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syndrome, APS)合并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本例APS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情况加以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结果 APS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血栓形成,可发生在全身任何组织器官,其中动脉血栓以脑动脉血栓形成较多见。该患者以急性脑梗死起病,脑血管造影见大脑中动脉及后动脉血栓形成,结合2次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y, ACA)(间隔9个月)阳性及既往3次流产史,符合APS的诊断标准。结论 脑梗死是APS 的常见表现,尤其对于年轻女性发生脑梗死且合并不明原因流产时应考虑该病的可能性,应及时行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antibody, APL)检测,确诊后可给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激素等治疗。  相似文献   

2.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以反复动脉、静脉血栓形成,病态妊娠,伴或不伴血小板减少,以及抗磷脂抗体(ACL)持续强阳性为主要特征.本文分析了经我科诊治的4例由抗磷脂综合征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3.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神经系统损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APS)又称Hughes综合征.是一种以反复发生的血栓形成事件和流产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血清中抗磷脂抗体存在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与脑卒中的关系,为临床对脑卒中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78例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水平。结果:①脑梗死患者ACA的阳性率(31·6%)明显高于脑出血患者的ACA阳性率(9·38%)(P<0·001);②年龄<30岁和年龄≥30且≤50岁的脑出血、脑梗死患者AC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50岁以上的脑出血、脑梗死患者ACA阳性率。结论:①在脑卒中患者中,ACA对脑梗死的发生比对脑出血的发生更为密切;②ACA与青、中年的脑卒中患者关系密切,及早进行ACA检测将有助于脑卒中的预防和诊治。  相似文献   

5.
抗心磷脂抗体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抗心磷脂抗体(ACA)与脑血管病的关系,为脑卒中的预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91例脑梗死(CI)、42例脑出血(CH)患者及30例健康者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ACA)进行检测。结果CI及CH组ACA总阳性率、IgG型AC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CA阳性卒中容易复发,病灶常为多个。ACA在脑卒中发病一周内阳性率最高,且抗体分型以IgG型为主。结论ACA是CI及CH的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临床对Sneddon综合征(Sneddon’s syndrome,SS)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合并脾肿大和淋巴结肿大的SS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复习,重点探讨S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可能的发生机制。结果 :1例SS患者以反复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为首发表现,随后出现皮肤网状青斑,并伴有右耳听力下降、轻度认知功能下降、头痛等症状;抗磷脂抗体阴性,影像学提示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皮肤活检未见典型的病理学变化。给予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SS合并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罕见,其机制不明,可能与某种攻击网状内皮系统的抗体有关,这种抗体不同于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A),且目前的实验室检查手段无法进行检测。当SS症状不典型或为非特异症状时,易被误诊或漏诊。随着反复的脑卒中发作,患者发生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及血管性痴呆的可能性增加。因此,SS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以便尽早做出正确诊断,并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7.
正青年卒中,主要是指45岁以下成人发生的卒中,占全部卒中的13. 44%,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其中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被认为是青年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1,2]。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APS)也被称为抗磷脂-血栓形成综合征,是一种非器官特异性的抗磷脂抗体(APL)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PS多见于女性,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自发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等症状[3,4]。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神经影像和皮肤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诊断为APS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影像和皮肤病理资料。结果慢性起病3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头痛、记忆力下降为主;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示病灶分布于大脑皮质下白质及侧脑室旁白质,呈脑梗死或脱髓鞘改变,颅内中等血管狭窄、小血管闭塞或继发扩张;皮肤活检病理检查:光镜示真皮内小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电镜示上皮组织下小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结论 APS以反复头痛或脑梗死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以多灶性、不对称性、脑白质缺血或脱髓鞘信号改变为特点,皮肤病理检查以小血管狭窄或闭塞为特点。熟悉APS的临床、影像学与病理学特点有利于对其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ANCA、ACA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资料和方法脑卒中患者81例中,男54例、女27例,年龄38~74岁,平均59·9岁;其中脑梗死53例,脑出血28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同时期献血员100名作为对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心磷脂抗体(ACA)采用ELISA法测定。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显著水平设为0·05。2结果81例脑卒中患者中,血清ANCA阳性41例(50·6%),而对照组为2例(2·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ANCA阳性率为50·9%(27/53),脑出血组为50·0%(14/28),两组ANC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  相似文献   

10.
抗磷脂抗体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06年Wasserman实验应用于检测梅毒以来,血循环中与磷脂发生反应的抗体一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A)就被初步认识。随着APA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发现脑梗死患者抗磷脂抗体阳性率较高,本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1.抗磷脂抗体的产生APA是存在于血清中一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总称,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dantibody,ACA),狼疮抗凝物(1upusanticoagulant,LA),抗磷脂酰丝胺酸,抗磷脂酰肌醇,抗磷脂酸等抗体。其中以抗心磷脂抗体是最常见的,其表现形式包括IgG,IgA,Ig M。APA通过其识别的抗原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抗心磷磷抗体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抗心磷脂抗体(ACA)与脑血管病的关系,为脑卒中的预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91例脑梗死(CI)、42例脑出血(CH)患者及30例健康者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ACA)进行检测。结果:CI及CH组ACA总阳性率、IgG型AC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CA阳性卒中容易复发,病灶常为多个。ACA在脑卒中发病一周内阳性率最高,且抗体分型与IgG型为主。结论:ACA是CI及C  相似文献   

12.
抗心磷脂抗体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标志性抗体,与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与抗磷脂抗体阴性的脑梗死患者相比,抗磷脂抗体阳性相关的脑梗死患者以青年女性居多,梗死部位多为多灶性,更容易复发,而且血管内膜内的斑块多为低回声斑块。抗心磷脂抗体与血脂、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有一定相关性,并且抗心磷脂抗体滴度升高可能与患者自身免疫因素相关。在治疗上应以抗凝为主。  相似文献   

13.
细胞间粘附分子在发生脑动脉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用抗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抗体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动物模型发现可以大大减少脑梗死的面积 ,这些研究提示 ICAM- 1可能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使用双抗体夹心法 (EL ISA )测定急性脑梗死合并感染患者血清 ICAM- 1的变化及其规律并探讨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观察组为脑梗死合并感染患者 5 0例 ,男 2 6例 ,女 2 4例 ,平均年龄 6 7.3± 12 .2 4岁。单纯脑梗死组30例 ,均为单纯脑梗死患者 ,男 16例 ,女 14例 ,平均年龄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出现多重抗神经元抗体的临床特征及潜在意义。方法检索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至宣武医院住院治疗并诊断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癌性副肿瘤综合征""副肿瘤相关性周围神经病""边缘性脑炎"及"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者,筛选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神经元抗体均为阳性的患者。结果在134例符合诊断的患者中,6例存在多重抗神经元抗体,包括抗Amphiphysin抗体合并抗γ-氨基丁酸受体B型(GABA_BR)抗体阳性2例[其中1例抗Hu抗体及抗谷氨酸脱羧酶(GAD65)抗体亦呈阳性],以及抗SOX1抗体合并抗Titin抗体阳性、抗Yo抗体合并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阳性、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抗体合并抗LGI1抗体阳性和抗Hu抗体合并抗Ri抗体阳性各1例。6例患者临床表现均符合副肿瘤综合征,4例为周围神经病或肌肉接头病(其中2例合并边缘性脑炎,1例合并亚急性小脑变性),另2例单纯表现为边缘性脑炎;2例对免疫治疗有效;3例明确诊断癌症,分别为乳腺癌、胆管癌、小细胞肺癌。结论多重抗神经元抗体的存在,可导致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免疫治疗可能有效。存在某种抗神经元抗体的患者即使无相应神经综合征,该抗体亦对恶性肿瘤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抗磷脂综合征是由抗磷脂抗体引起的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动脉、静脉血栓,病理性妊娠、血小板减少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本文报道中年起病的以反复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要表现的抗磷脂综合征1例,分析该病的临床资料、神经影像等,讨论可能的机制,并就该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及抗磷脂抗体的特征进行简要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首发神经精神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1例以首发神经精神症状的SLE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结果首发精神异常7例(33.3%),偏瘫(脑梗死)6例(28.6%),全面性癫痫发作症状就诊的SLE患者4例(19.0%),急性意识障碍3例(14.3%),四肢弛缓性瘫痪1例(4.8%)。抗双链双螺旋脱氧核糖核酸(ds-DNA)抗体阳性16例(76.2%),抗Smith抗体(抗Sm抗体)阳性7例(33.3%),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抗体/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抗体(抗SSA/SSB抗体)阳性9例(42.9%),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r-RNP抗体)阳性10例(47.6%),抗磷脂抗体(APL)阳性7例(33.3%)。首发精神异常的SLE抗r-RNP抗体(85.7%)阳性率高于抗Sm抗体(28.6%)和APL(28.6%),均P0.05。结论 SLE常常以精神症状、神经症状、脑梗死、癫痫、急性意识障碍等发病,误诊为精神类、脑血管疾病等,进行抗核抗体、APL等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以发作性头痛及眩晕、行走困难、认知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1病例,探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例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治疗等情况结合文献复习加以分析。结果: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或脑缺血发作、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等中枢动、静脉缺血事件,也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等其他表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诊断至少要求有一种抗磷脂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分别2次(间隔12周以上)均为阳性。本例患者极可能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中枢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类型。一级预防以抗血小板为主,二级预防以抗凝为主。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抗磷脂抗体检测,同时检测3种抗磷脂抗体可提高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83例(83%),肢体活动受限81例(81%),吞咽困难36例(36%),意识障碍28例(28%),失语20例(20%)。头颅CT检查发现大面积脑梗死39例(39%),腔隙性脑梗死32例(32%),多发性脑梗死29例(29%)。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脑保护、改善循环及降低血糖治疗。40例基本痊愈,21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17例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为83%。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及肢体活动受限。CT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局部脑水肿,可见占位效应,并以大面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为主。  相似文献   

19.
抗心磷脂抗体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ACA)与脑卒中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脑梗死患者10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7例、脑供血不足患者41例、脑出血患者33例进行了ACA检测,并与10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且提示ACA中IgG型与临床密切相关。另外,归现ACA阳性与青壮年脑梗死关系更为密切,以多发性脑梗死更为多见。结论:ACA可作为脑梗死危险性增加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改进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8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二级预防药物的服药率.结果 在8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有632例,合并糖尿病者有220例,既合并有高血压又合并糖尿病者有177例.入选的899例患者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占91.9% (826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脑梗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用调脂药物者占77.2%(694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脑梗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2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服用降压药者占95.4%(603例);2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服用降糖药者(包括使用胰岛素)占84.5%(186例);177例既合并有高血压又合并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中均用药者占83.1%(147例).结论 住院期间脑梗死患者抗栓药物服用率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用药尚不令人满意,临床医生应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治疗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