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是发生在云南部份山区和半山区,以“突然发病,突然死亡”、“家庭聚集”、“夏秋季发病”等为主要特点的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心脏病理改变表现为四种类型,第一类局灶性心肌坏死和间质炎,伴有心脏发育异常,如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右室流出道异常肌束;第二类缺血性心脏病伴坏死或陈旧瘢痕、左室壁多灶性坏死;第三类心肌散发的小灶状坏死及程度不等的问质炎;第四类未见明显病理学阳性发现。云南不明原因猝死与病毒感染、低硒的生态环境、降水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是云南省前较为严重地方性公共卫生问题,其病因不明,无有效防治措施,现就该病临床、流行病学、病因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方性不明原因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斌  石武祥  杨林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065-3066,3069
〈正〉云南地方性不明原因猝死,在过出曾被称为云南地方性暴发性心肌炎或云南暴发性病毒心肌炎或云南暴发性心肌炎或云南地方性猝死。它是仅仅流行于云南省部分贫困山区或半山  相似文献   

4.
[日的]了解云南省不明原因猝死病区人群的一般健康情况,探讨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获取研究对象,应用<居民家庭生活状况调查表>、 <居民个人生活习惯及疾病状况调查表>和进行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现况调查. [结果]猝死病区居民生命质量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等领域得分均低于非病区居民(P值均<0.05~0.01).居民的文化程度及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结论]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可能与人群生命质量状况相关.较差的家庭经济状况,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因素是影响猝死病区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衡  石武祥  陈艳兰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067-3069
云南地方性不明原因猝死是一种缺乏典型临床症状,以女性、青壮年发病为主,以突然发病和突然死亡为特点的一种新的、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心源性疾病。它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和季节性。发病呈一定的周期性。近几年来.随着该病的发生频率和流行强度日趋增强和发病范围的日益扩大.其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安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现已成为严重的地方性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6.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时空分布特征,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方法使用1975—2008年回顾性调查和监测报告的375例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描述其时间分布特征;制作猝死自然村空间分布图、采用一阶邻近系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来分析病例的空间分布特征;用K-均值聚类方法将发生猝死的自然村聚成几类发病区域,分析不同区域的时间分布特征。结果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分布在97个自然村;猝死自然村分布在云南省中部和西北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聚集性特征(一阶最邻近系数为0.489,P〈0.001);97.0%的猝死发生于6~9月,猝死日期中位数为7月22日,在7月和8月各出现一个高峰;按空间位置可将猝死自然村聚为4类病区,用A、B、C、D表示,以鹤庆和宁蒗为代表的B类病区发病日期中位数为7月30日,比其他病区发病日期中位数7月19日迟11天。结论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具有时间特异性和空间特异性,主要在6~9月份集中发生在云南省中部和西北部区域的山区和半山区,不同区域发病时间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时空分布特征,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方法使用1975-2008年回顾性调查和监测报告的375例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描述其时间分布特征;制作猝死自然村空间分布图、采用一阶邻近系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来分析病例的空间分布特征;用K-均值聚类方法将发生猝死的自然村聚成几类发病区域,分析不同区域的时间分布特征。结果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分布在97个自然村;猝死自然村分布在云南省中部和西北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聚集性特征(一阶最邻近系数为0.489,P<0.001);97.0%的猝死发生于6~9月,猝死日期中位数为7月22日,在7月和8月各出现一个高峰;按空间位置可将猝死自然村聚为4类病区,用A、B、C、D表示,以鹤庆和宁蒗为代表的B类病区发病日期中位数为7月30日,比其他病区发病日期中位数7月19日迟11天。结论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具有时间特异性和空间特异性,主要在6~9月份集中发生在云南省中部和西北部区域的山区和半山区,不同区域发病时间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分析云南不明原因猝死两类村庄聚集性猝死病例的临床表现,为病因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和整理1975~2008年316例云南不明原因聚集性猝死病例临床资料,将发病村庄分为一次性发病村(仅发生1起聚集性猝死)和反复性发病村(发生2起及以上聚集性猝死)两类村庄,比较两类村庄病例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 177例反复性发病村猝死病例的急性病程中位数为0.08 h,短于139例一次性发病村猝死病例的0.33 h(Z=-2.0,P=0.042);前驱期19.4%的一次发病村猝死病例有临床表现,高于反复性发病村猝死病例的10.1%(x2=5.5,P=0.019),其腹痛(29.6%)和腹泻(14.8%)比例较高(P< 0.05);发病期一次性发病村猝死病例的烦躁(8.1%)、双肺湿啰音(4.5%))和紫绀(16.2%)比例高(P<0.05),反复性发病村猝死病例的头痛(21.1%)、四肢麻木(16.9%)比较高(P<0.05).结论 两类发病村的聚集性猝死病例急病程、前驱期和发病期临床表现不全相同,提示监测报告病例可能包含有其他疾病实体或内外因不同致病机制造成的猝死.  相似文献   

9.
张正飞  张福新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2):4359-4360
2007年6月14日22时丽江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宁蒗县西川乡石门坎行政村同一家庭3名村民发生不明原因死亡,同时还有数名村民出现临床症状.卫生局应急办接到报告后,即派专家组前往调查,结合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住院病人和家属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专家组判定为"云南不明原因猝死".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区人群生命质量状况,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获取调查对象,应用《居民家庭生活状况调查表》、《居民个人情况调查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评定简表》进行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现况调查.结果 生命质量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与对照组相比,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区人群生命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领域得分均较低,回归系数β分别为-0.233、-0.672、-0.334、-2.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Jp<0.05).居民中较低文化、患有慢性病、过去1年有过住院、人均总收入较低人群的生命质量各个领域得分均较低(均有P<0.05).结论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病区人群生命质量状况与该病相关.此外,较低的文化程度、患有慢性病和过去1年有过住院及较差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是影响病区人群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人的地方性硒中毒和环境及人体硒水平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人的硒缺乏和中毒症状在国外均无肯定证据,本文对两种疾病在我国同时发生的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进行了描述。恩施为我国最早发现的有肯定证据的高硒地区,该地区石煤中硒含量最高值超过80,000ppm,为世界所罕见。煤中的硒通过风化及生物活动而聚积于土壤中,由于以往农村单调的膳食和自产自给的食物习惯,土壤中过多或过少的硒均可通过食物而影响到人体。恩施县于1961—1964年时发生中毒大流行,其促成原因主要为天旱谷物欠收,居民多食含硒量高的食品所致。此外,由于自然灾害居民营养状况较差,增加了对硒的毒性的敏感性。人的主要中毒症状是脱发及脱甲,部分病人出现神经症状和皮肤损害。牲畜经常发生硷毒病(Alkali Disease),某些植物亦遭受损害。比较中毒及缺乏地区蔬菜、粮及发、血、尿中硒的含量,相差常在千倍以上,本文还讨论了用发、血及尿硒浓度作为缺乏及中毒指标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克山病病区与非病区人群饮食硒含量和机体硒状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正>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预防药物。根据我室1962年提出的克山病水土缺乏病因设想,于1964年开始了缺硒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经过我室和有关单位的试点和验证,已证明应用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发病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铬对克山病病区粮致心肌损伤的保护机理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有章  边建朝 《营养学报》1998,20(2):188-192
方法:采用克山病病区粮分别加Cr3+、加Se喂养大鼠,以荧光偏振法测定心肌细胞线粒体膜流动性,低温顺磁共振技术直接测定心、肝自由基含量,同时观察GSH-Px及SOD活性变化。结果:在缺Se状态下膜流动性降低,心、肝自由基水平升高,GSH-Px及SOD活性降低,加Cr3+或加Se喂养的大鼠膜流动性明显改善,自由基水平显著降低,GSH-Px及SOD活性亦有改善。结论:增强抗氧化功能可能是Cr3+抗心肌损伤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心脏性猝死(SCD)与心率变异性(HRV)、窦性心率振荡(HRT)、QT离散度(QTcd)、心室晚电位(VLP)的相关性,给于极化液,美托洛尔治疗,观察其对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与SCD的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300例,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心率变异性(HRV),窦性心率振荡(HRT)参数,振荡起始(TO)和振荡斜率(TS),心电图测量校正QT离散度(QTcd),多信息心电检测心室晚电位(VLP),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HRT与HRV、LVEF、QTcd、VLP等进行比较分析及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结果①冠心病心绞痛患者HRV指标昼夜变化比较,对照组HRV表现出昼夜节律性变化,夜晚较白昼夜高,觉醒前达峰值,醒后迅速下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HRV昼夜规律被破坏,表现为昼夜变化消失。以冠心病组(UA)145例更为明显(p<0.01)。②发生SCD 21例,HRV分析值均明显下降(p<0.01),HRT减低、QTcd延长、VLP阳性率增高(p<0.01),同时心率明显增快(p<0.01)。③GIK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后心率变异频域指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不稳定性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死亡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p<0.01)。结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发生SCD的高危人群,HRV、HRT、QTcd、VLP是的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及病死率的预测的良好指标。极化液、美托洛尔能阻断交感活性对心脏的不良作用,纠正冠心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失衡,有效地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从而减少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贫铀武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贫铀的化学特性、衰变规律和迁移方式。依据国内外有关贫铀的实验数据、流行病学研究、动物毒理学试验和人体临床观察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 ,综述了贫铀武器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结合当前研究中的不确定因素 ,提出了今后进行有关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深圳外来移民发生猝死的特点,探索内在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方法以发病24小时内死亡为猝死时间标准,统计我院2005~2009年5年中猝死病例,其中属于深圳外来移民的有276例,对猝死发生原因、诊断等进行分析。结果 276例猝死占同期我院死亡总数的19.8%,其中以50~60岁年龄段猝死率最高,占猝死的33.7%,其次为40~50岁年龄段,占28.6%,平均年龄48.7岁,猝死原因以脑卒中和心脏病最多见,两者共占猝死的72.1%,深圳外来移民移居深圳后第一年内猝死发生率最高。结论深圳外来移民猝死原因以脑卒中和心脏病最多见,移居后近期猝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远期,是深圳特有的现象,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7.
人-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目的:查明人-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征的流行范围,感染来源及途径,流行特征以及控制效果评价。方法:制订统一诊断标准对所有病例进行诊断,制订个案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分析,采集病人的早期血液及脑脊液进行病原分离,对所有病例均进行系统地临床体检与观察,对死亡病例进行尸解。结果:在1998年7月20日至8月8日,在苏中部份地区共发生16例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9例链球菌脑膜炎综合征,死亡人数分别为13例和1例,病例分布特点为相对局限,高度散发,主要感染有屠宰或直接接触病,死猪的男性人群,病例之间没有明显的接触史,没有二代病例发生,病例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潜伏期短,只有1-2天,病理改变为多器官,多脏器损伤,出血,DIC和全身血液不凝固等,经采以禁宰病,死猪等综合性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结论:本起疫情为人-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征,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即中毒性休克型和脑膜炎型,感染来源为直接接触病,死猪,在人间没有传染性,禁宰病,死猪为有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一次性调查和现时寿命表方法,研究输精管结扎与未结扎人群的死亡和寿命。结果表明:25岁以后的两类人群年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74%及13.61%。结扎人群寿命表生存人数高、60岁前死亡人数及死亡概率低,期望寿命25和60相差12.99岁及11.90岁。全人群与未结扎人群平均期望寿命0相差1.07岁(ChiangC.L.法)。说明结扎人群健康明显优于未结扎者。另外,研究也表明结扎人群死亡人数及死亡概率在60~64岁组超过了未扎人群,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儿意外窒息死亡的影响因素,寻求降低婴儿死亡率的有效对策。方法:以填写调查表、查阅出生登记、个别访谈形式调查成都市19个区(市)县1996年至1997年死于意外窒息的婴儿70例及对照组婴儿70例。结果:女性婴儿、早产儿、喂奶技巧差、未接受医疗保健人员指导等为窒息死亡婴儿的主要死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加强孕产期保健和科学育儿健康教育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