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针灸杂志》2006,25(3):6-6
头皮针穴的进针,一般选用28~30号长1.5~3寸的毫针,针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3寸。  相似文献   

2.
李晨 《中国针灸》2002,22(9):35-43
39例患者中,年龄最小28岁,最大40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年。全部经肝肾功能检查排除了营养不良及肝肾功能不全引起的水肿。 取穴:复溜(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用30号1.5寸毫针垂直刺入穴位1寸许,得气后,上提至皮下,然后再次插入使针尖指向膝关节方向(即与足少阴肾经循行方向一致)。留针半小时,留针期间,行针2次。全部于月经前8~10天开始治疗,连续针刺5~7次,经行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月  相似文献   

3.
后溪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针足运感区配合五脏俞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针刺足运感区,用28号长2寸华佗牌不锈钢毫针,刺入深约3 cm,指下不紧不松而有吸针感时,行快速捻转约200次/min,同时用28号2寸华佗牌不锈钢毫针在背部五脏俞平刺入,针尖朝向腰部,施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治疗15天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方法服用番泻叶.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6%,对照组有效率76.6%.结论头针足运感区配合五脏俞治疗中风后便秘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头针足运感区配合五脏俞治疗中风后便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头针足运感区配合五脏俞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针刺足运感区,用28号长2寸华佗牌不锈钢毫针,刺入深约3 cm,指下不紧不松而有吸针感时,行快速捻转约200次/min,同时用28号2寸华佗牌不锈钢毫针在背部五脏俞平刺入,针尖朝向腰部,施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治疗15天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方法服用番泻叶.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6%,对照组有效率76.6%.结论:头针足运感区配合五脏俞治疗中风后便秘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刺上委阳治疗足背末梢神经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 治疗方法患者俯卧位,取上委阳穴,常规消毒后,用直径0.3 mm,长1.5寸毫针刺入。进针后针尖略向内上倾斜,施以提插捻转,针约0.5-0.8寸,使针感沿小腿外侧向足背放射,直至足趾抽动,共施术3次,以达到针剌有效治疗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皮针配合次移穴留针拔罐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方法:头皮足运感区采用2.5—3寸毫针向前平刺1.5寸,留针30min;次醪穴采用2.5~3寸毫针,快速进针0.5~1寸,留针30min,并用2号透明玻璃火罐2个,采用闪火法,将火罐交替吸附于患儿腰骶部双侧的次醪穴处,留罐8min。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t个疗程,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结论:头皮针配合次移穴留针拔罐治疗小儿遗尿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皮针配合次髎穴留针拔罐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方法:头皮足运感区采用2.5~3寸毫针向前平刺1.5寸,留针30 min;次髎穴采用2.5~3寸毫针,快速进针0.5~1寸,留针30 min,并用2号透明玻璃火罐2个,采用闪火法,将火罐交替吸附于患儿腰骶部双侧的次醪穴处,留罐8 min.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结论:头皮针配合次髎穴留针拔罐治疗小儿遗尿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头皮针治疗偏头痛39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治疗方法 1 取穴 头皮针穴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2 针法 常规消毒,取30号2寸毫针与头皮呈30°左右的,快速刺入皮下,沿皮进针,行进气法,即行紧按慢提9下后持针不动,可反复行5~7次,留针30min,快速出针,按压针孔。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相似文献   

9.
介绍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针刺四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急性腰扭伤是常见病、多发病。笔者根据不同受伤部位,选择有效穴位治疗,收到一定效果,现作以介绍。一、针剌人中穴法:患者正坐在靠背椅上,头稍后仰,医者站其背后,先对其鼻唇沟处常规消毒。同时用左手拇、食指从鼻唇沟的两侧捏起皮肉,右手持1.5寸毫针,对准人中穴,用捻转进针法速刺皮下,针尖向上呈15°夹角,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用泻法(逆时针旋转针体,角度要大,力量要强)。行针1—2分钟后,让患者作下蹲、站立4—5次,以及腰部俯、仰和转侧运动。一般治疗后疼痛立即消失。出针时不扪针孔。若疼痛不止,可在大椎穴揉按1—2分钟,消毒后针尖朝对侧颈部喉结方向,用捻转法速刺入2寸左右,用泻  相似文献   

10.
浅谈围刺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刺法又称围针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为目的的刺法。本法是古代“扬刺法”的发展。操作要领是:取1.5~2寸毫针,在病灶边缘皮区刺入,针尖呈15°角向病灶中心平刺0.5~1寸,针距相隔1.5~2 cm左右,病灶中心可刺入1~2针。对于病灶面积较大者,可采用双重围刺法。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发疱期)、股外侧皮神经炎、肱骨外上髁炎等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