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岳全书》“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其论述提示我们:脾胃的病变是可以通过对五脏的调理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相似文献   

2.
脾胃之论,莫祥于东垣,其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周慎斋曰:“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明则无转运.”叶天上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说明脾胃健运依赖于阴阳相互作用及升降有序。在脾胃病治疗方面,张景岳不推遵东垣五脏有病,当治脾胃,而是认为:“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然牌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3.
小儿"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因此脾胃病的发生率较高,对脾胃病的治疗应本于脾而不限于脾.张景岳认为"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4.
补脾浅见     
脾为后天之本,故补脾在中医治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补脾者,临床虽以甘性温药为主,但重在属合其宜。正如明·张景岳所言:“脾胃有病,自宜治脾,然脾为土脏,灌溉四傍,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既以治脾  相似文献   

5.
正脾胃系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中医学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中讲到"百病皆由脾胃而生";《金匮要略》也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张景岳曰:"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均说明调理脾胃是中医防治疾病的关键环节。脾胃与五脏关系密切,脾胃调则五脏调,因此脾胃系统一旦出现了结构或功能的紊乱,必将影响到其他各系统的脏器功能,故防治疾病可从脾胃论治。目前西医治疗多应用抑酸、黏膜保护、促进胃肠动力等药物进行治疗,并采用饮食、运动疗法,来恢复紊乱的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6.
石志乔 《山西中医》1996,12(2):22-23
慢性炎症治宗脾胃验案4则江苏省淮阴市泗阳卫生职工中专(223700)石志乔关键词慢性炎症,调理脾胃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极言调理脾胃之重要。笔者受其影响,调理脾胃以治多种脏器的慢性炎症,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神农本草经》不仅重视五脏与药物气味的关系,而且强调五脏的重要性。《本经》认为五脏病证有虚实之分,治当辨证病属何脏,何因所起。针对致病邪气的不同,分别主以不同药物。书中相关条目下明言能治"五脏"或"五内"有关病证的药物体现了《本经》的用药特点,即重视中土脾胃,用药必从脾胃上着手以补中土、祛邪气。  相似文献   

8.
蔡萍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252-1253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元气之根本,调理脾胃,既可治好脾胃病,更为重要的能治好各种脾胃以外的疾病,所以有“久病不愈,治脾以安五脏”的说法。通过5则病案的分析对此理论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柴瑞震 《中医药学刊》2008,26(2):254-257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刘亚光 《中医研究》1993,6(4):27-28
中者,脾胃,建中,即建立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水,气血生化之源,是气机升降,阴阳协调的枢纽。以仲景小建中汤为代表的建中法,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益阴和阳,调和营卫之功,可使脾胃之气健复。因此,建中对于脾胃阴阳气血的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脾胃与五脏六附四肢百骸在生理病理上却密切相关,故不少疾病常可从建中入手而获效,此即“治脾胃而安五脏”之谓。从广义来说,仲景之大建中汤及理中汤等亦具建中之意,然其立法与此有别,本文不拟涉及。兹就建中法的临床应用,试举数则如下。建中达邪  相似文献   

12.
从小建中汤看张仲景的脾胃观张利沙包头市土右旗中蒙医院(014100)张仲景书中有三处提到小建中汤.下面是体人从小建中汤之主治、方义中体会到的仲景脾胃观.1.上能生万物,五脏俱病当于中洲求牌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乃气血生化之源。大沦所叙述五脏俱病之证,如...  相似文献   

13.
脾胃学说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地位极其重要。笔者遵循《内经》与李东垣学说,临证时从“内伤脾胃百病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着眼,治疗据“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以调五脏”,在临床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人体五脏皆禀气于胃,脾主灌溉四旁。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因治脾胃能使饮食正常,以安五脏。五脏若安,形体自壮。人非精血则无立形体之基;无水谷则无形体之壮。先天精血由命门所主,后天水谷由脾胃所主;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51-252
总结曹泽伟教授从脾胃入手治疗五脏的经验。曹老师认为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理脾胃在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并举例论证治五脏者应先安脾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国医大师刘祖贻辨治杂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刘老认为,人体五脏调和,以中焦脾胃为本,而杂病多生于脾胃,调脾胃可安五脏,故提出杂病调中思想,并结合案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名老中医沈炎南是广州中医学院中医文献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从事中医事业四十余年,积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运用《内经》及李东垣有关调补脾胃的理论,以调治五脏疾病,对久病痼疾,每收良效。现谨就沈老“补土”方面的经验略述如下: 一、脾胃为“中土”的意义《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沈老从这段经文出发,认为脾胃位于五脏之中央,是五脏之气出入升降必经之地,故脾胃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象土,  相似文献   

18.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赖脾胃以养。因此即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张仲景秉承《内经》之旨,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重视人体阳气、顾护脾胃的疾病发生观。文章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分别从肝、心、肺、肾病阐述了张仲景在内伤杂病的证治中注重顾护脾,从脾胃论治五脏病证、处方用药的特色,对提升临证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脾胃病证有虚有实,脾病以虚证为多,胃病以实证为常见,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因脾胃的生理机能与各脏腑之间,存在着互相生化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脾胃发生病变,常常影响其余脏腑。相反,其它脏腑的功能障碍也能引起脾胃功能的失调。张景岳说:“治脾胃,可以安五脏”。人体健康与否,关系到脾胃的强弱,若生化之源生机旺盛,五脏六腑则安。如周慎斋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万无一  相似文献   

20.
将蔡淦教授对东垣脾胃学说的认识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即阐阴火元气,崇《脾胃论》首方;重气机升降,治法有机揉合;论制方用药,总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治脾胃安五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