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用免疫细胞化学过氧化物酶试验(ICPT)测定间日疟原虫抗体。取20~40岁感染间日疟的志愿病人(委内瑞拉金矿工人)血清和经治疗逐渐康复的间日疟患者血清。以100个献血员的血清作为阴性对照。分别取患有锥虫病(Chagas病)、美洲皮肤利什曼病、血吸虫病或弓形虫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采用铬~(51) 、铁~(59) 及补体的测定来阐明在疟疾病人中引起贫血的原因。患者均系热带病医院住院病人,其中恶性疟5例;间日疟2例;卵形疟1例。所有病人均用氯喹治疗。当病人无发烧和血片中疟原虫消失时进行研究。除一例间日疟外所有患者均有相当程度的贫血,恶性疟患者恢复期贫血较急性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用Pc抗原对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的间日疟患者血样进行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以评价其替代Pv抗原检测抗间日疟原虫抗体的效用。以Pc、Pf及Pv抗原分别检测采自海南及云南两省的60份确诊为间日疟的患者血样,阳性符合率依次为97.0%,86.4%及97.0%,无显著差异;GMRT依次为85.9,50.8及316.0,两两相比差异均非常显著。用Pc和Pf抗原进行血清学调查,约有半数不易确诊间日疟或恶性疟,其中又有45.5%可能将间日疟误诊为恶性疟。在目前间日疟原虫尚不能体外培养的情况下,宜尽快建立间日疟动物模型或开发基因工程Pv抗原。  相似文献   

4.
ICT恶性疟/间日疟测试是一种快速的免疫层析分离试验,用于测定恶性疟原虫特异的富组氨酸蛋白2(PfHRP-2)抗原和一种全疟抗原,已证实可用于间日疟、三日疟的诊断。但尚未了解对卵形疟的诊断效果。本文报道用此方法检测卵形疟原虫感染者血清中的抗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我国间日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新建立的间日疟原虫药物敏感性体外微量测定技术,对中国中部间日疟流行区门诊确诊的间日疟病例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在完成药物测定的24例间日疟病例中,间日疟原虫对氯喹的IC50几何均数为63.23nmol/L,95%可信区间为26.23~152.40nmol/L,其中至少有6例显示对氯喹产生了抗性。结论在中国中部间日疟流行地区可能已出现间日疟原虫抗氯喹株。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磺胺莫托辛合并乙胺嘧啶(MP)治疗68例间日疟和30例恶性疟患者的结果,并与氯喹、法西大和奎宁的疗效作了比较。实验观察了175例间日疟和144例恶性疟患者,多为男性,年龄20~40岁,大部分患者系在东南亚得病。用MP或氯喹治疗随机挑选的间日疟病例。凡体温超过41℃,每μl血液含疟原虫10~5以上,或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则用氯喹治疗。另用法西大治疗少数患者与MP作比较。对轻至中等度恶性疟病例  相似文献   

7.
体外培养的食蟹猴疟原虫用于间日疟的间接荧光抗体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作为抗原用于间接荧光抗体实验(IFA)检出感染恶性疟患者的血清疟疾抗体灵敏度较高,但检出感染间日疟后血清中的抗体则灵敏度低或不理想。早巳证实与间日疟原虫相对应的食蟹猴疟原虫可用于IFA测试感染间日疟后的血清抗体,本文报道了用培养的食蟹猴疟原虫作抗原用于IFA测试间日疟病人血清中的抗体。 抗原片的制作:液氮保存已培养70天的食蟹猴疟原虫(PcC)复苏后再培养28天,按照Sulzer等的方法制成抗原片。将培养原虫去上清液后,用  相似文献   

8.
用~(32)P标记含间日疟原虫DNA片段的重组质粒pVA1作为探针,通过DNA打点杂交试验检测红内期间日疟原虫。该探针检测间日疟原虫基因组DNA的敏感度达1ng;与现场采集的25份间日疟患者血样(原虫血症为0.003%~0.7%)的杂交阳性率为72%,与6例恶性疟和3例食蟹猴疟血样中各1例杂交阳性;与3例约氏疟和6例正常人血样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研究显示,人体在感染疟原虫(主要是恶性疟原虫)后,细胞、体液和免疫机制方面可有多种改变,但对间日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免疫学变化仍缺乏了解。针对最近韩国疟原虫感染率突然升高,作者对间日疟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进行了随访观察研究。以寻找治疗前后有效的变化指标,用于间日疟  相似文献   

10.
应用体外培养的红内期食蟹猴疟原虫(Pc)与感染猴体的Pc制备的抗原,用ELISA测定间日疟抗体的效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抗原对发病19~90d的64例间日疟病人的阳性率均为96.9%,抗体滴度的分布也基本一致。用体外培养的Pc制备可溶性抗原具有容易获得成熟疟原虫的优点,且可根据需要随时培养和制备新鲜抗原,解决了Pc抗原长期贮存活性易受影响的问题,并证实了PVC薄膜作载体和HRP无毒新底物TMBS用于ELJSA检测间日疟抗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灰色模型在间日疟流行趋势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GM(1,1)模型.依据2000~2004年江苏省本地人口和外地流动人口间日疟发病人数建立疟疾病例预测模型,并对2005年江苏省疟疾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江苏省本地人口和外地流动人口间日疟病例预测数学模型分别为 (t)=-3559.29e-0.3541(t-1)+4460.289和(t)=-333.48e0.2277(t-1)-257.483.经拟合检验,模型拟合度好(C本地=0.270,P>0.95;C外地=0.155,P>0.95).利用本模型对2005年江苏省间日疟发病人数进行外推,估计发病人数本地人口为215例,流动人口为210例.结论建立的疟疾病例预测数学模型拟合度好,用该模型预测2005年江苏省本地间日疟病例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流动人口间日疟发病人数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2.
间日疟原虫不能入侵 Fy~(a-b-)红细胞,最近已有资料证明在冈比亚人群中完全没有间日疟和 Fy~a 或 Fy~d 抗原,鉴于 Duffy 血型系统与间日疟之间的这种相关性,作者认为恶性疟原虫与另外血型系统有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一些血型基因(FyFy,SuSu,cDe,cD~ue)认为是“非洲标志”,作者在尼日利亚重症恶性疟儿童中测定了这些血型抗原的相对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斯里兰卡科伦坡医院65例原发发性疟疾(间日疟62例,恶性疟3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有37例(57%)肝肿大,其中间日疟35例,恶性疟2例。肝肿大1.5厘米者10例,3厘米者19例,4.5  相似文献   

14.
在泰国,按间日疟治疗的患者中有8%随后继发恶性疟原虫感染。作者以1995至1999年间曼谷热带病医院住院的急性间日疟成年患者为对象,对利用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2(PfHRP-2)浸条实验预测非显著性P.f.混合感染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5.
202份血清均采自居住在疟疾流行区丛林深处的土著居民。这些患者为间日疟、恶性疟或为双重感染者。间接荧光抗体测定采用的抗原为间日疟或恶性疟患者阳性厚血片中经过清洗的细胞。以≥1:16的滴度为阳性,考虑这些患者有过新近或以往的感染;<  相似文献   

16.
急性间日疟患者血清中常含有抑制蚊感染的抗体。作者在斯里兰卡,使嵌斑按蚊直接叮咬31名急性间日疟病人,同时取血进行体外经膜感染,测定对蚊的感染力,并观察这种感染力与抗配子抗体的血清学以及血清介导的  相似文献   

17.
至今尚无间日疟感染者T淋巴细胞对疟原虫抗原在体外应答的报道。作者将观察对象分为来自欧美非流行区人群的对照组、急性感染的急性组、五年来无临床发作而有免疫力的免疫组及近两年内间日疟发作3次以上的慢性组。用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LMI)检测人对间日疟原虫抗原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并观察某些对象的移动抑制百分率与血清中血凝抗体的相关性。加间日疟抗原的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结  相似文献   

18.
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的红内期交叉反应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1%NP-40分别提取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及约氏疟原虫中溶性抗原,用间日疟病血清及两株抗间疟红细胞内原虫单克隆抗体6H7和2C3对上述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交叉反应原,其中食触猴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多于另外三种疟原虫。五的虫共有的79kD蛋白均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此外,间日疟病人血清还识别正常  相似文献   

19.
Gupta等(1980)认为疟原虫具有血型A抗原成分,故更能耐受宿主的免疫作用,而导致其带虫率更高,陈清卫等(1983)亦报告我国豫南地区居民中的间日疟患者以A型血者著多。为了解福建地区居民不同血型者与间日疟易感性的关系,1984年12月至1986年7月间,我们对三明市郊几个间日疟局部暴发点的人群进行了调查。 方法 调查对象 选择1984~1985年三明市郊  相似文献   

20.
鉴于间日疟原虫(P.v.)和食蟹猴疟原虫(P.c.)在进化上较接近,且后者可以体外培养,作者用抗间日疟原虫 Belem 株红内期原虫的 McAb 鉴定间日疟和食蟹猴疟的靶抗原,以确定这些抗原在功能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