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三种内固定器械的力学对比研究,为临床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选取新鲜尸体胸腰段脊柱骨折模型,采用拉丁方设计,分别用三种内固定器械固定,观察不同负荷下位移及角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单纯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中三种内固定方式的力学特征基本相似,伴有三柱损伤的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中,在轴向扭矩负荷下,ARRIF钉和AF钉明显优于DICK钉。在上述负荷下,钉道周围的骨小梁未见损伤。ARRIF钉的力学特点与AF钉、DICK钉基本相似,但其设计特点保证了其优异的抗旋转能力及在使用过程中安装简便,因此在临床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ARRIF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的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一种适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新型简便的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方法:用6具新鲜健康成年人胸_(11)~腰_3椎体标本,分别制成屈曲压缩骨折模型及屈曲牵张型损伤模型,将6副ARRIF分别固定于胸_(12)~腰_2椎弓根内,测试标本承受轴向压应力、左右侧弯应力、屈伸应力和左右旋转应力的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结果:ARRIF能承受5000N的压应力,1000N的屈伸应力,500N的侧弯应力,及较好的抗旋转能力。结论:ARRIF具有确实的三维固定作用,对于脊柱骨折具有稳定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胸腰椎脊柱骨折是临床上骨科常见疾病 ,多数病人需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自Dick钉〔1〕和Steffee钢板应用于临床后 ,还相继研制出了RF、AF、APF和滚花钉等 ,旨在减少断钉、断杆并发证的发生。但结构仍然较复杂 ,操作费时 ,各种并发证的发生率仍然较高。近年来 ,我科自行设计了结构简单、连接牢靠、操作方便的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 (Anti -rotationreductioninternalfixators,ARRIF) ,经临床应用 30例 ,疗效满意。现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9- 0 8~ 2 0 0 1- 0 8共采用ARRIF治疗胸腰椎骨折 30例 ,男 2 1例 ,女 9例 ;…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ARRI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我院2001年6月~2004年12月收治胸腰椎骨折行ARRIF固定治疗38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1.6岁。骨折部位及类型:T129例,L117例,L29例,L42例。合并脊髓损伤31例。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5个月。骨折复位满意。脊髓损伤31例中25例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8例恢复超过2级,无螺钉松动和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该固定器结构简单,固定牢靠,操作简便,ARRIF内固定器是一种较实用、可靠的脊柱内固定器材。  相似文献   

5.
ARRIF-Ⅲ型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Antirotatio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ors,ARRIF),专利号:ZL002230836。是我科自行设计的脊柱内固定器,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它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固定牢固等优点。我科自2001年3月-2004年9月采用ARRIF-Ⅲ型经后路减压、复位固定、椎间植骨手术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35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采用ISOLA钉棒系统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不稳定及畸形较重而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接受后路ISOLA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取髂骨行椎板及横空间植骨。通过影像学检查脊柱畸形角(Cobb's角)的纠正内固定的位置及骨愈合情况。结果 手术7天后均逐渐恢复穿衣、起卧床、步行、大小便及洗漱等生活自理能力,术后1个月逐渐恢复非弯腰的轻体力工作。所有病例骨折复位良好,后凸及侧凸畸形均获得满意的矫正、缩小的椎管管径完全得到恢复。随访11例,均无畸形矫正丢失和伤椎及椎间高度下降,且未出来钉棒松动及断裂。结论 ISOLA钉棒系统后路复位胸腰椎骨折的性能良好,并具有稳定固定强度,对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复位固定融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ARRIF-Ⅲ型内固定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自行设计的ARRIF Ⅲ型内固定器对 15例不同程度的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切开复位融合内固定 ,从滑脱复位结果、融合的成功率、术后下肢根性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观察。结果发现 ,ARRIF Ⅲ型内固定器术中操作方便 ,椎间植骨时不需调节内固定器的螺丝帽 ,滑脱复位率为 94 % ,椎间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率为 87% ;术后平均随访 2年 2个月 ,86 7% (13/ 15 )的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内固定器无断裂、弯曲及松动。说明该内固定器能方便地对不同程度的腰椎滑脱症进行复位和融合固定 ,是一种使用方便、固定确实的经椎弓根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和评价经改良的侧前方入路侧前方减压AF复位内固定并后路植骨在治疗新鲜胸腰段椎体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14例胸腰段椎体新鲜骨折病人经改良的侧前方入路行侧前方减压并AF复位内固定 ,减压对侧椎板植骨融合治疗 ,比较神经功能恢复及骨折矫正情况。结果  14例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骨折复位良好 ,Cobb’s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明显恢复。结论 经改良的侧前方入路行侧前方减压 ,减压彻底 ,对脊柱术后的稳定性破坏小 ,AF内固定对骨折复位固定较好 ,同时行对侧椎板植骨可重建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但手术的操作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椎弓根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具有三维空间复位和短节段固定等优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已广泛开展。AF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力学合理、固定牢固,尤其在恢复脊柱生理前凸方面有独到之处。笔者自2003年4月以来采用AF系统治疗32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为设计一种胸椎经椎弓根内固定器 ,同时与Dick钉进行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用游标卡尺对 10具成人胸1~ 11椎体干燥标本、2 0份MRI和CT片的椎弓根高度、宽度、长度、进钉点及椎弓根轴线的角度、椎弓根之间的宽度、椎弓根的毗邻等进行观测 ,并将 10具新鲜成人尸胸2 ~胸11椎体标本制成屈曲压缩骨折模型和屈曲牵张型损伤模型 ,用Dick钉和ARRIF Ⅱ型分别固定在胸7和胸10 及胸4 和胸6的椎弓根内 ,进行三维方向上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确定进钉点在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缘的外缘线上 3mm处 ,与矢状线的夹角在 15°~ 2 0°。胸4 以上椎体可容纳直径 4 0mm、长度 3 0~ 3 5cm的椎弓根螺钉 ,胸4 以下椎体可容纳直径 5 0mm、长度 3 5~ 4 0cm的椎弓根螺钉。ARRIF Ⅱ型在三维方向上具有较好的应力遮挡 ,抗扭转力矩较Dick钉大 ,ARRIF Ⅱ型椎弓根螺钉均在椎弓根内。说明胸椎经椎弓根螺钉可较安全地置入椎弓根 ,内固定器能很好地复位骨折椎体 ,间接减压椎管。  相似文献   

11.
五种经椎弓根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anri-rotation recluction internal fixators,ARRIF)与其他4种经椎弓根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差异,为进入临床应用获取实验依据。方法 10具新鲜健康成人T11-L3脊柱标本,分为5组,分别使用ARRIF、AF、RF、Dick钉、Steffee钢板,在屈曲压缩骨折模型、屈曲牵张型模型上测试内固定器的抗压缩、抗屈伸、抗侧弯、抗旋转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胸腰椎不同程度前中柱骨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固定后的生物力学效果,并探讨前路重建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收集12具新鲜猪T10~L4节段胸腰椎脊柱标本,分为两组,将L1椎体行两种不同范围的“V”形预损伤,然后前屈压缩至“V”形区破坏,造成不同程度前中柱骨折。对骨折标本依次进行以下处理:安放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AF内固定加前路植骨重建。每种状态依次在CMT4104多功能力学试验机上进行轴向压缩和前屈压缩测试,分别计算每组的完整标本、骨折内固定标本和植骨内固定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和前屈压缩刚度。结果标本前中柱骨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轴向刚度和前屈压缩刚度较完整标本明显下降(P〈0.01),椎体前中柱较大范围累及的骨折与较小范围累及者相比,刚度下降更明显(P〈0.01),而前路植骨重建者刚度恢复至完整标本水平(P〉0.05);同一状态轴向压缩刚度明显大于前屈压缩刚度(P〈0.01)。结论胸腰椎前中柱骨折后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不能使其恢复至原来的力学性能,椎体骨折累及范围越大,固定后力学性能越差;前中柱重建是减少后路内固定器械承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同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6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 GSS)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比较术前、术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等指标,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大情况. 结果通过手术减压复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 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不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44例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22~57岁,平均36.8岁。采用急诊全麻下先行双踝悬吊法手法复位,再经后正中入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钉2棒1横联),术中不需要植骨融合。术后6周内卧床功能锻炼,3个月内戴支具下床活动,术后10~12个月拆除内固定装置。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视觉模拟评分( VAS)。结果44例术后获得10~16个月(平均12.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50~105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量为100~400mL,平均200mL;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 Cobb角术前26.3°±4.7°,术后4.3°±1.4°,拆除内固定时5.2°±1.2°;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术前43.3%±14.7%,术后97.3%±4.4%,拆除内固定时96.3%±3.4%; VAS疼痛评分术前7.6±0.5,拆除内固定时1.2±0.4。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不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能够很好地矫正后凸畸形,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伤椎愈合后即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无需植骨融合,及时拆除内固定物可以避免其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15.
胸腰椎骨折发病率较高且具有较高致残率,大多数胸腰椎骨折仍需进行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后遗症较多,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治疗中,且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被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是未来脊柱外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改良矫形复位固定系统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设计一种改良的脊柱 椎弓根矫形复位固定系统(modified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MRFS),用于提高脊柱内固定的复位固定效果。方法:将MRFS与Dick、角度椎弓根螺钉(RF)、滑脱固定(SF)强力固定(AF)等内固定系统在10具新鲜尸体标本上进行生物力学对比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结果:胸腰椎骨折采用MRFS内固定,在脊柱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均优于其他4种内固定系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临床应用52例脊柱骨折脱位, 均基本达到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CT检查手术前后椎管矢径,提示椎管获得有效减压(P<0.01)。平均随访25.5个月,复位良好。结论:MRFS具有良好的三维空间矫正力,既有达到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的能力,又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6月,笔者运用胸腰椎损伤评分系统(TLICS评分)和脊柱载荷评分系统(LSC评分),对纳入的35例成人[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6~45岁,平均(37.4±6.3)岁]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一期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撑开复位,伤椎椎体次全切,椎管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手术。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分级(ASIA)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通过X线和CT评估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椎管占位情况和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6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5.3±6.8)个月,除5例患者术前神经功能为A级外,余30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影像学显示减压及复位效果满意,末次随访时植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前中柱重建脊柱序列,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减压彻底,并发症少,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椎管容积,是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外固定器联合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a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新鲜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胸腰椎新鲜压缩性骨折患者17例,均应用脊柱外固定器经皮对骨折椎体进行体外复位固定,同时对骨折椎体进行椎体成形术。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椎体椎体前沿高度及后凸角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20min;平均失血量为90ml;每个椎体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2-5ml,平均3.12±0.93ml。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X光片示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为上下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的75.89%~105.33%,平均93.17%±8.0%,椎体前缘高度明显恢复(P〈0.01);后凸角0°-15°,平均7.53°±4.02°,与术前后比较凸角明显改善(P〈0.01)。术后CT发现椎体前缘少量渗漏1例和椎间隙骨水泥漏2例,均无临床症状;钉道感染1例,加强抗感染治疗1周治愈;无螺钉松动外固定断裂、脊髓神经损伤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脊柱外固定器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新鲜压缩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支柱块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1月我科收治老年陈旧性(病程>3月)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10例,采用脊柱后路正中切口,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对伤椎复位、内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双侧置入椎体支柱块治疗,观察术后疼痛、伤椎高度及Cobbs角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平均7 d下床活动,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改善),未出现操作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伤椎高度恢复良好,Cobbs角较术前明显减少,后突畸形得到明显纠正,住院平均时间12.5 d。经过6~18个月随访,远期疼痛无复发,伤椎高度无丢失,Cobbs角无改变,未见内置物松动、断裂。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支柱块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在后路手术不加大创伤的同时,具有操作简单,能显著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及增加椎体前中柱的抗压稳定性,使病人能早期下床活动,止痛效果好,纠正脊柱后凸畸形,远期能有效防止术后骨质疏松引起椎体再塌陷及内置物松动、断裂的发生。远期疗效好,且手术并发症少,相对安全可靠,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