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古有:“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之说。大凡大艺术家皆有其“道”.这“道”是由学问供养而成。若以画道而喻.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云:“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齐白石又云:“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道”,其真就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是通过学问修养而成的一种人生的化境。  相似文献   

2.
大量事实证明:中国书画是一种长寿之道、养生之道。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作为一门艺术的中国书画,不仅具有成教化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功能。画家在创作出一幅好的书画作品时,既  相似文献   

3.
秦耕 《健康大视野》2013,(12):118-121
徐德润用手中的笔去忠实实践其艺术道路和人生道路,在艺术和人生的坎坷曲折中磨练充实自己,把艺术创作看是生命的交换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的提炼加以升华,充实了生命的内涵。 花鸟画,尤其是画花,“妙在传色”。欣赏大作简单,分享其之美却非易事,因为解道者深处道内,解道之内,难见道之外,大美难言尽,故以道解道,道之不解。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翰林画院院长徐德润善画荷花,周敦颐的《爱莲说》写得好: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相似文献   

4.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相似文献   

5.
健康画页     
舍命当“君子” 于海林 画父子外传《配套买卖》彻底去根 王迪画医林笑话 朱德观画l 一位病人叫杰克,对医生说他肚子疼得厉害。3 医生取了一支眼药水,给病人眼睛上药,杰克大惊道:“我肚子疼,为什么治眼睛呀!”r宁作盘中餐……j 莫非画2 医生问杰克吃了些什么食品,杰克回答:“我吃点脏野果。”4 医生回答说:“我治你眼睛,是为了你下一次能看清自己吃的东西。”周正安画陈季先 画. 43·咬手指是坏习惯,显微镜下看一看: 健康画页  相似文献   

6.
缺口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人生感悟: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实际上,这是一种管理…  相似文献   

7.
古代有位道士向一位百岁老者探问长寿之道:“汝何以长寿?秘诀何在?”老者答曰:“吾信‘三不知’:一曰不知世事,二曰不知生死,三曰不知有身。“道士细究老者话中之理,不由得笑而叹服。细想起来,老者信奉的这三个“不知”,有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它既是老年人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之道。  相似文献   

8.
这幅绘画(如下图)尚未完成。请你为它添上窗户、烟囱并在屋旁画上家用小轿车,使之成为符合你自己心愿的漫画。评分与解释:住宅的绘画体现你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向往。l窗户体现出你的“爱情”。查一下你画的窗户上有无窗帘。还有,窗框又是怎样画的?具有女性的温柔性格及家庭至上观念的人,总会想到画上窗帘。光是画了一扇四方形窗户的人,一般喜欢外出走动,不愿意闲呆在家里,得分:A画了窗户和窗帘,得1分。B仔细画了窗户但没有画帘的,得3分。C没有画窗框,只画了四方形的,得5分。2烟囱的画法是得知“体贴”、“温存”等感情如何…  相似文献   

9.
瑞云 《家庭医生》2010,(10):42-43
梅兰芳最拿手的表演就是“贵妃醉酒”。可能多数人不知道,“杨妃病齿”也是历史上颇有意思的典故。 这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杨贵妃牙病不轻,她牙痛时皱眉、娇滴滴不敢触摸面颊的痛苦状,曾被人画过一幅图,名日《杨妃病齿图》。当时的名士冯海粟在画上题道:“华清宫,一齿痛;马嵬坡,一身痛;渔阳鼙鼓动地来,天下痛。”  相似文献   

10.
<正>“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核心,他强调“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我们还可以拿活的环境去教他”。绘画是解读幼儿心灵的窗户,最能体现“活”的教育,但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往往会抑制幼儿的天性。活动中总有几名幼儿不敢画、不想画、不会画,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换一种角度、换一个场景、换一种思维方式来组织美术活动——户外美术绘画画的不仅是看得见的风景,更是在描绘幼儿的内心世界。我园地处农村,拥有开展户外美术活动的优越条件,在这里幼儿能走出课堂,见课堂之不能见,得课堂之不能得,  相似文献   

11.
龚鹏 《益寿宝典》2012,(10):58-58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道文化一直有强大的影响力。当今社会更多强调的是“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中道似乎有些不符合于时代精神。但在健康领域,中道仍然具有压倒性的指导意义。明代周守中在《养生类篡》中就说:“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之与不及之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列举了20世纪以来学者对石涛《画语录》“一画”论种种解释,指出其弊端在于离开了画法去谈“一画”论,把《画语录》当成了哲学著作。作者认为《画语录》是作者作画的实践体验;“一画”就是画法,“法自画生”。其中透露出中国人独有的对宇宙天地的哲学思考。“一画”是画家对天地自然整体的观察、理解和表现,是画出“氤氲”,画出“混沌”,画出天地万物的生命力量和精神气氛,画出天地万物这个“一”。画家胸中要蓄满字宙天地原始的混沌、巨大和充盈,蓄满宇宙万物氤氲浑化的元气,“一”便自然见于画中。石涛的画正是他“一画”论的注脚。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三财之道“三财”即生财、聚财和用财。它是组织生产、活跃业务、发展事业中不可忽视的经济活动。在生、聚、用财的经济活动中,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客观的经济规律即是所说的“道”。讲究“三财”之道,也就是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效。所说生财有道,这里的“道”是指来源和渠道,意思是说生财的渠道很多,要善于探求和挖掘。讲究生财之道要注意其范围和界限,必须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讲生财,否则便是生了“不义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剪剪贴贴是养生的高招,并乐此不疲。 何谓剪剪贴贴?简单地说,就是将我平时看到的各种报纸、杂志上自认为精彩的内容剪下来,再分门别类地进行组合,贴在一本本剪贴本上。对此,我已坚持二、三十个寒暑了。我的剪贴本摞起来有数尺之高,洋洋几百万文字啊!我又在认为是“亮点”的佳句下画了一道道红杠杠,使重点更加突出醒目,成为文摘中  相似文献   

15.
创业就像走迷宫,“自古成功在尝试”。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三换思维”:换位思考,换心思考,换向思考。有个经典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不少人还是免不了重蹈覆辙。一位青年画家请教大画家门采尔:“我作一幅画只用一天的时间就够了,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用上一年的时间?”门采尔反问道:“  相似文献   

16.
曹霞 《医药与保健》2004,12(5):30-30
膏药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外用剂型,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显著、不污染皮肤及衣服等特点,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许多人都是撕开外包装袋,拿出膏药直接贴在伤处了事。岂不知,小小膏药用之有“道”。  相似文献   

17.
曾有一个年轻多病的年轻人向一位百岁老者打听长寿之道:“您老何以长寿?秘诀何在?”老者随口说到:“我自信‘三不知’:一不知世事,二不知生死,三不知有身。”年轻人细究老者话中之理,不由得笑而叹服。细想起来,老者信奉的“三不知”,有着深刻而丰富的科学道理,它既是老年人的修身养性、养生保健之道,也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8.
贵在知足     
《长寿》1996,(4)
目前笔者采访了天津市近十名百岁“寿星”,对了解人生保养、长寿之道确实受益匪浅。这近十名“寿星”对长寿之道的经验、归纳总结起来不下几十条,但带有共性的、也是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知足”,他们称这一条是长寿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佛手画法简析1234画出佛手的“掌”部,并在一旁画出另一只佛手。两只佛手的轴心线不要平行,要形成一定夹角。在佛手上面,用淡墨点上一些疏密相间的点子。点子不要一样大小,接着写出佛手的梗。先画佛手的一个“指”,再画出其余的多个“指”。所有指要像菊花瓣倾向花心一样,向花心略弯。调中浓度中黄色,用大白云毛笔蘸中黄色染佛手。染时要按“手指”去染,但也不要过于分明,染色有些相互浸染的地方更好。染到佛手的后部渐以点子代之。轴心线轴心线掌部指部国画创作简析——佛手$中华名人书画院!驻画院画家,授课讲师@马蓬 @陈平~~…  相似文献   

20.
趣谈画疗     
众所周知,人们观赏一幅美妙的图画时会有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其实这只是书画艺术的魅力功能之一。欣赏书画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功能——治病。相传,明代才子唐伯虎画了一幅仕女背影图,画中仕女形象优美,楚楚动人。此画被一书呆子收藏,他成天呆视图中仕女的背影,暗自叹息:“何日能见美女真貌。”不久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