗,共3例肺转移。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行切除后假体置换,2例截肢,其中1例早期误诊,随访死亡。提示致伤暴力轻微和具有先驱症状的骨折应高度怀疑为病理性骨折。应结合局部肿瘤性质及骨折部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病理性骨折治疗方案,假体置换对于重建临近关节病变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Aneurysmal bone cysts are uncommon lesions of the bone, which are benign and non-neoplastic in nature. They are commonly seen in the long bones. Their occurrence in the calvarium is rare. We report the occurrence of an aneurysmal bone cyst in the temporal bone of a young boy, which eroded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orbit to cause proptosis.  相似文献   

12.
背景:纳米人工骨是一种新型的骨移植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势,但其治疗骨肿瘤及骨病的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纳米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43例骨肿瘤及骨病患者病灶进行彻底刮除,选用大小不一的纳米人工骨条或颗粒混合人工骨充填,并用尽量将腔隙填满压实。病理性骨折的4例患者行内固定,其余患者未行内固定,依病情选择适当的支具。观察植骨后患者全身状态及植骨局部情况,术后不同时间X射线片观察植骨局部情况。 结果与结论:43例患者均获随访,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24个月。1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余患者全身状态及切口愈合均良好。术后1~3个月纳米人工骨混合人工骨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但局部仍可见密度高影。约12个月植入骨区与周围骨组织密度相似。结果证实应用纳米人工骨混合人工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效果满意,且并发症较少,其为一种比较理想的移植骨替代物,且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人工骨;自体骨;骨肿瘤;骨病;骨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27  相似文献   

13.
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新鲜骨折、骨缺损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分析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修复四肢粉碎性骨折骨缺损的作用途径。 方法:42例四肢骨缺损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均采用内固定方法修复骨折骨缺损。复合组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人工骨移植组仅作单纯的人工骨移植,自体骨髓移植组仅将单纯的自体骨髓注射入骨缺损处。所有患者均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影像学随访,观察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在内固定后第3,4,6周,复合组伤肢骨痂形成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人工骨移植组及自体骨髓移植组(P < 0.01)。提示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较单纯的人工骨移植或自体骨髓移植更能促进早期骨痂反应,加速骨折后骨缺损愈合,缩短骨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摘要: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抗生素缓释能力,部分人工骨还具有一定的骨诱导能力,以人工骨作为抗生素缓释载体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异体骨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以异体骨作为抗生素载体可在抗感染的同时促进骨缺损愈合。由于不同载体在抗生素负载、缓释能力以及骨传导、诱导作用等方面各有优劣,因此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中应根据不同患者选取不同的载体,并对载体制作工艺进行不断改进,使其从仿生学意义上更接近人骨组织,进一步增强其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同时具有更强的抗生素缓释功能。  相似文献   

15.
摘要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是目前发现的一类惟一可独立诱导骨再生的细胞因子,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但它们价格昂贵,限制了在中国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主生产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诱导活性及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方法:通过电泳及质谱的方法检测其复性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纯度,通过C2C12细胞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下向成骨细胞分化检测其骨诱导活性。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以动物骨为原料加工制成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复合,植入新西兰兔桡骨缺损实验模型观察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结果与结论:自主生产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纯度≥95%,能明显诱导C2C12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分化早期大量表达碱性磷酸酶,分化末期形成大量的矿化小节,诱骨活性良好。在兔桡骨修复试验中,X射线影像学及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组在2个月时形成大量骨痂,4~6个月时载体与自体骨融合,材料大量降解,修复效果良好;单纯骨填充材料组4~6个月时只有少量新生骨桥与自体骨连接,降解量极少;空白对照组损伤部位为纤维化组织所填充。结果提示自主生产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骨修复作用明显,适合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自主生产;人骨形态发生蛋白;生物型骨填充材料;桡骨缺损;骨修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1.002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1999-08/2007-01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患者78例,男47例,女31例,年龄7~56岁,平均21.5岁。其中骨巨细胞瘤34例,骨肉瘤1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1例,平滑肌肉瘤2例,腺泡状软组织细胞瘤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8例。以Enneking外科分期标准为原则,对肿瘤进行切除。主要发病部为股骨上端,股骨干,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骨盆。重建方式以行大块骨移植63例,骨干移植10例,髂骨移植2例,人工关节-异体骨复合物移植3例。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37.9个月。移植后结果以Mankin等所提出的评定标准为原则优36例,良29例,中4例,差9例。出现局部排斥反应18例,予反复抽吸积液及抗排斥反应治疗7~54 d后症状消失,肿瘤复发7例,感染4例,骨不连5例,异体骨骨折1例,关节不稳定2例。大块异体骨与宿主骨在移植后1周就可在接合部出现明显的骨痂生成,在接合部和异体骨表面尽量布满细小的异体骨或自体骨可明显加强骨诱导。提示采用大块异体骨重建骨肿瘤术后大的缺损,临床效果良好,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骨肿瘤;同种异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17.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体内半衰期短、易降解代谢,达不到理想的骨再生效果。 目的:制备缓释型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并观察其缓释性能、骨诱导活性。 方法: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壳聚糖混合制备壳聚糖膜,涂覆于生物骨修复材料表面,ELISA方法检测其体外释药性能。茜素红染色检测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骨材料、单纯骨填充材料诱导C2C12细胞骨钙蛋白的形成,观察其诱导成骨细胞能力。同时将3种骨修复材料植入清洁级KM小鼠股部肌袋内,2周后检测新生骨Ca2+离子含量,评价其异位骨诱导能力。 结果与结论:材料表面的壳聚糖膜分布均匀,负载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呈团簇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体外释药存在突释,前4 d释放量达总药量的50%,持续至12 d,释药量达到90%,第18天时释放完全。与单纯骨填充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骨材料相比,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诱导C2C12细胞向成骨晚期分化能力与异位骨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 < 0.05)。结果提示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缓释性能好,促进骨形成能力强。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切刮后骨缺损取自体骨填充,由于取材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且供骨区常遗有不同程度并发症,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明显限制。异体骨以其结构及生物特性与自体骨相似、来源丰富、可以长期保存及使用方便等特点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用于填充修复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切、刮除术后骨缺损后的生物相容性表现及临床应用效果。 设计:回顾性分析。 单位: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肿瘤科、骨盆外科。 对象:选择1999-12/2005-12在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肿瘤科因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行病灶刮除、高温灭活,冻干同种异体小块骨填充修复骨缺损的患者230例,男156例,女74例;年龄5~56岁。患者同意使用异体骨,并签订植入异体骨协议书;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①使用由由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山西省医用组织库提供的同种异体骨填充修复骨缺损。对良性骨肿瘤及骨囊肿和骨纤维结构不良等行囊内刮除术,用同种异体骨填塞空腔。②根据Mankin等对同种骨移植结果的评分标准评估疗效,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个层次。于术后3,6和12个月对手术部位拍摄X射线平片,并平均随访38个月以观察疗效。 主要观察指标:异体骨填充修复骨肿瘤骨缺损的组织相容性。 结果:患者230例全部进入主要结果分析。①同种骨生物相容性:少数患者术后有轻度排异反应。该植入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可与植入部位患者骨组织直接进行融合,不阻止骨细胞在其表面的正常活性或干扰自体骨细胞的自然替代过程,即无免疫排斥反应或很小。所有病例在术后6~18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平均6.5个月。并发症:34例切口渗出淡黄色液体,其中30例于2周后切口愈合(14.8%);切口延期愈合4例(1.7%)。②疗效:满意196例(85.2%),不满意34例(14.8%)。 结论:同种异体小块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是骨移植术中良好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移植、人工替代物置换、骨延长等长骨节段性缺损修复方法虽已在临床上应用,但均有各自的局限性。 目的:就目前骨缺损的治疗加以回顾总结,并对长骨大段性缺损的修复方式作展望性分析。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期刊数据库2000-01/2010-12有关长骨大段性缺损修复的文章。英文关键词为“bone defect, bone tissue engineering,artificial bone,bone transplantation,therapy”,中文关键词为“骨缺损,骨组织工程,人工骨,骨移植,治疗”。排除标准陈旧性文章及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保留33篇文献进行文献证据提取。长骨节段性缺损的治疗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骨延长、人工骨替代移植等,以组织工程人工骨的研究、利用为热点和主要发展方向,但以基础性研究和动物实验为多,少见于临床应用。组织工程人工骨在应用于临床长骨缺损治疗之前,尚存诸多问题急需解决,但仍为最有开发前景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制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BSP-β-TCP)人工骨并观察BSP-β-TCP中骨唾液酸蛋白的释放规律。 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7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①BSP-β-TCP人工骨制备:采用低温负压冻干的方法将骨唾液酸蛋白复合于β-磷酸三钙中,按骨唾液酸蛋白含量不同制备两种样品:A样品含骨唾液酸蛋白1﹪, B样品含骨唾液酸蛋白2﹪。②观察指标:两种样品分别在恒温空气浴振荡器内(37±1)℃持续振荡。试验开始2 周内每24 h,以后每72 h时分别吸出浸泡液100 μL / 次,共观察4 周。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各个时间点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绘制出蛋白质释放量和时间关系的散点图,再将散点图的曲线直线化,分析BSP-β-TCP人工骨中骨唾液酸蛋白的释放动力学。 结果:①骨唾液酸蛋白释放率:72 h内有一个爆发性的释放,释放率A样品为25.44﹪,B样品为35.11﹪;10 d内的释放速度较快,A样品为39.76﹪,B样品为44.13﹪;持续4周仍有缓慢释放,A样品为55.43﹪,B样品为56.82﹪。②骨唾液酸蛋白的释放动力学:将散点图曲线进行拟和后可见释放量与时间(h)平方根成线性关系,两者的关系符合Higuchi方程。 结论:骨唾液酸蛋白以扩散方式释放,β-磷酸三钙可作为良好的载体与BSP共同形成缓释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