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广义的郁病主要是《内经》所发五运六气皆可致郁,狭义的郁证指七情所致的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导致的一类病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历代医家对郁证病理阐述及论治较为详尽,但从表论治郁证较为少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探讨了郁证从表论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喜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主要见于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1]。《丹溪心法·六郁》载:"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生活压力增大,郁证发病人群越来越广泛,寻找治疗郁证的有效治疗方法成  相似文献   

3.
褚蔚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8):354-355
郁者 ,郁而不散 ,滞而不通之义。郁证是由于七情所伤致五脏气机失和 ,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形成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安 ,胸胁胀痛 ,或易怒善哭 ,或太息嗳气 ,腹满纳呆等症状。笔者认为郁证的辨证应当全面 ,首先辨心、肝、脾、肺、肾五脏病位 ,然后辨气、血、痰、火、瘀及虚、实病性 ,两者相结合。1 辨病位《内经》把人体内出现的一切积聚、失畅现象概谓之“郁”。肝主升发 ,肺主宣发肃降 ,脾气主升 ,心火下降 ,肾精上承 ,五脏气机运行通畅调达 ,则不会有郁证的生成。若情志内伤 ,五脏气机紊乱 ,功能失和 ,则郁证随之…  相似文献   

4.
郁证病名首见于明代《医学正传》,其主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临床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善哭易怒、心疑恐惧咽中如有异物等表现为特征的类病证,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情志三郁证治》载:“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悲则气消,忧则气沉,必伤脾肺”。所以脾脏在郁证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从脾论治郁证当可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致的以心情抑郁、胸部满闷、情绪异常、咽中异物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曰:“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郁证可见于中风、孕产期及强刺激后。我们在饮食、针刺等中医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辨证施  相似文献   

6.
张景岳七情致病学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家张景岳 ,博学多闻 ,精研《内经》,阐发经旨 ,结合临证 ,撰有《类经》、《景岳全书》等 ,其中对七情致病理论论述颇多 ,现撷其精华 ,浅述如下。1 心主情志 ,郁分 3类七情者 ,喜、怒、忧、思、悲、惊、恐。张景岳认为“凡情志之属 ,惟心所统。”七情为病 ,发为郁证。郁者 ,滞而不通也 ,指的是气行不畅。“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郁 ,指的是在病变过程中存在气机郁滞的病理机制 ,即“因病而郁”。狭义之郁 ,主要指情志抑郁所引起的证候 ,多见于郁怒伤肝 ,肝气不舒所致的肝气郁结证 ,即所谓“因郁而病”。前人有六郁之说 ,即气郁…  相似文献   

7.
<正> 郁证,是由于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的病证。郁证的形成,《证治汇补》提出“……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雪之侵淫,或酒食之积聚,而为留饮湿郁之候”。可见郁证有因外邪侵袭导致脏腑气机不通而成郁者,亦有因情志不遂、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所伤,导致阴阳气血失调而致郁者。从疾病形成的原因来看,郁证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如《医经溯洄集·五郁论》所说:“凡病之起也,多  相似文献   

8.
郁证是发病范围较广的一种病证,《内经》有五郁之治,丹溪倡六郁之说,明·张景岳有“情志之郁”之论述,阐发“五气之郁是因病而郁,情志之郁是因郁而病”的观点,并分怒郁、思郁、忧郁三证论治。《类证治裁》亦有“病发心脾不得隐曲,思想无穷,  相似文献   

9.
随着郁证患者日益增多,中医需要进一步思考治疗策略。认为应以疏肝理气解郁、养心安神定志为主要治法,面对郁证患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辨证论治不可机械教条而应圆机活法。怪异症状是郁证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在前人怪症从痰论治、从瘀论治的基础上,提出“怪症从郁论治”的观点;对于病郁同存者,强调病郁同治,同时结合心理情志疗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提升,抑郁、焦虑等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此类疾病属于中医“郁证”范畴。广义郁证范围较广,包括五脏之郁与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等,狭义郁证主要指由于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症状。王新志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对狭义郁证有较深刻的认识,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本病“六化、九的、十二状”的症状规律,认为基本病机为肝郁气滞,涉及脾、心、肾三脏,并将疾病过程分为肝期、肝脾期、心肝期、肝肾期4期,概括了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1.
<正> 郁者,郁滞而不通。郁证多由七情所伤,情志佛郁,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阴阳气血紊乱为病。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癔病及更年期综合征等病。其证参差不一,错综复杂。郑守谦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若不细心详辨,推究病本,多易贻误病机,以致轻者耽误时日,重则变证倍出。兹谈谈笔者临证中对郁证辨治的一点体会。郁证成因,总不离乎七情损及气机。《灵枢·口问篇》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气机之升降出入为脏腑功能的概括,如肝之升发,肺之肃降,脾气之升,心火下  相似文献   

12.
柴丽  徐航 《国医论坛》2010,25(5):5-5
<正>郁证,古谓之"郁",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均属广义之郁证,正如  相似文献   

13.
郁证发微(二十七)——郁证痞满论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郁证性痞满的病脉证治。郁证性痞满主要是指由情志因素触发或加重的胃痞与腹胀;其病机是“无邪无滞无形”之气郁,也可以是气机郁滞继发引起的食滞、痰阻、瘀血及气血亏虚;其临床表现除脾胃病症状外,也可以伴其他广泛多样的症状;其形态既可以是单纯郁证,也可以是病郁同存;其治疗既可以从郁论治,也可以病郁同治。从郁论治的原则主要包括疏肝理气消痞、运脾祛湿、化痰导滞等。鉴别痞满是否属于郁证,当参考实验室检查。郁证性痞满相当于由精神心理因素参与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胀、吞气症、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等功能性胃肠病,以及部分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等精神障碍性疾病。郁证性痞满的诊治理论与实践已得到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郁证乃郁而不散,滞而不通之意。为临床各科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渐致五脏气机不和所引起。临床表现为气机郁滞证,有气郁、血郁、痰郁、湿郁、食郁、热郁,谓之六郁。与现代医学神经官能症中的神经衰弱、焦虑症及更年期综合征等颇为  相似文献   

15.
郁证为情志不畅、气机;郎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乃临床常见病。虽中医典籍论治颇多,但临床辨治颇费思量。《医方论》云:“凡郁证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基于这一理论观点,笔者近几年治疗郁证,以疏畅气机为总治则,按初郁气结、郁久化热及郁伤心脾三证型辨证及结合心理治疗,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郁证琐谈     
<正> 郁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其表现: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疼,或多怒欲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症状。“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此。狭义的郁,是指以情志不舒为病因,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如《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相似文献   

17.
自拟疏肝解郁汤治疗郁证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是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郁证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称“郁冒”。郁证以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为主症,每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临床多见于神经官能症、癔病等,更年期综合征、狂躁抑郁症及老年性抑郁症等亦具有该病特点。临床表现为心情  相似文献   

18.
郁证,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症状。其病因病机是因七情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不宁、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临证治疗朱丹溪有“六郁”之说,张景岳又有“因  相似文献   

19.
郑树王圭先生系吴中名医,所著《七松岩集》共58篇。书中采用问答形式阐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及治疗大法,其理论上究《内》、《难》诸经,下及历代各家精华,且立论渊博而又平实切用。其中尤以对郁证的论述,更为完备。本文仅对郑氏对郁证的辨证及治疗特色,简析于后。1.强调七情为本,六郁为标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故郑氏云:“郁者,气郁也”。并指出“抑郁而不能通达宣阳……遏其启发之新机”是本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郁证之因,多由于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之所伤,致营卫不调,三焦不通,气机失常所引起。这是造成…  相似文献   

20.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所谓“郁”者,乃滞而不通之意。《丹溪心法·六郁》中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寿世保元·郁证》中亦指出:“夫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六郁之病见矣”。本病在临床上颇为多见。自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