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崔贵荣  何鹏 《医学争鸣》2007,28(10):925-925
0 引言 跟骨骨折临床常见,骨折后足弓的生理形态和结构发生紊乱,同时跟距关节受不同程度破坏将直接影响足的负重及行走的功能.骨折后应尽快恢复跟骨的形态及结构,减轻跟距的损伤程度,从而减少因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导致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mctions,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urface shdeddisplays,SSD)及容积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s,VR)在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跟骨骨折的患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MPR、SSD、VR成像,结合轴位扫描图像,观察这三种重建图像在显示骨折线、骨折碎片以及跟骨距下关节面塌陷方向和程度的效果.结果:MPR对判断跟骨距下关节面塌陷方向和程度有帮助;SSD显示跟骨骨折和距下关节面塌陷的立体效果较好;VR虽然立体效果稍逊于SSD,但能显示骨折的细微结构.结论:MPR、SSD、VR这三种重建方法可互为补充,能够立体直观、整体地显示跟骨骨折和距下关节面塌陷,对临床医生决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瞬间而强大的暴力造成的跟骨骨折,其中大部分骨折涉及距下关节面,预后较差,其原因为跟骨骨折后复位、固定难度大,骨折畸形愈合等.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随着内固定技术的提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以恢复跟骨正常形态和平整的关节面,已被广泛应用,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约75%的骨折累及距下关节[1],距下关节不同程度的破坏将影响患足的负重及行走功能。对于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治疗上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复位后关节面并利用钢板有效固定,预后优良率达3/4[3]。通过外侧入路对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时,大多需要参照与距骨保持正常关系的内上骨折块[4],复位后如何将螺钉通过跟骨外侧壁钢板准确的固定在内上骨折块的载距突上并且将副损伤程度降低到最小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何平  阿德 《新疆医学》2001,31(3):217-217
跟骨骨折后足弓的生理形态和结构发生紊乱将会直接影响足的负重功能,如跟距关节遭受破坏而得不到及时修复则后果更为严重。骨折后应尽快恢复跟骨的正常形态和解剖结构,减少因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导致的足功能障碍。我院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跟骨骨折1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2~39岁。左侧3例,右侧8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植骨结合可塑形跟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严重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优点及手术方法。方法:采用植骨加钛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和跟骨体部骨折块旋转移位的跟骨骨折。结果:患足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85%。结论:植骨加钛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最大限度恢复了跟骨的形态及Bohler角,关节面平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跟骨骨折是足部较为常见的损伤,以青壮年损伤为多见.跟骨的形态和位置对跟骨在足部整体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所形成的30°~45°结节关节角,即B hler角,为跟距关系的重要标志.因此,处理跟骨骨折时,应充分恢复其本身的正常位置和距下关节关系.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常见,90%发生在41~45岁,但也可在老年骨质疏松的基础上发生.选取临床2009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4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跟骨骨折为骨科常见损伤,约占附骨骨折的60%.跟骨是足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行走及负重时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对跟骨骨折的治疗要求很高,即要保证跟距关节面的平整,又要良好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宽度及足弓形态.应用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能够达到上述要求,但因跟骨部皮肤血运差,钢板固定后发生感染、皮肤坏死、骨髓炎的几率较高,一旦发生感染将带来灾难性后果,一种能达到跟骨骨折治疗要求,又能将皮肤并发症降低的治疗方法必将受到骨科医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71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应用闭合牵引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恢复B?hler角及距跟关节面.结果 60例,71足均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3年.优47例,54足,良9例,13足,差4例,4足.针孔不同程度感染15例.结论 应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使跟骨Bhler角及距跟关节面得到了良好的复位,恢复了跟骨的解剖形态及功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杨劲松 《微创医学》2006,25(4):616-617
目的 评价AO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跟骨关节内骨折13例17足,采用跟骨外侧L型切口,撬拔复位,在直视下和X线荧光屏上观察到塌陷的跟骨后关节面与距骨下关节面复位,以AO跟骨钛钢板固定.平均随访13.6个月(10~37个月).结果 按根据Kerr制订的百分评价标准,其中优3足,良11足,中2足,差1足.优良率82.4%.结论 对跟骨关节内骨折,应积极采用开放复位和内固定治疗.AO跟骨钢板疗效肯定.骨折治疗的关键是尽可能恢复跟距关节面的相适应性和跟骨的正常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行手术治疗跟骨骨折36例40足,其中男30例34足,女6例6足,平均年龄38岁.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常规先行跟骨骨折手法复位,切口取跟骨外侧L型.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跟骨.用3枚克氏针从皮缘固定与距骨内,掀起皮缘避免过度牵拉皮肤.用小骨膜剥离器自骨折间隙撬拨,复位塌陷的移位骨折块及关节面,用3~4mm骨圆针自距骨后缘插入跟骨后关节面,撬拨距下关节面,恢复贝氏角及跟骨的高度及长度,用Y型钢板、螺钉固定,放置负压引流后分层缝合伤口,石膏托固定,患肢抬高,应用抗生素7天.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15天,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按Maryland评分,优良率83.1%.术后早起并发症:皮缘坏死3例,后通过换药和应用生肌长皮膏外用愈合;感染1例,后在术后2个月取出钢板螺钉后感染控制,伤口愈合.晚期并发症5例,均为距下关节炎,2例经过消炎去痛较少活动后疼痛消失,2例经治疗后疼痛减轻,1例术后2年行跟距关节融合.结论:对于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或无塌陷移位的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 行手术治疗跟骨骨折36例40足,其中男30例34足,女6例6足,平均年龄38岁.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常规先行跟骨骨折手法复位,切口取跟骨外侧L型.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跟骨.用3枚克氏针从皮缘固定与距骨内,掀起皮缘避免过度牵拉皮肤.用小骨膜剥离器自骨折间隙撬拨,复位塌陷的移位骨折块及关节面,用3- 4mm骨圆针自距骨后缘插入跟骨后关节面,撬拨距下关节面,恢复贝氏角及跟骨的高度及长度,用Y型钢板、螺钉固定,放置负压引流后分层缝合伤口,石膏托固定,患肢抬高,应用抗生素7天. 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15天,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6个月,按Maryland评分,优良率在83.1%.术后早起并发症:皮缘坏死3例,后通过换药和应用生肌长皮膏外用愈合;感染1例,后在术后2个月取出钢板螺钉后感染控制,伤口愈合.晚期并发症5例,均为距下关节炎,2例经过消炎去痛较少活动后疼痛消失,2例经治疗后疼痛减轻,1例术后2年行跟距关节融合. 结论对于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或无塌陷移位的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正>跟骨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波及后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由于特殊解剖形态,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院自2003年~2005年治疗23例跟骨骨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跟骨骨折为附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附骨骨折的60%.因为跟骨在解剖上的异形性和功能上的承重性,骨折后多为波及距下关节的粉碎性骨折,临床中治疗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多,易发生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并可造成一定程度的病残.以往治疗方法较多但临床效果不理想,我院自1998年至2004年采用异型钢板治疗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粉碎性骨折148例170足,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螺旋 CT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reconstmctions,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 (surfaceshadeddisplays,SSD)及容积重建 (volume reconstructions,VR)在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5例跟骨骨折的患者进行螺旋 CT容积扫描 ,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 MPR、SSD、VR成像 ,结合轴位扫描图像 ,观察这三种重建图像在显示骨折线、骨折碎片以及跟骨距下关节面塌陷方向和程度的效果。结果 :MPR对判断跟骨距下关节面塌陷方向和程度有帮助 ;SSD显示跟骨骨折和距下关节面塌陷的立体效果较好 ;VR虽然立体效果稍逊于 SSD,但能显示骨折的细微结构。结论 :MPR、SSD、VR这三种重建方法可互为补充 ,能够立体直观、整体地显示跟骨骨折和距下关节面塌陷 ,对临床医生决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多由高处坠落引起。由于距跟关节是全身最大的负重关节,如跟骨骨折术后关节面得不到有效复位,术后往往发生距下关节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笔者应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内固定失败后跟骨骨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采用闭合复位跟骨反弹器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观察其疗效.方法 对12例跟骨骨折患者,术前常规行跟骨侧位和轴位X线片及CT扫描了解骨折情况,然后腰麻或连硬外麻醉下于透视下由跟结节与外踝连线中点向距骨纵轴穿入一根φ4.0mm骨元针作为支撑点,然后由跟结节上方向塌陷的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穿入一根同样骨元针,下压此骨元针将跟骨后关节面撬起使距下关节复位,同时恢复跟骨结节角和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之后用跟骨反弹器将两根骨元针牢固固定.结果 通过对12例患者平均1a时间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优良率达75%.结论 闭合复位跟骨反弹器治疗跟骨骨折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侧跟骨碎折采用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组病人均采用骨折切开复位跟骨接骨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前常规拍X线平片及CT片,对骨折的情况进行评估,伤后7~10d待肿胀消退后再进行手术。术中在“C”行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复位,固定。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定期随访。结果骨折全部愈合,无跟骨感染的发生。经过随访,其中10例术后出现距下关节僵直及行走时距下关节不同程度的疼痛,可能与距下关节面碎折严重有关。结论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碎折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跟骨外侧直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观察,对其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 1999年1月-2008年5月,对70例8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在适当的时机采用跟骨外侧直切口行手术治疗,观察骨折情况及Gissane角的改变.将骨折撬拨复位并手法挤压塑形,恢复跟骨外形、距下关节解剖形态及足弓,克氏针临时固定,选择合适的可塑性跟骨钛钢板自切口内置入并调整,C型X线机臂下观察跟骨侧位、轴位,骨折复位及跟骨板位置良好,分别用松质骨螺钉经过跟骨板钉孔将骨折三点固定,骨缺损部植入自体或异体骨填充.结果 70例87足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6%(11足).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良率86.2%.结论 跟骨外侧直切口,创伤小,血运破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不同步态位相跟、距骨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立峰  蔡锦方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9):1006-1009,1012
目的:建立跟、距骨骨性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在不同步态过程中的应力分布进行分析.方法:应用CT扫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建立跟、距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跟、距骨有限元模型模拟跟、距骨在步态过程中3个位相(落地相、中立相、起步相)时的受力状况,并进行有限元计算.结果:建立了跟、距骨骨性结构的三维有限元精细模型,同时获得了跟、距骨在3个位相时的应力分布和应力增高区.跟、距骨在不同位相的应力分布明显不同,从落地相到起步相应力逐渐增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用于跟、距骨的生物力学研究.跟、距骨的应力增高区对临床研究有重要意义,可提示导致跟、距骨骨折及骨性关节炎的好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