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于2000-07/2002—03选择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及沂南县精神病医院住院的87例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173人为观察对象(患者组)。同期选择济南市、济宁市、沂南县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均与患者组相匹配的93名正常独生子女的父母186人为对照组。以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人口学方面内容。以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重度,5严重,评定标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在发放问卷时使用统一指导用语,将收集到的问卷当即核实。发现缺漏项,及时补正。主要观察患者组及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情况以及患者组与全国常模的比较。结果:发放问卷353份,收回合格问卷353份。有效率100%。①患者组及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独生子女父母,差异有显著性(t=2.75-5.71,P〈0.01)。并以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更为突出。②患者组父亲与正常组父亲。患者组母亲与正常组母亲症状自评量表比较:父亲间的对照。患者父亲相对突出的症状为偏执、恐怖、敌对、抑郁、焦虑,而躯体化、人际关系因子分与正常组父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亲间的比较。患者母亲相对突出的症状为抑郁、恐怖、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人际关系及偏执因子分与正常组母亲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患者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除人际关系因子分外,差异均有显著性(t=4.47—9.49,P〈0.001),其中以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敌对、精神病性更为突出。④患者组父亲与母亲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患者父亲偏执分较母亲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母亲的躯体化和抑郁因子分较父亲偏高[(1.83&;#177;0.56,1.65&;#177;0.40,t=2.44,P〈0.05);(1.98&;#177;0.51,1.81&;#177;0.54,t=2.10,〈0.05)]。父亲的偏执因子分高于母亲(1.81&;#177;0.59,1.62&;#177;0.58,t=2.13,P〈0.05)。结论: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病给其父母心理上造成的压力,带来许多心理卫生问题。独生子女患者父母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独生子女的父母及全国常模,且差异有显著性。其中以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63例住院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患者父母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常模差,其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偏执、敌对、恐怖和躯体化7项因子分与常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患者母亲抑郁、焦虑、躯体化3项因子分均明显高于父亲,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对独生子女精神病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父母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担心影响孩子前途、家庭成员间关系不和睦及文化程度偏低者其心理应激反应最明显。提示:医护人员须高度重视这一群体,开展精神卫生方面的公共教育和宣传,依据患者父母的具体情况,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应付方式问卷对180名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SCL-90各因子分值均高于国内常模(P<0.0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为成熟应付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情绪稳定性、文化程度为不成熟应付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成熟应付方式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P <0.05,P<0.01),不成熟应付方式与SCL-90各因子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应付方式与个性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应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指导,主动担当照顾患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心理门诊首次咨询者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养育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30名独生子女首次咨询者进行测试。结果独生子女首次咨询者的SCL-90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父母养育方式因子分:父母温暖理解(FF1、MF1)、父亲过度保护(FF6)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1),父母严厉惩罚(FF2、MF4)、过度干涉(FF3、MF2)、拒绝否认(FF5、MF3)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不同性别独生子女首次咨询者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均分、总均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敌对因子均分女性高于男性(P<0.05)。不同性别独生子女首次咨询者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首次咨询者心理健康及父母养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咨询者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对独生子女精神病患父母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患父母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担心影响孩子前途、家庭成员间关系不和睦及化程度偏低其心理应激反应最明显。提示:医护人员须高度重视这一群体,开展精神卫生方面的公共教育和宣传,依据患父母的具体情况,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n=1388)比较,结果表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SCL-90的因子分在躯体、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方面显著高于常模,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存在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该病治疗较困难,预后差.患病后对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很大,而患者父母的心理状况水平又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精神康复.研究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状况,提高其心理应激水平是很有必要的.鉴此对 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相似文献   

9.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前精神分裂症患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该病治疗较困难,预后差。患病后对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很大,而患父母的心理状况水平又将直接影响患的精神康复。研究儿童精神分裂症患父母的心理状况,提高其心理应激水平是很有必要的。鉴此对36例精神分裂症患的父母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该病治疗较困难,预后差。患病后对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很大,而患者父母的心理状况水平又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精神康复。研究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状况,提高其心理应激水平是很有必要的。鉴此对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相似文献   

11.
唇腭裂是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由于其常造成容貌缺陷及生理功能障碍,使患儿及父母经受着各种不同的精神心理压力.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唇腭裂治疗正由单纯的外科手术治疗转换为包括颌面外科、口腔正畸科、耳鼻喉科、语音病理科、精神心理科等多个部门专业人员密切合作的"序列性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儿童精神分裂症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康复教育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济宁市精神病院精神分裂症儿童患者的父母108例,按入院顺序分层随机法分研究组(n=58)、对照组(n=50),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于患儿入院1周时、出院前1周对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对研究组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教育,共10周,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入院1周时两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敌对因子方面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康复教育后研究组SCL-90各因子评分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儿发病时对其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程度较重,系统的康复教育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是改善患儿父母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够提高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心理状况,实施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对89例自闭症儿童父母进行测评。并对这些父母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对健康教育前的测评结果分别同国内常模、健康教育后比较。结果在健康教育实施前,自闭症儿童父母SCL-90、SAS、SDS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闭症儿童父母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及时开展健康教育能改善其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4.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健康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即矛盾心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护患交流中鼓励和劝导患者把自己的痛苦心理及压抑情绪喧泄出来,然后护患共同讨论、分析,以协助患者建立自知力,认识自身的社会存在价值,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杜绝意外行为的发生。同时,重视对家属及社会相关人群的健康指导,反复讲解遵医嘱服药的必要性,向患者周围人群传授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呼吁多给患者以关心和理解,为其恢复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促进其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自知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用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在忠蕾入组时和住院4周、8周和12周时进行评定。结果: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经过治疗和护理后,PANSS总分评定,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住院4周、8周和12周时,患者的病情比治疗前都有明显的改善,但是不同时期研究组的改善比对照组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12周时IT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自知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自知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对弱视患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珍 《护理研究》2007,21(12):1086-1087
[目的]了解弱视患儿家属接受健康教育。[方法]对56例弱视患儿家属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心理指导、治疗方案、定期复诊、饮食卫生等。[结果]弱视患儿家属全面掌握弱视知识,患儿能够积极配合完成治疗。[结论]对弱视患儿家属实施规范的健康教育能保证患儿积极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定期复诊,从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identifies strategies for accessing reliable child health resources. A number of methods are reviewed, including how to evaluate Web sites for quality using the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 evaluation criteria, how to identify trustworthy Web sites accredited by Health On the Net Foundation Code of Conduct, and the use of portals to access prescreened Web sites by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 Pediatric nurses can use one or all of these strategies to develop a list of reliable Web sites as a supplement to patient and family teaching.  相似文献   

18.
Family influences on child health statu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ncern about the effect of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n child health status, as measured by comprehensive screening examination, prompted this study. Family routines and home environment for 110 children enrolled in a Head Start program reveal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a summative variable from child health data recorded on school record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higher levels of family routines and more stimulating home environment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hild health status. Knowledge about these important family influences can assist health care providers to better define family risk factors and ai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improved family life, especially among low socioeconomic famil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