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斌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4):3218-3219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红细胞沉降率的水平。方法:对4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红细胞沉降率的检测,并与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慢性重型肝炎组红细胞沉降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对红细胞沉降率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病毒性丁型肝炎的红细胞免疫 .[方法 ]应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实验、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试验的方法检测丁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的红细胞免疫 .[结果 ]10 4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丁型肝炎标志物总感染率为 2 5.0 0 % ,其中慢性肝炎、肝硬化时丁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率明显高于急性肝炎 ;慢性丁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3b受体花环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 ,且慢性丁型肝炎患者C3b受体花环率较慢性乙型肝炎组下降 .[结论 ]红细胞免疫参与丁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并且乙型肝炎病毒及丁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与临床症状的慢性化、恶性化有密切联系 .  相似文献   

3.
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5例肝病患者的红细胞参数,并与35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患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和红细胞比积(HCT)无明显变化(P>0.05),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RBC、HCT、Hb均不同程度下降(P<0.05~0.01);(2)所有肝病患者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增大(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仅慢性重症肝炎组患者有所增高(P<0.05),其他肝病组与对照组比较MCH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所有肝病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变化均不明显(P>0.05);(3)慢性肝炎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不明显(P>0.05),急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RDW均明显增高(P<0.05~0.01),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RDW逐渐增宽。结论红细胞参数RBC、Hb、HCT、RDW与MCV可以反映肝病患者的肝损害程度和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48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71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红细胞参数和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化患者以男性居多,酒精性肝硬化组患者尤为显著(9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发病的平均年龄比肝炎后肝硬化小,差异显著(P0.05)。与肝炎后肝硬化相比,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MCV、GGT、AST/ALT显著升高(P0.05),而Hb、RBC、TBIL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红细胞参数和肝功能指标检测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转化为肝硬化的过程与微循环的关系。方法 对 5 8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全血粘度降低 ,血浆粘度增高 ,血细胞压积降低 ,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血沉加快 ,反映红细胞变形能力的血沉方程k值显著升高。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微循环存在严重障碍。提示在肝硬化失代偿期适当地采用纠正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治疗方法 ,改善微循环 ,可能会收到缓解病情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常可引起一时性的血细胞生成异常,血细胞质与量发生改变。临床以白细胞总数(粒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减少为常见,严重时,导致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下降,直至全血细胞减少。而非造血的淋巴细胞和巨幼红细胞数则相对增加,甚至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而出现溶血性改变。肝炎后再障多发生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恢复期、且多在肝炎症状好转后发病。临床称之为肝炎再障贫血综合症。我院传染科近一年来收治二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例1:文某某,女,35岁,汉族,住院号:108712,患者因乏力、腹胀、恶心欲吐、低热尿黄赤、大便干燥多日,在当地医务所按“胃病”治疗两周余,病情无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戊型肝炎患者合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病情较重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探讨。方法对332例戊型肝炎患者进行分析,检测其G-6-PD活性、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分为戊型肝炎组和戊型肝炎合并G-6-PD缺陷组,对比两组病例的病情。结果戊型肝炎合并G-6-PD缺陷组病情明显重于戊型肝炎组。结论戊型肝炎合并G-6-PD缺陷组病情较重可能与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机体免疫对肝脏及G-6-PD缺陷的红细胞均有损伤,肝解毒功能下降,毒素聚集于体内造成红细胞进一步破坏,红细胞功能下降影响肝脏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血细胞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16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参数,按失代偿期、代偿期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RBC、HBG、HCT、PLT明显下降,MCV、MCH、RDW-CV、MPV、PDW明显增加.结论 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乔玉峰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57-57,59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因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62例肝病患者的禾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凝血因子,其中急性肝炎15例,慢性肝炎28例,肝硬化代偿期1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8例.以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且慢性肝炎血浆黏度也明显升高(P<0.01);肝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代偿期患者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失代偿期患者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明显降低(P<0.01).动态观察从急肝-慢活肝-肝硬化的各阶段随肝脏损害程度的加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5).结论 肝炎患者血液流变性、凝血因子异常是加重其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红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在乙肝所致肝硬化患者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将医院2014.06~2015.06间收治的89例乙肝所致肝硬化患者、63例慢性乙肝肝炎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纳为研究对象,检测三组红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并分析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在评估肝硬化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RBC、PLT及PCT水平在对照组、肝炎组及肝硬化组中呈依次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MCV、RDW、MPV及PDW水平在对照组、肝炎组及肝硬化组中呈依次上升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肝功能分级的上升,肝硬化组患者RBC、PLT及PCT水平依次下降,MCV、RDW、MPV及PDW水平依次上升,组间差异显著(P0.05);肝硬化且出现并发症的患者RBC、PLT及PCT水平显著低于无并发症组,MCV、RDW、MPV及PDW水平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结论红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在反应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106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检测。结果表明:各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者LPO高于正常人,尤以及重型肝炎明显。慢性肝炎SOD低于正常人,提示:LPO升高与肝细胞损伤密切相关;SOD下降可能是肝炎慢性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86Rb~ 摄入法用于慢性肝炎患者红细胞钠泵活性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100050)袁振铎、狄华、徐婉珍报道 钠泵是细胞质膜的一种标志酶,其分子基础为Na~ ,K~ -ATP酶,机体的许多病理改变均可引起钠泵功能变化。该听在以住工作基础上,对慢性肝炎患者的红细胞钠泵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以70名健康献血员和该院肝炎门诊  相似文献   

13.
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在肝病不同病期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肝病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 (RNIAF)的变化 ,探讨其在评估肝病病情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测定 :采用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方法 :5 0 μl 1.2 5 %的红细胞悬液在 10 0 μl自身血浆中与 10 0 μl的 1× 10 6/ml肿瘤细胞悬液反应 ,1个肿瘤细胞粘附有 5个或以上的红细胞为一个粘附单位 ,计算粘附率。血清sCR1水平测定 :采用鼠抗人CR1单克隆抗体包被聚苯乙烯微孔板 ,及碱性磷酸酶结合的第二抗体建立的夹心ELISA法定量测定肝病血清sCR1浓度变化。红细胞膜CR1分子定量测定 :采用细胞酶免疫分析法。结果 肝病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不同程度地低于正常人群 (P <0 .0 1) ,自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Child′A、肝硬化Child′B、肝硬化Child′C、重型肝炎依次加重 ,与患者CHE、PT、PTA等指标显著正相关 ,重型肝炎病情恢复期时其RNIAF显著回升 ,但患者CHE、PT、PTA等指标持续处于低水平。肝病红细胞CR1数量亦不同程度地下降 ,但其变化较RNIAF的变化迟缓。血清sCR1水平在肝硬化病人明显升高 ,但在慢性肝炎及急性肝炎变化不如RNIAF的变化明显。结论 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可灵敏地反应肝病病情的严重程度 ,在慢性肝病 ,RNIAF的变化先于CHE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各类型病毒性肝炎66例(临床分型为急性肝炎22例,慢迁肝22例,慢活肝15例,肝硬化7例。病原学分型:急性肝炎22例中有“甲型”9例,“乙型”10例,“丙型”3例;慢性肝病44例中均为“乙型”,其中3例重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正常成人30例作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入出院时的比较,只有急性肝炎恢复至正常人水平,其余各类型肝炎无论入院时与出院时均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也仅急性肝炎恢复至正常人水平,自其余各类型肝炎出入院时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说明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在急性肝炎呈一过性损害,而慢性肝病呈持续低下状态。急性肝炎中甲、乙、丙三型对比,红细胞免疫C3b受体花环率的动态变化无显著差异,说明三者对红细胞免疫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去白细胞输血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评价临床输注法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和浓缩血小板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肝硬化、胃溃疡和胃癌等病人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照组相类似50例病人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240例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重症肝炎、烧伤、癌症放、化疗等患者分为两组,各组120例随机接受去白细胞血小板或未去白细胞血小板悬液。观察这些患者FNHTR的发生率。结果:在100例接受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未发生FNHTR,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8例发生FNHTR,发生率为16%;血小板输注的患者中,去白细胞和未去白细胞的FNHTR发生7例和25例,发生率分别为5.83%和20.83%。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可防止或减低FNH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与分析HBV-DNA检测及血液细胞分析在肝炎性肝硬化治疗效果评价中应用价值,以促进早期预测患者的预后。方法2019年2月到2022年1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肝炎性肝硬化患者13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恩替卡韦治疗,在治疗前进行HBV-DNA检测及血液细胞分析,观察患者的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治疗观察3个月,有效患者数为107例,治疗有效率为78.1%。有效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程、肝功能分级、血压等与无效患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效组的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等血液细胞分析指标都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的HBV-DNA载量明显少于无效组(P<0.05),血清TBi L、DBi L、ALP、GGT含量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在137例患者中,Spearsman分析显示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HBV-DNA载量都与患者预后有效呈现相关性(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有待提高,HBV-DNA检测及血液细胞分析在肝炎性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能有效评估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7.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3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予护肝、降酶和对症治疗等,在此基础上采用日本产全自动多功能人工肝治疗仪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38例患者中,治愈好转31例,总存活率为81.58%;死亡7例,占18.42%。患者的肝功能、凝血机制得到显著改善,TBIL、ALT、AST、PT、APTT比治疗前降低(P均<0.01)。治疗后红细胞和血小板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有所上升(P<0.05或0.01)。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能有效地降低重症肝炎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症状,是临床治疗中有效的支持疗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酵母花环法对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和HBV感染以及由HBV联合感染的HDV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了测定,以探讨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与肝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经传染病院确诊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20例,HBV及HDV住院患者4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18-64岁。正常对照组为本站健康献血者50例。1.2实验方法:参照郭峰法,将静脉血改为未稍血,其它步骤相同。2结果3讨论红细胞通过其细胞表面膜结构中的C3b受体识别与粘附CIC,并将其运至肝脾内网状内皮系统,通过巨噬细胞破坏CIC,…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合并缺铁性贫血( IDA)患者的血液指标。方法选取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合并有IDA(观察组)与肝炎肝硬化合并非IDA(对照组)患者各30例,分别测定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凝血功能、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并对各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清铁蛋白低于对照组( P<0.05)、叶酸高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B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门冬氨酸基转移酶、白蛋白、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汁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叶酸、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测定有助于诊断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IDA,肝炎肝硬化合并IDA患者的血液学异常与肝功能损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无选择地对住院的243例病毒性肝炎病人进行红细胞G-6-PD活性检测,发现病毒性肝炎患者G-6-PD缺陷42.3%,明显高于全国各地正常人群普查结果.G-6-PD缺陷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77.6%,高于G-6-PD正常患者(P<0.005),而且G-6-PD缺陷的肝炎病者黄疸深,发生贫血比例高,肝炎有慢性化倾向,推测此与红细胞G-6-PD缺陷患者免疫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