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世权 《中医杂志》2006,47(11):872-872
答: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创立的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誉称为“经方”。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用经方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有是证用是药”,追求“汤证相应”的契合关系,即张仲景所云:“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今人应用经方,必须熟悉张仲景的这种思维方法,掌握经方应用的辨证要点,才能提高疗效。抓住该方的主症:每一个经方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适应范围,经方与适应范围的结合则称之为汤证,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每一个汤证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证候群,其中又有“主症”…  相似文献   

2.
杨世权 《中医杂志》2007,48(4):375-376
答: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创立的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誉称为经方。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用经方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有是证用是药”,追求“汤证相应”的契合关系,即:“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今人应用经方,必须熟悉这种思维方法,掌握经方应用的辨证要点,才能在临床上提高疗效。1抓住该方的主症:每一个经方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适应范围,经方与适应范围的结合则称之为汤证,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每一个汤证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证候群,其中又有“主症”、“次症”、“或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民国关外医家胡万魁《古方今病》中记录的用多首经方治疗各科疾患的百余则医案进行分析提炼,故初步整理总结了其运用经方的经验,以期促进张仲景医学理论的完备及各地域医术争鸣,并帮助医者加深对经方的理解认识,对于指导临床中医师除知方证对应外,开拓眼界,用其他辨证思维使用经方论治病症亦应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方内所用方剂,又称经方。运用经方治病,只要着眼细微,方证对应,辨证准确,立法得当,有是证则用是方,  相似文献   

5.
程科  夏清华  唐勇  姜杰 《陕西中医》2007,28(2):191-192
目的:分析岳美中教授临证思维。方法:整理归纳分析岳美中教授临证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论:岳美中教授的临证思维特点,首崇张仲景,其辨证施治,莫不严从《伤寒论》之大法;将经方很好的运用于治疗急症及各种疑难杂症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同时,通过对李东垣脾胃思想的钻研,治顽疴痼疾,善从调理脾胃入手,并主张用药轻灵,长期守方;在收集古方方面,做到古方今用,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以"法象"思维认识和治疗疾病,《伤寒论》提出"随证治之",即属这种思维.这一思维明示了经方的治病方式方法,胡希恕率先明确称为辨证依据症状反应.症状反应,即指患病后出现的症状.经方的理论,即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病规律.经方的辨证施治,辨证依据症状反应,不同于医经、时方的经络脏腑、五行六气、体质、病因等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以方证对应为用药指征,强调主证的把握,证变方亦变,而不可拘泥于病名。笔者在经方运用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把握主证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现举临床验案二则,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8.
经方是指汉代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所记载的方剂。经方是相对于宋、元代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经方是"医方之祖",具有极高的临床疗效。经方具有"普、简、廉、效"的优点。经方短小精悍,药少力专,用当通神。临床四诊合参,仔细辨证,但凡符合经方之主证运用之,每获显效。古往今来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继承式使用经方是在学习、领会经方精神的基础上重复验证的方法。发挥式使用经方是在继承式使用经方的基础上化裁经方,扩大经方的使用范围,赋予经方新生命的一种方法,尤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经方不加减,固守一方而无变化,是不对的,要根据症状变化进行加减。关于这一点,张仲景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只要方证对应,就是一个好方,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就是看方证是否对应,辨方证是否准确。经方的方证相应说,实质也是强调辨证的整体观念,方必须与证相应,证以方名,方以证立,方随证转。临床上重视抓主证,但更要注重患者的整体状况予以辨证,有是证则用是药,无是证则去是药,不可顾此失彼、一叶障目。  相似文献   

10.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在临床广为应用,而经方的临床应用往往是复杂性辩证论治思维的最好体现,本文我们通过对小青龙汤病机、方药使用、药后变证的复杂性的论述,揭示经方应用中的用药特点,为临床提供解释经方,应用经方的新思路、新思维,将经方用药用治更多的病症。  相似文献   

11.
余翔 《新疆中医药》2012,30(4):144-146
经方是张仲景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其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用之得当,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颂。笔者运用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举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定量辨证思想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及汤证的系统分析与综合,说明《伤寒论》中定量辨证思想贯穿于伤寒辨治体系的各个方面:张仲景不仅对同一病性作了量的区分,而且对相反病性间进行了量的分析,同时还较好地把握了疾病从简单到复杂过程中量的概念。从定量辨证的角度看,“证”实质上是对疾病量变、或质变、或简单到复杂发展链条中一个个具体环节或要素的规定。如果说定性辨证是对疾病本质的一种抽象表达,那么定量辨证则揭示了疾病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辨证学只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才能使中医学辨证体系更趋完善和科学。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经方热的兴起,"方证相应"的辨证思维模式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此方面,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黄煌教授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黄煌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经方方证及药证的研究及传播,所编著的《中医十大类方》《药证与经方》《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等通过对仲景原文的挖掘,对名医使用经方经验及现代研究的整理,从方证、药证的角度对经方及经方中常用药的使用指征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是很多基层医生的临证宝典。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较多"一方二法"的运用,而在《金匮要略》中则更多的是运用了"一证二方"的施治。"一方二法"的证治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张仲景在治疗上不但做到了辨证型选方用药,而且针对同一病机证型的轻重、兼症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剂量或不同服法,以此来达到更精确有效的治疗。而在《金匮要略》杂病方面的"一证二方"运用,除了上述作用之外,我们认为,还体现了张仲景对水饮、痰气等邪气变动变易病理性质的证治特点的认识。学习张仲景这种灵活的辨证用方思想,能为我们的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聂惠民教授经过学识伤寒、讲授伤寒、创研伤寒、诊用伤寒、论写伤寒,而专攻仲景学术,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及其理、法、方、药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临床上她善于运用经方,灵活运用经方,尤其...  相似文献   

16.
摘要:岳美中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理论与临床造诣深厚。其临证思维特点,首崇张仲景,其辨证施治,莫不严从《伤寒论》之大法;将经方很好的运用于治疗急症及各种疑难杂症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反复研读岳老著述,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临床实践上均受益匪浅,在此就低热一病作一探讨,以启发大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5,4(1):31-33
学经方是为了掌握、运用经方的组方配伍思路、方法与用药要点,用经方是将张仲景治病的经验总结用来指导临床科学组方.在临床中欲提高治疗效果,必须从学经方固定性(即药与量组成的固定性)到用经方变化性(即随证变化而加减用药)转变,才能真正将学习有限的经方应用到无限的病证中去.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传承发展《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医经七家和经方十一家,并论广汤液,合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认为《伤寒论》中的方证辨证体系包括主方辨证、类方辨证、合方辨证、药证辨证、类证辨证和随证辨证(坏病、或然证、若然证)六类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从系统思维出发以促进对张仲景思维模式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20.
呕吐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总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呕吐的证治、方剂论述颇多,疗效显著.导师袁红霞教授临证运用经方,辨证治疗呕吐,屡获佳效,兹结合临证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